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60 A 45 H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海 洋 行 业 标 准 HY/T XXXXXXXXX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 Household reverse osmosis element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自然资源部 发 布 XX/T XXXXXXXXX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技术要求 . 3 5 试验方法 . 4 6 检验规则 . 7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2、)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测试装置示意图 . 10 参考文献 . 11 XX/T XXXXXXXXX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浙江省卫生监督所、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沁森环 保高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水处理中心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杭州易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伊美特(上海) 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市英伦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魏斯瓦瑟环境技术(嘉兴)
3、有限公司、扬州三 阳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盈佳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慧、李强、吴非洋、潘献辉、宋杰、张梦、李天玉、林少彬、路凯、申屠杭、 金焱、郑宏林、石世业、王炎锋、张晓姮、徐晓君、李耀中、王长友、林剑文。 XX/T XXXXXXXXX 1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家用反渗透膜元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家用反渗透膜元件的生产和检验。其它类似用途的反渗透膜元件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4、(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829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5750.2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GB/T 5750.4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GB/T 5750.5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575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7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综合指标
5、GB/T 5750.8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指标 GB/T 5750.1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消毒副产物指标 GB/T 6908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 电导率的测定 GB/T 9174 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306 标牌 GB/T 30306-2013 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处理内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在高于渗透压差的压力作用下, 溶剂 (如水) 通过半透膜进入膜的低压侧, 而溶液中的其它组份 (如 盐)被阻挡在膜的高压侧并随浓溶液排出,从而达到有效分离的过程。 GB/T 201
6、03-2006,定义4.2.2 3.2 反渗透膜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用于反渗透过程使溶剂与溶质分离的半透膜。 GB/T 20103-2006,定义4.1.1 XX/T XXXXXXXXX 2 3.3 反渗透膜元件 reverse osmosis element 反渗透膜构成的基本使用单元。 注:注:改写GB/T 23954-2009,定义3.2。 3.4 脱盐率 salt rejection 表示脱除给料液盐量的能力。 注注:改写GB/T 20103-2006,定义2.2.11。 3.5 产水量 productivity 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膜元件、组件或装置单
7、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水的量。 GB/T 20103-2006,定义2.2.10 3.6 回收率 recovery 产水量与给水总量之百分比。 注:注:改写GB/T 20103-2006,定义2.2.12。 3.7 浓水 concentrate 经过反渗透装置处理后所得的含盐量被浓缩的水。 GB/T 23954-2009,定义3.12 3.8 净水流量 purified water flow rate 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制造商标称的单位时间内的产水量。 注注:改写GB/T 30306-2013,定义3.18。 3.9 总净水量 total production capacity 在规定的运行条
8、件下, 饮用水处理装置的出水水质符合要求且净水流量不少于标称净水流量时, 其 任一净化单元进行再生或更换时的累积产水量。 注:注:改写GB/T 30306-2013,定义3.19。 4 技术要求 4.1 外观 XX/T XXXXXXXXX 3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外观应光洁平整,无毛刺、污染、划痕、裂痕、破损等明显缺陷。 4.2 卫生安全 4.2.1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出水水质应符合 GB 5749 的要求。 4.2.2 家用反渗透元件各部件所用材料和保护液均应无毒无害。 4.2.3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应进行浸泡试验,与空白水样相比,浸泡水相关指标的卫生要求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1 家用反渗透膜元
9、件浸泡试验卫生要求 项目 卫生要求 色 增加量5度 浑浊度 增加量0.2度(NTU) 臭和味 浸泡后水无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 浸泡后水不产生任何肉眼可见的碎片杂物等 pH值 改变量0.5 溶解性总固体 增加量10mg/L 挥发酚类 增加量0.002 mg/L 氟化物 增加量0.1 mg/L 硝酸盐 增加量1 mg/L(以N计) 砷 增加量0.001 mg/L 镉 增加量0.0005 mg/L 铬 增加量0.005 mg/L 铝 增加量0.02 mg/L 铅 增加量0.001 mg/L 汞 增加量0.0002 mg/L 铁 增加量0.06 mg/L 锰 增加量0.02 mg/L 铜 增加量0.
