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的价格出售给B一台管理设备,账面价4000万,已提折旧2400万,剩余使用年限4年。B公司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4年,残值0。要求:编制2007年和2008年合并报表抵销分录。答案:2007年:当期内部固定资产未实现利润抵销:借:营业外收入 4000,000(=20,000,000-(40,000,000-24,000,000)贷:固定资产原价 4000,000当期多计提折旧的抵销:4000,000/4*6/12=500000(6月30日交易的,只抵消半年多提折旧)(这句不用写在考卷上)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500000贷:管理费用 5000002008年:抵销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的内部销售
2、利润: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000,000贷:固定资产原价 4000,000前期多计提折旧的抵销: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50000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500000当期多计提折旧的抵销:借:累计折旧 1000,000贷:管理费用 1000,0003. 资料:H公司27初成立并正式营业。本年度按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表所示。表资产负债表单位:元项目27年1月1日27年12月31日现金30 00040 000应收账款75 00060 000其他货币性资产55 000160 000存货200 000240 000设备及厂房(净值)120 000112 000土地360 000360 0
3、00资产总计840 000972 000流动负债(货币性)80 000160 000长期负债(货币性)520 000520 000普通股240 000240 000留存收益52 00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840 000972 000H公司确定现行成本的一些参数条件:(1)年末,期末存货的现行成本为400 000元;(2)年末,设备和厂房(原值)的现行成本为144 000元,使用年限为15年,无残值,采用直线法折旧;(3)年末,土地的现行成本为720 000元;(4)销售成本以现行成本为基础,在年内均匀发生,现行成本为608 000元;本期账面成本为376 000。(5)销售及管理费用、所得税项
4、目,其现行成本金额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金额相同。(6)年末留存收益为-181600元。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 运用现行成本会计原理,计算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持有损益。存货: 未实现持有损益 = 已实现持有损益 =固定资产: 设备房屋未实现持有损益 =设备房屋已实现持有损益= 土地: 未实现持有损益 = 已实现持有损益=(2)重新编制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现行成本基础)金额:元项目27年1月1日27年12月31日现金应收账款其他货币性资产存货设备及厂房(净值)土地资产总计流动负债(货币性)长期负债(货币性)普通股留存收益已实现资产持有收益未实现资产持有收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1)计算非货币性资
5、产持有损益存货:未实现持有损益400 000 -240 000 = 160 000 已实现持有损益 608 000-376 000 = 232 000固定资产:设备和厂房未实现持有损益 = 134 400 112 000 = 22 400 已实现持有损益9 600 8 000 = 1 600 土地:未实现持有损益 720 000 360 000 = 360 000未实现持有损益 = 160 000 +22 400 + 360 000 = 542 400已实现持有损益 = 232 000 + 1 600 = 233 600 (2)公司2001年度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表资产负债表(现
6、行成本基础)金额:元项目27年1月1日27年12月31日现金30 00040 000应收账款75 00060 000其他货币性资产55 000160 000存货200 000400 000设备及厂房(净值)120 000134 400土地360 000720 000资产总计840 0001 514 400流动负债(货币性)80 000160 000长期负债(货币性)520 000520 000普通股240 000240 000留存收益(181 600)已实现资产持有收益233 600未实现资产持有收益54240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840 0001 514 4004.202年1月1日,甲公司从
7、乙租赁公司租入全新办公用房一套,租期为5年。办公用房原账面价值为250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5年。租赁合同规定,租赁开始日(202年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一次性预付租金1150000元,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支付租金90000元,第五年末支付租金240000元。租赁期满后预付租金不退回,乙公司收回办公用房使用权。甲公司和乙公司均在年末确认租金费用和租金收入,不存在租金逾期支付情况。要求:分别为承租人(甲公司)和出租人(乙公司)进行会计处理。(考过两次)(1)承租人(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会计分录: 2002年1月1日(租赁开始日) 借:长期待摊费用1150000 贷:银
8、行存款1150000 2002年、03年、04年、05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350000贷:银行存款90000长期待摊费用260000 2006年12月31日借:管理费用 350000贷:银行存款 240000长期待摊费用 110000(2)出租人(乙公司)的会计处理此项租赁租金总额为1750000元,按直线法计算,每年应确认的租金收入为350000元。会计分录:2002年1月1日借:银行存款1150000贷:应收账款11500002002年、03年、04年、05年12月31日借:银行存款 90000应收账款 260000贷:租赁收入 3500002006年12月31日借:银行存款24
9、0000应收账款110000贷:租赁收入 350000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与重要方法,是鼓励、激发有组织的创造性,包括价值观的创造;政策科学中的基本模式、概念及其方法论,其赖以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改革和改革环境中政策过程的变化;政策科学强调未来,但又认为今天是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对时间很敏感,坚持历史研究方法;政策科学既对科学中的理性知识在政策过程中的意义进行研究,又承认超理性过程的重要作用;政策科学以实证哲学为基础,其研究主题是自身的规范、假说、潜在理论、学术基础及其应用;政策科学认为规范的创新是必需的、严格的,应符合科学的基本标准。从70年代至80年代,伴随着许多学科的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美国许多
10、社会科学研究分支,纷纷成立专门研究政策的组织,各种相关的杂志、论文、书籍等迅速增加。美国许多主要大学相继建立了研究公共政策的研究生学位点,开设出一大批课程。4、知识经济时代政策科学的最新进展知识经济是一种有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进步,在它们为政策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对政策科学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其中,电子、通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政策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各国政府公共政策
11、理念的变革、公共政策内容的创新和公共政策行为的调整,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经济在本国的发展。公开政策信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等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有力地推动着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它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即非政府公共组织,我们把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统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因在管理中的地位不同,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也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
12、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1、核心主体从理论上讲,凡是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都能看成是公共政策。但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党和政府。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一个国家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政府所选择的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或权力机构是制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它的主要任务是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以及
