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件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1 年 12 月 目 录 前 言 . - I - 第一部分:高位推进,科学布局 . - 1 - 案例1:贵州省黔东南州高位推进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1 - 案例2:贵州省兴仁市八个一机制发展林下菌药典型案例. - 5 - 案例3:广东省广宁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8 - 案例4: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11 - 案例5:江苏省新曹农场有限公司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14 - 第二部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18 - 案例6: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发展肉苁蓉产业典型案例 . - 18 - 案例7:天
2、津市静海区忠涛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21 - 案例8: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24 - 第三部分:立体经营,释放潜能 . - 28 - 案例9: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28 - 案例10: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30 - 案例11:贵州省锦屏县五林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33 - 第四部分:拓展链条,提升价值 . - 37 - 案例12:安徽省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林下黄精产业典型案例 . - 37 - 案例13:安徽省潜山市九牧皇家鹿业发展林下养鹿典型案例 . - 39 -
3、 案例14:广西中港高科国宝金花茶产业有限公司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42 - 第五部分:融合发展,综合收益 . - 45 - 案例15: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发展枫叶+典型案例 . - 45 - 案例16:湖南省湘潭市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有限公司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48 - 案例17:黑龙江省伊春市九峰山养心谷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51 - 第六部分:定产定销,宣传推介 . - 54 - 案例18:湖北资丘飞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林下经济案例 . - 54 - 案例19: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加格达奇林业局那都里林场发展森林养殖典型案例. - 57 - 案例20:大兴安岭林业
4、集团公司阿木尔林业局红旗林场党建引领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60 - 第七部分:标准生产,打造品牌 . - 63 - 案例21:黑龙江省伊春市宝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伊春森林猪林下养殖典型案例 . - 63 - 案例22:湖北宜昌市众赢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林草中药材典型案例 . - 65 - 案例23:浙江省松阳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69 - 案例24:海南卓津蜂业有限公司发展林下养蜂典型案例 . - 72 - 第八部分:利益联结,助农增收 . - 75 - 案例25:陕西省秦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林下养殖典型案例 . - 75 - 案例26:浙江省庆元县乾宁道地药材有限公司发展林下
5、经济典型案例 . - 77 - 案例27: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水茜镇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 - 80 - 案例28:江西省元宝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林下种植典型案例 . - 83 - - I - 前 言 以林下种植、 林下养殖、 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是林草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林下经济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 号,高位推动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林草局及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宏观指导,狠抓落实,着力完善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等10 个部
6、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发改农经20201753 号) ,从金融、科技、林地利用等多方面强化对林下经济的政策支持;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 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 (林规发202167 号) ,将林下经济列入林草产业新业态重点项目。 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林草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贵州、广东、广西等 20 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政策, 推动林下经济产业不断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多年来, 我国林下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为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
7、重要贡献。林下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超过 6 亿亩,总产值超 9000 亿元,各类经营主体超过 90 万个,从业人数达 3400 万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成果- II - 斐然,各地创建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示范基地,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 526 个,总产值近 1300 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超过 720 万人,从业林农年均收入达 1.33 万元。扶贫富民成效充分显现, 大量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成功脱贫解困,林下经济已成为山区林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依托优势特色林业资源, 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出了最生动的