10、2 mg/L 锌 增加量0.2 mg/L 银 增加量0.005 mg/L 耗氧量 增加量1 mg/L(以O2计) 四氯化碳 增加量0.0002 mg/L 三氯甲烷 增加量0.006 mg/L 4.3 分离性能 4.3.1 脱盐率(氯化钠)应不低于最小标称值,且最低不应低于 90% 4.3.2 产水量应不低于最小标称值。 4.3.3 净水流量和总净水量均应不低于标称值。 5 试验方法 XX/T XXXXXXXXX 4 5.1 外观检测 利用目测的方法检测家用反渗透膜元件的外观,检测结果应符合4.1的要求。 5.2 卫生安全检测 5.2.1 预处理 将膜元件与家用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测试装置(参见附录
11、 A)相连接,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电导率小 于 2 S/cm)在 0.2 MPa0.3 MPa 下连续运行冲洗 20 min,将膜元件从装置取出后再用上述蒸馏水或去 离子水连续冲洗 30 min,然后用相同纯度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作为浸泡液立即进行浸泡。 5.2.2 浸泡过程 5.2.2.1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应完全浸没在盛有浸泡液的干净玻璃容器中,在 25 3 避光的条件下 浸泡 24 h 1 h,浸泡时玻璃容器应密闭,防止灰尘等落入。 5.2.2.2 进行浸泡试验时,浸泡液体积应不低于 6 L,所用家用反渗透膜元件的数量以膜元件外观面积 每 500 cm2对应 1 L 浸泡液计算。 5.2.2
12、.3 另取相同容积玻璃容器,加入相同体积的浸泡液,在相同条件下放置 24 h 1 h,作为空白水样, 空白水样和浸泡试验所用的玻璃容器宜为相同规格。 5.2.3 浸泡水的收集和保存 浸泡完成后,立即将浸泡水放入预先洗净的样品瓶内,浸泡水的保存和贮藏应按 GB/T 5750.2 执 行。 5.2.4 检验方法 浸泡水应检验表 1 中的全部项目,检验方法按表 2 执行。 表 2 浸泡水检验方法 项目 检验标准 标准条款 色 GB/T 5750.4 1 浑浊度 GB/T 5750.4 2 臭和味 GB/T 5750.4 3 肉眼可见物 GB/T 5750.4 4 pH值 GB/T 5750.4 5
13、溶解性总固体 GB/T 5750.4 8 挥发酚类 GB/T 5750.4 9 氟化物 GB/T 5750.5 3 硝酸盐 GB/T 5750.5 5 砷 GB/T 5750.6 6 镉 GB/T 5750.6 9 铬 GB/T 5750.6 10 XX/T XXXXXXXXX 5 表 2 浸泡水检验方法(续) 项目 检验标准 标准条款 铝 GB/T 5750.6 1 铅 GB/T 5750.6 11 汞 GB/T 5750.6 8 铁 GB/T 5750.6 2 锰 GB/T 5750.6 3 铜 GB/T 5750.6 4 锌 GB/T 5750.6 5 银 GB/T 5750.6 12
14、耗氧量 GB/T 5750.7 1 四氯化碳 GB/T 5750.8 1 三氯甲烷 GB/T 5750.10 1 5.3 净水流量测试 按GB/T 30306-2013中6.5.7规定的方法测试。 5.4 总净水量测试 按GB/T 30306-2013中6.5.8规定的方法测试。 5.5 脱盐率和产水量测试 5.5.1 测试装置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测试装置示意图参见附录 A,与测试液接触的部件如水箱、水泵、管道、阀 门等,应采用不锈钢等耐腐蚀材料。 5.5.2 测试仪器 测试仪器包括: a) 温度计,测量范围 0 50 ,最小分度值 0.1 C; b) 压力表,测量范围 0 MPa0.6 M
15、Pa,精度 0.4 级; c) 电导率仪,测量范围 0 S/cm 1000 S/cm,误差 1.5% FS; d) pH 计,测量范围 110,符合 0.01 级; e) 秒表,测量范围 0 min 30 min,误差 0.05 s。 5.5.3 测试试剂 测试试剂如下: a) 氯化钠,分析纯; b)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电导率低于 10 S/cm。 5.5.4 测试条件 测试条件如下: XX/T XXXXXXXXX 6 a) 温度:25.0 0.5 ; b) 压力:0.41 MPa 0.01 MPa; c) 回收率:15 % 1 %; d) pH 值:7.0 0.5; e) 氯化钠测试液浓度:
