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19传统文化与社科书_《孙膑兵法》.pdf

上传人:黄嘉文 文档编号:2392916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36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9传统文化与社科书_《孙膑兵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019传统文化与社科书_《孙膑兵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019传统文化与社科书_《孙膑兵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孔子与现代管理 潘乃樾 著 作为第一部研究孔子思想与现代管理之关系的著作, 作者力图将孔子思想与 西方管理思想进行比较,以求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民族性的管理之路来。这就是本 书写作的宗旨。不管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否提出过治国之道,一部论语毕 竟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教化人们的工具,以至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因此,当西方 管理方式在中国不能畅通无阻时,研究孔学,找一条中国的路就成为了必然。 与本书互为补充的是韩非子与现代管理。 序 言 尊敬的读者,您一看书名,或许会产生一种迷惑:孔子怎么和现代管理 扯到一起去了?是的,长期以来,孔子名声显赫,家喻户晓,人们对他的评 价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在这

2、本书中,我将塑造一个孔子的 新形象:伟大的管理思想家。这个形象,和我们长期所习惯的孔子有点不一 样,人们会认为这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 孔子不是一位“纯学者”。他的学说,以及由他所创造的儒家学派,和 春秋战国时其它众多的学说一样,都是面对社会的动乱而提出的治国安邦的 方略。汉武帝后,独尊儒术,懦学成为封建社会治国安民的主导思想,正说 明了这一点。因此,孔子的学说是治国之说,洽国管理、也就是管理的学说。 在中国封建社会,孔学占据统治地位两千余年,已充分说明孔子管理思 想的魅力。而今,当世界进入后工业社会时,由于日本和东亚的迅速崛起, 孔子管理思想再度被世人所重视,这又一次证明孔子管理思想的超时代

3、性。 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已故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靠一 部论语起家的说法,都映证了孔子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 位。 然而,对孔子管理思想的发掘尚未系统展开。中国是孔子的故乡,正经 历着一场伟大的经济变革,发掘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寻找一条中国自己的管 理之路是我写作此书的目的。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研究孔学的专业人员,本人的研究领域是企 业管理,是现实的需要,使我走上了这条困难重重的探索之路。好在对孔子 及其学说有众多的注释和评述,给本人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裨益。在研究探 索中,对孔子思想的某些关键问题,也产生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看法,如对孔 子两种义利观及中庸思想三分法

4、的分析,我将这些也写进了本书,并请读者 评判。 本书所研究的是孔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思想。孔子管理思想 的宗旨是求安定、兴国、兴业;其核心是民本主义,群体本位;服从于民本 主义,必然派生出“和”与中庸的思想;为实现民本主义,在管理上主张以 德治为主;德治强调教化,强调管理者正已、爱民;由正已、教化、爱民, 又派生出其它的一系列管理思想。 对于孔子那些有着鲜明时代烙印,过时、陈旧的思想,本书不去涉及。 这决不是为了美化孔子,而是因为本书是为现代管理而写。凡有利于现代管 理的孔子管理思想,我尽力发掘,力避遗漏;而对那些与现代管理无关的则 弃之不顾。我不追求叙述孔子管理思想的完整性,而求实用。此

5、乃写作本书 的目的。近百年来对孔子及孔学的评价不胜枚举,本人不再添枝加叶了。 本书各章节的标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孔子的概念。这决不是“复古”。 首先,孔子管理思想中不少概念、范畴,很难用一个今天的概念、范畴去确 切地表达;其次,使用孔子自己的概念、范畴,有利于读者如实了解孔子管 理思想的本来面目。再次,也有利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思想,并为这 一管理思想体系提供可选择性。 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本书引用的孔子语录和其它古籍抄录,都用 白话做翻译。有的语录,按字面翻译仍难以清晰来龙去脉,就参照历史背景 进行意译。这样故,虽有些多余,但为了读者、作者之间更好地交流,权且 如此罢了。 本人从事教

