收藏 分享(赏)

震例总结规范.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728141 上传时间:2024-04-14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例总结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震例总结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震例总结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震例总结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震例总结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91.120.25P 1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地 震 行 业 标 准DB/T 24 2007震例总结规范Specification for earthquake case summarization本电子版不作为法定技术文件,请以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07-06-05发布 2 0 0 7 - 1 0 - 0 1 实 施中国地震局发布DB/ T 242007目 次前言 引 言 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定义和符号14 基本规定35 地震监测台网概况与前兆测项资料分析46 区域和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地质条件评价57 地震基本参数及地震序列分析58 地震影

2、响场和震害评述69 震前预测、预防和震后响应概述610 地震前兆异常分析611 震例报告的编写7附录A (规范性附录)震例总结用表12附录B (资料性附录)地震前兆异常项目名称一览表22附录C (资料性附录)震例总结报告实例24参考文献39地震标准IDB/T 24 2007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 和附录C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棋福、张肇诚、车时、郑大林、刘桂萍、粟生平。DB/T 24 2007引 言为了完整而客观地积

3、累地震震例的科学资料、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根据国家防震减灾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需求,制定本标准。地震震例资料和研究成果是研究地震和探索地震预测预报的宝贵财富,但历史积累的这些震例资 料的详细程度和可靠性不一、科学深度有别,使用和研究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难于进行系统的对比 和综合分析研究。1986年以来经过三批中国震例的系统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震例研究和报告编 写规范(中震测2000068号文),已出版的中国震例(19661999)共八册,编入中国1966 年开展地震预报探索以来的200多次破坏性地震震例,在震例数量、资料的翔实程度及规范性上均为 国际上独有,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以上工作为本标

4、准的制定提供了经验和基础。震例总结工作包容面很广,既有资料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又有很强的研究和探索性。前者要求尽 可能全面、客观地积累震例的科学资料,后者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随着科技与实践的进步而发展。 根据我国地震预报探索实践和国家防震减灾发展需求,本标准以震例的资料收集为重点,规定了震例 总结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提出了资料分析与总结的框架和震例总结报告的编写结构等三个循序渐进的 层次,以提高震例总结的史料性和科学性。地震标准DB/T 24 2007震例总结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震例总结的基本要求、资料收集与分析的主要内容以及成果表达形式。本标准适用于震例总结和研究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

5、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77401999 地震震级的规定GB/T17742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8208.32000 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3 术语、定义和符号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震例 earthquake case一次或一组破坏性(或强有感)地震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汇集。3.1.2震例资料 earthquake

6、case information与震例有关的地震地质、震害、地震参数、地震序列、地震前兆异常、预测预报和应急响应等资 料,包括原始资料及分析与研究成果。3.1.3震例总结 earthquake case summarization对地震震例资料进行全面地系统收集、研究和科学概括。3.1.4震例报告 research report of an earthquake case地震震例总结产出的成果报告。3.1.5地震前兆 earthquake precursor地震前出现的与该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现象。GB/T18207.12000, 定义3.2.13.1.6地震前兆异常 earthquake

7、precursory anomaly地震前出现的,有别于正常变化背景的、可能与该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变化。3.1.7地震宏观异常 earthquake-related macroscopic anomaly可被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可能与地震发生有关的水文、生物、气象等各种自然界的反常现象,1DB/T 24 2007如井(泉)水异常、动植物习性异常、天气异常、地象异常和电磁现象等。修改 GB/T18208.32000 的定义3.63.1.8地震前兆测项 observation item for earthquake precursor为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用仪器观测获取相应的地球物理量或地

8、球化学量的方法或方法门类。修改 DB/T32003 的定义3.13.1.9地震前兆异常项目 earthquake-precursor anomaly item出现异常的地震前兆测项或经独立方法处理确定的异常参数,包括地震学异常项目及地震学以外的其他异常项目。3.1.10地震预测 earthquake prediction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GB/T18207.12000, 定义3.2.43.1.11地震预报 earthquake forecast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GB/T18207.12000, 定义3.2.103.1.12地

