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用 Hadoop 进行分布式并行编程.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701967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64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 Hadoop 进行分布式并行编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用 Hadoop 进行分布式并行编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用 Hadoop 进行分布式并行编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用 Hadoop 进行分布式并行编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用 Hadoop 进行分布式并行编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附件附件 1: : 全国全国优优秀教育秀教育硕硕士士专业专业学位学位论论文文 推荐表推荐表 单位名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填表日期:2008 年 12 月 1 日 论文题目 后现代教育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作者姓名论文答辩日期学科专业方向 郭盛莉 2005 年 12 月 3 日 学科教学(语文) 20046 论文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 在由华中师范大 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办的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 竞赛中荣获教学论文一等奖 200412 论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在省级刊物中 学语文上发表 20051 论文追寻诗经中爱情诗的狂欢潮在省级 刊物文学教育上发表 2007. 2 随笔用心吟唱的日子在省级

2、刊物湖北教育 时政新闻上发表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发表学 术论文 (题目, 刊名,时 间,社 会影响) 199812 论文拯救与逍遥主题之形成 、 庄子“虚静” 诗学境界之出现发表在省级刊物科技进步与 对策 199912 论文艾略特在东方的复制在由中国教育报等 单位联合主办的“面向新世纪”的全国教育科研 论文征文中获二等奖,并收录进了由光明日报社 出版的中国基础教育教研成果集一书 20021 论文我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在外校教 育上发表 ii 论文所 产生的 实际影 响(对作 者工作 及所在 单位工 作) 200

3、5 年 7 月至 8 月,我赴新加坡国立立化中学 (River Valley High School)考察教育,感慨颇多。我深深地体会到, 中国的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太苦了,尤其是中国的高中学生, 同样,中国的老师也承受着超强的负荷。我坚信,后现代教 育的引入,尤其是它能从生命的高度来界定,对人性化的极 力推崇,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维空间和策略尝试。我也 将这些思考积极地投入到了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在我所 在的学校,承担了校本课程文学审美透视:西方经典文学 名篇导读的开发,并担任校级刊物外校教育和文学社 刊物紫燕的相关编辑工作,此外,我还主动承担起了学 校心语室的咨询工作,从学生的积极反馈,

4、我知道我的工作 得到了肯定。我会沿着自己的信念继续去努力。 出版专 著(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 间) 20036在中共宜昌市教育局党委组织的“我学新党章” 优秀征文中我撰写的我看新时期的共产党人 荣获二等奖 20036被学校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20026 组织学生参加“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荣获作文指导优秀奖 20046 组织学生参加“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荣获作文指导三等奖 有 关 的 成 果 获奖项 目(名称、 等级及 时间) 19984 参加宜昌市教育系统“师德杯”演讲赛获一等奖 19985 参加全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 19989 参加宜昌市青年教

5、师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 iii 中文论 文摘要 (论文选 题的意 义,论文 运用的 主要研 究方法, 主要研 究成果, 主要参 考文献)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之一。因为师生关 系在教育场域中的普遍平常,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和深层意 义。面对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中国的 教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将走向何方,自然也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 的教育者迫切关注的焦点。当“后现代思潮”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 落,并将触角伸入到教育领域进入中国本土时,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波。旧的观念和体制的改进和打破,往往需要一种新的理论视野。 后现代教育观的形成为当前的教育提供了思维的新空间

6、和批评的新 话语,并将以它强大的批判力部分的承担起教育革新的重任。正是 在这样一种理论支撑和时代背景之下,本文拟在后现代教育视野关 照之下对师生关系层面进行深入地个别探访。 第一章阐释后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寻求理论支撑,并由教育 现状引出对这一问题探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章进入文章的主 体部分,在后现代教育视野下解读师生关系,并从三个维度进行概 括:平等的对话关系;开放的互动关系;发展的生成关系。第三章 承接主体而来,主要是结合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建构这种 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和尝试。结语是主体部分的延展,当师生 关系从人性化的角度得以最佳发挥时必将对教育改革产生助推力, 教育的新境

7、界也必将出现,教育的功利性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和 摒弃,教育的发展价值也将得到充分肯定,最终实现教育的超越存 在。 本文指出应对后现代意识辩证看待,吸取积极的建设性影响, 避免误读后现代教育,转变不适宜或抛弃不合理的负面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论著: 1美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0 年 9 月第 1 版。 2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 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 9 月第 1 版。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2003 年 iv 7 月第 2 版。 4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 ,海南出版社,2000 年版