6、育工作,往往爱以教师自居,说话、写东西好居高临下,如 果本书中出现了这种情况,请您接受我诚挚的歉意,并诚恳地希望各界朋友 批评指正。 作 者 1 9 9 3 年 9 月 孔子与现代管理 引 一、血案为什么在企业中频繁发生 1 9 8 8 年 7 月 2 6 日晚 6 点 3 0 分,辽宁省著名女企业家,沈阳人民旅社总 经理王淑琴女士,被其旅社工人李丹杀害。噩耗传出,全国震惊。接着,又 见报载,在王淑琴被害前半年中,辽宁全省的企事业单位内部,发生威胁、 殴打、伤害领导者事件达 2 7 6 起,被伤害者共 2 9 7 人,其中多数是厂长、经 理。仅一个省,每天平均发生类似事件 1 . 3 起! 王

7、淑琴所在的沈阳市对 1 0 0 名企业经营者进行调查,其中受到威胁和恫 吓的有 5 4人,占 5 4 ,超过半数!就在王淑琴的悲剧发生前两个月,沈阳 新阳机器制造公司 5 2 分厂的厂长也波工人挥刀斩命,血溅街头。在王淑琴被 害后,类似现象没有减少的势头。案发范围从北方扩展至南方,甚至沿海。 案发频率日见升高,据工人日报1 9 9 3 年 3 月 1 1 日报道,从 1 9 9 2 年 1 月 至 1 1 月底,仅某市不完全统计,发生职工殴打、杀害企业领导人的事件就有 8 7 起之多。平均 3 . 8 天就发生一起。发案之多,令人咋舌。可见已是普遍问 题了。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王淑琴现象。”

8、如何避免、杜绝“王淑琴现象”?从王淑琴被害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 人们的关注。舆论界呼吁政府、 司法部门、 社会采取切实措施 “保护企业家” 。 工人日报就此继续报道:一些企业领导人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自我保护” 措施,有的在办公桌隐蔽处和家中秘密安装报警装置;有的为自己配备了警 棍、电击手枪等器械;有的花高薪为自己雇佣了保镖,每天由保镖护送上下 班。对此等“保护”,职工侧目而视。由此,我想,这仅仅是“保护”能解 决的问题吗? 下面,综合当时的报道供读者分析: 李丹,时年 2 3 岁, 是人民旅社的装卸工。 记者在案发后采访时惊叹: “这 个人”高高的个头,端正的五官,楚楚的衣着,特别那两条裤线,

9、熨得笔直。 这就是杀人犯吗?不像,那末他为什么要杀王淑琴呢? 李丹是位单身青年,急于找女朋友结婚。但在沈阳干装卸工的人,既无 地位、权力,又不体面,很难找到对象。他先后谈过几个,均因此告吹。用 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米八的个头,不算一表人才也是中游偏上,为什么 2 3 岁还找不到老婆?都因为是个装卸工!”在装卸班,与他一道来的 4 人中, 有 3 个已经调走。他先后几次提出调换工种,都被王淑琴断然拒绝。他消沉 了,气愤了。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一次,他喝醉酒后闯进了旅社新修的舞厅, 大吵大闹,致使跳舞的人纷纷要求退票。王淑琴根据旅社的规章,点名批评 了他,并扣发一个月的奖金。又一次,他喝酒后找到某女

10、服务员,说了一些 脏话,还动手动脚。又受到批评,扣发一个月奖金。为此,李丹拍着桌子对 玉淑琴说:“你有初一,我有十五,走着瞧。” 装车,他不按规定;卸货,弄得乱七八槽。批评和经济处罚似乎不起作 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在乎”。一次,他把煤卸得到处都是,既影响 了环境卫生,又浪费了煤炭。后勤部丁主任让他整理好。李丹开口便问: “增 加多少钱奖金!”“这是你份内工作,一分奖金不给!”这个回答激起了一 场争吵:“放屁!”“您怎么骂人!”“骂人?我还揍人呢!”说着,李丹 拿起陶瓷茶杯朝丁的头部砸去。丁一闪,茶杯飞到墙上,一块陶瓷砸到丁的 脸上,划出个口子,鲜血直流。李丹恶恨恨地说:“我就是要打在你脸

11、上, 疼在王淑琴心上。事后,扣了他 3 个月奖金,他一见到王淑琴总憋瞪她几眼, 充满敌意。 发案那天,李丹喝酒请客。喝到七、八成时,他气呼呼跑去找王淑琴: “王头,你到底给我调不调工作?”王淑琴回答:“今天不谈。”王走进办 公室,李跟了进去。此时,旅社几个领导要开会,就逼他出去。季丹出来后, 溜到厨房,要了一把钢刀又闯进办公室,大叫:“姓王的,你到底给我调不 调,今天我叫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王淑琴还是那句话:“今天不 谈。”众人你拉我推,把李丹赶出了办公室,同时报告了派出所。派出所落 实材料后,报到区公安分局,决定拘留 1 0 天。决定宣布后,李丹不服,提出 申诉。于是,派出所按照法律