16、250 mg/L 10 mg/L。 5.5.5 测试方法 5.5.5.1 测试液(进水)配制 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和分析纯的氯化钠配置相应浓度的测试溶液。 5.5.5.2 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把待测家用反渗透膜元件与测试装置相连接,浓水阀置于全开状态,启动压力泵,使系统运行 3 min 5 min,将系统管路中空气排出; b) 调节压力至 0.41 MPa 0.01 MPa,在此压力下调节水温和浓水阀,使温度达到 25.0 0.5 , 回收率达到 15 % 1 %,继续运行 30 min; c) 按 GB/T 5750.4 规定的方法测量进水和产水含盐量,或按 GB/T 6908 规
17、定的方法测定水样的电 导率; d) 用秒表和量筒测量单位时间(t)内的产水体积(V); e) 每隔 10 min 重复测试步骤 c) d),直到含盐量、电导率和产水体积连续三次测试值的相对误差 小于 5%。 5.5.5.3 计算 5.5.5.3.1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的脱盐率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计算: a) 重量法(仲裁法) 按 5.5.5.2 中规定的方法测试三次所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测试结果, 然后采用式 (1) 计算脱盐率,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fp f 100 CC R C .(1) 式中: R脱盐率,%; Cf 进水含盐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p 产水含盐量,单位为
18、毫克每升(mg/L)。 b) 电导率测定法 按 5.5.5.2 中规定的方法测试三次所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测试结果,然后用式(2)计算脱盐率,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fp f 100 R .(2) 式中: R脱盐率,%; XX/T XXXXXXXXX 7 f进水电导率,单位为微西门子每厘米(S/cm); p产水电导率,单位为微西门子每厘米(S/cm)。 5.5.5.3.2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的产水量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计算。 按 5.5.5.2 中规定的方法测试三次所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测试结果,产水量采用式(3)计算,结 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60 V Q t .(3) 式中: Q产水量,单位为
19、升每小时(L/h); V t 分钟内收集的产水体积,单位为升(L); t 收集产水所用的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6 检验规则 6.1 出厂检验 6.1.1 出厂检验项目、要求、检验方法、检验形式及不合格分类见表 3。 表3 出厂检验项目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检验形式 不合格分类 Aa Bb Cc 外观 4.1 5.1 全检 脱盐率 4.3.1 5.5 抽检 产水量 4.3.2 5.5 抽检 aA类表示最被关注的一种类型的不合格 bB类表示关注程度比A类稍低的一种类型的不合格 cC类表示关注程度比B类稍低的一种类型的不合格 6.1.2 出厂检验的组批、抽样方案及判定按 GB/T 2828
20、.1 规定的方法进行,其中检测水平和接收质量 限(AQL)值由制造企业根据自身的控制需要或按供需双方需要确定。 6.2 型式检验 6.2.1 型式检验每年进行一次。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亦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定型鉴定时; 更改主要原材料、零部件或更改工艺设计时; 产品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卫生监督机构要求检验时。 6.2.2 型式检验项目、要求、检验方法及不合格分类见表 4。 XX/T XXXXXXXXX 8 表4 型式检验项目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不合格分类 Aa Bb Cc 外观 4.1 5.1 卫生安全 4.2 5.2 脱盐率 4.3.1 5.5 产水量 4.