9、震台(站) earthquake-monitoring station地震观测点或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GB/T18207.1 2000, 定义3.2.173.1.13地震监测台网 earthquake-monitoring network由若干地震台组成的地震观测系统。GB/T 18207.12000,定义3,2.203.1.14固定观测 stationary observation在地震台(站、点),用固定仪器按固定时间间隔和方法进行的长期连续观测。3.1.15定点流动观测 repeated observation at fixed sites在一定区域内的固定观测点(线)

10、上,对一定地球物理量或地球化学量进行巡回的重复测量。3.1.16地震构造 seismotectonics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GB177412005, 定义3 . 13.1.17发震构造 seismogenic structure能够产生一定震级地震的、具有明确几何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的地质构造。按发震构造的运动学 特征或震源力学性质,可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和盲断层褶皱等。GB/T 18208.32000,定义3. 112DB/T 2420073.1.18地震断层 earthquake fault地震时发生破裂或错动形成的断层,它们是先存断层再次黏滑错动在地表的反映,或者是在

11、一定 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伴随着地震的发生而形成的新生断层。GB/T18208.32000, 定义3.143.1.19特大地震 great earthquake8级和8级以上的大地震。GB/T18207.12000, 定义3.1.193.1.20大地震 large earthquake7级震级8级的地震。修改 GB/T18207.12000 的定义3.1.183.1.21强震 strong earthquake6级震级7级的地震。3.1.22中强震 intermediate -strength earthquake5级震级6级的地震。3.1.23强有感地震 strongly felt earth

12、quake震中附近的人普遍能够强烈感觉到的地震。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标准:3.2 符(注:)号(一)般震中烈度在V 度以上。 地震标准震中距,单位为千米(km);h 震源深度,单位为千米(km);MGB 177401999 规定的地震震级;Ms 面波震级;M 近震震级;m 体波震级;M矩震级;M 地震矩,单位为牛顿米(Nm);Ma 、M 、M 、M 、M 、M 地震矩张量的不同分量;M-t 地震震级随时间变化图;N-t 地震频度随时间变化图;9x 纬度,单位为度();e 经度,单位为度()。4 基本规定4.1 基本条件4.1.1 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有观测资料的、震级M5 的主震应进行震例总结, M

13、5 余震及强有感 地震也可进行震例总结。3DB/T 24 20074.1.2 地震震级 M的确定应符合 GB 177401999 的规定。4.1.3 地震烈度的评定应符合 GB/T 17742 的规定。4.2 研究区域4.2.1 研究区域应包括震中区及邻近地区,并按以下原则确定:a) 特大地震应以震中为圆心半径800km 的区域作为基本研究区域;b) 大地震应以震中为圆心半径500 km 的范围为基本研究区域;c) 强震应以震中为圆心半径300km 的区域作为基本研究区域;d) 中强震和强有感地震应以震中为圆心半径200km的范围作为基本研究区域。4.2.2 研究区域可根据实际资料情况予以扩大

14、,并应严格按确定的区域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与研究。4.3 资料收集和整理要求震例总结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a) 地震发生后应立即着手震例资料的积累收集;b) 收集研究区域内与该次或该组地震有关的全部资料,尤其是震前有可靠记录的观测资料,亦可 根据实际情况收集地震研究区域外的重要资料;c) 全面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和已有文献,并列入资料和文献目录;d) 震例总结使用的地震前兆测项的数据资料质量,凡有观测规范的测项应符合有关观测规范的规 定(参见参考文献1728)。震前应有完整的观测数据,震后至少应有两年以上的资料;e) 震例总结所收集整理的重要数据和资料均应核实;成功的地震预测或地震

