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860872 上传时间:2020-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长春市四十五中学 纪丹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学校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日益整合在一起,这对于深化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结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化学教学的彻底变革。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学化学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

2、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必然要超越工业化,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1、社会发展的需要刚刚到来的21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场全球性的信息革命正在进行,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更是如此,我国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

3、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由此可见,教育的观念正迅速转变,同时也要求教育内容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应日新月异。对于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全面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信息技术深层介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教育对象的需要,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的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关键的问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新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整合在实质上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一种理

4、念,如何根据教育技术理论确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策略;也是课程发展中的一种理念,即信息技术的教育有机的融合到学科教学中。2、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挑战赋予了教育新的内涵,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任务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展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人们的生活,必将改善表达信息的形式与能力,缩短传播信息的时间与途径,提高处理信息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必须寻求最佳的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根据思维科学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叉进行和谐发展的原理,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又要启发

5、学生通过对各类形象化教学媒体的观察、思维去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感知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化学教学的整体优化。信息技术提供给我们学习的新颖形式,要求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学方式。具体体现在:变教师讲授为主为启发学生探究为主;变说教式教学为交互式教学;变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为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变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变对学科知识与分类技能的评价为以行为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 优化教学模式现代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6、获得知识的主体,是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把信息技术(动画、图片、视频等)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实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是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教材不再是一本书,而是多方面的广泛资源;学习方式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生通过交流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课堂教学变得更实际、更有效、更深入,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

7、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与学提供交互式环境,可以多形式地组织管理教与学的信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把现代信息技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三者融合起来,构建一种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3、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革,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所起的作用已经倍受人们的关注,信息社会教育需要多媒体,多媒体信息的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种感官

8、整体交互、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多种感官能够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增进记忆。多媒体系统可以提供人机交互式进行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其间可以充分发挥其各个感官的功能。其效果会更加明显。 信息的多维化为思维方式的多维化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进行多维化的思维和学习提供了一种针对多种载体和多种存储体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最佳技术途径。、多媒体人机界面自然友好,操作简便,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每一步都有直观的操作提示,多媒体课件还提供了视觉反馈和听觉反馈两种反馈形式,多媒体的反馈信息友好、自然、生动,使学习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

9、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我们的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我们培养出更多的能够致力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打下现实的基础。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

10、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由上述理念可知: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就是以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他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1、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在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展现形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还培养了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能力,以及信息的主动获取、分析、使用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进行整合,构建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探索、研究化学基本规律为出发点,以实验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

12、的基本思路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提出假说,然后相互交流并设计出合理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并拓展应用。其教学模式程序图如下:在上述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感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评价,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协作性、主动

13、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且很多基本技能得到开发。五、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实践 下面以氧气一节为例,谈谈应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课堂实录见附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问题情景。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本节的教学重点:氧气的用途及其性质,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14、。二、学法指导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4自制名句积累卡。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四、课时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进行知识抢答2交流积累卡。3练习巩固。4能力迁移训练5背诵比赛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投影)二、导语设计齐读:-攻关(叶剑英)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一生读的书很多,他

15、所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丰功 伟绩,是同他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善于运筹分不开的。叶剑英的读书批注有三种形式:符号批注、时间批注、文字批注。叶剑英有个座右铭,叫做“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读史明智,读诗聪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是叶剑英的读书目的。大家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好好读书,勤于思考,发愤进取!今天我们就来攻老师设计的第六单元复习关。字词关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晨曦(x) 追溯(s) 素湍(tun) 飞漱(sh)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tu) 沉鳞竞跃 藻荇(xng) 沃日 艨(mng)艟(chng) 泅(qi) 鲸(jng)波万韧 溯(s)

16、迎而上 腾(tng)身百变 僦(ji) 赁(ln) 雾凇(sng)沆(hng)砀(dng) 更(gng)定、【一词多义】 绝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点词语背诵关抽签背诵古诗文默写关.默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渡远荆门外, 。山随平野尽,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归园田居中透过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5、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17、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游山西村中_,_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归园田居中_,_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使至塞上中_,_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_,_,_。_,_。_,_。、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_、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

18、写月下之景的句子:_三、 拓展性默写、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山的诗句。、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花的诗句。翻译关.翻译下面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阅读分析关.赏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颔联用“征蓬”“归雁”自喻,暗示了诗人政治生涯的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三.完成

19、1114题。(8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选出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A高峰入云 重岩叠嶂B晓雾将歇 朝发白帝C青林翠竹 清流见底D夕日欲颓 不见曦月12.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贤与能B将:晓雾将歇 出郭相扶将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自:自康乐以来 自李唐来13.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 )A古来共谈(谈论)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C夕日欲颓(落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14.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