21、3.2 5.5 净水流量 4.3.3 5.3 总净水量 4.3.3 5.4 aA类表示最被关注的一种类型的不合格 bB类表示关注程度比A类稍低的一种类型的不合格 cC类表示关注程度比B类稍低的一种类型的不合格 6.2.3 周期性的型式检验样本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抽样按 GB/T 2829 规定的方法进 行。采用判别水平 I 的一次抽样方案,其样本大小、不合格质量水平,判定数组见表 5。 表5 抽样方案 判别水平 抽样方案 样本大小 不合格质量水平 A类 RQLa =30 B类 RQLa =65 C类 RQLa =100 Acb Rec Acb Rec Acb Rec I 一次 n
22、=3 0 1 1 2 2 3 a RQL表示不合格质量水平 b Ac表示合格判定数 c Re表示不合格判定数 6.2.4 型式检验的卫生安全和脱盐率应 100%合格,如有一项不合格,即判该周期产品不合格。 6.2.5 型式检验的样品不应作为合格品交付用户。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产品标志应设置在家用反渗透膜元件的明显部位上。标志应符合 GB/T 13306 的规定,并标明如下 项目: a)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b) 制造商名称; c) 产品的执行标准号; d) 生产日期和产品编号; e) 水流流向; f) 卫生行政许可文号。 7.2 包装 XX/T XXXXXXXXX 9
23、 7.2.1 产品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及其他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 7.2.2 包装应符合 GB/T 9174 的规定。注意外壳及各接口处应给予保护性包扎,应采取必要的密封措 施。 7.2.3 产品包装箱外表面至少应清晰标明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规格型号; b) 制造商名称、地址; c) 毛重; d) 包装箱外形尺寸(长 宽 高)。 7.3 运输 7.3.1 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不应受到剧烈的撞击、颠簸、抛掷及重压,不应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运。 7.3.2 湿态保存的家用反渗透膜元件在冬季较低温度下运输时,应注意防冻。 7.4 贮存 7.4.1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应放置在室内,存放
24、地点应清洁、通风、干燥、无腐蚀性气体、无污染,不 应重压,避免阳光长期直射。 7.4.2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的储存环境温度应在 540。 XX/T XXXXXXXXX 1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测试装置示意图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测试装置示意图如图 A.1 所示。 说明: 1 恒温水箱 6膜壳(内装膜元件) 2 压力泵 7压力表 3 进水调节阀 8浓水阀门 4 回水阀 9浓水流量计 5 压力表 10产水流量计 图图 A.1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测试装置示意图家用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测试装置示意图 XX/T XXXXXXXXX 11 参 考 文 献 1 GB/T 20103
25、-2006 膜分离技术 术语 2 GB/T 23954-2009 反渗透系统膜元件清洗技术规范 3 HY/T 113-2008 纳滤膜及其元件 4 HY/T 107-2008 卷式反渗透膜组件测试方法 5 卫生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检验规定(2001) 6 卫生部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卫生安全评价规范(2001) 7 国家卫生计生委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2013) 8 ASTM D5615: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Home Reverse Osmosis Devices
26、9 BS EN 12873-4:2006 Influence of Materials on Water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Influence Due to Migration- Part 4: Test Method for Water Treatment Membranes 10 NSF/ANSI 58-2009 Reverse Osmosis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Systems _ 20XX- XX-XX 发布 20XX- XX-XX 实施 自 然 资 源 部发 布 ICS 07.040 A77 备案号:XXXX-
27、XXXX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测 绘 行 业 标 准 CH CH/T XXXXXXXXX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image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optical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报批稿) CH/T XXXXXXXXX I 目目次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要求.1 4.1 时间参考.1 4.2 空间参考.1 4.3 元数据. 2 4.4 数据格式.2 4.5 数据质
28、量.2 4.6 安全要求.2 5 数据内容.2 5.1 数据组成.2 5.2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2 5.3 数据字典.2 5.4 辅助数据.2 5.4.1 地理底图数据.2 5.4.2 地名地址数据.2 6 数据库设计.2 6.1 基本要求.2 6.2 需求调研和分析.3 6.3 概念设计.3 6.4 逻辑设计.3 6.4.1 设计.3 6.4.2 数据组织.3 6.4.3 元数据结构设计.4 6.5 物理设计.4 6.5.1 系统网络设计.4 6.5.2 数据库模式设计.4 6.5.3 数据一致性设计.4 6.6 安全设计.5 7 数据建库.5 7.1 建库流程.5 7.2 数据准备
29、.6 7.3 数据库模型创建.6 7.4 数据入库前检查.6 7.5 数据预处理.6 7.6 数据入库.6 7.7 数据入库后检查.6 8 系统开发、测试与验收.6 CH/T XXXXXXXXX 8.1 系统功能设计.6 8.2 用户界面设计.7 8.3 软硬件选型.7 8.3.1 系统硬件选型.7 8.3.2 系统软件选型.8 8.4 系统开发.8 8.5 系统集成与部署.8 8.6 测试与验收.8 9 安全保障与运行维护.8 9.1 基本要求.8 9.2 安全管理.8 9.3 系统运行管理.8 9.4 数据库备份.8 9.4.1 数据迁移和备份.9 9.4.2 异地备份.9 9.5 机房环
30、境管理.9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数据字典说明.10 表 A.1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级别.10 表 A.2 光学遥感卫星名称.10 表 A.3 传感器类型.10 表 A.4 时间单位.11 表 A.5 分辨率级别.11 表 A.6 像素类型.11 表 A.7 色彩类型.12 表 A.8 立体类型.12 表 A.9 数据存储方式.12 附录 B(资料性附录)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 E-R 图.13 图 B.1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 E-R 图.1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元数据表结构.14 表 C.1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元数据表结构.14 参考文献.