15、预报(对主震或强余 震)、减灾实效、重要事实应提供有效的证明材料或文件。4.4 震例总结工作的规定震例总结应按下列规定开展:a) 应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系统分析研究,应审核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和发震构 造的分析以及重要事实和结论,可开展专题研究;b) 应按本标准第11.1条至第11.16条的要求和顺序编写震例报告;报告应是前人和编写人对本 次(组)地震震例总结成果的集中表达,代表最新研究成果,并应对被否定或争议较大的重大 地震前兆异常和问题加以说明;c) 震例总结的主要资料和成果,包括最终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工作总结及重要的中间小结和资 料,应交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归档。5 地震监测

16、台网概况与前兆测项资料分析5.1 地震前兆固定观测台(点)及观测项目地震前兆固定观测台(点)及资料整理要求如下:a) 应包括研究区域内的全部专业台站(点)的观测资料,有较长期观测资料的非专业台站(点)也 应列入;b) 应给出研究区域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c) 应进行测震以外各项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质量的类别评价,观测资料质量类别(简称资料类别) 划分为以下三类:1)I 类资料,符合观测规范要求,并能清晰地区分正常和异常变化;2)类资料,基本符合观测规范要求,并能区别正常和异常变化;3)类资料,不符合观测规范要求,且不能区别正常和异常变化。d) 列入固定观测台(点)的非专业台站(点)其观测资料质量类别

17、应符合I 类、类资料要求。e) 应按照附录 A 中表 A.5 及其说明要求填写“固定前兆观测台(点)与观测项目汇总表”,该表应 汇总收集到的全部地震前兆观测台(点)、测项和资料情况等;4DB/T 24 2007f) 应绘制“测震台站分布图”和“测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分布图”;绘图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第11.16.2条的规定。5.2 地震前兆定点流动观测项目定点流动观测项目及资料整理要求如下:a) 应包括研究区域内的所有定点流动观测项目;b) 宜绘制流动观测项目的测线/测区分布图。5.3 强震动观测及地震前后流动观测情况强震动观测和地震前后增设的流动观测,其资料整理要求如下:a) 应收集强震动观

18、测及流动观测情况,写成纪要;b) 宜给出相应的强震动观测及流动观测分布图和表。6 区域和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地质条件评价6.1 区域和震中附近地区应大于地震研究区域,宜根据地质构造情况加以确定。6.2 应收集、整理震中附近地区及区域地震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地震地质资料应包括地震构造、深 部构造、区域形变场和历史地震资料等。6.3 应收集正式出版或公布的本次地震前的历史地震资料,并整理研究区域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 破坏性地震事件。6.4 根据收集资料编制主要断裂和历史地震分布图,图中宜包括:a) 构造分区及主要地震构造,宜区别其活动时代,M7 地震宜给出区域地质构造略图,图件可 采用1:10000

19、00或更小比例尺;b) 第四纪以来活动断层的性质和运动特性;c) 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d) 破坏性地震震中,并注明全部或主要地震的震级和发震日期及资料起止年代; e) 标注出可能的发震构造或发震断层。6.5 按第11.4 条要求进行文字小结。概括地震地质背景条件,分析收集的地震构造和地球物理场资 料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宜给出确定发震构造或发震断层的依据。7 地震基本参数及地震序列分析7.1 地震基本参数7.1.1 地震基本参数及标注要求如下:a) 地震基本参数应包括:发震日期、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震中地名、结果来 源,宜包括国家台网给出的矩震级、应力降等参数;b) 应收集

20、不同单位,尤其是国家台网和国际权威地震机构对本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结果; c) 按照附录A 中表 A.1 及其说明的要求列表给出主震的基本参数。7.1.2 震源参数及其分析要求如下:a) 震源参数应包括:矩张量解或震源机制解的图和表(见附录A 表 A.2 和表 A.3) 及必要的文字 说明;b) 应收集不同单位,尤其是国内外权威地震机构给出的震源参数;c) 应根据地质构造、烈度特征、余震分布、地表破裂、节线位置等分析指出地震主破裂面及其与 发震构造的关系;d) 宜包括震源破裂面的方位、大小、滑动尺度、破裂持续时间、滑动矢量,破裂的方向性特 征等。5DB/T 24 20077.2 地震序列地震序列