8、。 5 日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第 1 版。 6 日佐藤学,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 ,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第 1 版。 7 日 佐藤正夫,钟启泉译: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8 英 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张文军译:比较课程论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9 美威廉姆 F派纳:理解课程 (上、下) ,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0 年版。 10加 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 ,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0 年版。 11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 ,北京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1 版。

9、12 怀特海,杨富斌译:过程与实在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年版。 13 杜威,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1 年版。 14 美塞德曼编,吴世雄等译:后现代转向 ,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1 年版。 15 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 16 荷兰佛克马 伯斯顿编,王宁等译:走向后现代主义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 17 曹明海主编:追问与发现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版。 18熊生贵、刘从华、姚红:新课程:生命课堂的诞生 ,四川 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v 19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 ,华

10、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7 月第 1 版。 20 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1 法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车横山译:后现代状态 ,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版。 专家推 荐理由 后现代教育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篇优秀的中学语文教育 硕士论文。 该论文选题具有前沿性和一定的理论意义。论文将后现代教育 的相关理论引入中学教学,针对当今的教育现状,提出中学师生之 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开放的互动关系和发展的生成关系的 新的教育理念,这些观点对于一名中学教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该 论文所提出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观点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既具有 理论价值

11、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论文还结合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尝试提出了如何建构这种 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论文对后现 代教育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所警惕,体现了论者的辩证意识。最 后,论文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呼唤和所洋溢的激情感动着阅读这篇 论文的人们。 专家签字:孙文宪 vi 单位推 荐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 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View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ith Postmod

12、ern Education Ideology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 Degree in Chinese Teaching By Guo Shengli Postgraduate Program The department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i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Hu Yamin Academic Title: Professor Signatu

13、re_ Approved November 2005 I 内内 容容 摘摘 要要 师师生关系是教育活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动中具有重要意中具有重要意义义的的因素因素之一。因之一。因为师为师生关系在教育生关系在教育场场域域 中的普遍平常,人中的普遍平常,人们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和深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和深层层意意义义。面。面对对全球化的新全球化的新经济时经济时 代,面代,面对对世界性的教育大世界性的教育大转转型,中国的教育将会型,中国的教育将会发发生什么生什么变变化,将走向何方,自然化,将走向何方,自然 也是我也是我们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迫切关注的焦点。当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迫切关注的焦点。当“后

14、后现现代思潮代思潮”冲冲击击着世界的着世界的 各个角落,并将触角伸入到教育各个角落,并将触角伸入到教育领领域域进进入中国本土入中国本土时时, ,产产生了不小的冲生了不小的冲击击波。旧的波。旧的 观观念和体制的改念和体制的改进进和打破,往往需要一种新的理和打破,往往需要一种新的理论视论视野。后野。后现现代教育代教育观观的形成的形成为为 当前的教育提供了思当前的教育提供了思维维的新空的新空间间和批和批评评的新的新话语话语,并将以它,并将以它强强大的批判力部分的大的批判力部分的 承担起教育革新的重任。正是在承担起教育革新的重任。正是在这样这样一种理一种理论论支撑和支撑和时时代背景之下,本文代背景之下

15、,本文拟拟在后在后 现现代教育代教育视视野关照之下野关照之下对师对师生关系生关系层层面面进进行深入地个行深入地个别别探探访访。第一章。第一章阐释阐释后后现现代代 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的基本理念,寻寻求理求理论论支撑,并由教育支撑,并由教育现现状引出状引出对这对这一一问题问题探探讨讨的必要性和的必要性和 迫切性。第二章迫切性。第二章进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后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后现现代教育代教育视视野下解野下解读师读师生关系,并从三生关系,并从三 个个维维度度进进行概括:平等的行概括:平等的对话对话关系;开放的互关系;开放的互动动关系;关系;发发展的生成关系。第三章承接展的生成关系。第三章承接

16、主体而来,主要是主体而来,主要是结结合当前的中学合当前的中学语语文教学文教学实实践探践探讨讨建构建构这这种新型种新型师师生关系的具生关系的具 体策略和体策略和尝试尝试。 。结语结语是主体部分的延展,当是主体部分的延展,当师师生关系从人性化的角度得以最佳生关系从人性化的角度得以最佳发发 挥时挥时必将必将对对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产产生助推力,教育的新境界也必将出生助推力,教育的新境界也必将出现现,教育的功利性将得,教育的功利性将得 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和摒弃,教育的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和摒弃,教育的发发展价展价值值也将得到充分肯定,最也将得到充分肯定,最终实现终实现教育的教育的 超越存在。超越存在。本文本文指

