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039鲁迅研究试卷07-04.doc

上传人: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 文档编号:4016187 上传时间:2021-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039鲁迅研究试卷07-0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039鲁迅研究试卷07-0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 3 期,期, 1999 年,頁年,頁 18-23。 按按:是篇認為徐復觀的憂患意識首先在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提 出的概念,接著分幾個單元探討。 第一單元 憂患意識的歷史淵源 ,提出周文代殷後,憂患 於天下興亡,吉凶成敗的推演,祈能在天人之間覓得一種理想的橋 樑,以使天下繼續和諧地運行,以戒慎恐懼的棈神整飾自己的行為,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 24 期 70 把政治的目的安置於愛民之上,故由以文王、周人為代表的周人, 從他們的憂患意識中開出了中國最初的人文精神,開出了中國文化 性格的胚胎。 第二單元孔孟之憂患與儒家精神 ,指出孔子以其仁者的憂患 而成就了由殷周之際的憂患所啟動的人文精神,孟子

2、以心承傳 文武周子的禮和孔子的仁 ,這種心的文化的集成實是以 其凝重的憂患意為底蘊。 第三單元老莊之憂患與道家風骨 ,指出憂患意識在道家文化 中的拓展與歸趨,老子從憂患意識中解救人生、平治天下之道,即 返向自然、復歸於樸;莊子則從求得精神的安定,發展而為要求得 精神的自由解放,以建立精神自由的王國。 第四單元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憂患 ,指出徐復觀對傳統文化憂 患意識的歷史考察,實則也關聯他對傳統文化現狀的憂患。 5. 憂患意識的現代闡釋 憂患意識的現代闡釋-以徐復觀為中心 ,劉毅青, 淮陰師範學院學 報 以徐復觀為中心 ,劉毅青, 淮陰師範學院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第 3

3、2 卷卷 5 期,期,2010 年,頁年,頁 649-654。 按按:是篇指出徐復觀用憂患意識來概括和揭示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理 性自覺,以之作為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中國文化是起源於對人的 生存憂患,分數個單元闡釋: 第一單元認為徐先生憂患意識的提出是根源於他對易傳 的理解,通過對周人的集體心理的分析而提出,以概括周人精神發 展的動力,用一個敬字貫穿於周初人的一切生活之中。它是一 種行動的動力,是實踐的根源,促使對實踐的反省。 第二單元認為徐先生所說的敬 ,實際上是認為中國人從對宗 教的畏轉化為人文的敬 。徐先生主張藝術能夠取代宗教,藝 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意義,在宗教向道德的轉變過程中,憂患意識

4、起了推動作用。是將自身置入一種恒在的不確定之中,促使人時刻 保持著警覺 ,這種警覺就是敬 ,是對整個族群生存命運的思 慮,激發的是個人的責任感,形成族群的凝聚力。 第三單元提出憂患意識作為一種理性的自覺,其現代意義 在於它超越了個人對生存的恐懼,一開始就同族群的命運聯繫在一 起,把自我的價值同整個族群價值聯繫在一起,放置於族群之中。 認為徐先生對憂患意識的闡釋,有著強烈的現代性意識,強調 研究資料彙編 71 其具有的理性自覺和人的主體意識的張揚,將其作為中國人的現代意 識,作為一種文化心理;其自我意識是來自對社會的責任感,要承擔 社會責任,在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個人意識是與社會意識的結合。 第

5、四單元結語 ,提出徐先生認為中國人的精神動力來自憂 患意識 ,帶有根源性的理性自覺意識,是中國人道德根基的深厚源 泉,使之具有現代性的意義。 6.現代新儒家對五四反傳統的反思:以徐復觀為例 ,劉緒義, 華中科 技大學學報 現代新儒家對五四反傳統的反思:以徐復觀為例 ,劉緒義, 華中科 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第 ,第 20 卷第卷第 2 期,期,2006 年年 3 月,月, 頁頁 1-6。 按按:本篇分為幾個單元討論新儒家對五四反傳統的反思新儒家對五四反傳統的反思。 第一單元却笑從前顛倒見-學術與政治之間 ,指出俆復觀在 香港創辦民主評論雜誌,是他對中國傳統與文化的反思,認為 儒

6、家思想就是生於憂患,能夠把人們從政治的罪惡中解放出來的一 種智能。 第二單元萬化根源總在心-傳統與現代之間 ,指出徐復觀認 為傳統是由:民族性、社會性、歷史性、實踐性、秩序性等基本構 成要素所形成的,如果割裂了它們,就是把傳統看成是死的東西, 因此,他從理論上來論證傳統與現代化並不茅盾,現代化是傳統的 自覺和更新,發現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特性: 心的文化 。 第三單元枝枝葉葉外邊尋-中與西之間 ,指出徐復觀反思中 西文化關係問題是應將中國文化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來看,在具體 的思想學研究上主張現代疏釋 ,是帶有反思與批的意義的。 第四單元人人自有定盤針-文化自覺與知識分子 ,指出徐復 觀認為知識分子

