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 (2)等: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3)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 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一定。 (4)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 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可见,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 下才能保持。当外界条件改变,旧 的化学平衡将被破坏,并建立起新 的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 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研究对象 : 已建立平衡状态的体系 平衡移动的标志: 1、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改变 2、 V正 V逆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Fe3+ + 3SCN- Fe(SCN)3 (硫氰化铁) 增加Fe3+ 或 SCN-的浓度,平衡向生成 Fe(SCN)3的方向移动,故红色加深。 1.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小结 : 2.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平 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t2 V”正 = V”逆 V逆 V, 正 t3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s) V(molL-1S-1 ) 0 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 增 大 反 应 物 浓 度 速率-时间关系图: 原因分析: 增加反应物的浓度, V正 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当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时,
3、化学平衡 将怎样移动? 速率-时间关系图 : 结论: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V正 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强(MPa)15103060100 NH3 %2.09.216.435.553.669.4 1.先决条件 : 2.结论 : 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加且反应 前后总体积发生改变。 aA(g)+bB(g) cC(g)+dD(g) a+bc+d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 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 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 方向移动。 体积缩小:即气体分子数目减少 体积增大:即气体分子数目增多 说明: V正= V
4、逆 V正 V逆 t1 t(s) V(molL-1S-1) 0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增大压强3.速率-时间关系图 :aA(g)+bB(g) cC(g)+dD(g) (a+b c+d) 二 、 压 强 对 化 学 平 衡 的 影 响 : aA(g)+bB(g) cC(g) 思考:对于反应 H2O+CO H2+CO2 如果增大压强,反应速率是否改变,平衡是否移动? 高温 催化剂 速率-时间关系图 : V(molL-1S-1) T(s)0 V正= V逆 V正= V逆 增大压强,正逆 反应速率均增大 ,但增大倍数一 样,V正= V逆, 平衡不移动。 t2 练习: 1.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
5、衡时,增大压强,平衡是否 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NO(g) + O2(g) 2NO2 (g) CaCO3(s) CaO(s) + CO2 (g) H2O(g) + C (s) CO(g) + H2(g) H2O(g) + CO(g) CO2(g) + H2(g) H2S(g) H2(g) + S(s) 2.恒温下, 反应aX(g) bY(g) +cZ(g)达到平衡后, 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 X 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1mol/L增大到0.19mol/L, 下 列判断正确 的是: A. ab+c B. ab+c C. ab+c D. ab=c 三、温
