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13792139969@163.com 文档编号:21797240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2021级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葛琼妹 审题人:何军平考试时间:2024年5月4日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

2、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

3、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

4、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

5、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超 然 客 公众 号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

6、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

7、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

8、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D乡土社会的人们

9、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C项飚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D项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飚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

10、是(3分)A附近消失 B重建附近 C尤其重要 D从而做到 5项飚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门镜外的楼道迟子建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寒宰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

11、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

12、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

13、。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

14、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 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

15、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超然客公众号“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

16、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B第四段对

17、云彩的美丽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C文章多次写到了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的态度有变化,开始对他替代了衰老的旧清扫员有些情绪,后来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适合这个岗位。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B句子给了清扫员的嘴唇一个特写,将她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惫的状态。C句子选取了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

18、的心疼和珍惜。D句子巧用拟人,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8小说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梳理概括“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5分)9王蒙认为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

19、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超 然 客 公众 号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节选自尉缭子武议)材料二: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

20、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节选自论衡语

21、增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B幸,指被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

22、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

23、充完整。(3分)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2)相比武王, (3)即便如此, 推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金罍(li):泛指酒盏。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超 然 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诗人自称“不才”,并以自己“

24、萧萧华发”与“闪闪金罍”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自嘲,有怀才不遇之感。B颔联用公孙弘的典故,意在感谢韩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同时也解释了“不堪”的原因,即官职卑微,学非所用,蹉跎时光。 C尾联写诗人因冒雨归来寒冷难耐,无法入睡,只能起身反复吟咏韩魏公新赋的诗;韩魏公的志得意满和自己形成对比,余味无穷。D本诗既有年华老去,有志难伸的苦闷;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呈现出委婉含蓄,哀而不伤的艺术特点。16本诗颈联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颇具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成人礼仪式上,校长引用论语泰伯中“ , ”两句寄语广大

25、同学,认为只有胸怀天下、意志坚强的青年,才能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交代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所住的地方现在也成了“ , ”,突出了前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观点。(3)五一节期间,班上举办一期关于“劳动”的黑板报。小刚负责“诗海泛舟”栏目,请为小刚提供两句描写劳动场景的古诗文,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学画之人,每以画兰为画法初步,画者往往在描摹中,墨际毫端不知不觉地凸显了自我;也借兰叶葳蕤的线条,延伸拓展,洗礼一已心魄,澄怀观

26、道,由丹青中,透射出永恒恬静的气象。所谓 A,说的是女子容貌娇美,天性聪慧;桂子兰孙,是称美他人子孙,一如 B;而兰薰桂馥,则是比喻别人后嗣昌蕃,世德流芳; C,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这一切,显示兰是突出的,是真善美的化身。自古以来,画兰之士在他们的画面上呈现了自然之美,也渗透出他们的胸中丘壑。苏东坡画兰,长带荆棘,所谓君子能容小人;宋末遗民郑思肖,画兰不画土,惨痛地吐露大好河山的沦丧。最是以兰画著名的,当数“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了,他的兰花画法极类石涛旨趣,所绘兰竹举世无双,传世之作如题画兰十九则,足见他对兰花的偏好,就连他的隶楷书法六分半书,也由画法行之。这说明他是书画同源、用

27、笔一致的典型。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含有“兰”字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那些巧言令色的人,即使获得一些成功,也常常为大多数人所不齿。B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C老铁匠数十年来独力支撑这个大家庭,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D行走在乡野的民间郎中用自己的热情与真诚,为普通百姓诊治疾病。20“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处 B处 C处 D处(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美

28、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美奉行对华接触政策,希望中方对外开放市场,但中方不断提升国家主导作用,推动军民经济和技术融合;美不寻求对华“脱钩”,但将加强出口管控,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作出如下回答。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前不久,中方就扩大外资流入、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出15条政策措施,并发布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与中国相对比,美国为了维护霸权私利,将对华贸易投资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蓄意抹黑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

