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善于调控情绪》Word 文档.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849416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于调控情绪》Word 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善于调控情绪》Word 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善于调控情绪》Word 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善于调控情绪》Word 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善于调控情绪》Word 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沪科九下20.1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1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说出一些常见的能量名称,知道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并能自觉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有关问题。3.能解释一些常见现象中的能量转化问题。4.能独立或采取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探究内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说出一些常见的能量的名称,知道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难点: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准备:电灯泡、能量的转化实验装置、单摆五、教学设计:引言:金属的冶炼、机器的运转、汽

2、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都需要能量。日常生活中的烧饭、取暖、照明等也需要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时可以提供能量,它们是能源;水流和凤可以提供能量,它们也是能源,在自然界和生活中,能量以多种形式展现着。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多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移和转化三、能量守恒定律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六、课外作业1.提出问题:当今世界的三大产业是能源、材料和信息,自然界中的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你能说出能量的几种存在形式吗?2.提出问题: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化学能和核能是其中的两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5页,理解什么是化学能和核能?3.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65页“交流和讨论”部分的

3、内容。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但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还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 课本图209说明了什么?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6第4、5、6、7、8自然段后回答,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什么?4.安排学生完成课本图2012实验后,学生完成两部分的填空。安排学生看书P168页内容,完成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归纳和总结1.下列过程中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量?A、用砂轮磨刀,有火星迸出B、陨石坠入大气层,成为流星C、壶中的水沸腾,壶盖不断的跳动D、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2. 人类对各种能源的利用,都是通过 来能量转化实现的,当我们获得一种能量时,一定要 另一种能量。

4、安排学生小结本节内容课外作业:每个同学完成一篇小论文:“永动机”能够制造出来吗?学生回答:机械能、电能、磁能、内能等等。看书、交流、回答完成课本P165页部分的内容后,进行交流看书、交流、回答看书、交流、回答完成练习完成实验、填空看书、交流、回答、归纳完成练习课堂小结调查、查阅资料,完成论文本节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六、板书设计: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的存在形式:机械能、电磁能、内能、化学能和核能等。化学能:是由于化学反应,物质的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的能量。核能:是由于核反应,物质的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能量。2

5、.能量的转移和转化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七、教学反思:八、教学参考1、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世界是由运动的物质组成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并区不断相互转化正是在研究运动形式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建立起了功和能的概念能是物质运动的普遍量度,而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种说法概括了功和能的本质,但哲学味道浓了一些在物理学中,从19世纪中叶产生的能量定义:“能量是物体做功的本领”,一直延用至今但近年来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物理教育界却对这个定义是否妥当展开过争论于是许多物理教材,例如现行的中学教材,

6、都不给出能量的一般定义,而是根据上述定义的思想,即物体在某一状态下的能量,是物体由这个状态出发,尽其所能做出的功来给出各种具体的能量形式的操作定义(用量度方法代替定义)能量概念的形成和早期发展,始终是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紧密相关的由于对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生物能等具体能量形式认识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都能以一定的数量关系相互转化的逐渐被发现,才使能量守恒定律得以建立这是一段以百年计的漫长历史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重大的新物理现象,如物质的放射性、核结构与核能、各种基本粒子等被发现,都只是给证明这一伟大定律的正确性提供了更丰富的事实尽管有些现象在发现的当时似乎形成了对这一定律的冲击,

7、但最后仍以这一定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告诉我们,尽管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但这种变化决不是没有约束的,最基本的约束就是守恒律也就是说,一切运动变化无论属于什么样的物质形式,反映什么样的物质特性,服从什么样的特定规律,都要满足一定的守恒律物理学中的能量、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就是物理运动所必须服从的最基本的规律与之相较,牛顿运动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都低了一个层次2、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discovery of conservationlaw of energy) 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中的一项极其重大的科学发现。该定律是在5个国家、由各种不同职业的10余位科学家从不同侧面

8、各自独立发现的。其中迈尔、焦耳、亥姆霍兹对发现能量守恒定律作出了主要贡献。迈尔的工作 德国医生迈尔最早是从人体新陈代谢的研究中得出这个重要发现的。1840年,年仅26岁的迈尔在一艘驶往爪哇的船上作随船医生,他在给生病的船员放血时,发现病人的静脉血比在欧洲时的颜色要红些,由此引起他的沉思。他想到热带地区人的静脉血所以红些,是由于其中含氧量较高的缘故,而氧所以多出来,是机体中食物的燃烧过程减弱的结果。这使他联想到食物中化学能与热能的等效性,由此推测如果人体的能的输入同支出是平衡的,那么所有这些形式的能在量上就必定是守恒的。1842年,迈尔发表了题为论无机界的力的论文,进一步表达了物理化学过程中能量

