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pdf

上传人:peixunshi 文档编号:3186669 上传时间:2020-12-08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A N o : 8 0 7开机恒温时间: I O h 2 0 m i n 测距仪型号 : R M ll N o ; 8 0 1 2测距仪开始恒温时间: 1 0 h O O m i n 标称频率: f o =1 4 9 8 4 9 8 0 H z开始温度: 2 0 . 4结束温度: 2 1 . 0 检验日 期: 1 9 8 9 年1 2 月8 日检验者: 高建 记录者: 朱石 一 附录F 周期误差的测定 ( 参考件) F 1 测定方法与测定条件 F 1 . 1 周期误差的测定可采用平台法。 其安排如图 F 1 所示。 GB 1 2 5 2 6 一 9 0 一。 一 一 一 月 厂 一 节 一二

2、卜 一 一一一sn, 一 一 卜 一一一 一一 一 孔 一 图 F l 平台法示意图 图中: D ; -测站标志中心到平台第一测点的距离, m; S -, 一一第, -1 测点的观测距离, m; B 平台基线长度 , 它等于仪器的精测尺长, m; d 反光棱镜移动的距离, mo F 1 . 2 平台的布设和要求 a 平台上应使用膨胀系数小的导轨。 导轨的安置必须精确水平, 并与平台中心线方向严格一致。 b , 作为观测时移动反光棱镜距离标准的基线, 可以是有精确刻划的导轨, 也可以是经过检验的钢 尺。 其长度应略大于被检测距仪的精测尺长, 把它划分为2 0 等份( 4 0 等份) , 每等份为

3、反光棱镜每次移动 的距离d 。 在使用中若温度变化超过5时, 需加尺长温度修正值。 平台的基线综合精度应不低于 1 : 2 0 0 0 0 。 F l . 3 仪器的安置 被检测距仪应精确安置在平台导轨的延长线上, 距平台第一个测点的距离川长度可在1 5 1 0 0 m 内变动, 仪器应与反光棱镜的高度相同, 以免引入倾斜修正, 影响测定精度。 F 1 . 4 观测 方法 开始观测时, 由近到远进行往测。 反光棱镜依次要放在平台上的各个预定位置。 把反光棱镜置于第 一点, 测得距离5 , ( 平差计算中可取州= S , ) 。 然后根据导轨刻划( 或钢尺刻划) 把反光棱镜移动距离d , 置于第

4、二点, 测得距离8 , 。 依次移动反光棱镜, 并观测下去, 直到最后第九 点, 测得距离5 。 。 紧接着再由 远到近进行返测。 每个位置往测观测一测回返测观测一测回, 取往、 返测距离的平均值为距离观测值。 测 定时要保持适中的光强, 观测要紧凑, 以减少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 F 2 周期误差计算 F 2 . l 误差方程系数和常数项的计算 V , C 一 s i n g , x一c o s ) , y L , ( F l) G B 1 2 5 2 6 一 9 0 B , = 0 。 十 ( : 一 1 ) 4 9 2 D o n - 3 6 0 0 久 2 d A O 一于 3 6 0

5、0 L , 二 S , 一 D 全 ( ; 一 1 ) d D (F 3) 式中: : 观测距离数( a =1 , 2 , 3 , , n ) ; C , x , y 待求未知数; D 0 -测站标志中心到平台第一测点的距离, m; 久 精测调制波长, m; d 反光棱镜移动的距离, m; S , 第; 测点的观测距离, mo F 2 . 2 未知数C , x , y 的求解 艺L , C l 生 二 止 一 。 ( F 4) n 2 习( 一s i n g , L , ) 公一 止 止 乙 1 。 (F 5) n 2 习( 一 C O S B , L , ) y 一= i 一 一 一 。 (

