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学》.pdf

上传人:刘岱文 文档编号:4063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PDF 页数:97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教育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教育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教育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教育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教教 育育 学学 (新编本) 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 新编本说明 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 l978 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自 1980 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 1985 一 1990 年新的编选计划。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 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

2、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 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

3、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 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在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我们仍希图搞得全面一些,完

4、整一些。这对于公共课的教学来说,份量无疑多了一点,但回旋余地却也大了一些;教师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 本书的重新编写,得到了国家教委袁华同志、人民教育出版社胡寅生同志的指导和协助,先后举行了两次审稿讨论会,参考了一些 同志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的限制,现在的这个本子仍然会有许多缺点和错误,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这次重新编写,由王道俊、王汉润同志任主编;承担执笔任务的是 (以章节的先后为序 ):王汉澜同志 (绪论,第一、二、三章 ),王道俊同志 (第四章 ),傅资云同志 (第五、十七章 ),赵天岗同志 (第六章 ),郭文安同志 (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十

5、八章 ),旷习模同志 (第七、八、九章 ),南国农同志 (第十章 ),明鉴同志 (第十三章 ),张耀先同志 (第十四章 ),姚惜鸣同志 (第十五章 ),董祥智同志 (第十六章 ),扈中平、陈修同 志 (第十九章 ),孙绵涛、陶崇明、许文杰同志 (第二十章 )。郭文宏、张耀先同志参加了统稿工作。此外,涂艳国、许邦官、董英同志承担了部分章节的资料搜集任务。 编 者 1987 年 12 月 3 目录 新编本说明 . 2 目录 . 3 绪论 . 5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 7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 7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 7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 8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

6、9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 9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 13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 13 第一节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 14 第二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 15 第四章 教育目的 . 17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17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 19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 21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 21 第二节 我国的学 校教育制度 . 22 第六章 课程 . 24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 24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 26 第七章 教学 (上 ) . 28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 28 第二节 教学过程

7、理论的发展 . 29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 34 第八章 教学 (中 ) . 38 第四节 教学原则 . 38 第五节 教学方法 . 41 第九章 教学 (下 ) . 43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 43 第七节 教学评价 . 47 第十章 电化教学 . 52 第一节 电化教学概述 . 52 第二节 电化教学媒体 . 55 第三节 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 57 第十一章 德育 (上 ) . 58 第一节 德育概述 . 58 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 60 4 第十二章 德育 (下 ) . 63 第三节 德育的过程 . 63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 . 65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8、 . 68 第十三章 美育 . 71 第一节 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 71 第二 节 美育的过程和原则 . 71 第三节 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 72 第十四章 体育 . 73 第一节 体育 . 73 第二节 卫生 . 75 第十五章 劳动技术教育 . 76 第一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 76 第二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和原则 . 77 第三节 劳动技术教育和途径和方法 . 78 第十六章 课外活动 . 80 第一节 课外活动的特点和任务 . 80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 81 第十七章 学校与家庭 . 82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作用 . 82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良好

9、家庭教育的条件 . 83 第三节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 83 第十八章 班主任 . 84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 84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 85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87 第十九章 教师 . 88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 . 88 第二节 教师的素养 . 90 第三节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 91 第二十章 学校管理 . 92 第一节 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 . 92 第二节 学校管理过程和原则 . 93 第三节 学校管理工作及其方法 . 94 赏析 . 95 5 绪论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 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规

10、律 :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 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 证教育

11、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 教育学的 独立形态 阶段 3 教育学的 发展多样化 阶段 4 教育学的 理论深化 阶段 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 1) 历史法

12、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6 发展规律 。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是史料的搜集对史料的鉴别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 来 ,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 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 ( 2) 调查 法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定调查提纲 ;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 3) 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

13、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 4) 统计法 2.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 1)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 2) 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 3)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7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 什么 ?这是教育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逐步地说明于下。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

14、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 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

15、过程。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 施。 一、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

16、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8 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随着 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起的作用更大,他们可以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 三、 教育 措施 教育措施 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 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各种经验,教育内容是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

17、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 (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 等 )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 )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凭借着这

18、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 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9 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

19、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结论: 教育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 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0、。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 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比较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 4教育的概念应如何表述 ?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而必须弄清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正确处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 重要保证。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 (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 )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10 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

21、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 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兹将这四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论述于下,从而更好地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一、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

22、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一个人生下来无大脑,也就不会有思维的机制,无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因为人有大脑,才为人的心理 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生理的前提条件,人们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可以学习极为复杂的文化科学技术,甚至作出发明创造,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人们在职业上的不同,在

23、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不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生 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个人努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人的遗传素质可以向着肯定或否定的方向发展;一个天赋智力素质比较好的儿童未必在将来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素质比较好的儿童也未必一定会成为一个音乐家,除了遗传给他的可能性外,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如何来决定。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 5 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 12 13 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以前的好了,年到 20 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了后天

24、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 130以上的 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 50年之久 (从 1921年 1972年 )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 化上 ,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例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入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如果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继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