9、守恒的思想,并提出了建立不同的力之间数值上的当量关系的必要性。焦耳的工作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极力想从实验上去证明能量的不灭。1840一1841年,经过多次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实验,他发现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1843年,他钻研并测定了热能和机械功之间的当量关系,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宣布:自然界的能是不能毁灭的,那里消耗了机械能,总能得到相当的热,热只是能的一种形式。1847年,他做了迄今认为确定热功当量的最好实验。此后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直到1878年还有测量结果的报告,那时测得热功当量的平均值为4239千克重米千卡。这个值比现在人们公认的值427千克重米千卡约小o7,如此精确的实验结果为能量守恒定律

10、的确立,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实验证据。亥姆霍兹的工作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亥姆霍兹是从生理学问题开始对能量守恒原理进行研究的。在此基础上,于1847年出版了论力的守恒一书。在这部篇幅不长的著作中,亥姆霍兹确认“力”的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给出了不同性质“力”的定量表示式,也就是给出了对不同形式的能的数学表示式,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情况,从而这部著作成了能量守恒定律论证方面影响较大的一篇历史性文献。能量守恒定律发现的意义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在物理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教益的事例。因为在该定律发现的过程中,除了上述3位物理学家作出主要 贡献外,还有法国的卡诺于1824年,德国的莫尔于 1

11、837年,法国铁道工程师塞甘于1839年,生活在俄国的瑞士化学家赫斯于1840年,德国物理学家霍耳兹曼 于1845年,英国律师出身的电化学家格罗夫于1846 年,丹麦工程师柯耳丁于1847年,以及法国物理学家 伊伦于1854年,都曾独立地发表过有关能量守恒方面的论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作出了贡献。这就生动 地告诉我们,物理学上的历史性突破,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客观的历史条件(包括社会、 生产和科学的状况)则更为根本。一旦等到条件成熟 时,一个重大的课题同时由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去突破它,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在物理学史上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12、情:这个定律表达了关于运动量不可创造和不可消灭的普遍规律;这个定律概括了一切物理现象:力、热、电、磁、光的现象,这就有可能用这一定律从同一观点去研究所有这些现象,把它们看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运动的不同形式,揭示了这些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从而达到物理科学的第二次大综合;这个定律的发现也促进对自然现象认识的辩证观点的发展,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应当是相互联系的。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新授课教学设计 年级 七 学科 语文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型新授总第 1 课时主备人使用者学习目标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2、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真切的描写的方法。3、体

13、味文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所表现的主题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考点1、领会并把握对比的写法2、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所蕴含的不同感情及在成长过程中的意义。设计思路解读题目,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熟读课文合作探究,整体感知精讲点拨,解疑释难巩固练习,当堂达标拓展提升,知识迁移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学生(小组)活动时控导入老师题目解读走进作者读课文,标注查解字词,再读课文。课上检查字词读音及意义。提出讨论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句子的句意进行合理的讲解归纳。1、导入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展开,每个人都会遇到或是做各种各样的事。题目解读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

14、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3、三味书屋的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他为人耿直

15、,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4、文体资料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自主学习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

16、汉字:确凿 菜畦 荚 桑椹 长吟 直窜 云霄 油蛉 斑蝥 臃肿 珊瑚 长妈妈 收敛 覆盆子 攒成 人迹罕至 觅食 竹筛 秕谷 撒 啄 脸颊 急躁 蝉蜕 狗窦大开 厥 倜傥 笸箩 拗 盔甲 锡箔2、填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 ,作者原名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我们还学过他的 。( ) 开一块雪, ( )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 起一面竹筛来,下面 ( ) 些秕谷,棒上( )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 ,便罩住了。合作探究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起止句和过渡段。C、

