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最新宁波老板名单.pdf

上传人:stillstanding 文档编号:3794731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宁波老板名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宁波老板名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宁波老板名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宁波老板名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宁波老板名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格教育与文化 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观点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 教育目的促使历史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人格 文化教育学 培养途径陶冶、唤醒,强调师生对话 实用主义教 育学 代表作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废除班级、教科书 代表作 鲍尔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批判教育学 观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工具 代表人物乌里、洛布罗 育 学 派 制度教育学 观点研究制度对人的影响 代表作教学与发展 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教学出发 点 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 发展主义课 程论 教学方法 五条教学原

2、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 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发展 代表作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 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 基 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代表作教育过程 ;认知 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观 学习观(发现学习): 1、学习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向学生提供具体东西, 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 2、学习过程: 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目的 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 基本方法)布鲁纳 教学原则 掌握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 好奇内驱力(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成功欲 望) 、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需要) B结构原则:动

3、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C程序原则: 每门学科有不同的程序 D 强化原则: 强化的时间和步调 代表作 教育目标分类学 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手册 当代 教育 学 布卢姆 掌握学习 理论 就是在 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 (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 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 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教育目标 分类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代表作范例教学原理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 “ 范例 ”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 一类知识的规

4、律的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要素内容 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促进 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制约教育的目的和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体制(教育性质) 影响着 教育的价值取向 影响着 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着 教学内容的选择 文化 影响着 教学方法的使用 能够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影响 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 影响教育技术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人口数量是决定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5、 人口 人口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第二节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类别内容 再生产生产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对生产力 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培养所需人才 促进民主对政治经济制度 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对文化 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最主要途径:学校教育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对科学技术 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控制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质量 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对人口 有助于人口迁移 学校文化定义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

6、且 共同具有的 思想观念 和行为方式 定义 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 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校园的组织和制度文化(传统、仪式、规章) 按照不同层次和 标准分为 核心:校园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功能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 特性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 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调适性 第三节教育相对独立性 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本身发展的继承性、自身具有质的规定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

7、展概述 分类内容 概念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 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容身体 (体质的正常发育和增强)、心理 (认知、意向) 个体 的 身心 发展 特点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具有能动性 由低级到高级 、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身体发展(首尾方向、中心外周方向);心理(思维、记忆、注意等)顺序性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 主要矛盾、发展任务、年龄特征 不能 “一刀切 ” ;不同年龄学生不同教育方法、考虑衔接性 一般 规律 阶段性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发展速度不均衡(个体在不同年

8、龄阶段某一方面 / 不同方面 发展不均衡) 两个高峰期: 1、儿童出生后第一年;2、青春发育期 不平 / 均 衡性 关键期 /敏感期 /最佳期: 人的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其他方面超常发挥(生理、心理) 互补性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如数学强绘画弱,有人相反 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4、男女性别差异不同 差异性 因材施教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类别代表人物观点 孟子“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高尔顿遗

9、传决定论的 “鼻祖 ” 弗洛伊德性本能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复演说 威尔逊基因复制 内发论 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荀子“今人生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白板说 华生行为主义;教育万能;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 斯金纳通过强化惩罚手段加以塑造 因素类别内容 地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物质前提 遗传 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环境作用 墨子 “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荀子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主观能动 性

10、 地位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作用主导和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 表现 1、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 的价值 4、具有开发 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功能内容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 社会化的功能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对个体 发展的功能 促进个体 个性化的功能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个体谋生功能 通过教育,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必须教会人“学会生

11、存 ” 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得幸福的关系上 对个体发展的 负向功能 克服的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 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分类内容 概念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 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 意义 是整个 教育工作 的方向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 主导地位 ,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是教育的 最高理想 。是确定 教育内 容、选择 教育方法 和评价 教育效果 的根本依据 。 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衡

12、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确立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罗杰斯、马斯洛、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 康德、萨特、马利坦、奈勒 社会本位论 荀子、柏拉图、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 格莱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预备说 价值取向 无目的论杜威 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教师教学目的 概念 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方 针 ,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确定 教育事业 的 发展方向 ,指导 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内容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怎