13、立法。不过,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不同,不同国家的立法机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但不论各国的政治体制如何,立法机关的职能或职权主要包括立法权和监督权,从而在根本上控制了公共政策过程。(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重点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它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管理社会的实践中,行政机关权力的行使和作用的发挥都直接与公共政策紧密相连,甚至贯穿、影响其全过程。日常的公共管理实践中,
14、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完全一样。地方政府更直接地与公众进行接触和沟通,他们具有执行、制定双重身份,因此更能体会到公共政策中的要义以及所存在的失误和问题,从而为修订、完善公共政策做准备。中央政府则更多的是针对宏观的、涉及全球、全国的公共问题进行公共决策。(3)司法机关从公共管理的实践看,司法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政策主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传统上司法机关被认为只是一个检查、判案的机构,但实际上它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4)(执)政党政党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阶级力量的领导者,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在政党政治中,它更是扮演着重要
15、的角色,诸如法律、大政方针政策等公共政策都直接与政党相关。一个国家的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主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西方国家一般采用两党制或多党制,我国采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所以政党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政党体制中是大不相同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从纵向维度还从横向纬度上看,公共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公众所面临的大部分公共问题不再是政府靠自己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如基础性、服务性、保障性公共问题。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公民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强,公共问题的解决也不再囿于政府能力的范围,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从西方国家的改革实践看,解决公共
16、问题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进程。2、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但他们不是惟一主体。我们把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准政策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是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从公共问题的横向维度或纵向维度上看,都要求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公共政策主体来解决。另一方面,这些准政策主体又具备解决部分公共问题的能力。因此,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占有相当
17、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也不统一。从传统来看,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收容、救济、医疗、办学、文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具体来讲,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监督市场和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和扩大社会参与。其中,非营利组织在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发现许多公共问题。同时,非营利组织通过广泛运用影响力,如提供信息、陈述请愿、参与诉讼、直接代表,影响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过程。另外,非营利组织通过持续的分析研究,为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意见或建议,从而实际参与公共政策过程。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
18、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此外,公众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公众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包括参与听证会)不是处于从属性的地位,而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着眼于解决公共问题。公共问题将以多种途径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并最终得到解决。在民主化社会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常常成为民主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是为了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与要求。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途径有很多,不同的国体、政体和国情,公民作用于公共政策过
19、程的方式、程度和效果也不同。当代公共政策主体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方公共政策主体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呈现出较大差异。在我国,各政策主体实际上都要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但是,公共政策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和现实必将使公共政策朝着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二、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1、政策主体能力的涵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政策主体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执行、评估实施结果等一系列环节。政策主体能力是
20、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因此,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
21、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富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公共政策的导向,不但是行为的导向,更是思想观念的导向。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公众加深对公共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基本掌握、增强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以及对最终产品公共政策的拥护和支持。(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
22、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可以通过直接的也可以通过间6799575888aef46ebdf04bdd34160b8L1679979bcae5a32dcd9bd626243a3f53L1679b28d609123ff8a5c750ca3957beb簶L1679b5f57446b0071ab4c8e636fc2eb4L1679b7c6aaed0fbfca4c88043775abf2L1679bb1d0b11a98b3c8f179db9288f38L1679be94af23d385f3eaf0a26bd2f469L1679cef32585d3efd0aedf8eeefe3866L1679e224faed0cfe9472c33aa4f00052锶L1679e3afe92035c517d3258127a63302L1679e703078d6b33dc8cbdec5625a9fe洶L1679ea3e2204c62e42af49e1707856b2L1679f6874c663f21edde40880c4f2d3dL1679fa0c4934e3ee6994b0721ab7d315L1679fa9867dabf719944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