17、出指出应对应对后后现现代意代意识辩证识辩证看待,吸取看待,吸取积积极的建极的建设设性影响,避免性影响,避免误读误读 后后现现代教育,代教育,转变转变不适宜或抛弃不合理的不适宜或抛弃不合理的负负面效面效应应。 。 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教育 师生关系 对话 互动 生成 人性化 II Abstrac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However, this relationship is often neglected in terms of

18、its importance and in- depth significance due to its universality. Facing the new era and glob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every conscientious educator has to take this into concern: What changes will take place in Chinese education? What is its target of these changes? Postmodern Ideology, which ha

19、s been sweeping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influencing educational field including China, cast a light on this question. Postmodern Education provides new ideological space and subjects for modern education, and will be a great power in education reform. It is with the support by this theory and backg

20、round, the writer is going to elaborate several aspects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ith Postmodern Education Ideology.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basic conceptions of modern education a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is thesis. The educational situation exposed in this

21、chapter shows the necessity and impendency to discuss this issu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understood with the view of Postmodern Education Ideology. This relationship is proposed in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Equal Dialogue Relationship, Open

22、 Mutual Activity Relationship and Naturally Becoming Relationship.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second chapter. It focuses on how to build up this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in middle schools. The last part is the extension of th

23、e main part. It is predicted that this new personaliz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ill be a great stimulation to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 will be in a new era when utilitarian in educational field will be restrained and discarded in the largest extent, and the value of education will be reveal

24、ed.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Postmodern Ideology should be viewed dialectically. We should absorb the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Ideology, and avoid or transform the negative influence. Key Words: Postmodern Education;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ialogue; Mutual Activity;

25、Becoming;Personalized 目目 录录 内 容 摘 要I AbstractII 引言1 第一章 理论导入:后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3 一、后现代教育产生的背景3 二、后现代教育的内涵3 三、教育现状对后现代教育的期待5 第二章 批判与建构:后现代教育视野解读师生关系7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7 二、国内外教育领域的不同师生观9 三、后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内涵11 第三章 生成实践:后现代教育建构师生关系的策略尝试16 一、师生双方的自我努力16 二、多元教学空间的实现21 三、课程多元开发走向实践25 四、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文化的丰富26 结 语28 一、平面延展:对教育

26、新境界的展望28 二、辨证对待:折冲与整合现代和后现代30 主要参考文献32 2 引引 言言 随着教育的出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及其模式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中外教 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 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 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 1 从 对教育的基本定位可以推知,教育是人与人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可见,教育正 是通过这种交往来实现的,而作为教育的两大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自然也 就成了这一场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二者也是教育 活动中最活跃

27、的因素。教育形式的实施,教育内容的推行,教育目的的实现, 最终都依赖二者的共同实践来完成。而教育本身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下, 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长期以来,关于师生关系的讨论也就成了教育研究 中一个古老而永远年轻的话题。 随着后现代意识逐渐进入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也不可避免地将触角伸 向了教育。作为哲学思潮的后现代意识是带着对现代理性的全面消解和颠覆的 激进面孔出现的,并在发展中为弥补自身困境又产生了温和的建设性的后现代 意识。而它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后者。 “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现代教育与 近代教育在内在精神上并无本质的不同,他们都可以归结为精英教育(或曰 完人教育)”2,而后现

28、代教育因其对教育过程的权力的认识、地位的理解 和角色的扮演的全然不同的诠释而呈现着与现代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其 基本内涵可归结为“全民教育” 、 “终身教育” 、 “主体教育”以及“通识教育” 。 国外的比较教育专家也认为:“后现代教育模式思想和后现代性的理论化的核 心在于教育模式的崩溃:受教育者的观念、不变的教育学模式、教育学过程中 教师的中心地位、教育信息资源的限制和控制、大量文献的观念、叙述和逻各 斯中心主义的规则。 ” 3 小威廉姆多尔还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并在后 现代课程观中归纳了后现代课程的四大标准,即丰富性(rich)、回归性 (recursive) 、关联性(relati

