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稀土:是时候重塑对稀土的认识了.pdf

上传人:changyecao 文档编号:3798756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稀土:是时候重塑对稀土的认识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稀土:是时候重塑对稀土的认识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稀土:是时候重塑对稀土的认识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稀土:是时候重塑对稀土的认识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稀土:是时候重塑对稀土的认识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文言文阅读课外篇目一、(2017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留以为梁乃尽湿之(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B木料只有一

2、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第一件:。第二件:。一、1【答案】作为、做成全、都【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病:嫌弃;句意为:木料是同一根

3、,(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故选C。3【答案】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参考译文】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

4、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二、(2017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14分)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息。

5、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辩不已,乃请曰:“臣所辩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

6、经略安抚使,判延州。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辩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阻,育取可行者固行之。(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注:致仕:在官任上退休。除:授予官职。中:陷害。忤(w):违逆,不顺从,不和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盗诚无足虑者()(2)因构狱以危法中之()(3)育论辩不已()(4)育取可行者固行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顾力不胜,愿罢臣职。(2)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3)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3.本文第两段用哪些事分别

7、表现了吴育的什么品质?请分条说明。(4分)二、1.【答案】(1)确实,的确(2)案件,冤案(3)停止(4)坚决,坚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外文言文中实词。理解课外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可以联系课内文言中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结合次于所在句子的意思综合考略。“诚”为一词多义词,基本意思有:确实,的确;只怕,恐怕,本句的意思为“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故“诚”意为“确实,的确”;“狱”与曹刿论战一文中“小大之狱”中的“狱”意思相同,意为“案件,冤案”;“育论辩不已”中的“已”与河中石兽中的“转转不已”意思一致,意为“停止”;“育取可行者固行之”中的“固”,与公输一文中“吾义固不杀人”中的“固”意思一致,

8、意为“坚决,坚定”。2.【答案】(1)只是我的能力不够,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 (2)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 (3)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执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题目给出的参考注释,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本题(1)要准确把握“力”(能力)、“愿”(请),(2)“数”(多次)、“上”(皇帝),(3)“而”(表转折的连词)、“不若”(不如)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最后注意句子翻译出来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3.【答案】(1)向皇上直言进谏表现他的正直忠诚、

9、富有远见。(2)向皇上建言杀向绶表现他的不畏权贵、忠心爱民。(3)执政措施简单易行不容阻挠表现他的精明果断、处事坚决。(4)坚决办理范仲淹所奏请合理事宜表现他的坦荡磊落、公而忘私。【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文言文中的任务形象,需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手机刻画人物形象使用的首段逐一分析。由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时,反驳皇帝派遣钦差大臣的奏议,可以看出他的正直忠诚、富有远见;“育在政府,遇事敢言”表明他的不畏权贵、忠心爱民;“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 表现他的精明果断、处事坚决;“因事与仲淹忤”却“育取可行者固行之”表明他的坦荡磊落、公而忘私。【参考译文】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吴育积功升官至

10、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任职大理评事的官职,又升官至寺丞。连续治理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

11、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辩论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用一人,使人

12、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因为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过了一段时间,吴育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管理延州。”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辩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三、(2017江苏宿迁)阅

13、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12分)客见赵王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既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客日:“郭偃之法,有所谓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所谓柔雍者,便辟左

14、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垩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其贼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注】赵王:即赵孝成王。而若:或者。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便辟:素近宠爱者。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遣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B未得相马之工也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C买马而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D然而王之买马也 辍耕之垄上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

15、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2分)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3分) 4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2分) 三、1【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中的“遣”的意思都是“派遣”,动词。B项中“相马”的“相”是观看的意思;“相藉”的“相”是相互的意思。C项中“买马而善”的“善”的意思是“好的、强健的”;“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的意思是“擅长、善于”。D项中“之”分别为结构助词“的”和实意动词“去,往”。2【答案】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朗读。解答时要在理鹪的基础上按照音节和意

16、义进行停顿划分。“然而”句首连词,需要停顿;“王不待工”与“而与建信君”为两层意思,表示转折关系,要停顿。3【答案】(1)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隐隐约约,或现或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句式特点,如第(1)句“此皆”为判断句;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用法,如第(2)句中的“斗折蛇行”的“斗蛇”为名词作状语。4【答案】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不仅要防备自己的憎恶的人,更要

17、防备自己亲近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客先由买马谈起,看起来毫不经意,实际上已经将要说的话作了谋划安排。选马要等相马之人,那么治理国家更需要物色好贤明的大臣。通过选马与治国的类比,昏庸的赵王才有所悟。【参考译文】有游说之士拜见赵孝成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说客就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相马的事。”说客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马。”说士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

18、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又问:“那么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说士说:“既然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现在大王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当,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说客继续说道:“郭偃之法有所谓柔痈的说法,大王您知道吗?”赵王说:“我没听说过。”说客说:“所谓柔痈,是指您左右受宠幸的亲近之臣以及您的夫人、优者和美女等等。这些人都是趁你酒酣耳热之际向您提出自己非