8、诠释。 为总结推广各地发展林下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 进一步促进全国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林草局组织遴选了一批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汇编印发各地林草主管部门。 本案例汇编共分 高位推动,科学布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立体经营,释放潜能 拓展链条,提升价值 融合发展,综合收益 定产定销,宣传推介 标准生产,打造品牌 利益联结,助农增收8 个部分,收录了贵州省黔东南州高位推进林下经济等 28 个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 1 - 第一部分:高位推进,科学布局 案例 1:贵州省黔东南州高位推进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一、发展背景 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9、的根本路径, 作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 作为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黔东南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截至 2020 年底,全州林下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 101.53万亩,总产值 21.89 亿元,带动农户 30.91 万户(含 20.87 万建档立卡户) 。 二、经验做法 (一)全面加强统筹协调。组建两级专班,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州、县两级林下经济领导小组,组建州、县两级林下经济发展专班,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坚持高位推动,坚持每季度召开高规格林下经济观摩会,参会人员为州四大班子领导、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切实高位推动、强力推
10、进。强化考核问责, 各县 (市) 党委政府签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把各县(市)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成效纳入年终目标管理重要内容,开展一季一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州每季度召开林下经济现场推进会上进行通报,工作较好的两个县(市)的县(市)委书记作交流发言,工作滞后的两个县(市)作表态发言。对林下经济推进情况进行适时调度、评估、督查,对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 - 2 -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招商引进一批,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机遇, 建好林下经济产业招商项目库,对接杭州市优强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黔东南州。培育壮大一批,通过一企一策 、并购
11、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分类扶持壮大一批林下经济市场主体,对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引导其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助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转型发展一批,大力推动一批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林下经济,对实力较弱的林场、公园、园区等经营主体,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和生产运营,或以入股方式帮助其做大做强。 (三)倾力打造特色品牌。定好产品标准,成立州林下经济标准制定领导小组和四大林下经济标准制定工作组, 联合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种苗培育、生产加工、病虫害防治、加工包装等标准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制定了雷山乌杆天麻生产技术规程等多项地方标准,启动制定林下食用菌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等 11 项地
12、方标准。建好溯源体系,探索建立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分级、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将林下经济产品纳入追溯范围。塑好金字招牌,实施林下经济品牌振兴计划,重点打造苗侗山珍品牌,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标识、统一质量标准、 统一宣传口径, 强化品牌运营, 统筹好产品开发、 包装设计、品牌策划、 市场推广和营销服务, 唱响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大品牌,着力扩大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品牌影响力。 (四)着力助推黔货出山。政府搭建平台,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大宗市场,实施订单合作,大力推动林- 3 - 鸡、林菌等林下经济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超市、进军营等。2020 年,全州向粤港澳大湾区销售林
13、下经济产品 0.89 万吨,销售额 0.84 亿元;校农结合采购林下经济产品1.67 万吨, 采购金额 1.51 亿元; 林下经济产品进入大型商超 0.54万吨,销售额 0.75 亿元。拓展线上渠道,完善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发展私人定制林下经济产品,推动黔货出山 。2020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 4.59 亿元。完善流通体系,以县域物流网络为重点,布局集贮藏、冷链、运输于一体的林下经济产品物流配送网络。 (五)切实完善利益联结。土地流转有租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与林农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明确租用年限,按照租金每五年递增一次、一次付清的方式,确保土地流转农户持续增收。入股经营有股
14、金,推行龙头企业+农户 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量化入股,农户年终参与分红。如榕江县林下经济产业 2020 年实现分红 1012.68 万元,覆盖农户 8493 户,户均分红约 1200 元。基地就业有薪金,明确基地经营主体带贫减贫责任, 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基地劳动务工, 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变为产业工人, 获得长期性工资收入。2020 年,全州林下经济产业支付务工工资 4.1 亿元,覆盖农户3.26 万户。 三、主要成效 (一)产业布局更合理。科学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等产业。林菌主要布局在剑河县、三穗县、凯里市、岑巩县、雷山县,重点
15、发展香菇、木耳、- 4 - 猴头菇等品种。积极开展林草中药材仿野生栽培,在剑河县、黎平县、从江县、凯里市等地重点发展钩藤、石斛、天麻、黄精、草珊瑚等品种。在全州范围发展林鸡养殖,重点布局在天柱县、黄平县、 榕江县。 林蜂养殖重点布局在黄平县、 麻江县、 台江县、雷山县。 (二)示范引领更明显。大力实施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百千万工程 ,合理布局、新建、改造、提升一批林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各县(市)在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绝大部分县(市)都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林下经济示范点,全州在建(含建成)万亩基地 21 个、千亩基地 202 个、百亩基地 2255 个。全州林下经济种植和养殖利
16、用森林面积达101.53 万亩,总产值 21.89 亿元。 (三)技术服务更到位。分别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等 20 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省、州、县派出三级科技特派员 1.27 万人,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 6.17 万人次,组织生产技能培训 6513 期,培训贫困农户7.55 万人。 (四) 利益联结更有效。 通过优化 公司+合作社+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让农户通过林地流转、资源入股、劳务收入、效益分红等渠道增收致富。 全州林下经济产业累计覆盖农户34.2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户 22.06 万户。积极推行适度
17、规模经营的家庭林场发展模式,让广大林农在林下种植和养殖环节成为主体,切实激发林农发展动力,最大化节省发展成本。 - 5 - 案例 2:贵州省兴仁市“八个一机制”发展林下菌药典型案例 一、发展背景 兴仁市林地面积 141 万亩,森林覆盖率 53.22%。近年来,兴仁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通过八个一机制大力发展林下菌药产业,全面拓展富农增收新渠道。 二、经验做法 (一)落实一批党组织引领。强化党建引领,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发展项目上、产业链上、合作社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1415林下菌药指挥体系,