17、讨论:这篇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精讲点拨阅读课文第1-8小节:1、百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2、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3、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写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4、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地这么精彩?5、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出事物的什么特征?根据课文3-6小节,回答下列问题:1.该部分文字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齐读第9小节,思考下列问题:1.“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8、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3.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情感?自读课文10-11两段,思考: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2.“我”对先生的初始印象是如何的?朗读16-24小节,思考:1.语段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2.“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学习了本文,在你印象中 ,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小结作者通过描写童年在三味书屋度过的难忘时光,表现了对儿时的天真、快乐生活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旧制度下的教育方式的不满。)巩固练习,当堂达标(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

19、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 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1、依次在空白处填词2、文中的静态景物有: 文中的动物

20、有:3、a描写形状的词语有 b描写颜色的词语有 c描写性质的词语有 d描写声音的词语有 e有情节描写的动、植物有 4、属于略写的是 属于详写的是 5、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A B C 5、概括本段段意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

21、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6、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7、用原文回答: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8、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8、“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9、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拓展提升1、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 集,写于1928年,最初在莽草上发表时名为 。2、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鲁迅 中重点叙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暗示着对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的批判和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的批判。3、你最喜欢朝花夕拾中哪篇散文?为什么?作业:联系自己的现实,思考一下自己对于作者的读书生活是否喜欢以及原因。联

22、系到自己,谈谈自己在学校所遇到的一件或是几件事。学生简介鲁迅读课文,将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自己利用工具书查解,在理解生词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课上将所查好的字词回答。小组之间讨论问题,之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学生用自己的话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见解)。阅读思考讨论阅读思考讨论小组讨论答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出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下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诗词五首其中的一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说总体教学构思、说教学程序五大板块对本节课加以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诗词五首俱是借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

23、其中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习其它四首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名篇多了一份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个人

24、理解就是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与凝练。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描写抒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诗歌的

25、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二、说学生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因此,对学生的现状分析必不可少,本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鉴于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设计了三个环节:1.介绍背景,拉近和学生的时代距离。2.范读、配乐朗读,理解作者的感情.3.杜甫的其它诗作辅助理解。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有利于充分

26、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2. 教法 情境感染法:利用音频、视频创设学习诗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朗读感

27、悟法: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把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读出内涵,读出情境。 问题探究法:问题要精当,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阅读评点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并能从诗歌的内容和情境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 迁移拓展法:根据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把诗歌学习延伸到课外,链接到生活。对诗歌进行剧本改编和创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 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说总体教学构思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

28、教。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追求教师和学生和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学习活动为基本方式。通过朗读领悟、合作探究、质疑创造、拓展运用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探究中训练思维。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让学生的感受得到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现、情感的激荡、思维的碰撞、美感的激发、欲望的实现 学生有了精神发展的足够空间,确保课堂的效率与生命。所以我设计了三大环节:(一)、情境导入。(二)、走进文本:以读为本,品读结合。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对诗歌不同角度的品读。1.范读、自由读,读

29、准字音,了解大意。2.分段分组读,读懂内容,读出语气语调,读出自己。3.默读、个别读,质疑问难,读出问题。4.师生合作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读出内涵。5.熟读成诵,读出体会。让读成为发现感动的方法,成为承载感情的载体,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三)、走进生活,迁移拓展,延伸课堂。五、说教学程序激情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首先作一段和诗歌相关的小诗,“秋风没有想到,茅屋被风撕去封面以后,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唐诗,就这么世世代代敞开着了,至今这些裸露着的文字,还在到处翻滚和飞扬。”利用多媒体制成音频动画,创设学习诗歌的情境。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教师导言: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

30、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今天,就让我们和杜甫一起走进中国文学史上的这块圣地,走进浣花溪畔的茅屋,来学习诗圣在这写就的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播放杜甫草堂的画面)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频动画的小诗,创设学习本诗的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通过教师的导入,把学生自然引入到学习本诗的意境当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为深入学习、体会内涵作张本。(二)赏析诗歌,走进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世界1.作者和时代背景简介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忧国忧时

31、,流传至今有1450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是我国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极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时代背景:公元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西行,奔波秦陇,辗转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公元761年,不料,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2.朗读诗歌,增强语感,了解大意,整体把握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诗的字音、节奏、大意和感情。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感情充沛的配乐范读,为整堂课浓厚的情感饱和度奠定了基础,增强课堂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学生自由读诗,把