7、應該對時代的問題負起學術文化所應負的責任:文 化自覺,成了他衡量知識分子的標準,提出要重建知識分子的知識 與人格,要喚醒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 7.形上與形下之間:徐復觀與新儒家 ,馮耀明, 中國儒學第五輯,2010 年 9 月,頁 55-88。 按 7.形上與形下之間:徐復觀與新儒家 ,馮耀明, 中國儒學第五輯,2010 年 9 月,頁 55-88。 按:是篇先列新儒家的仁者是判教式的包容者 、 新儒家的智者是思 辯式的玄想者 、 新儒家的勇者是傳承式的忠信者三句話,概述 作者的一個徘徊于新儒學門外的觀察者言 。接者分單元討論: 一、新儒家內部的合與分:共同理想下的不同進路。指出希望 透過徐復

8、觀與其他當代新儒家的互動,以凸顯當代新儒家內部的緊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 24 期 72 張性,彼此間既有思想方法上之嚴重分歧,亦有思想內容上之矛盾 衝突,更有如何使理想落實於社會文化的實踐問題之重大差距。 二、社會通氣與向上貫通之異:自我限制中之多元與主體確立 下之判分。指出徐復觀所強調的上達必須由下學之進路, 徐先生提出的與社會通氣以作為社會文化實踐的策略,牟宗三 表示強烈的不满,列舉多封牟宗三致唐君毅的信,及徐復觀致唐君 毅的信,對於自由、民主、多元的社會文化等見解與作法的矛盾。 三、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分際:返本開新之曲通與修己治人之分 立。指出與社會通氣和堅持向貫通,是有關學術與政治之間

9、的分際 問題。徐先生認為儒家重視人之所以為人之特質,是如何成就人生 之起點,不是終成;強調政、教要分立,修己與治人之標準要分開。 與牟宗三的德福可以致的圓善論,與唐君毅從實質價值的理性出 發,以自由權利必依托於文化活動為其價值,皆大異其趣。 四、形上理境之不同理解:超越內在的本體與向內超升的境界。 指出徐先生與唐、牟間的分歧,在於彼此對形上理境之不同理解。 徐先生相信中國文化是心的文化 ,一切從人心出發,非從形上本 體出發。 五、治學方法進路之分歧:超越論證之思辨與歷史文本之分析。 指出徐先生的治學態度是扣緊歷史文獻,從文本上作思想史的探究 而非從哲理上作超越的玄思,是與唐君毅不同之處。 六、

10、結論:不得已的好辯者與不容已之真儒者。指出徐先生在 學術、文化方面之努力,與其對政治、社會方面之關切,無不是基 於他內心深處一股不容自己的憂患意識而生發出來的。他並不認同 判教式的安排包容與思辨式的形上玄想,他走的。是一條與這些當 代新儒家極不相同的道路。 8.古代家園四重性的空間關懷與當代新儒家的大地深情 ,潘朝陽, 鵝湖學 誌 ,第 古代家園四重性的空間關懷與當代新儒家的大地深情 ,潘朝陽, 鵝湖學 誌 ,第 45 期,期,2010 年年 12 月,頁月,頁 49-101。 按按:作者在摘要提出從海德格四重性空間。地理現象學之環境和空 間之人於其上的關懷,詮釋中國古代哲儒天地安居之心靈和實

11、踐, 抒發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三位在流離漂泊生涯中對 於家園故土之深情。 一、一、前言。提出: 本文主旨欲從中國古代的家園鄉土的棲居性 研究資料彙編 73 之詮釋切入,論及當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徐復觀和唐君毅三位先生 在其身心漂泊的生命歷程中,其感通之情對於其安宅的大地認同。 二、二、 海德格論壺與空間築造 ,詮釋海德格以壺說 明天地神人四重棲居的人在大地存有四重性空間。 三、人之家園鄉土的四重棲居之情。分:1.古代聚落空間的規 劃築造,提出這種築造城池聚落的基本存有宇宙觀之進路,肯定這 樣必能讓天地神人四重整體棲留安居。2.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的築 造,認為陶淵明在大地上的棲居築造,是素樸的農耕田園屋宅院落, 是他的懷古田舍空間的最內圈,是烏托邦式的完美家園可以讓天地 神人終久棲居的永恒鄉愁。 四、牟、徐、唐三位當代新儒家的大地深情。分:1.山東棲霞 牟宗三先生,2.湖北浠水徐復觀先生,3.四川宜賓唐君毅先生,等三 點,討論三位儒家的懷思家園追憶故土之心,認為牟先生是儒家道 德理想主義的形上學家,徐先生是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思想史家; 而唐先生對於大地之深情的發露與表彰,留下最多的文章。他們對 家園的懷思想念,是生命從厚重的中國儒家形式的農耕型四重性, 再升華為典籍的省思及學理的建構。 五、以人們不斷地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继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