31、16 CH/T XXXXXXXXX I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基础地 理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汇兵、史绍雨、唐新明、欧阳斯达、何昭宁、张悦、杨超、信晟、陈骏、张 宏伟、石建军。 CH/T XXXXXXXXX 1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数据内容、数据库设计、数据建库、 系统开发、测试与验收、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等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32、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建设与共享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8521 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 GB/T 3345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规范 GB/T 35642 1:25 000 1:50 000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 GB/T 35643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元数据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 optical rem
33、ote sensing satellite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具有平面或立体测图能力的光学遥感卫星。 GB/T 35642-2017 定义3.1 3.2 几何定位模型 Geometric Location Model 描述影像坐标和地理空间坐标之间的转换关系。 4总体要求 4.1时间参考 纪元应采用公历纪年,时间应采用北京时间。 4.2空间参考 空间参考应采用统一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平面和高程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CH/T XXXXXXXXX a)大地基准,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确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其它坐标系; b)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
34、家高程基准。 4.3元数据 元数据内容应符合GB/T 35643的要求。 4.4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应符合GB/T 17798的要求,支持TIFF、GeoTIFF、IMG、PIX、BMP、HDF、JPEG、CNSDTF等 数据格式,并支持TAR、GZ等压缩包形式。 4.5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应经质量检查合格。 4.6安全要求 应根据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并建立严格的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5数据内容 5.1数据组成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应包括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数据字典、辅助数据等内容。 5.2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 光学遥感测绘影像产品分类包括原始影像产品、辐射校正影像产品
35、、传感器校正影像产品、系统几 何纠正影像产品、几何精纠正影像产品、正射纠正影像产品等,具体产品内容参见GB/T 35642。影像产 品宜包括云雪覆盖信息。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中的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可包括上述产品的一种或多种。 5.3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应包括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库信息的总体描述和值域约束, 应包括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 像产品的名称、代码、属性内容、数据项描述等,参见附录A。 5.4辅助数据 辅助数据可包括地理底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等。 5.4.1地理底图数据 可依据建库需要选择相应的区域、比例尺、要素级别的地理框架数据和影像底图。 5.4.2地名地址数据 可包括行政区
36、域名称、地名、道路名称、单位名称等,地名数据的代码应符合GB/T 18521的要求。 6数据库设计 6.1基本要求 CH/T XXXXXXXXX 3 数据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依据充分:数据库设计应以用户需求和相关技术标准为依据; b)设计规范:数据库设计应在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严格进行数据库设计书评审和修改; c)配置合理:存储空间、计算资源、网络带宽等应在满足需求基础上,留有适度余地; d)可扩展:数据存储结构和系统功能上应保持一定的可扩展性,满足数据类型扩展的需求; e)功能完备: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应具有不断扩充、更新和安全管理能力。 6.2需求调研和分析 用户需求调