6、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NO2 N2O4 + 57 KJ (红棕色)(无色)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 1.结论: 2.原因分析 :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 度,不管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反应速率都增 大,但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大的 倍数,故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s) V(molL-1S-1) 0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升高温度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 3.速率-时间关系图 : 2NO2 N2O4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四、催化剂对化
7、学平衡的影响: 同等程度改变化学反 应速率,V正= V逆,只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 要的时间,而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V(molL-1S-1 ) V正= V逆 t1T(s)0 V正= V逆 催化剂对可逆反应的影响: 可见,要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必须是 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引起 V正 V逆。 平衡移动的本质: 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条件改变造成 V正 V逆 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或 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BaCO3+Na2SO4= BaSO4+Na2CO3 反应发生彻底的原因? 讨论 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 解化学平衡图像题
8、的技巧 1、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 2、弄清图像上点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特殊 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转折点、几条曲 线的交叉点)的意义。 3、弄清图像所示的增、减性。 4、弄清图像斜率的大小。 5、看是否需要辅助线。 一、速率-时间图象(V-t图象) 例1、判断下列图象中时间t2时可能发生了哪一种变化? 分析平衡移动情况。 (A) (B) (C) (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质量分数增大 (B)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平衡后,增大A的量,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 (D)化学方程式中一定有np+q 例3、可逆反应mA(s)+nB(g) pC(g)+qD(g)。反应中
9、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和压 强(P)的关系如上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判断下列 叙述中正确的是( ) B 二、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等)-时间图象 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Y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增大体系压强 A 练习1、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X(g)+Y(g) 2Z(g)+W(g) ; H =QkJ/mol 的反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N(g) 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 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
10、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C 例4、在可逆反应mA(g)+nB(g) pC(g);Hp。分析下列各图,在平衡体系中A的 质量分数与温度t、压强P关系正确的是( ) 三、百分含量(转化率或产率)-压强(或温度)图象 B 1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 ;HP2)下达到平 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 ) C 2、mA(s)+nB(g) qC(g);HV逆 D、X点比Y点混和物的正 反应速率慢 B、C 例2、下图表示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过程中某一反应物 的vt图象,我们知道v=c/ t;反之,c= vt。请问 下列vt
11、图象中的阴影面积表示的意义是( )C A、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 ,该反应物的消耗浓度 B、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 ,该反应物的生成浓度 C、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 ,该反应物实际减小的浓 度 温度一定,压强分别为P1和P2时,反应体系 X(s)+2Y(g)= nZ(g)中反应物Y的转化率与时 间的关系如图2-27所示,由此可知( )。 A、P1p2,n2 B、P1P2,n2 C、P1P2,nP2 ;再看两横线,P1压强下平 衡时Y的转化率小于压强为P2 时的Y的转化率,说明增大压 强使平衡逆移,故n2。故 本题答案是A。 例题:可逆反应:aX(s) + bY(g) cZ(g) +dW(g)达到平衡,混合