29、onal)和严密性(rigorous) ,简称“四 R” 。 可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一种新的教育视野,后现代教育在理念层 1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 (新编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8 页。 2杨宝山、孙福万:21 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4 期。 3 朱旭东:后现代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评柯温的后现代比较教育理论 , 比较教育研究 ,1998 年 第 4 期。 3 次的革命是颇具威慑力的。它也必然会给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模式、教学的内 容、课程的设置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作为最基础、最活跃的师生的地位和关 系问

30、题,自然也是一个涉入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师生关系在教育现象中的 普遍平常,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和深层意义。当我们在振臂 高呼教育要振兴,教育要改革时,不妨尝试一下从师生关系寻找一个切实的突 破口,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沿着这一思考起点,本文将本着尊重事物 发展的自身规律性,在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以批判和建设性的态 度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后现代教育视野下的师生关系,以期能对当前正在呼吁的 素质教育、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提 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4 第一章第一章 理论导入:后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理论导入:后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后现代教育

31、产生的背景一、后现代教育产生的背景 “在 20 世纪的西方思想界中,一个静悄悄但有时又不是如此静悄悄的思想 与观念革命开始了。有人追溯其起源至更早;有人视其为消极的和破坏性的; 也有人视其为最新的时髦;但时至世纪末的今日,许多人开始视其为广阔的和 普遍的思想转变,这一转变在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对探索新的思想和行为的 方式提出挑战。 ”4这就是在西方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出现的颇具前卫色彩并很 快波及各领域、并向全球肆虐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 正是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原则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危机的思索与批评,以及 人们对社会生存危机的反思,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后现代主义才孕育而产生。 起初,后现代主义

32、只是被运用于绘画和建筑等,但很快,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 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的批评中。 尽管西方的后现代理论因为不同的理论家站在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参照系 和理论目标,建构起了各自不同的体系,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些基本共同点。顾 明远和孟繁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对此作了精辟而准确的概述:其一是 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这是建立在对传统二元论的批判之上的;其二是多 重不确定性和内在性;其三是对科学理性的怀疑;其四是告别整体性和同一性。 当后现代主义在蔓延生长时,一些敏锐的教育学者对此进行描述并运用到教育 领域,就产生了“后现代教育” ,并丰富和发展了后现代大家族

33、。 二、后现代教育的内涵二、后现代教育的内涵 后现代理论中对霸权的抵制,对多元和平等思想的倡导直接影响了教育的 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 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 ”5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极力倡 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民主性和教育的开放性,并主张从社会 和全球的角度即从生态和整体论的角度来考察人们的行为,这就要求教育要以 培养具备生态意识、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目的。这一教育目的观具 体表述为:“教育应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这种公民能够认清优势文 4 美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 ,教育科学出版

34、社,2000 年 9 月第 1 版原编者序 (英文版)第 1 页。 5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2003 年 7 月第 2 版第 77 页。 5 化的独霸性以及文本的集权性,向它们挑战,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 文化边际,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对社 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各种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在于强调建立一种文化与社 会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教育,培养学 生的生态意识,培养个人的道德意识以及对自然、土地的伦理概念。教育目标 应求得一种内部平和,并且能够把家庭中的平和、安定及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和 平相处扩充到

35、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从而避免一种相互利益的冲突状态,使整个 社会充满和谐。 ”6 培养社会公民也被他们认为是后现代教育实践的最根本的目 的。 关于“后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目前比较共识的看法是:其一,它是 “全民教育” ,这一提法是针对精英教育而言的,也是知识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 要求,它强调的是全体社会公民都应接受教育,无论是教育的种类、时段,还 是教育者的年龄、阶层等,正像世界人权宣言所宣告的一样:“人人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 ;其二,它是“终身教育” ,这正是当前所提的“终身学习” , 它强调人的一生都应不断地接受教育,不分形式和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 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36、也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向前的 步伐; 其三,它是“主体教育” ,后现代教育让教师的“中心话语权势旁落”7, 它的焦点是学生,关注的中心也是学生,它强调发展学生鲜明的主体性和个体 性,强调维护个体的差异性,呼吁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建构,这也是对越来越冷 漠的理性教育模式的反叛; 其四,它是“通识教育” ,这是针对“完人教育” 而言的,它将学科推到了边缘的位置,使科学知识中心转移,它更强调的是综 合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教育,它尊重人性的多样性,容忍片面发展的人。按照现 代教育的理解,学校成了“话语霸权建立知识的堡垒”8,而教师的任务正是 “要通过话语霸权来建立知识的等级秩序和思想界的特权阶层”9。后现代