18、即 1 个党总支部,4 个临时党支部,1 个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5 个作战片区,统一步调、统一口径,及时分析研判、安排部署林下菌药产业发展有关事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党员带头在种植一线抢进度、抓质量、创增收。 (二)成立一个专班。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林下菌药产业发展专班。专班下设综合协调、资金筹措、配套基础设施保障、技术服务、就业联结、产销对接、宣传报道、后勤保障等8个工作组,负责指挥调度和统筹协调全市林下菌药产业发展各项工作。 近年来,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议、现场推进会等会议39次,开展实地督导、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19、200余次,推动林下菌药产业发展中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菌棒供给、群众就业等,研究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 6 - (三)改造一个菌棒加工厂。市林下经济产业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与有关企业合作,对菌棒厂三个生产点进行改造,提升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的能力,单个生产点日生产能力达 2 万棒,合计日产 6 万棒以上,生产的香菇品种为优等品种,菌棒主要销往市林下经济产业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周边群众。 与农户签订购销回收协议保底收购,带动周边群众发展。 (四)主抓一个产品。为选准选好主导产品,多次同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校食用菌专家以及食用菌企业进行沟通交
20、流, 邀请其到种植核心区进行现场调研,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种植品种进行专项评审。经过多方考证,确定全市主推品种为羊肚菌、黑皮鸡枞,同步发展大球盖菇、薏仁菇。目前,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 6300 余亩,其中主导产品 3367 亩。 (五)抓实一个示范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与市林下经济产业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混合制公司, 启动兴仁市梨树坪林场林菌示范基地建设,以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种植开发为主,全力推动林下食用菌标准化、 绿色化、 集约化发展。 同时, 建立 基地+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户受惠。聘请 20 多名技术助理进行管理,划分责任区域,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范种植,根据管理效果发放工
21、资,确保种植成效。通过土地流转、务工、 分红等方式带动受益农户 3000 余户, 带动就业 2.22 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 1.38 万人次,发放工资 173.52 万元。 (六)组建一支技术团队。与古田县为民食用菌研究所、贵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组建由科研院校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聘请技术业务能力强的专家长期到基地服务, 采取集中培训与重- 7 - 点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深入林下中药材种植区域实地开展技术指导,共培训农户 4000 余人次,总计带动农户就业 5.97 万人次。建立了 200 亩科普培训基地 ,努力在破解技术难题、技术推广运用、优质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林下
22、菌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选准一个合作伙伴。联合多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组成林下菌药产业发展合作经营主体,各企业运行良好,组织方式合理紧密。 林下菌药产业总计投入资金 1.1 亿元, 其中政府投入资金 8179 万元,企业投入资金 2931 万元。强化产销对接,根据市场的需求趋势,以销定产。采取试种的形式,引进林下菌药新品种在科普培训基地进行试种,对生长周期、产品质量、亩产等进行监测,确定种植品种。充分运用和拓展现有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与有关企业对接协商,全力打通菌药销售关口,产品产销率达 100%。 (八)建好一个机制。成立市林下菌药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下设 10 个工作组,
23、从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林业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及乡镇抽调 17 名精兵强将,明确现场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分工,落实专人负责日常调度、项目推进、资料报送等工作,全市林下菌药产业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创新推行11815 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即 1 亩地年平均用工 100 个、就业创收 8000 元、包吃包接送 1 条龙服务、公司收益 5000 元。 三、主要成效 (一)入股分红得股金。通过整合土地、林地等资源及扶贫- 8 - 资金量化入股, 在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的同时, 进行保底分红,让贫困户共享林下菌药产业发展红利。 (二)土地流转得租金。由种植区域涉及的乡镇(街道)牵头,积极流转种植区域土地
24、,进行林下菌药产业规模化经营,保障贫困群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 (三)出售产品得现金。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 对产品进行保底收购, 帮助贫困群众应对市场、自然灾害等各类风险,增强群众参与林下菌药产业的积极性,保障贫困群众获得稳定的销售收入。 (四)基地务工得薪金。紧盯种植、采摘等环节用工需求,开展技术培训及专项技能培训,重点组织易地搬迁群众务工,多劳多得,每人每天务工收入不低于 80 元。种植结束后,将林下食用菌区域按每 200400 亩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管理,由贫困户承担日常管护任务,按月领取报酬。截至目前,全市林下菌药产业带动 5.97 万人次就业,其中贫困户 2.47
25、 万人次。 案例 3:广东省广宁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一、发展背景 广宁县森林面积 303 万亩,森林覆盖率 82.18%,森林生态良好, 适宜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 广宁县是革命老区、 重点山区、广东省重点生态区域,是中国竹子之乡和广宁红花油茶的原产地,2013 年纳入全国油茶发展重点县。近年来,广宁县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起了以合- 9 - 作社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经验做法 (一)科学规划。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制定出台了广宁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广宁县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作