21、目录和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a) 根据区域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和观测精度、地震震中集中分布区域和时段、地震的最高烈度并参考地质构造等,应编制一份可反映序列全貌的完整而可靠的地震序列目录;b) 对地震序列的分析应包括:序列震中的空间分布、序列类型、M-t 、N-t 、 蠕变曲线、频度衰减系数、b 值等。7.3 文字小结7.3.1 按第11.3条的要求对地震基本参数作文字小结。7.3.2 按第11.6条的要求对地震序列作文字小结。8 地震影响场和震害评述8.1 应按 GB/T18208.32000 规定收集地震现场调查的结果和相关的强震动观测记录。8.2 地震烈度和灾害调查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a)

22、 各烈度区的划分原则及主要破坏特征,含宏观震中的详细地理坐标、地震烈度调查点分布图、 地震烈度等震线图,以及其他相关资料;b) 各类房屋在不同烈度区的破坏程度及其比例;c) 受到地震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地区)、县(自治县、旗、县级市)名称及 人口数量, 地震造成的死亡、重伤、轻伤人数和需安置人员数等结果;d) 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等灾害损失评估结果及其说明;e) 宜给出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图。8.3 应在分析、核实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第11.5条的要求进行文字小结。9 震前预测、预防和震后响应概述9.1 调查并核实地震的预测、预报过程。成功的预测或预报(包括

23、主震或强余震)应收集当时的记录 和证明材料,宜提供地震发生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证明和近场强震动记录。9.2 调查并核实抗震设防情况,着重预测或预报后的震前预防和地震应急对策措施。9.3 调查并核实地震应急响应情况,应参照防震减灾对策进行总结分析。9.4 核实地震现场工作(含现场监测预报)情况。9.5 应在核实、分析有关资料和事实的基础上,按第11.10条的要求进行文字小结。10 地震前兆异常分析10.1 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a)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邻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收集、复核、分析与再研究;b)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邻省(自

24、治区、直辖市)研究区域外的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收集、核 实与研究;c) 文献中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再研究。10.2 应根据地震前兆异常的持续时间、显著程度、重现性和干扰排除等定量或定性的判据,对研究 确定的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可靠性评定。地震前兆异常的可靠性,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a)1 可靠;b)2 较可靠;c)3 可供参考。10.3 对研究确定的地震前兆异常,按时间阶段分为长期异常、中期异常、短期异常和临震异常,以6DB/T 24 2007及非确定性异常共五个类别。其定义和符号规定为:a) 长期异常(L) 出现在地震前五年以上的长期趋势背景性异常;b) 中期异常(M) 震前半年以上至五年

25、出现的趋势性异常 ;c) 短期异常(S) 震前延续一个月以上至六个月的短期异常;d) 临震异常(I) 震前一个月内出现的异常;e) 非确定性异常(U) 远离规定的震中距范围以外,或据现有认识水平一时无法解释,以及 非常规观测的、值得研究的其他可靠的异常现象。10.4 应按照附录A 中表A.4 和表A.6 及其说明的要求分别填写“地震前兆异常登记表”和“测震 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与异常统计表”。表 A.6 中应仅列入研究区域内经作者分析并在总结报告中使用的全部固定前兆观测项目和异常项目。已出版有专著的震例仍应填表。10.5 应绘制测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异常分布图,其比例尺和异常项目的位置应与测

26、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分布图一致,其异常项目应与附录A 表 A.6 一致。宏观异常较多时,可给出宏观异常分 布图。10.6 应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的基本情况,按第11.8条的要求进行文字小结。10.7 应综合分析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并应按第11.9条的要求进行文字小结。11 震例报告的编写11.1 震例报告的结构附录C 给出了一个震例报告的实例。震例报告的基本结构如下, 可视实际情况增减或合并:7a)b) c) d) e)f) g) h) i) j) k)前言;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地质背 景 ;地震标准地震影响场和震害;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和地震破裂面;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地震前兆异常