12、限他第二天把申诉书和 5 0 0 元保金送来。李丹 同意后就被放回来了。李回来后,直奔经理室。当时屋里除王淑琴外,还有 副经理和后勤部丁主任。李丹把丁主任叫走后,即从腰里找出砍刀,向王淑 琴头部猛砍 9 刀,当场被砍死。 我看完这些材料,产生了下述一些想法: 如果王淑琴一开始就关心、并妥善地帮助李丹解决恋爱问题,他的行为 还会如此吗?王淑琴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我想,她可能受某些管理思想的影 响,认为那不是企业家该管的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似乎不属于“管理” 的问题,却给王淑琴本人和企业带来如此大的灾难。它到底是不是企业家该 管的事呢? 李丹的变态行为,的确令人厌恶。但是,这只是现象,只是结果,不

13、是 原因。对这种行为,如果简单地就事论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王淑琴片面 地迷信某种管理理论,一而再,再而三地行使惩罚的手段,实际上是“以罚 代管”。然而,简单、生硬的惩罚,反而激化了矛盾,直至发展到杀人的地 步。“以罚代管”的管理方式使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 王淑琴为什么要这样管理李丹呢?有一份报道说明了这个问题:“王淑 琴学完辽宁大学企管专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在 8 0 年代初。中期, 我国院校所讲的现代管理,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方管理,且多是五、六十年代 及其以前的西方管理。说白了,王淑琴对美国 3 0 年代以前泰勒的“胡萝卜 大棒”的科学管理理论太偏爱了。而这种理论,自 4 0 年代

14、起,在西方已不断 地受到冲击和批判。在王淑琴被害后,有人把王淑琴对李丹的管理办法,叫 作“严格管理,”并提出:要有效地“整治”像李丹这样的少数“败类”, “厂长、经理在严格管理问题上不能让步,不能退却”。应该说,惩罚也好, “严格管理”也好,都是管理所必要的。但是,这些人与王淑琴一样,陷进 了管理的一大误区在管理中只有“硬”的一手,而根本没有想到要补上 “软”的一手。如此片面、残缺不全的管理怎能使“王淑琴现象”消失? 从法律的角度看,王淑琴事件中,凶手是李丹,被害者是王淑琴。但是,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凶手”不是李丹,而是片面的管理方式,以及支配这 种管理方式的管理思想;而王淑琴和李丹都是这种

15、管理思想的受害者。 二、厂长给工人一份爱,工人给企业十分情 1 9 9 0 年秋天,原纺织工业部表彰了全国纺织系统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石家庄第二印染厂。接着,吴文茵部长在该厂主持召开了全国纺织系统思想 工作现场会。吴文茵把该厂的思想工作经验总结归纳为 1 6 个字: “厂长给工 人一份爱,工人给企业十分情。”现举例子说明。 这个厂的整理车间有个女工,叫孙灵菊。她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母亲病 故;父亲瘫痪在床,姊妹 5 人,她是老大,下面 4 个弟妹尚未成年,需要抚 养。可以想象,光是家务劳动就已经够她受的了,而整理车间又是三班倒、 上下班时间不固定,对孙灵菊来说,家务劳动和工作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16、因为,她经常迟到早退,工作没精打采,根据厂规,她经常被扣减奖金,甚 至扣发工资。给她的生活增加了新的困难。但是,她毫无怨言,认为自己没 有干到那个份上,就不该挣那份钱。 后来,孙灵菊的情况被厂长崔志才知道了。他立即召开了一次紧急厂务 委员会,专门研究孙灵菊的问题。会上,崔志才首先介绍了孙灵菊的情况。 接着,他讲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话:“纪律是手段,不是目的。纪律要严, 但不能冷酷。”是呀!企业不能没有制度、纪律,而且要严格执行,否则, 管理就会无序且流子形式。但是,制度、纪律管理的是职工的工作态度,而 不是生活困难问题。制度、纪律解决的是共性问题,而不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个性问题。对这些个性问题,不