19、分要求的人。这些人的欲望如果能在宫中得到满足,那么大臣就能在外面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所以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们内部仍然有黑点。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四、(2017江苏无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14分)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

20、,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蹦迪,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

21、、湖州并祠祀之。(有删改)【注】抚按:官职名。1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苛政猛于虎也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达于汉阴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立捕治之:(2)咸言中牟治

22、行无双:(3)御史以闻:(4)明年卒:4翻译下列句子。(4分)(1)幼学执敏置诸狱。(2分)(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2分)四、1【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于”这个字含义的理解和把握。“于”有下列意项:(1)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姓。“言于抚按”的“于”应解释为“向”;下面四个选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给”“到”,故选A。2【答案】C【解

23、析】此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C项中“他的儿子”错误,应是“御史”的儿子;最终不是被权贵上报朝廷,而是未被御史斥退。3【答案】(1)惩治,治罪(2)皆,都(3)使听到(4)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可结合课内文言字词的解释。比如,“咸”可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咸来问讯”;“闻”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寡人之耳者”。4【答案】(1)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2)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文言句式即可。【参考译文】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予

24、确山县知县。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供给饥民粟米,让:他们修筑城墙。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大庄的各村多水,为

25、他们筑堤坝卡三道防备水患。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过了五年,政绩显著。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御史这才作罢。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冶理措施,推官阁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皇帝下诏加封为按

26、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五、(2017吉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砖(节选)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注释】(1)埏(shn)(2)汲:从井里取水,泛指打水,取水(3)错:交错,错杂。(4)趾:脚。1.“人逐数牛错趾”句中“逐

27、”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上好的粘土有什么特点?(2分)3.请简要概括造砖坯的过程。(2分)五、1.驱赶(赶)(1分)2.围绕“土粘但不分散,粉细但不含沙粒”或用原文“粘而不散,粉而不沙”回答即可。(共2分,每点1分)3. 围绕“用水润土地,踏成稠泥,将稠泥填满木框,用铁线弓刮平”回答即可。(共2分,每 点0.5分)六、(2017江苏南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17分)崇明老人记请陆陇其崇明具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伯仲叔季,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

28、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日:“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日:“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献寿。率以为常。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四子知其所往

29、,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胜,辄踊跃归。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注】鬻(yu):卖。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率(l):文中指频次。称觞(shng):举杯。率(shui):大致,一般。樗蒲(ch p):古代一种游戏。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遂 同 居 而 共 养 父 母焉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及四子长 ( )(2)方得侍奉颜色 ( )(3)则明日蚤餐季 ( )(4)老人每食毕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译文: 4. 文

30、中两次写到“率以为常”,请依次分别概括所指的两件事。(4分)(1)第节中“率以为常”指(2)第节中“率以为常”指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崇明老人的子女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中华美德。(4分)答:六、1.【答案】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解析】“遂”是发语词,发语词后面要停顿;“而”前面往往要停顿。2【答案】(1)等到的时候(2)才(3)第二天(4)完,完毕 【解析】这四个字的解释皆出自课本,要求熟记课本中重点字词解释。在此基础上再联系上下文活学活用。3. 【答案】橱中的钱少了,那么他的儿子就偷偷地补上缺的钱串,不让老人知道。【解析】翻译句子要在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紧扣关键词的解释。比如“则”“

31、潜”等,做到字字落实不扣分。4【答案】(1)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 (2)四子让老人不缺钱花,老有所乐。 【解析】第(1)处概括可用第节的中心句“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扣住一个“养”字。第(2)处的概括扣住一个“乐”字。5【答案】(1)能自立(2)兄弟和睦(3)曲尽孝道(4)用心使老人快乐【解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用文章原文直接作答,不能直接作答的就紧扣文本进行提炼概括。【参考译文】崇明县有一位姓吴的老人,已经九十九岁了,他的妻子也已九十七岁。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年轻时家里穷,把这些儿子卖了后才能养活自己,于是四个儿子都成了富户家里的奴仆。等到四个儿子长大,都能独立了,各人就都自己

32、赎身娶妻成家,于是一大家人又共同扶养父母亲了。兄弟几个有五阃门店,每个儿子一个店铺,中间留出一间,作为一家人出入的地方。四子赡养父母,百般孝敬。开始准备每家过一个月,按顺序轮转,他的媳妇们说:“父母都老了,如果一个月一家的话,那么要过三个月后,我们才能侍奉老人,太久了。”准备每天去一家,再按顺序轮流,媳妇们又说:“父母年纪大了,如果一天去一家,要过三天才能侍奉老人,也还是太长了。”于是以一餐为标准,如果早餐在大儿子家,那么午餐在二儿子家,晚餐就在三儿子家,明天早餐就在四儿子家,这样轮流。如果碰上逢五或十,四个儿子就在中堂聚餐,父母朝南坐,东边是四个儿子和孙子们,西边是媳妇和孙媳妇们。都按辈分坐