6、 F 6 ) 式中: z 观测距离数(( a =1 , 2 , 3 , L ,第, 个误差方程的常数项; 0 ,-s , 相对于测距仪精测半波长所对应的相位角, ( 。 ) 。 F 2 . 3 周期误差振幅A 和初相角0 的计算 A 士丫 a Z + y z ( F 7 ) , 一 tg - 令。 ( F 8 ) 式中: X , y 由( F 5 ) , W6 ) 式求得 。 F 3 周期误差显著性检验 周期误差显著性检验可采用式(( F 9 ) 计算统计量R ; 一厥。 ( F 9 ) G B 1 2 5 2 6 一 9 0 Q : 一习V z Q 一习( L : 一L ) g 二1 习 L

7、 , L 一一 I (F 1 1) n 式中: ; 观测距离数( 一1 , 2 , 3 , . . . , n ) ; V , - 一 第, 个误差方程求得的误差, M M; L , 第: 个误差方程的常数项, M M; 由( F 9 ) 式计算出R值后, 确定显著水平a ( a 一般取0 . 0 5 或0 . 0 1 ) 和检验数据自由度( n -3 ) 为引数, 在相关系数临界值表F 2 上查得临界值R p 。 当R R 。 时, 则认为在a 水平上相关显著, 表明仪器存在明显 的周期误差; 当R 夏R 。 时, 则认为在a 水平上相关不显著, 表明仪器没有明显的周期误差存在。 F 4 周

8、期误差测定的精度估算 F 4 . 1 当仪器的周期误差显著时 a 周期误差测定单位权中误差 R l. V F , 。 二 士 划乙 二 二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1 2 ) 一 V二一 3 式中: : 观测距离数( , 一1 , 2 , 3 , . . . , n ) ; V 一 第 个误差方程求得的误差, m mo b 周期误差振幅测定中误差 m 一 士 饥 。 厂 . ( F 13F 2 式中: 。 。 一一 周期误差测定单位权中误差, M M; ”

9、 一一 观测距离数。 c 周期误差初相角测定中误差 m 幽 m 1 士 气 2 尸 , ( F 1 4) Af 式中: M A 一 周期.97 附录 C 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98 附录 D 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100 D1 高程控制点标志 .100 D2 水准点标石埋设 .101 D3 深埋水准点结构图 .101 附录 E 建筑方格网点标石规格及埋设.103 附录 F 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104 附录 G 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105 本规范用词说明 .106 条 文 说 明.107 4 1 总 则 1 总 则

10、 101 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工程测量产品满足 质量可靠、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通用性测量工作。 103 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并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对于 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可按附录 A 的方法评定观测精度。 注:本规范条文中的中误差、闭合差、限差及较差,除特别标明外,通常采用省略正负号表示。 104 工程测量作业所使用的仪器和相关设备,应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 定期检修。 105 对工程中所引用的测量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核。 106 各类工程的测量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11、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5 2 术语和符号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 术 语 211 卫星定位测量 satellite positioning 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方法。 212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 satellite positioning control network 利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建立的测量控制网。 213 三角形网 triangular network 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的测量控制网。它是对已往三角网、三边网和边角网的统 称。 214 三角形网测量 triangular control network sur

12、vey 通过测定三角形网中各三角形的顶点水平角、边的长度,来确定控制点位置的方法。 它是对已往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网测量的统称。 215 2级仪器 2class instrument 2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为 2的测角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 仪、光学经纬仪。1级仪器和 6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 216 5mm 级仪器 5mmclassinstrument 5mm 级仪器是指当测距长度为 1km 时, 由电磁波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公式计算的测距中 误差为 5mm 的仪器,包括测距仪、全站仪。1mm 级仪器和 10 mm 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 217 数字地形图 digita

13、l topographicmap 将地形信息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和计算机数据格式存储的地形图。 218 纸质地形图 paper topographic map 将地形信息直接用符号、注记及等高线表示并绘制在纸质或聚酯薄膜上的正射投影图。 219 变形监测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建筑基坑或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及土体的位移、沉降、倾斜、 挠度、裂缝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地下水、温度、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 报的过程。 22 符 号 22 符 号 A-GPS 接收机标称的固定误差; 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 B-GPS 接收机