27、特征分析;震前预测、预防和震后响应;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目录;1)参考资料目录;m) 中英文对照的摘要;n) 报告附件。11.2 前言概要介绍该次(组)地震的宏观和微观参数、震中烈度和震害简况,震前预测预防和震后考察、监 测及灾害评估工作等概况,历史地震及此次地震有无特殊性,震例的研究历史和此次研究的主要进展, 以及文中将要讨论的重要科学或实践问题。11.3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给出地震发生前的研究区域测震台网情况(附测震台站分布图)、地震前后布设的流动测震台网情 况(附流动台网分布图)、研究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定位精度、主震或重要地震的基本参数表及 其说明。11.4 地震地质背景简要介

28、绍大地构造位置、深部构造条件、区域形变场概貌、历史地震活动、主要构造与断裂的活DB/T 24 2007动性、与发震构造及地震断层有关的资料和问题等,宜选取公认或争议较少的资料与观点。应给出震 中附近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可根据实际资料绘制其他有关图件。11.5 地震影响场和震害简要介绍地震现场调查给出的宏观震中、烈度分布和灾害评估与调查等的结果,以及相关的地震 动参数资料(含地震动观测简况及分布图)。11.6 地震序列简要介绍地震序列的基本情况。用同一比例尺给出前震和余震震中分布图、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定、 地震序列M-t 图 、N-t 图 、b值图、蠕变曲线、频度衰减系数(p 值 和h

29、值),列表给出能反映序列全 貌的较大地震目录。应根据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观测精度及序列的实际情况,给出全序列资料,对直 接前震不考虑震级下限。11.7 震源参数和地震破裂面列表给出地震矩张量解(附录A 表 A.2) 或震源机制解(附录A 表 A.3), 附相关文字说明。如有不 同的解,则分别列出,并给出第一条解的图。结合地震构造、地震影响场、地震序列和地表破裂等特 征,分析地震主破裂面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宜结合震源破裂特征的图件分析地震破裂过程。11.8 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台网和地震前兆异常的基本情况(含统计数宇)。以图表为主,附 简要说明,客观、准确地反应

30、地震前兆异常的情况、资料及地震前兆异常的可靠性,应包括以下两 部分:a) 简要介绍研究区内固定前兆观测台网和流动前兆观测台网的总体情况,给出测震以外观测台 站、项目和台项的数量分布(附录A表 A.6) 。 给出研究区内测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台站或项 目的分布图,分布图应与附录A 表A.6 一致。宜给出流动前兆观测项目的测线/测区分布图, 若流动前兆观测项目少则可并入“固定前兆观测项目分布图”。如震前或震后有增设测震以外 其他前兆观测的情况,亦宜进行简介,并附测线/点分布图。b) 给出测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异常分布图。应在附录A 表A.4 中给出地震前兆异常的总体 情况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已在

31、震例专著上发表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地震前兆异常登记表 中可只给出处不附图,增加的新异常应附图。应给出地震前兆异常分析的方法、计算处理时使 用的参数值和可靠性的说明,在最新研究中被否定或争议较大的重大地震前兆异常应给出文字 说明。尤其应注意总结震前发现和判定的有文字记录的有关地震前兆异常,说明出处,并在附 录 A 表 A.4 备注栏中注明;震前用于震情判定而震后被否定的重要地震前兆异常亦应总结。11.9 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11.9.1 应综合分析地震前兆异常,简要给出主要特征与讨论要点(如时、空、强演化特征),包括使 用新理论、新方法取得的某些结果。宜给出地震前兆异常综合曲线,提出有依据的看法