33、好,按照次序斟酒祝寿,大概都是这样的。在老人饮食地方的后面,放一个壁橱,壁橱里每家各放一串五十文的钱。老人吃罢了饭,手反过去在壁橱里随便拿一串钱,就捌街上去游玩,买些水果糕饼吃。壁橱中的钱少了,儿子们就偷偷补上缺的钱串,不让老人知道。有时,老人到朋友家去下棋,或赌钱,四个儿子知道了,便派人悄悄拿了二三百文钱,放在老人所游玩的人家,并且告诉那人家,假装输给了老人,老人自己也不知道。老人胜后,常常很快乐地回来,这样也成了习惯了。大概有几十年没有变更过。七、(2017浙江台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16分)【甲】子昂碎琴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

34、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选自智囊全集)注释辇(nin):载运。緡(m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緡。京毂(g):通往京城的大道。声华:声名。【乙】敬之识才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李德裕尤咨赏。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雅爱项斯为诗,所至称之,繇是擢上第斯宇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闵人濮阳愿,阅其文,大

35、推挹,遍语公卿间。会愿死,敬之为敛葬。(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五)注释敬之:杨敬之,唐代文学家。项斯: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繇(yo):人名。擢(zhu):提拔。上第:前几名。濮阳愿:人名。挹(y):提携。1.解释下列居中加点的词。(4分)顾左右曰:“攀千緡市之!” ()答曰:“余善此乐。” ()食毕,捧琴语曰()会愿死,敬之为敛葬()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辩者。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斯 字 子 迁 江 东 人4.【乙】文中杨敬之“爱士类”,表现在哪几件事上?(2分)

36、5.【甲】文中陈子昂“声华溢都下”,【乙】文中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其原因是什么?请比较异同。(4分)七、【答案】1.市:买 善:擅长 语:对说,告诉 会:正赶上,恰逢 2.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等酒菜都准备好了,将胡琴放在桌上。3.斯/字子迁/江东人。4.把玩欣赏他们的文章;大力举荐项斯;欣赏濮阳愿的文章,向各公卿推荐他,并为他安葬。5.陈子昂“声华溢都下”,是因为他用买琴,摔琴的方法,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是因为韩愈与李德裕两人对他文章的极力称赞,是借名人的称赞出名。【解

37、析】(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句意:陈子昂看着旁边人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市:买。句意:陈子昂回答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善:擅长。句意: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对大家说。语:对说,告诉。句意:后来恰逢濮阳愿去世,杨敬之为他入殓安葬。会:正赶上,恰逢。(2)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8、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价,卖价;辨,分辨。重点词:毕:全,都;置:放。(3)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句意思是:项斯,字子迁,是江东人。故可断句为:斯/字子迁/江东人。(4)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表现在:“得其文章,孜孜玩讽”“繇是擢上第”“阅其文,大推挹,遍语公卿间”,根据这些句子归纳出答案。(5)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出关键句进行分析比

39、较即可。结合文意可知,陈子昂“声华溢都下”,是因为他花高价买琴,又当众摔琴,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是因为韩愈与李德裕两人对他文章的极力称赞。【参考译文】【甲】子昂碎琴唐朝时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陈子

40、昂,写过上百篇的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下,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轰动整个长安城。 【乙】敬之识才杨敬之曾经写了一篇华山赋给韩愈看,韩愈看后极力的称赞,那些文人士大夫一时之间争相传看,其中李德裕格外的欣赏这篇文章。杨敬之很喜欢文人士大夫中有才华的人,一旦得到他们的文章,就会仔细地阅读把玩、欣赏,人们认为这是他的癖好。他十分喜欢项斯的诗,每到一处都会对他极力的称赞,也是因此被提拔为前几名。项斯字子迁是江东人杨敬之祖籍灞上,遇见天津人濮阳愿,读了他的文章,

41、极力的推荐与提携,在公卿士大夫之间称赞他。后来恰逢濮阳愿去世,杨敬之为他入殓安葬。八、(2017浙江温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16分)与致虚妹丈书 高尔俨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殆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选自历代小品尺牍)【注释】被:遮盖。殆荡:这里指书法舒放旷达。 已:句末语气词。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6分)【数】A吹洞箫数阙 B

42、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及】A不能及已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就】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又 松 竹 影 交 加 翠 影 被 面 月 光 洒 落 酒 杯 中 波 动 影 摇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做批注。(3分)【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批注】清和婉妙: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

43、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陈述。(4分)八、【答案】1.A几B A比得上B到了的时候 A完成B接近,趋向2.又 松 竹 影 交 加/ 翠 影 被 面/ 月 光 洒 落 酒 杯 中/ 波 动 影 摇3.“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婉”义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了笛声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4.示例1我感受到自然之趣。夜晚碧空如洗,通透如玉。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落酒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读来趣味盎然。示例2我感受到艺术之趣。“昨宵”月色空明竹影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的创作灵感,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作者在自然之趣中直抵自然之境。“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看似无意,却启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解析】1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A吹箫几次。数:几次。B扶苏因为多次上谏的缘故。数:多次。不能比得上了。及:比得上;到鲁肃过寻阳的时候。及:到。于是就拿出昨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