32、握字词。学生自己放声读诗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学生个别朗读,师指导、点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初步体验诗歌的情感,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得到锤炼,欣赏能力得到提高为深入学习诗歌作铺垫。呜呜的风声,哗哗的雨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亢呼声,此起彼伏,交互错杂,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进行朗读练习,品味语言与内涵指导学习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生自由读诗,并用四个字概括内容,一个字概括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秋风破屋急)进行朗读训练(以“急”为感情基调)以学习第一节的方式,分三组分别学习第二节

33、、第三节、第四节。并评选出一个最佳学习活动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每节诗都写了什么内容?(四字概括) 每节诗所表现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一字概括) 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和疑问吗?(同伴交流)设计意图不同的思想交锋、碰撞,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求异求新的思想就会不由自主的迸出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合作,采用激励式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不仅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而且让学生知识有所增进,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有所释放。分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朗读训练和师生间的质疑、释疑从学生的许多答案中选出最贴切的:第二节:顽童抱茅叹 师质疑:为什么是顽童?诗人感叹的是什么?预

34、期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写群童顽皮?以“叹”为感情基调朗读第二节。第三节:屋破难眠忧师质疑:你们从哪里看出是屋破难眠呢?诗人担忧的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品质?以“忧”为感情基调朗读第三节。第四节:广厦庇寒愿师质疑:这首诗运用了许多对比词:“屋漏广厦”、“长夜沾湿风雨不动”、“俱欢颜死亦足”,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有什么作用呢?预期学生质疑:这节中有个“呜呼”,第二节中有“归来倚杖自叹息”。“呜呼”与“自叹息”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设计意图这一步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朗读教学与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质疑、释疑,学生不仅亲历了体验品味赏析评价的心路历程,而且实现了认知结构的迁移和

35、整合,深化了认知、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激发了内心深处更大的情感波澜,提升了道德价值观。同时,合作探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且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品味语言,体会内涵用词的形象传神。/内涵的丰富深刻。/对比词的鲜明突出。师生合作,分任务朗读诗歌。以“急叹忧愿”的感情基调朗读全诗。明确朗读要求: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全班同学齐读第三节,师生共同读第四节。师读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时候,学生重复这一句,师读完后,学生把最后一句再重复一遍。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境的基础上,在多种朗读方式的吟咏下,重唱

36、式朗读设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课堂教学氛围也进入高潮阶段,为下一步学生自由谈论学习体会,发表个性见解酝酿感情。4. 诗歌主题升华主题:表达诗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师质疑:在杜甫的诗歌中,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学生齐读这些诗句)设计意图既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深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悲壮形象,又在回顾、提炼诗句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5. 学生谈学习体会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情感体验。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多元化解读诗歌。(三)迁移拓展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

37、(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描写。设计意图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实现和学生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从而实现艺术化的语文教学。(四) 结束语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流逝的时光淹没了苦难的岁月,却淹没不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发高亢呼声。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他那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决心,他那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闪星辉,永驻我们心中。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喊出诗人的理想,倾听诗人的心声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38、欢颜!)设计意图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情怀,强化诗歌主题。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情绪的感染,收到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五) 作业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文体不限)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思想内容 情感脉络 秋风破屋 急 顽童抱茅 叹 屋破难眠 忧 广厦庇寒 愿设计说明:此板书设计从整篇诗歌内容入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即体现了诗歌的思想内容,理清了诗歌的情感脉络,又突出了诗歌的主题思想。简单明了,形象可感。使学生轻松理清学习诗歌的思路。 活联系密切的。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结合自己教学经验

39、,设计出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学习,通过多媒体视频、资料等手段,实现师生互动、立体教学,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认识,落实行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共向学生展示了4全视频,分别是公益广告不要让眼泪成为人类最后一滴水、珍惜水资源视频、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频和喝完最后一滴水视频,以此为主线,先引导学生了解到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环境基本国情),以及这些问题对人类的危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落实到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在知识传授上,

40、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小组活动探究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充分考虑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及时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颇、误区和不完善的观点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指导。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水资源比较丰富,环境问题也不太严重,再加上农村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偏少,对我国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缺乏亲身体验,只能通过我在课堂中展示的视频及图片了解,很难感受到它们的严峻性和危害性;学生对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也了解较少,因此在以后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这在今后要加强引导和监管。总之,通过这一节的教学,我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充分认识到“立体、合作、探究”小组这一模式的重要作用,今后要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上出更精彩的课,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