17、能套用共性的原则来处理。同时,制度、纪 律强调的是原则性。然而,在执行中还客观存在着灵活性。如何处理好这些 矛盾,确是管理艺术的所在。崔志才在讲完这个理以后,话锋又转到孙灵菊 的劳动状况。他说:“她是个没娘的孩子,也是万不得已呀。”我们都是中 国人,血浓于水!我们怎能在她本来就很困难的时候再用制度、纪律惩 罚,给她雪上加霜啊?”很快地,厂务委员会作出了三条决定,让厂长 立即执行。 第二天,厂长找到孙灵菊。首先,向她作了检讨。接着,向她通告厂务 委员会的决定:一,从即日起,她从整理车间调至后勤工作,也就是从三班 倒变成长白班,使她能安排好家务和工作之间的矛盾;二,上班可以晚来早 走,也就是可以迟

18、到早退,以保证她完成必要的家务劳动;三,晚来早走, 工资、奖金不受影响。当时,孙灵菊吃惊了,太出乎意外了,她一句话也说 不出来。等厂长走了以后,等她情绪平静了一些以后,她对身边的小妹妹说: “我们当工人的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在困难时领导能同情,能理解就行,哪 怕一声安慰,一个笑脸,一个点头也就足够了。万万没想到”她呜咽了, 说不下去了。多纯朴的语言,多真挚的感情。我们也可以看到,职工的要求 并不高;也可以看到,她(他)们是多么想得到企业领导人真诚的关心和爱 护! 春节前,厂领导又提着寿糕登门去看望孙灵菊久病在床的父亲。她父亲 握着他们的手感动得直掉泪。 过了一段时间,孙灵菊的父亲去世了。这时,她

19、虽然还有不轻的家庭负 担,但她主动提出:坚决要求从后勤部门调回一线工作。用她的话来说: “再 不干出个样来,就对不起厂长,对不起工厂。” 什么是思想教育?石家庄第二印染厂的实践告诉我们:领导真诚地爱护 职工,就是教育,而且是十分生动、有效的教育。它使人懂得了人间的真情; 它传达了领导、企业关心职工的真实信息;它在职工中滋生、培育起有血有 肉的爱厂如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厂长爱护职工,职工必然给企业更大的情义和忠诚。 一年夏天,正当工厂加紧生产一批交货期极为急迫的出口产品时,石家 庄由于供电紧张而限电。按照所分配的供电指标,全厂只能开一条生产线。 但是,印染车间的职工为了赶任务,关掉了车间所有的空

20、调器,省出电来, 开了第二条生产线。印染车间是高温车间。大夏天一关空调,气温上升到 4 3 ,就像一个大蒸笼。但是,职工们毫无怨言,甘心情愿地在如此恶劣的环 境中赶任务。就在这个时候,厂长崔志才到车间检查工作。当他一跨进车间 大门,就感到热得出奇!抬头一看,空调全关了,而另一条生产线正在有条 不紊地工作着。他激动不已:多好的工人呀!但不能为了赶任务而玩命呀! 于是,他下命令让第二条生产线停车,并自己动手去关那条生产线的电闸。 这时,车间工人拥上来,拉住厂长的手,恳切地说,“为了二印的信誉,你 别管了。”此情此景,说明了什么?这种为企业而牺牲个人的情景,是能用 钱买来的吗?用惩罚办到的吗?最后,

21、厂长决定:所有行政干部去端冷水, 用冷水毛巾为工人降温;同时,通知食堂煮绿豆汤,他亲自带领干部一碗碗 捧到工人面前。 石家庄第二印染厂的事例将领导与职工之间的鱼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也反映得实实在在。有这样好的人际关系,有这样好的职 工,有这样高度的凝聚力,企业能不兴旺发达吗? 孔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水、火,都是人民 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但是,对人民来说,仁爱比水火更重要,人民 对仁爱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火的需要。孟子说:“仁者无敌”,一个领导人 如果能真 正地体现仁爱之心,就必然得民心,这样的企业必兴无 疑。大概 也因为这个缘故,日本的企业家才发出“爱