13、样培养人(怎样办 教育) 教育方针 特性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 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分类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劳动能力(智力、体力)、道德 人的发展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人的片面发展 是由 旧的社会分工 造成的 机器大生产 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理论 依据内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 人民 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 目的 1986 年,教育法首次

14、将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 教育目的 。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是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精神 实质 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本构成 德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灵魂和指导的作用) 、 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与应 试教育、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基本 内涵 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987, 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使用了“素质教育

15、 ”一词 199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首次 在中央文件明确使用素质教育概念发展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确立素质教育为长远方针 面向全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本 要求 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充分发挥 政府作用 加大 教育督导 力度 提高 教育评价 的科学性 素质 教育 保障 机制 加强各级 教育 之间的 沟通和衔接 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 教育活动主体性活动、民主性活动、互动性活动、独立自学的活动 第五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分类内容 广义国民教育

16、制度 概念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 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体现其 实质 。 制定依据 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前制度化教育人类早期,实体化教育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标志:“废科举,兴学校” 、颁布近代 学制 学制发展 历程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双轨制英国 单轨制美国; 小学到大学直线系统现代学制 分支制苏联、中国;基础教育共同,之后分流 发展趋

17、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年限;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 内容 壬寅学制 1902 年, 钦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颁布的近代学制,未实 施 癸卯学制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实施的近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 1922, “六三三学制 ”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第一次明确以学龄 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第 一次兼顾升学和就业;沿用至解放初期 1995 年

18、, 教育法 建国初 期学制 1999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两基) 学制 发展 现行学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特性 强制性(义务性,学校家长社会的义务) 、免费性( 不收学杂费 ) 、普及性(统一性,全国范围统一实施) 义务 教育 1986 年颁布, 2006 年修改; 新义务教育法2006 年 9 月 1 日实施 1929,耶克斯利 出版世界 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保罗 朗格朗 发表 论终身教育标志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 终身 教育 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把终身教育与学习化

19、社会结合起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提出了学习的4 大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第六章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学生 学生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学生主观能动性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最高表现) 儿童权利公约精神基本原则 儿童利益 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 原则、 尊重 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岐视 原则 第二节教师 分类内容 含义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是专业人员1966 联合国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94教师法 基本特征 是教育者根本任务:教书育人,这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作用文化的传播者

20、、灵魂的工程师、成长的促进者 职业最大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职业角色 传道授业者、父母和朋友、榜样示范者、教学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研究者、 学生学习促进者、课程资源建设者和开发者 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创造性 首先表现在 因材施教 上,教育机智: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 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劳动特点 长期性与间接性、主体性与示范性、连续性与广延性 教师权利 教育教学权(最基本) 、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 薪资休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本体性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 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 教师知识 实践性知

21、识 在面临实现有目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也叫 教学实践经验 学科专业素养 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1、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学科发展 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养 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研究能力。 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 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教师职业 能力素养 综合能力素养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 协调能力、自我调整与反思能力 职业道德 素养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心理,愉悦情感;良 好的人际关系。 专业发培训、自学、参加

22、教学活动 展途径 第三节师生关系 项目内容 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成功的必要保证 内容 教育内容上构成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 系 观点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 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平等、和谐) 我国新型师 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作用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学生人格的形成 影响因素 教师方面: 对学生态度、领导方式、智慧、 人格因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教师威信 类别(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内容(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微信)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内容

23、“课程 ”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朝 概述 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学科课程: 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按学科固有 属性经验(活动)课程: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分科课程: 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按课程内容 的组织形式综合课程: 组合 2 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怀特海, 分 3 类: 1、融合课程: 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成的一门 新的学科; 2、广域课程: 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综合课程 3、核心课程: 以问题 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 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共性,体现基本要求按课程设置 的要求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 国家课程: 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 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 要 从课程设计、 开发和管理 主体来区分 校本课程: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 ”为中心 的基础教养 类型 按课程任务 分 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显性课程: 特征计划性 呈现方式 隐性课程: 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 制约课程发展的 主要因素 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终生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