37、研和分析应贯穿于数据库设计、建库和试运行等阶段: a)在数据库设计阶段,应重点调研和分析用户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现有数据资源情况等, 明确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建设目标,对用户规模、数据量、服务器资源、存储资源、 网络资源等进行估算,明确建设的软硬件以及功能、性能需求; b)在系统建设阶段,应再次需求调研和分析,以修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 c)在试运行阶段,当进行数据库软硬件升级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更新、性能改进前,均应开展 用户需求调研和分析。 6.3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应对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中所涉及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 聚集和概括, 确定数据 库管理系统中的实体、实体的
38、属性、标识实体的编码以及实体之间联系的类型,建立抽象的概念数据模 型: a)概念模型应反映信息结构、 信息流动情况、 信息间的相互制约和关联关系, 及用户对信息存储、 查询和应用的要求; b)概念模型的设计应依据现有的遥感影像数据相关的分类、 分级的标准规范和各类、 各级数据间 的关系; c)概念模型应不依赖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通用的 E-R 图进行表示,参见附录 B。 6.4逻辑设计 6.4.1设计 逻辑设计应在数据库概念设计基础上,明确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和元数据信息的组织形式, 建立与选用的数据库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形成逻辑数据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的内容 应包
39、括所有的实体和关系,确定每个实体的属性,定义每个实体的主键,指定实体的外键,并进行范式 化处理。 6.4.2数据组织 6.4.2.1数据组织原则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数据库可按下列组织原则进行分层、分库组织: a)可按产品类型分库; b)可按空间分辨率、卫星等分层; c)有明确关系的数据层应建立关联关系。 6.4.2.2数据组织方式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管理可采用数据库与文件相结合方式进行组织。 CH/T XXXXXXXXX 数据库与文件结合的组织方式将非结构化的影像体以文件形式存放在存储设备中, 并将影像的结构 化元数据信息及文件路径存放在数据库中, 通过文件路径将数据库和影像体文件关联
40、。 可根据影像产品 的数据量和增长情况选取数据存储方式; PB级以上数据规模宜采用在线、 近线及离线的三级存储方式来 存储影像体文件: a)在线存储:文件存储在高速磁盘阵列上,宜存储现势性强,使用频率高的数据,满足影像的快 速访问及使用需求; b)近线存储:宜存储现势性不高、使用频率不高的影像,实现自动访问和使用; c)离线存储:宜存储现势性低、使用频率低的历史影像数据。 6.4.3元数据表结构设计 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元数据表结构应至少包括卫星名称、 传感器类型、 影像采集时间、 产品级别、 影像质量、云量、空间分辨率、影像行列号、入库时间等字段信息,基本元数据表结构参见附录 C。 6.5物
41、理设计 6.5.1系统网络设计 系统网络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a)宜采用万兆或万兆以上的高带宽网络; b)宜采用多层网络架构,避免通道堵塞; c)应具备安全防护、漏洞扫描、入侵检测、数据包过滤、防病毒、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主机监 控等安全能力,具备全面且稳固的安全防护体系; d)应具备高可靠、高稳定和强容错等要求。 6.5.2数据库模式设计 数据库模式设计包括: a)基于逻辑设计提出的模型,按照软硬件配置和数据量估算,分配数据库、软件和工作区的物理 空间,确定各种类型数据的目录结构和存储位置; b)按照逻辑设计中的表结构设计, 设计物理表, 并为每个表按照估算的数据量和应用需求建立表 空间;
42、c)根据各影像产品类型以及业务需求, 设计相应的空间索引方式和关键字索引方案, 确定空间索 引方式、以及关键字索引的索引项; d)应将卫星名称、传感器名称、影像采集时间、云量、空间分辨率等关键字段作为关键字索引的 索引项; e)空间索引可根据影像的有效覆盖范围建立空间索引,也可采用国家标准分幅、任意矩形、规则 格网等形式,空间索引的范围应等于或大于数据体的覆盖范围。 6.5.3数据一致性设计 在对数据进行操作时,应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域完整性。通过列数据类型约束域完整性,同时还指定每列是否为空属性,用来约束该列是否 可以出现空值; b)实体完整性。要求表具