32、和待研究的 问题。11.9.2 宜进行与其他震例的对比分析,结合异常台项和异常台站的统计分析(据附录A 表 A.6), 探 讨地震前兆异常的共性与差异。11.9.3 宜结合地震活动大形势和区域活动背景进行分析,对成组地震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地震和震前 发现的地震前兆异常应重点回顾分析。11.10 震前预测、预防和震后响应简要介绍地震预测、地震预报、应急响应、救援和抗震设防等方面的重要情况和工作过程,包括 对强余震的监测情况等。11.11 结论与讨论概述主要结论,总结主要经验教训、值得探讨的科学和工作问题及启示。8DB/T 24 200711.12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目录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目录应符合

33、下列要求:a) 已公开出版的列入参考文献目录,未发表的内部资料列入参考资料目录,按报告中引用的先后 顺序编号排列;b) 报告中直接引用的他人资料、图件和工作结果时均应注明出处,并应列入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目录,排在前面;c) 查阅、研究过的,与本次震例总结工作有关联的但未引用的文献和未发表的内部资料均应列入 参考文献目录和参考资料目录,排在后面;d) 参考文献编号为1、2、3,条款格式为:作者或单位,标题,书名或期刊名,页 码,出版年号。参考资料编号为1)、2)、3),条款格式为:作者或单位,标题,报告保 存单位或某专业会议资料,报告完成日期、报告形式(注明是打印件、油印件、铅印件或手 稿)。

34、其实际样式参见附录C 相关部分。11.13 中英文对照的摘要总结该震例的全部研究结果,结论性地概述该震例报告的主要内容。基本内容为:地震基本参数、 宏观震中、震中烈度、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序列类型和概况、震源机制和地震主破裂面及发震 断层(或发震构造);观测台网及地震前兆异常情况(给出研究区内观测台网情况、异常项目及项次数、 地震前兆异常的基本特征);预测、预报、预防及震后工作情况等;本总结的进展与问题。11.14 填写震例数据库表格震例总结所收集整理的重要数据和资料,应填写中国震例数据库的入库表格(附录A 表 A.7 表 A.14)。11.15 报告附件以下表格材料可作为报告附件:a)

35、附件一:固定前兆观测台(点)与观测项目汇总表(附录A 表 A.5) 和测震以外固定观测项目与 异常统计表(附录A 表 A.6);b) 附件二:震例数据库有关表格(附录A 表 A.7 表 A.14);c) 附件三:成功预测或预报、减灾实效、重要事实的证明材料和文件。11.16 震例报告的其他规定与要求11.16.1 报告正文报告正文应符合以下要求:a) 震例报告名称应为“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级地震”;地名应取地震震中所在的县(自治县、旗、 县级市)或城区名,特殊情况时可取重要的标志性地貌,如山峰、山口名;年月日和震级用阿拉伯数字 表示(以下同);b) 震例报告用通用软件录入,版式参考附录C;c)

36、震例报告各章节的序号层次为一、二、三、 ,1、2、3、 ,(1)、(2)、(3) , 、;d) 震例报告的摘要、图名和表名应译成英文,译法请参考附录 B表 B.2 及附录 C;e) 已出版的中国震例中使用过的地震前兆异常项目名称见附录 B, 与附录 B 表同样内容的 地震前兆异常项目,不应使用其他名称;表里没有列出的新异常项目,其名称自定,并应给出 简介和说明;f) 文和图中烈度等级一律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11.16.2 图、表图、表应符合以下要求:a) 图表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即表1、表2、表3;图1、图2、图3),按在报告中9DB/T 24 2007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图表的次一级编号

37、为a、b、 ;b) 震例报告的图件必须工整清晰,所有图件应在排版插入报告的同时,在报告后另附全套供制图 用的图件;文中若使用缩小图及手绘图时,应附原比例尺清绘件或供清绘用图件;计算机绘制 的图件需提供图件文件的电子文档;c) 地震前兆异常曲线图应包括原始图件和经过处理后用以认证异常的图件;如原始图件无需处理 可识别异常,只需原始图件;异常曲线的绘制应以能清晰、客观表达异常过程为原则,并应能 显示震后变化,宜按如下约定作图:1)长期异常用月、年均值作图,宜给出长时间的完整资料;2)中期异常用五日、旬或月均值作图,宜取异常前一至两年的资料以显示正常背景(亦 可用小比例尺曲线给出多年观测资料);3)