12、物中Y的体积分数随压 强(P)与温度T(T2T1)的变化关系如图示。 1、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 度,Y的体积分数变 , 平衡向 方向移动, 则正反应是 热反应 。 2、当温度不 第二章 烃化反应 烃化反应 O烃化N烃化C烃化 烃化剂:RX、Me2SO4、芳磺酸酯和其它酯类、ROH、醚 类、烯烃类、甲醛等。 机理:多为亲核取代反应。 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抗菌药克霉唑 回流1h 咪唑 5060 115 45 90100 50 2.1 2.1 氧原子上的烃化反应氧原子上的烃化反应 2.1.1 2.1.1 醇的醇的OO烃化烃化 烃化剂:卤代烃、芳基磺酸酯、环氧乙烷、烯烃等 与卤代烃RX反应 B: N
13、a、NaH、NaOH等 Williamson合成 1. 活性: 若卤代烃的活性不够强,加入适量的KI有利于烃化反应 。 SN2 2. 反应机理: SN2、SN1 SN1 3. 影响因素: 烃化剂的结构: SN2机理的立体效应影响较大。特别是 卤代烃的立体位阻。 SN1机理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 该反应不能在强碱条件下进行。 如何制备二叔丁醚 ? 由于Cl与苯环共轭,不活泼,不易反应,若苯环 邻对位有吸电子基,能增强Cl的活性。 抗组胺药苯海拉明 醇的结构: 如何制备? 烯烃次卤酸 50、1h 改进的Williamson合成 质子溶剂会与RO发生溶剂化作用,降低的RO亲核活性 。采用非质
14、子极性溶剂。 碱和溶剂:碱使ROH转化为RO,能增强醇的活性。 TsOR活性较高, TsO是很好的离去基团。常用于引入 分子量较大的烃基。 与芳磺酸酯反应 环氧乙烷为烃化剂 酸催化:两种开环方式。 R为给电子基: R为吸电子基: 碱催化: 位阻原因 注意:反应时,醇须过量,否则会发生聚合反应。 90 25 75 烯烃为烃化剂 若烯烃结构中的-位有羰基、氰基、羧基和酯基等吸电子功 能基时,烯键的活性增大,易与具有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进行 加成,得到相应的烃化产物。 其它烃化剂 1甲基3对甲苯基三氮烯 2.1.2 2.1.2 酚的酚的OO烃化烃化 反应条件:采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钾)作去酸剂,不必使
15、 用金属钠或醇钠。 溶剂:水、醇类、丙酮、DMF、DMSO、苯或二甲苯。待 反应液接近中性时反应即基本完成。 卤代烃为烃化剂 7986 回流6小时 CH3I价格较贵。 硫酸二甲酯为烃化剂 MeOSO2OMe:活性高,价格便宜,沸点较高,可在高温 下进行,但有毒。 重氮甲烷为烃化剂 CH2N2:易爆炸,有剧毒,需现制现用。 性质:亲核性,对酸性化合物特敏感,易质子化生成极不 稳定的重氮盐,是最理想的甲基化试剂。 适用于酚羟基和羧羟基氧原子上的烃化。 醇与DCC(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100 适用于酚羟基和伯醇的反应。 烷氧磷盐: 位阻及螯合对烃化的影响 解决方法:1.使用强碱NaH或RLi在极性非
16、质子溶剂中进 行烃化。 2.硫酸二甲酯/碳酸钾,以干燥丙酮为溶剂。 2.1.3 2.1.3 OH OH 的的 保护保护 保护基具备以下几点:1.容易引入(条件温和); 2.与被保护基形成的结构能够经受住所要发生的反应条件 ,而不反应; 3.可在不损及分子其余部分的条件下除去,而且对反应物 分子不起其它作用。 缺点:增加额外的反应步骤,产率降低。 OH:活性基,在反应中易破坏金属有机试剂及还原剂 中的LiAlH4等,伯醇、仲醇中的羟基易被氧化,酸酐、酰卤等 将羟基酰化。 保护方法:将羟基生成醚类衍生物及生成缩醛或酯的方法 加以保护。 2.2 2.2 氮原子上的烃化反应氮原子上的烃化反应 2.2.
17、12.2.1 氨及脂肪胺的氨及脂肪胺的N-N-烃化反应烃化反应 烃化剂:RX、R2SO4。 由于原料配比,反应溶剂、添加的盐类以及卤烷烃的结构不 同,影响反应速度或生成产物。 40 伯胺(RNH2)的制备 1. Gabriel合成 高温 2. 环六亚甲基四胺(乌洛托品) :碱性 3. 由苄胺制备 4. 还原烃化 注意:氨要过量。 适用于5个碳原子以上的脂肪醛。 仲胺(R2NH)的制备 1.利用立体位阻较大的仲卤代烃与胺反应。 2. 用磺酰卤(或磺酸酐)制备 水解 3.用亚磷酸二酯制备 4. 还原烃化 叔胺(R3N)的制备 1. 由仲胺制备 2. 还原烃化 甲醛的活性大,位阻小,反应容易进行。对
18、于酮,由于其空 间位阻大,影响产物的产率。 2.2.2 芳香胺及杂环胺的N-烃化反应 芳香胺的制备 1. 芳香仲胺的制备 Ullmann反应 Schiffs碱 2. 芳香叔胺的制备 还原烃化法 杂环胺的制备 氨基在氮原子的邻、对位时,碱性较弱。 2.3.1 2.3.1 傅克烷基化反应傅克烷基化反应 在路易斯酸的催化下,芳环上引入烃基的反应。 烃化剂:卤代烃、醇、醚、烯等。 催化剂:路易斯酸、质子酸。 冠脉扩张药哌克昔林(Perhexiline,)的中间体二苯酮 10 2.3 2.3 碳原子上的烃化反应碳原子上的烃化反应 反应机理 无水AlCl32428 镇痛药延胡索乙素的中间体 影响因素: (1). 芳环的结构 环上有给电子取代基,有利于烃化反应; 环上有吸电子取代基,不易发生烃化反应; 缺点:由于初生成的烷基苯比未取代的原料更容易发生烷 基化反应,因此反应不易停留在单取代阶段,而是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