43、有主键约束(主键),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其他措施,如唯一索 引、唯一性约束等; CH/T XXXXXXXXX 5 c)关系完整性。 建立数据库中不同表与列之间的关系, 使子表中外键的每个列值都与相关的父表 中的主键或候选键相匹配。 在对数据进行操作时, 应通过事务、 异常数据处理和数据状态的定期对比等措施来保证数据一致性。 6.6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参见 GB/T 33453 相关内容。 7数据建库 7.1建库流程 建库环节包括数据准备、数据库模型创建、数据入库前检查、数据预处理、数据入库、数据入库后 检查等。具体流程见图 1。 图 1 建库流程 CH/T XXXXXXXXX 7.2数据准备
44、 按照设计的要求收集所需的各类数据和资料,并整理、建档和备份,将待入库数据存放到预设的存 储空间上。 7.3数据库模型创建 按照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每类数据进行物理空间的分配, 相关参 数的设置,创建数据表和表空间。分配物理空间时,应考虑未来数据的扩充需求。 7.4数据入库前检查 数据入库前应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对每类数据进行检查, 并对各项检查进行登记, 将不符合建库要 求的数据进行修改,确保入库数据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数据检查主要包括: a)完整性检查。数据文件应完整正确,不应有遗漏; b)逻辑一致性检查,主要包括: 1)概念一致性。同类数据的分类编码、文件结构
45、、属性构成应保持一致,不同类型数据应符 合统一的体系规则; 2)值域一致性。数据项的取值应在值域界定的范围内; 3)格式一致性。应与规定格式保持一致。 7.5数据预处理 应根据数据库设计的要求进行数据入库前处理,主要包括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投影转换、数据压 缩等。 7.6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应按照设计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 入库前后的数据存放位置应与设计保持一致。 可采用手 动、自动入库等方式,入库完成后应记录数据入库日志。 7.7数据入库后检查 入库后应检查入库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包括数据是否存放在规定的数据表中, 入库后数据是否 完整,入库前后数据是否一致,数据是否重复入库等。 8系统开发
46、、测试与验收 8.1系统功能设计 8.1.1系统基本功能 应包括数据检查、数据入库、查询、浏览、提取、统计、备份、迁移和权限管理等。 8.1.2数据检查 应具备按照影像产品要求检查入库数据的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的功能。 8.1.3数据入库 CH/T XXXXXXXXX 7 应将卫星名称、传感器类型、影像采集时间、产品级别、影像质量、云量、空间分辨率、影像行 列号、入库时间等信息采集存入数据库中,并将实体数据迁移到设定的存储设备上;应具备手动和自动 入库功能;应支持入库过程中状态的监控和入库日志记录。 8.1.4数据查询 应具备按照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对各类影像数据进行查询的功能。 属性查询应支持常
47、用的卫星名称、 传感器类型、影像采集时间、产品级别、影像质量、云量、空间分辨率、影像行列号、入库时间、行政 区划、图幅号、地名地址、云雪范围等查询条件;空间查询应支持点、线、矩形、多边形等查询条件, 并支持缓冲区查询。 8.1.5数据浏览 应具备数据漫游、缩放等功能。 8.1.6数据提取 应具备将入库后的数据下载,以及影像查询结果导出等功能。 8.1.7数据统计 应具备各种影像数据按照不同维度进行统计的功能,可设计入库统计、库存统计、提取统计和空间 分析统计等,并应支持统计报表的输出。 8.1.8数据备份 应具备数据库备份的功能,包括定期的增量备份和全库备份。 8.1.9数据迁移 应具备将数据
48、从在线迁移至近线以及离线的数据迁移能力, 主要包括基于存储容量、 基于影像现势 性、基于数据对象、基于影像空间位置等数据迁移功能。 8.1.10权限管理 应具备对系统用户、功能、数据权限控制的功能。 8.1.11日志管理 应具备系统日志记录、查询等功能,包括记录用户的在线状态和系统操作等日志。 8.2用户界面设计 根据数据库的各种应用模式, 设计体现用户特色的用户界面, 后端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界面应体现全 功能与高效,前端用户界面应针对需求具有简洁和实用性。 8.3软硬件选型 8.3.1系统硬件选型 8.3.1.1服务器 应根据不同用途和性能要求,进行服务器选型的统一规划。 服务器选型参考指标应包括:服务器中央处理器主频、核数、内存大小、存储容量、带宽、图形图 CH/T XXXXXXXXX 像处理能力、扩展性、性价比等指标。 8.3.1.2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应具有大容量数据的安全高效存储能力,包括磁盘阵列和磁带库、硬盘、光盘等。系统存 储总容量宜按照估算的总数据量的 1.52.5 倍配置,计算公式如下: 存储容量(TB)=(当前数据量(TB)+年增量(TB)规划年限(年))(1.52.5)。 在线存储可采用高性能的磁盘阵列存储设备。 近线存储可采用低速的磁盘阵列存储设备。 离线存储可采用磁带库、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 8.3.2系统软件选型 系统软件选型主要包括: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