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食物结构面临调整发表时间2002-3-1 已被阅读20次 近四年来,中国出现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相对剩余,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历史经验表明,在这个发展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和加快发展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WTO可能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米、小麦、玉米、高梁等粮食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10到70,粮食价格已不再具备比较优势。加入WTO后,粮食生产所受影响较大。 双边协定后,肉类关税减让如下(在2004年以前实现):牛肉从现在的45降至12;猪肉从现在的20降至12;鸡肉从现在的20降至10。奶制品关税减让如下(在2004年以前实现):干酪从现在的50降至12;冰淇淋从
2、现在的45降至19。由此可见,畜产品的关税减让幅度比较大,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主要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一定的出口优势,从而刺激饲养业和饲料业的发展。在价格上,除禽肉和牛肉外,我国肉类价格优势明显;在市场方面,除港澳地区外,与我国相邻的日本、独联体国家、印尼,以及中东地区国家都有较大的出口市场。所以WTO规则能为我国肉类生产发展和贸易提供有利条件。不过,美国等地价廉物美的牛肉将会对我国牛肉生产形成较大的冲击。 但是奶业由于奶牛单产低,饲养成本高,加工企业规模效益低,加工成本高,致使国产奶制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优势。 从总体上讲,进入WTO框架后,有利于扩大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市场,
3、改变出口布局,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但关税的下调也会使我国水产业的竞争优势受到影响。 水果类关税减让如下(2004年以前实现):柑橘从现在的40降至12;葡萄从现在的40降至13;苹果从现在的30降至10;杏仁从现在的30降至10。加入WTO后,柑橙生产将面临生存危机,蔬菜价格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粮食不同的是,水果和蔬菜产业不是价格高、没竞争力的问题,而是技术跟不上、质量上不去所致。 入贸7年后,中国农业将减少966万劳动力,减幅为3.6。劳动力要重新就业,就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食物结构调整的方向 中国正在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膳食模式。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然以植
4、物性食品消费为基础,适度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在保证必须的谷类食品消费的同时,进一步增加豆类、水果、蔬菜、马铃薯、植物油和食糖的消费。同时要充分注意民族、人群、区域性的差别。 加快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农牧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三元结构的转变,尽快形成新的高效益的农业产业体系。利用国内粮食相对过剩和进口粮食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快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适应改善人民生活的需求。肉类结构中,继续增加禽肉和牛羊肉的比重,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水产品结构中,重点支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产品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名优特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上。 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实施种、养、加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利益联系的机制,把无数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以多种形式联合起来,逐步走向大市场。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政府中,农工商、产供销都实现了一体化管理,都由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即农业部或农林水产部或农渔部统一管理。目前中国仍然沿用苏联模式,把农业分散在10多个部门管理,办理一件事情,需要多个部门签字盖章,有时长达数月之久,效率极低。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机制,尽快实现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政府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