22、你的职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 企业”这样由衷的心声。 第一章 孔子及莫管理思想的核心 一、孔子生平简略 孔子(公元前 5 5 1 前 4 7 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也就是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他祖 先原是宋国没落贵族,后来因为国内的一次政治动乱而逃亡鲁国。孔子幼年 “贫且贱”,生活比较困苦。 孔子 3 岁丧父, 1 7 岁时母亲也去世了。 2 0 岁左右, 曾做过管理仓库的 “委 吏”和管理牛羊畜牧的“乘田吏”。在这两个位子上,他勤勤恳恳地把这些 小差使做得很好。 3 0 岁时,开始收徒讲学,创办平民教

23、育。 孔子 5 1 岁时,出任鲁国的中都宰,也就是中都县长(中都,在今天山东 省位上县西)。他任职很有政绩,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巩子在中都 治理一年,“四方则之”,也就是周围各地都效法中都。 由于孔子当时的声望已经很高,做中都宰财政绩又好,所以很快就由鲁 国的地方宫(中都宰)提升为鲁国贵族中央政权的小司空。小司空,是主管 水利工程的官员。不久,他又由小司空升任大司寇,大司寇主管刑狱,相当 于今天的公安司法工作。在鲁国,官员中最高层是三卿,也就是司徒、司马、 司空。这三卿,由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裔世袭。当时,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掌握着鲁国国政,孔子所任的大司寇,与三卿并列。这样,他已挤入鲁国最

24、高统治阶层了。公元前 4 9 8 年,孔子 5 4 岁时,受季桓子的委托,代理季桓子 处理国事,并参与国事讨论,这就是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由大司寇 行摄相事”和“与闻国政”。在鲁国统治集团中,除了有名无实的君子鲁定 公和掌握实权的季桓子外,孔子成为第三号人物。 孔子在鲁任职,开始比较顺利,但没几年就和鲁国统治集团的实力人物 发生尖锐冲突。因此,5 5 岁时,弃官出走。孔子在鲁国从政时间,大约 4 年 左右,其中,任大司寇的时间约 3 年。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1 4 年。先后去过宋、卫、陈、蔡、 齐、楚等国。孔子周游的目的:一是为了“求仕”,寻求做官的机会,以便 有机会治理国家

25、;二是“行道”,也就是向各国统治者竭力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但是,1 4 年中,他到处碰壁,好似“丧家之犬”,既未弄到一官半职, 他的政治主张也未被采纳。 公元前 4 8 4 年,孔子 6 8 岁,回到鲁国。从此,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整 理诗 书等古籍,并删改春秋。相传孔子一生收徒 3 0 0 0 人。其中, 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 7 2 人。孔门弟子不少都在各国 从政任职。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 子编辑而成,是目前仅存的能真实反映孔子思想的作品,是研究孔子最直接、 可信的材料。论语的语言简练,共一万六千字,但它所涵盖的内容极为 广泛。

26、古往今来,各种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但是,除圣经外,只有论 语可称得上是对东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著作。我在本书中对孔子管理思想 的论述,主要取材于论语。 二、孔子管理思想的客观存在 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评价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可从没有人说过他是著名的管理学家,或是著名的管理思想家。 同时,在学术界,也有些学者认为,孔学是“学”,而非治国之“术”。他 们认为,孔学体现的是一种伦理精神,是对生活世界和伦理道德的感悟和体 认,孔子虽然对治国安邦提出过一些朦胧的想法,但这决不是“治国方略”。 他们认为孔子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论述过管理问题,他自身也没有多少从政管 理的实践经验,因

27、此,将孔子与管理扯到一起是违背历史现实的。 首先,孔子、孔学与从政治国密切相关。孔子自身,既做过小吏,又做 过“行摄相事”的大司寇。在战国时期,应该说在诸侯国的各层次官场中, 他都有过实践,孔子从政治国虽为时不太长久,但也并非治国的生手。在他 从政期间,“四方则之”,鲁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已充分显示出他的 管理才能。 孔子不仅自身从过政,且有卓越政绩,同时,他又强烈地期望有更多的 从政机会,他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1 4 年,其目的,除了“行道”,就是为了 “求仕”。 孔子长期从事平民教育,是伟大的教育家。但是,他教学的目的,是培 养从政治国的管理人才。他的学生子夏曾有一句为人所共知的名言:

28、“学而 优则仕”,就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既然是培养从政管理人才,孔学孔 子用来培养弟子的学问,就必然是为管理服务的学问。孔子的弟子,不少都 从政了,且有一定政绩,有的还赢得很好的评价。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孔 学与从政管理是密切相关的。 孔子非常关心社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胸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使命感。因此,他在处理学与从政这对矛盾上,是以教、学为手段,以从政 管理为目的。孔子曾说:“诵游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颜渊)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 熟读诗经3 0 0篇,但对交给他的政治任务却办不成,办不好;派他出使 到别的国家,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

29、样的人,书虽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 处呢?显然,“学以致用”在孔子那里是非常明确的。而这个用,主要的又 是从政管理,也就是后世儒家所说的“经世致用”(经世,说的是治理世事; 致用,讲的是尽其所用)。 这里,有一点要加以说明的:孔子所讲的政,是政治,政事。而政治, 指的是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使政事得以治理;政事,指的是施政办 事。孔子追求从政,育才。从政,指的是执掌政事。在当时,决不可能有企 业管理,也不可能产生企业管理的概念。当时,最揪动人心的是国家的管理, 也就是政事。因此,孔子关心“政”,关心和研究国家管理是很自然的。但 是,国家管理是管理!在管人这一点上,它与任何管理都有共性。因此,

30、孔 子的管理思想就有着普遍的意义。 第二个是伦理道德和管理的关系。 传统的西方管理学认为,管理是管理,伦理道德是伦理道德,是两个范 畴,毫不相关。 但是, 管理是什么?说到底, 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管理中对人又管什么? 管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伦理道德,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行为的规范、准则。 因此,伦理道德与管理之间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管理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比如在企业管理中,要妥善处理好 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大类人际关系。企业与外部的人际关系有:企业与顾客的 关系,企业与金融、销售、供应领域中的人际关系,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 企业与所在社区的关系,企业与新闻界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社会团体的关

31、系,企业与一般社会大众的关系,等等;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有:投资者与企 业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管理人员与工人的关系, 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一般工人的关系,各工种、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关系,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学历的职工之间的关系,正式样体与 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非正式群体内部的关系,等等。 处理企业内外各种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规范、准则。这些规范、准则, 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和重要内容。这些规范、准则,在企业间主要通过两个方 面得以体现:一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二是企业的伦理道德。前者,属于 “硬 管理”,它以强制的外力逼迫职工遵循企业处理有关人际关系的规范、准则。

32、 后者,属于“软管理”,它以职工的道德自律和舆论的约束,促使职工自觉 地遵循企业处理有关人际关系的规范、准则。这两类管理,都不可缺少,且 互相补充。规章、制度,是企业职工所必需遵循的最起码的规范、准则。但 是,它涵盖不了全部人际关系。同时,片面依靠它又往往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王淑琴事件就是佐证)。因此,在“硬”的一手以外,必须有“软”的一 手相配合、补充。这样,管理才会真正有序、有效。西方的传统管理,强调 的是制度,规章。这种倾向,很像中国古代的法家。因此也很自然地得出伦 理道德不属于管理范畴的结论。由此,也必然得出孔子没有管理思想的结论。 然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认识是

33、片面的。 与西方传统管理和中国古代法家相比,孔子的管理走的是另一个极端, 他强调德治,强调以伦理道德去教化人民。因此,一部论语,细细读来, 最主要成分是两个:一是“为政”,也就是管理;二是“修德”,也就是伦 理道德的修养和完善。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其中, 伦理道德是内在的,“为政”、管理是外在的。 当然,在孔子那个时代,伦理所涉及的内容与今日是不同的;在孔子着 重研究“为政”管理的情况下,所涉及的伦理内容与其它管理内容也有区别。 但这只是问题的个性,不会改变管理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共性结论。 第三个是管理与“术”的关系。有的人提出孔学是“学”、非“术”, 非治国之术,因此,

34、不是治国方略,谈不上管理。 我以为,术,是技艺,技术,方法,策略。对于管理来说,“术”指的 是管理方法、技术、工具。是管理的组成部分。从量上来说,它甚至是管理 工作的主要部分。 但是,决不能把管理等同于“术”。术是有形的,外在的,而管理思想, 或管理哲学,是支配“术”的内在的、无形的东西。管理是管理思想和管理 之术的有机统一,管理思想和管理之术,前者是本质;后者是派生。决定管 理性质和成败的关键因素是管理思想,而不是管理之术,从这个意义上看, 以“术”来代替管理,是片面的。也因为这个缘故,决不能因为孔学非“术” 就否定孔子论述过管理,而否定孔子的管理思想。 管理之“术”,由于管理思想的不同,管