37、理论 对此作了全面否定。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后现代教育:在教育目的观上,反对理性主义, 认可多元文化社会,要求培养具有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公民;在道德教育上,反 对道德权威,提倡道德教育多元化和人性化,鼓励进行德育对话;在课程观上, 反对学科中心倾向,主张建构动态的开放式课程;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建立平 等的对话关系。 6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2003 年 7 月第 2 版第 78-79 页。 7 姜广平:关于后现代教育的几点思考 ,。 8 姜广平:关于后现代教育的几点思考 ,。 9 同上。 6 三、教育现状对后现代教育的期待三、教育现状对后现代教育的期待 前几年,以

38、出众的写作才华和同样出众的数理化挂红灯而被媒体炒得沸沸 扬扬的韩寒热,曾一度成为教育界和文化界的一个论争热点。无论是对韩寒的 褒,抑或是贬,有一点无庸置疑,面对以韩寒为代表的这些被称之为“80 后” 的少年写手(很多人称他们为作家,我私下以为作家的厚重是他们当前所难以 企及和承载的,姑且遵循大家另外一种口吻,称之为“写手” )的出现,我们 不能不反思一下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无独有偶,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似 乎又孕育了一大批网络的“失足青年” 。顺着我们的视线前移,随着福建师大孙 绍振先生的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 ,曾一度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的争议。再 来看看这样几个小案例: 一教师上公开课,预设

39、答案是“坡小”(课文中的句子是说山的坡度比 较小),当学生回答了“坡斜”、 “坡缓”时,均被一一否定。 一教师执教项链一课在分析主人公形象时,学生肯定了主人公的勤劳、诚实 和善良,而老师却以教参长期以来的“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为标准答案,批 评了学生的思考。 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妈妈能让他把周五的作业分 周五和周六两天完成,因为他上了一周的课,到星期五已经很累了,他丝 毫没有提周六和周日是该休息、该玩的时间。 一高三学生在当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什么是什么”的仿写题中写道: 高考就是刑场,高考试卷是刑场上的一块棉布,分数是棉布上的一滴鲜 血。 当这样的事例一个又一个从我们眼前真实

40、地存在又重复时,你丝毫感觉不到当前中小 学生应有的轻松和快乐,你感到的只是沉重和忧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 么呢?” “我们的教育又怎么啦?” 警钟敲响:现行的教育必须改变,而且是越早越好。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致力于批判国民的“奴性” ,有人说当前 的教育不仅没有远离这种“奴性”却在越来越接近它。也有人曾这样定义当前 的教育, “说这种灌输式教育是把没有文化的奴隶培养成有文化的奴隶 。这 话可能刺耳,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如果只会按标准去答去做,这个民族就 会丧失创造性。今天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灌输式教育所培养的,灌输式的影响渗 7 透到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41、。自主精神是民主意识的基 础,缺乏自主精神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民主进程。所以,变革教育,影响之巨, 远不止关系知识和技能,它不仅将促进创造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将促 进政治文明。 ”10 我们说要变革,先变观念。当全国性的课程改革于 2001 年拉开帷幕,并渐 渐深入时,许多长久以来的陈旧观念和做法成了课改路上的“绊脚石” ,也许, 后现代教育观的引入是很及时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引领着我们去反思现行的教育,可以让我们走在课改的前沿,去努力建立适应 新形势符合教育本身特点的、真正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的教育。 10 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 ,北京出版社,2004 年 8 月

42、第 1 版序章第 4 页。 8 第二章第二章 批判与建构:后现代教育视野解读师生关系批判与建构:后现代教育视野解读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1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广义看,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从狭义看,它是人与人之 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直接的心理关系。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有机 组合体。因此,在社会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学校也有人际关系, 如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诸多层次和角度 的人际关系。显然,在这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现象、 学校组织中的两大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成了教学活动中最普通、最 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当今很多事例都说明,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与否,人际关系往往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同样,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展开、教育目的能否有效实现,在很大程 度上也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好坏。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在一种积极良好的师生 关系情境之下,我们的教育效能才能得到最佳体现。 在人文在线网站,曾有一位刚上班不久的新教师这样吐露真言:“作 为新教师,我们没有太多的教育实践,惟有的是太多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和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中的对上帝的那种无比虔诚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市场分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