38、短期异常 用日、五日均值或旬均值作图,宜取异常前半年至一年的资料以显示背景 (亦可用小比例尺给出更长时间曲线);4)临震异常用 日或若于小时观测值作图,宜取异常前一至两个月资料以显示背景变化(亦可用小比例尺更长时间曲线)。d) 图件使用时间坐标系时,横坐标为时间轴,年、月、日、时的标示放在相应的刻度上,观测值 (或均值)应点在相应时间刻度上;纵坐标应标出所观测的物理量及其单位。曲线图上的点一 般用实线连接,如果有资料空缺区间,则应断开连接线;e) 平面分布图的比例尺和图幅据实际需要确定,图面不宜负担过重;图上应标示线比例尺。观测 台站及前兆测项的常用图例符号应按表1采用,对表中未作规定的项目,

39、其图例可自行设计, 并在图例栏中标明;f) 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分布图上应注明资料起止年代,断层编号用、,历史地震的 标注应采用表1中的符号,表1中未统一规定的图例要给出;g) 震源机制解宜采用下半球投影,图中标注初动方向、震中位置、节线、P 、T 、N(B) 、X 、Y 轴的出地点,标示符号见表1和附录 C;h) 绘制台站、前兆测项、前兆异常项目分布图时,台站和项目稀少者,可合并成一张固定观测项 目和异常项目分布图, 一个台同时有数字记录和模拟记录的测震观测项目应在图上分别标出, 算作一个台;其他固定观测项目多者可绘制台站分布图;图中台站命名的县(镇)名及其地理 位置用符号“O” 标出,测震台

40、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符号应标在台站经纬度坐标上(多个项目 则环绕台站经纬度坐标标出),图中应标出100km、200km、300km、500km、800 km等震中 距圈。10DB/T 24 2007表 1 图件常用图例序号符号名 称序号符号名 称1微观震中instrumental epicenter18E地电geoelectricity2宏观震中macroscopic epicenter19视(地)电阻率apparent resistivitv3 震级 年 . 月 . 日历史地震标注historical earthquake20YSP大地电场(自然电位)spontaneous potential

41、4地震台站(不分观测项目时使用) earthquake -monitoring station21rL地磁geomagnetism5模拟记录测震台analog seismic station22Mz)垂直磁场强度vertical magnetic intensity6数字测震台digital seismic station23Mo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7初动向上first motion(up)24Rn具体标示的地球化学项目(圈内符 号用相应化学组分符号标示) marked geochemical item8O初动向下first motion(down)25Ch不作具体标

42、示或一个以上地球化学 项 目unmarked geochemical items9震源机制P轴P axis of focal mechanism26Wg)水电导度conductivity of groundwater10震源机制T轴T axis of focal mechanism27W水位water level11+标示震源机制的震中位置epicenter for focal mechanism28W水流量water -flow quantity12水准leveling29W水温water temperature13基线base line30Go地温ground temperature14D

43、断层蠕变fault creer31o应力应变stress strain15T地倾斜tilt32AA)验潮站tidal gauge station16G重力gravity33电磁扰动(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17宏观异常macroscopic anomaly注1:此表已规定的图例不需在报告图件的图例栏中重复给出;未规定的图例,可按有关学科惯例或自行 设计,并在图例栏中给出。注2:当图面负担过重时使用综合图标,如M、E、Ch。11DB/T 24 2007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震例总结用表表 A.1 地震基本参数编号发震日期发震时刻震中位置 ()震级震源深度 h/km震中地名结果来源年月 日时 分 秒9NgM(Ms)Mm,M,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操作规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