29、。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黑白大放厥词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将拜登总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停止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停止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停止为了一己之私利裹挟世界经济,不要一条道走到黑。21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2请简要分析我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驳斥美方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的。(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这

30、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年级5月模拟考试语文答案1D 2B 3C 4D5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6C项【解析】“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中生有,理解有误。7D项【解析】“内心的轻松”赏析不当。8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门

31、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学生如写出了作者的同情、悲悯也对。这篇文章是节选,删掉了一部分,根据原文门镜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通过门镜也侧面批判人性中的一些阴暗,假如有学生这样写,也是可以的。)(写出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其它合理的也酌情给分)9本篇

32、小说的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超然客公众号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离开后的怅然、对新打扫员的发脾气以及对他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写得恰如其分。(每点2分,其它结合文本的合理的解释也可酌情给10. BEF11. A12. D13(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

33、止不义行为的。(兵,所以,判断句3分,大意1分,共 4 分。)(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贬,誉,少,3分,大意1分,共4分。)14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每点1分,共分。)超15C【解析】诗人无法入睡不是因为冒雨归来,寒冷难耐。而是因为宴会之后,内心思绪万千,感慨颇多,感激之情,机遇之悲,身世之愁,一起涌上心头,导致难以入睡。超 16“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

34、。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中的显现形成对比。“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久”字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他多年的不得志;而“偶”字指的是当年的雄心短暂的闪现。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3)示例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示例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示例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示例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示例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插秧歌前三联、 芣苢全诗皆可)18(3分)示例:A兰心蕙质B芝兰玉树

35、C金兰之交(每空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19(3分)B(B项中的“为”与文中为画法初步”意为“当作、作为”;A项表被动;C项意思是对、向;D项意思是替、给。故选B。)20(3分)D(这几句古诗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概括,也与后文的“这”衔接一致。故选D。)21示例: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5分)22首先,列摆事实,用中方加大对外开放市场力度的两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否定了美方有关中国对外市场紧缩的不实言论,不卑不亢;然后,运用对比,指出美国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等行径才是真正的“经济胁迫”,并指明其危害,一针见血;最后,借

36、用排比句式,敦促美国履行诺言,停止错误做法,义正词严。(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审题指导】一、审题本题材料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行为选择的问题,即人们在立身行事时,往往更偏向于选择“我愿意”,而不是基于责任和义务的“我应当”。这里的“我应当”指的是一种基于道德、法律或社会责任的应当做的事情,而“我愿意”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材料的核心在于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不忘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区别:这两者代表了不同的行为动机,前者基

37、于责任和义务,后者基于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分析两者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个人的自由选择应当在符合社会规范和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如何平衡两者:在追求个人意愿的同时,如何确保不违背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履行“我应当”的同时,如何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立意设定基于上述审题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设定:强调社会责任与个人选择的平衡:在追求个人意愿的同时,不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倡导以“我应当”为行为准则:在立身行事时,应更多地考虑“我应当”做什么,而不是仅仅追求“我愿意”做什么,以体现个人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

38、任感。超然客公众号探讨如何在“我愿意”中体现“我应当”:即使是基于个人意愿的选择,也可以体现出对社会责任的尊重和履行,实现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的融合。三、示例立意及标题示例立意一:在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同时,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标题建议:自由与责任:个人选择的双重维度示例立意二:以“我应当”为行为准则,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更是对个人品格的锤炼和提升。标题建议:以“我应当”为尺,丈量人生品格示例立意三:我们可以在坚持个人意愿的同时,通过积极的行动来体现和履行“我应当”的责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标题建议:在“我愿意”中绽放“我应当”的光彩通过以上审

39、题指导和立意设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材料内容和自身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文章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注意紧扣材料核心,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同时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附:文言文翻译材料一: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陈兵亿万,又有飞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

40、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只是有没有修明德行的结果。材料二:社会上流传的话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

41、证明。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的多。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分夸大了。超 然 客 公众 号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