14、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隧道开挖面宽度; b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 C照准差; D电磁波测距边长度、GPS-RTK 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送变电线路档距; 6 Dg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 DH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 DP测线的水平距离; D0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 d-GPS 网相邻点间的距离、灌注桩的桩径; DS05、DS1、DS3一水准仪型号; f方位角闭合差; H水深、建(构)筑物的高度、安装测量管道垂直部分长度、桥梁索塔高度、隧道埋 深; Hm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 Hp测区的平均高程; h高差、建筑施工的沉井高度、地下管线的埋深、隧道高度; hd基本

15、等高距; hm一一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 i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 K大气折光系数; L水准测段或路线长度、天车或起重机轨道长度、桥的总长、桥的跨径、隧道两开 挖洞口间长度、监测体或监测断面距隧道开挖工作面的前后距离; l 测点至线路中桩的水平距离、桥梁所跨越的江(河流、峡谷)的宽度; M测图比例尺分母、中误差; Mw高差全中误差; M高差偶然中误差; M中误差; mD测距中误差; mH地下管线重复探查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mV地下管线重复探查的埋深中误差; m方位角中误差; m测角中误差; N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的个数; n测站数、测段数、边数、基线数、三角形个数、建筑物结构

16、的跨数; P测量的权;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RA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 Rm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 S边长、斜距、两相邻细部点间的距离、转点桩至中桩的距离; T边长相对中误差分母; W闭合差; Wx、Wy、Wz坐标分量闭合差; Wf、Wg、Wj、Wb分别为方位角条件、固定角条件、角-极条件、边(基线)条件自由项 的限差; ym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 7 垂直角、地面倾角、比例系数; h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 1、2测站点 1 向照准点 2 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 d长度较差; H复查点位与原点位的埋深较差; S复查点位与原点位间

17、的平面位置偏差; a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 -单位权中误差; 基线长度中误差、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值。 8 3 平面控制测量 3 平面控制测量 31 一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 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 二级。 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 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

18、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 25cmkm 的要 求下,作下列选择: 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 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 采用高斯投影 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 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32 卫星定位测量 32 卫星定位测量 () 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

19、要求 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321 的规定。 9 322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 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 2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323-2) 式的规定。 m (323-2) ()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24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 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 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 2 个以上

20、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 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 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 6 条。 4 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 15 倍。 5 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 式。 6 对于采用 GPS-RTK 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 325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 少应

21、有一个通视方向。 2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 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 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 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326 控制点埋石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并绘制点之记。 10 () GPS 观测 327 GPS 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27 的规定。 328 对于规模较大的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 329 GPS 控制测量测站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 储存空间是否充足。 2 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

22、确至 lmm。 3 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 4 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 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 () GPS 测量数据处理 3210 基线解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 30min。 2 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 3 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3211 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 足下列要求: 1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1)(3211-5) 式的要求: 11 2 异步环各坐标

23、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6)一(3211-10) 式的要求: 3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3211-11)式的要求: d22 (3.2.11-11) 3212 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 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 324 条第 3 款的规定。否则,应 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 3213 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按 323 条对 GPS 网的观测精度进行评定。 3214 GPS 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 WGS-84 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 WGS-8

24、4 坐标系中的 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 息等。 2 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 3 倍。 3215 GPS 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 12 2 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 中误差,应满足表 3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3 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 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 度信息

25、。 4 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 3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33 导线测量 33 导线测量 ()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31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31 的规定。 注:1 表中 n 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 1:l000,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 规定相应长度的 2 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 331 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 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 规定长度的 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 合差不应大于 13cm。 333 导线网中,结点

26、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 331 中 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 07 倍。 () 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34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测 2 个已知方向。 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 3 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 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 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 扩展和寻找。 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 1

27、5m;四等 13 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CH r 1 0 1 5 3 - 2 0 0 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 : 1 0 0 0 0 1 : 5 0 0 0 0生产技术规程 第 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 ( D OM) Te c h n i c a l r u l e s f o r p r o d u c i n g d i g i t p r od u c t s o f 1 : 1 0 0 0 0 1: 5 0 0 0 0 f u n d a me n t M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a t

