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阿甘 文档编号:5612791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它在文艺领域里的使用并无不同”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有所偏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可知,此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2.(3分)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如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就可以迅速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推断有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

2、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在多场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也就是需要国家、学校教育、社会层面的“联动”,因此,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成,也不是凭青少年个体的一己之力就能迅速提高。3.(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在开放探究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文外材料分析推断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核心素养。材料一以技术演化催生近代报刊、广播电视等论据,论证科技进步催生新媒介,进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这一观点。D项是手机厂商的营销策略,无关新媒介的诞生与迭代,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4.(4分)示例一:进行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时,对带有“据传”“听说”这类字眼的信息应当审慎

3、辨识,保持质疑态度,做到不信“谣言”、不传播“谣言”。示例二:进行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时,对“小道消息”“内部消息”“独家内幕”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应保持警惕,不随意扩散。(观点正确给2分,表述中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和漫画内容各给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从语用学的视野,考查在开放探究的社会生活情境下,以测试文本作为学习材料,以新学到的知识理论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传递、共享信息的交际能力。由材料二第二段述及的“较少强调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媒介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学生的媒介辨识能力的培养不足”等信息,作答应紧扣信息的“接受”和“传播”两

4、方面,围绕“媒介规范”“道德准则”“辨识能力”这些文本材料的关键词。5.(6分)首先阐述媒介环境变化的缘由,以及新媒介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化特点:进而论证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的问题:最后强调个体应适应媒介生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脉络的分析的能力。答题中,既要概述各层次内容,也要指出各层次之间的行文变化。以材料一而言,第一段引出媒介环境变化的问题,第二段对媒介环境变化的缘由进行阐述,并介绍了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分别有怎样的演化特点,第三段指出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两大关

5、键问题,第四段、第五段分别论述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的问题,第六段提出“社会适应”这一概念,强调个体应适应媒介生态。(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试题比对文本作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选项,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选项信息所对应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试题信息带入文本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项,“批判在特殊年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摧残”理解有误,文章意在表现“你”在树苗被人砍剁这件事上所受的打击以及“你”对绿化戈壁的执著。7.(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6、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试题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选项,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选项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D项,“语言朴实无华”分析不正确。朴实无华是不加修饰、浑然天成,而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文采飞扬,因此不能说是“朴实无华”。8.(4分)女儿播撒的绿色滋润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女儿绿化戈壁理想、情感和血汗的绿色感动了母亲。(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语句含意的能力。分析句子的含意

7、,须有“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本题的解答需要联系上文“她本想痛骂你一顿的啊!但是,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这一句来寻找相关信息,并注意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9.(6分)文章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表现“你”和“绿色”的密切关系,统领全文内容:“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播撒新绿的“你”、深受毁绿打击的“你”、创造满城绿色的“你”,使文章形散神聚: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为讴歌执著的“你”、顽强的“你”、奉献的“你”奠定情感基调,揭示了文章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的标题在谋篇布局方面

8、的作用。标题谋篇布局方面的作用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的主旨意义(含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标题的结构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答题时可以将标题的内容指向带到文中具体分析,按上述几点进行分析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的正确标点符号应是: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C.项,“千户王惟义”是“前执之”的主语,所以“千户王惟义”与“前执之”之间不宜断开,应断在“天祥仓皇出走”之后:D项,“入真州”是“夜

9、亡”的去向,且“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与“泛海至温州”是三个并列短语,所以应断在“入真州”之后:B项兼有以上两处错误。11.(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擢”“陟”的意思是(官职)提拔升迁,与“除”意思不同。12.(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正确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D项,“将所写过零丁洋诗交给吏卒”说法有误。文天祥在此前面对张弘范一再要求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时,就将自己所写的过零丁洋诗交给了张弘范,而非选项说的临刑前交给吏卒。13.(8分)(1)(4分)张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带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译出大意给2分;“客

10、礼”“招”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文天祥被拘留在燕京共三年,皇上(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召他入宫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译出大意给2分;“凡”“谕”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根据上下文大致理解句意,然后根据句中的特点,用现代汉语通顺地表达出来。解题时通常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特殊文言句式如第(1)题文句中的省略句“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第(2)题中的省略句“召入谕之曰”、宾语前置句“汝何愿?”。14.(3分)忠君爱国,不愿投降。(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

