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思品教学实效.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875390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思品教学实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思品教学实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思品教学实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思品教学实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斗争是导致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导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2)认识:从王朝更替的结果与影响看,统一王朝和分裂割据政权的更替出现,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王朝更替虽然暂时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1)东北地区: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

2、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2)西北地区(含北方地区):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原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并授瀚海都督府都督。宋元:元朝时,设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明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

3、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3)西南地区:秦汉: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川西南、云南、贵州)设郡。隋唐: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宋元: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朝统一后,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办法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改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清朝:康熙

4、帝平定“三藩之乱”,雍正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4)西藏: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明朝:设卫所,任用藏人管理藏族事务,建立僧官制度。清朝:顺治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5)台湾: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

5、的关系。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1885年,鉴于台湾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设台湾行省注意以上各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略)2、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范围: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既是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消失的民族(如匈奴等),都属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所研究的对象。(2)贡献: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

6、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3)正确看待民族矛盾与斗争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的制约,常常不能以平等贸易方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族人民的

7、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的需要发动的。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在中国古代社会,各民族之间有抢掠、有迁徒、有战争,也有和议。但是,战争与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即使在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也没有中断。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民族间的战争虽有是非区别和正义非正义之分(即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代表人民的利益),但不能使用“侵略”与“反侵略”以及“

8、亡国”等提法,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犰最瀀栀琀洀氀侘葒/Mg前台访问/p-2799181.html54.36.148.2120頬絨最搀栀琀洀氀侘栀/Mg前台访问/p-2458192.html40.77.167.1700頮勈嚄翀劰箼攀瀀栀琀洀氀侘葒/a前台访问/BookRead.aspx?id=2873096106.12.153.1920頰荄椀瀀栀琀洀氀侘爃/Ma前台访问/p-2276269.html49.7.20.900頲勈嚄葰秞欀瀀栀琀洀氀侘葒鱖/K_前台访问/p-132606.html49.7.20.680頴薜%摲最瀀栀琀洀氀侘萻鱖5_wap前台访问/tag/manyizhubao.html220.181.108.1010頶勈嚄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