35、理对象的不同,也有所谓“科 学”与“艺术”,“硬技术”和“软技术”之分。构成管理的“科学”部分 是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和已被认识、掌握的规律。这就是管理模式、秩序、规 章制度、原则等“硬”的“术”。而管理对于一些个性问题,对于尚未被彻 底认识的事物、现象,就往往表现为“艺术”。对这些事物、现象,无法用 “硬”的“术”去解决。不然,管理就会出现混乱。而这些管理“艺术”, 实质是管理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灵活运用。这种“艺术”无法“定型”,它 灵活多变。在孔子的学说中,的确很少提到管理中的固定的“硬”技术。但 是,不谈“硬”技术,不等于没有“术”。“术”还有“艺术”这部分,这 一部分是无法用文字具体表述的

36、。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在人的管理上,历来存在着两大互相对 立又实为补充的派系:一派强调权力,赏罚,法制,组织结构这样一些有形 的、外在的“术”,如中国古代的法家,西方的泰勒主义;另一派强调教化, 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念,如中国孔夫子所倡导的德治,西方由日本管理实践总 结出的企业文化等。 三、孔子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管理,作为实践,由来已久。但是,管理上升为科学,发端于西方。本 世纪以来,尤其在 7 0 年代以前,管理学迅速发展,学派林立,一片繁荣景象。 应该说,在管理科学化、定量化方面,西方管理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任何管理都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东、西方文化,各有长短。 由东、西方文化

37、环境所产生的东、西方管理思想、理论、模式、方法,也必 然各有短长。 西方文化追求功利,在管理上强调物质利益和物质刺激。应该说,各种 物质欲望是客观存在,也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动力所在。但是,人的欲望 决不只是物质的,尤其是人的精神追求可谓五彩缤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和物质刺激,就不无偏颇。同时,人的物质欲望的增长速 度,有时远远超过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如果过分刺激人的物质欲望,就会 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孔子的管理思想,既承认“利”(个 人的物欲),又强调“义”(利他、利公的精神和道德),强调义利的统一, 提倡用“义”来制约“利”,达到中庸的境界。 西方管理注重竞

38、争。竞争,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社会、企 业充满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而, 企业为生存发展,在经营实践中必须树立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而企业 内部的竞争,并不总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引导得不好,往往会造成人际 关系紧张,产生内耗。孔子提倡的“和”或许是克服上述缺陷的一剂良方。 正由于这样的一些原因,一些西方学者,主张东西方文化互溶,东西方管理 思想互补。这种互补的功效,在日本已初见成效。 孔子的管理思想由于时代的限制,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明显地过时了, 甚至是陈腐的。比如:孔子所强调的“礼”主要是周礼,对今天来说是毫无 实用价值的。又如:他在论述处理人

39、际关系时,对象是那个时代的父子、君 臣、夫妇、兄弟、朋友。在今天的管理实践中,人际关系要比当时复杂得多。 同时,即使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如君臣关系与今天的上下级关系,由于时 代的变迁,处理的原则也发生了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这些已 经过时的东西,作为今天的管理工作者,的确没有必要下功失去钻研,更没 有必要去继承、应用。 管理,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孔子的管理思想,有明显的时代性,这是 它的个性。但是,在这个性之中,又存在着民族性、世界性这样的共性。比 如:孔子的仁学,以及在仁学基础上的“为政”、“教化”的思想,其中就 有不少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属于世界共性的东西。因为仁爱是人类共同的 主题。在“引”中,我所举的两个案例,尤其是石家庄第二印染厂的例子, 就是有力的证明。 管理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统一并不是同一。同一个形式,同一 个概念,可以表达同一个内容,也可表达不同的意思,甚至相反的意思。这 完全取决于运用这一形式、概念的人的立场。比如,“忠”这个概念,既可 以表述为“愚忠”、忠君,也可以解释为“忠诚”,还可以引伸到忠于祖国, 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忠于企业,忠于职责上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孔子 管理思想中那些合理的部分进行适当的改造,给它注入时代的气息,成为符 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管理思想。这正是继承、发展与创新。 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表格模板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