11、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是他直接表明不愿投降的理由,联系前文“万里素奇天祥志节”,可知忠君爱国,一身不仕二朝是文天祥最突出的人格特征,也是其愿意“一死”的主要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和情感的能力。D项,“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理解不正确。诗中“北望南郊消息断”并没有点明具体的落脚点,“江头”也只是诗人“泪阑干”之处。16.(6分)对比。将“去岁”和“今年”的际遇对比,表现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虚实结合。

12、“梦随”和“身寄”两句,一虚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直抒胸臆。“报国难”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对比、虚实结合和直抒胸臆。首联中“去岁”和“今年”冬至日不同际遇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仕途不顺。虚实结合也是这首诗另外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颈联中“梦随”和“身寄”两句,一虛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直抒胸臆也是本诗的抒情方式,以“报国难”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

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3)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每空1分,有错别字的该空不给分:括号内容没写不扣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此题属于理解型默写题,答题时需注意空缺部分前后语句的提示与限制,也要注意书写正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18.(3分)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四个选项中,A项是拟人,把“桃花”比拟作人,“笑春风”体现人的情感动作;B项是夸张,“水深千尺”不是实指,是夸饰;C项是比喻,本体是“春风”,喻体为“剪刀”

14、,相似点是灵巧好用,便于裁剪;D项是互文,表达的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这一语意。19.(4分)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船”上,强调那艘船本身;原句用三个短语突出“小”、“南湖”和“静静”,强调体积、地点和状态,更能表现该船的丰富内涵。抒情的效果不同:改句采用陈述语气,只是客观表达,抒情意味不浓:原句中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层层渲染,更具抒情色彩。(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同时也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从逻辑重心来看,原句将“小”“南湖”和“静静”这些字眼分开来说,起到了强调上述修饰语的作用,更能突

15、出该船的丰富内涵;而改句侧重点在“船”本身,联系语段文意,原句更符合语段的语境逻辑。从抒情效果来谈,原句用三个短句形成排比句式,通过层层渲染,强化了语段的抒情色彩:而改句以一个单句的形式进行客观表述,抒情意味比较平淡。(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20.(3分)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别树一帜”是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强调的是“另外”,不合语境。此处要体现的是茶文化的独特性,可用“独树一帜”或“独具特色”。21.(6分)与喝冷饮相比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还要分时段(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

16、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核心素养。解答语句补写题,首先要通读所给语段,了解语段大致意思。然后可联系前后文推断横线处应该补写的内容。第处,借由横线前说的是喝冷饮获得凉快感,横线后说的是喝茶更能消暑解渴,更有益于健康;结合两个“更”字,可知横线处应填写“与喝冷饮相比”之类的内容。第处,依据横线后说春天多喝绿茶,冬天喝暖胃红茶,可知横线处当填写对此内容的概括句,如“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第处,根据“喝茶要分季节”与第横线处整个文句前后的内容可知,此文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宜填写“还要分时段”之类的内容。22.(4分)(1)序号:,修改为:“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

17、2)序号:,修改为:“对于有喝茶习惯的人”或“有喝茶习惯的人”(3)序号:,修改为:“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2克”或“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12克左右”(4)序号: ,修改为:“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量”(答对一处给1分,只填序号不修改或修改错误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处,“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为宜”句式杂糅:处,“关于有喝茶习惯的人”介宾搭配不当;处,“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2克左右”重复赘余;处,“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可适当增加茶量”,成分残缺(主谓搭配不当)。四、写作(60分)23.(60分)试题分析

18、本题的题型为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文体限定为发言稿。试题材料在真实社会情境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着重考查矛盾分析、思辨思维、关联思维等高阶能力。两则材料呈现的是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不同过程与不同方式。材料一侧重引导考生思考族群的文化根脉、共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市花传说为主题的雕塑,象征城市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地标,有别于城市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标);材料二主要引导考生探究城市记忆的传承与重构的各自必要性、二者关联性,以及文化遗产的“表(外在形式)”与“里(精神内核)”的关系。两则材料共同搭建了让考生审视、思考“城市(共同)记忆”“文化遗产”的平台。本题的立意举隅:挖掘文化根脉,唤醒共同记忆,厘清精神谱系;族群的文化基因需要构建,文化命脉需要延续;文化记忆需要代际传承,也需要因时发展重塑;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外在“形貌”更在于内在“神魂”;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挖掘和传扬其精神层面的价值。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