28、i o n P a r t 3:Di g i t M o h o p h o t o ma p s 2 O O 7 一 O 5 - 2 1 2 0 0 7 - ( ) 1 国家测绘局发布 J一 刖 置 C H I 1 0 1 5 -2 0 0 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 : 1 0 0 0 0 1 : 5 0 0 0 0生产技术规程分为 4 个部分 : 第 1 部分:数字线划图 ( D L G ) ; 第 2 部分:数字高程模型 ( D E M) ; 第3 部分: 数字正射影像图 ( D O M) ; 第 4 部分: 数字栅格地图 ( D R G ) 。 本部分为C H A r 1 0 1

29、5 2 0 0 7 的第 3 部分。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局第二地形测量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一、马聪丽、李建利、邓国庆、刘小强、赵文普、王永红。 一 11 4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 : 1 0 0 0 0 1 : 5 0 0 0 0生产技术规程 第 3部分 :数字正射影像图 ( D OM) l 范围 C H I 1 0 1 5 的本部分规定了 1 : 1 0 0 0 0 、1 : 5 0 0 0 0数字正射影像图 ( 以下简写为 D O M) 的数据采集技术、生产作业流程、作业方法及其质量控制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 1 :

30、 1 0 0 0 0 、1 : 5 0 0 0 0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数据采集、更新与建库,其他以数 字正射影像图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E l 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 鼓励根据本部 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 B T 1 7 7 9 8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 B T 1 8 3 1 6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 C H r l 0

31、 0 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 H i 1 0 0 4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 H 1 0 0 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C H I 1 0 0 9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 : 1 0 0 0 0 1 : 5 0 0 0 0 数字正射影像图 C H T 1 0 1 5 1 2 0 0 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 : 1 0 0 0 0 1 : 5 0 o o 0生产技术规程第 1 部分:数字线划图 ( D L G ) C H r 1 0 1 5 2 2 0 0 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 : 1 0 o 0 0 1 : 5 0 o o o 生产技术规程第 2 部分 :数字高程模型

32、( D 】 M) 3 总则 3 1 产品模式及技术指标 1 : 1 0 0 o o 、1 : 5 o o 0 0 数字正射影像图 按 C H T 1 0 0 9 规定执行。 3 2 生产技术方法 1 : 1 o o o o 、1 : 5 0 0 0 0 数字正射影像图 感测量法。 ( I X ) M)的产品模式、规格、技术指标及质量要求 ( D O M)的生产主要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法、航天遥 在满足成图精度前提下,可采用本规程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应经过实践验证并 提供试验报告,在技术设计中作出明确规定。 一 1 1 5 3 3 生产设备要求 内业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 ( 包括硬件、软件) ,

33、应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或精度测试,符 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 4 航空摄影测量法 4 1 技术准备 4 1 1 测区踏勘 对缺乏了解的测区应进行实地踏勘,编写踏勘报告。踏勘报告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应 按 C H T 1 0 0 4 规定执行。 4 1 2 资料收集与分析 除了不需要收集调绘及高程注记点成果外 ,其他技术准备工作按照 C H T 1 0 1 5 1 2 0 0 7的 4 1 2与 4 1 3条执行 。 4 1 3 技术设计 根据项目总体要求及踏勘报告,拟订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编写项目设计书; 根据项目 设计书所确定的技术方案进行航空摄影测量专业设计。项目设计书与专业设计书的编写要求

34、 及主要 内容按 C H I 1 0 0 4规定执行。 4 2 作业流程 D O M数据采集作业流程见图 1 。图中虚框部分内容见 C H I 1 0 1 5 1中 4 2 条和 C H T 1 0 1 5 2中 4 2条规定。 一 1 1 6 一 图 1 D0 M 数据采集作业流程 4 3 技术要求 4 3 1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像控点测量的技术要求按C H T 1 0 1 5 1 2 0 0 7 的4 3 1 i 与 4 3 1 2 条执行。 4 3 2 航空摄影测量内业 航空摄影测量内业涉及影像扫描、数字空中三角测量、定 向建模、D E M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等工序,技术要求如下: a )影像扫描的技术要求按 C H T 1 0 1 5 1 2 0 0 7 的 4 3 2 1 条执行; b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按 C 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