26、业设计 广宁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20202029年) 广宁县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方案 (20182025 年)等系列文件,积极探索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结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同步推进,着重培育南药、茶、竹荪、灵芝等林下种植,竹笋、竹虫等采集加工业,林下养禽畜和蜜蜂等养殖业,发展森林康养,全方位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二)转变服务方式。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将林下经济发展列入林长制考核范围。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专责领导小组, 建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 县发展改革、 财政、农业农村、林业、文广旅体等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
27、,落实金融、信息、技术、资金等扶持政策。机构改革后,县林业局增设了科技与产业股, 积极履行职责, 积极向上申报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和政策、资金扶持。 (三)狠抓重点工程。狠抓总投资 2350 万元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和 1.5 亿元的省级油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目前砂仁、仿野生灵芝、竹荪、牛大力、金花茶、七星山南药、竹笋,以及油茶种植、加工和旅游等多个项目已完成建设,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着力推进总投资 8.57 亿元的广宁县国家森林康- 10 - 养基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抓好广宁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等工作,提升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品位。完成竹海大观、万竹园、
28、罗锅观竹亭改造提升项目,建成赤坑绿美古树乡村、红花油茶主题公园及 11 个绿化美化省定贫困村,持续打造森林休闲旅游网红打卡点,扩大森林旅游知名度。 (四)探索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大力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建设,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相关专业协会,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职业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2020 年,全县涉林下经济的企业有 172 家、专业合作社 428 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1 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 1 家、省级家庭林场 1 家、南粤人家4 家,已初
29、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部分基地创新细化出基地+分包农户管理适用模式,由公司、合作社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保底收购,免费技术培训,广泛推动农户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 三、主要成效 截至 2020 年底, 全县油茶种植面积 6.25 万亩、 肉桂 5 万亩、砂仁 3.5 万亩、竹笋丰产基地 1.5 万亩、南药基地 0.5 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 12.92 亿元,其中林下种植 1.35 亿元、林下养殖 1.16 亿元、采集加工 4.26 亿元、森林景观利用 6.15 亿元,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达 8.29 万人,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户 1.65 万人,
30、 其中扶贫户 980 人。 广宁县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11 - 省林下经济示范县, 获得省市财政扶持资金 2000 万元, 6 个村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多家企业、合作社获得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和省级示范家庭林场称号。 案例 4: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一、发展背景 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原国家深度贫困县,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 556.7 万亩,森林覆盖率 81.77%。境内有 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 1 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设有 2 个国有林场,素有杉木王国和毛竹之乡之称。近年来,融水县委、县政府着力发展林下灵芝、香菌、茯苓等中药材,推进林下养
31、殖、林下产品加工,结合产业示范区发展森林康养休闲、森林休闲体验旅游等特色林下经济产业,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广西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等称号。 二、经验做法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进。融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县、乡、村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的推进机制。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林业、农业、畜牧、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林下经济领导小组。 县林业局在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局长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副局长狠抓目标任务落实,县林业局产业办、乡镇林业
32、站强化联动,确保林下经济工作全面落实。 - 12 - (二)科学规划,政策推动。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目标。出台了关于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 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成立了林下经济产业项目领导小组,分片包乡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截至2019 年底,争取上级林下经济产业项目资金 430 万元,共建设了 11 个示范点。2020 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 100 万元、柳州市专项资金 150 万元,用于建设林下中草药示范基地 2500 亩。 (三) 加大宣传, 调动积极性。 为使示范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县林业局和县财政
33、局共同组成工作组, 利用少数民族坡会和节日等到各乡镇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组织种植和养殖户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以鲜活的案例使农民意识到不砍树也能致富。近年来,全县共发放林下经济宣传册 2 万多册,印制宣传衫 5000 多件,深入乡村举办培训班 15 场次。同时,进村入户介绍发展林下经济的好处, 向广大群众讲解林业改革政策和传授林下种植技术,提高群众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不断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四)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年初做好全年培训方案,安排技术培训和推广人员抓好各个生产环节的培训工作, 将主要技术力量向贫困村(户)及扶贫项目倾斜,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免费为贫困户
34、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每年发放竹荪高产栽培技术 木耳袋料栽培技术手册 灵芝、香菇、中草药高产栽培技术等资料 1.5 万册。邀请合作社及种植户代表到生产基地跟班免费学习,培养林下经济实用技术骨干。菌种前期培育- 13 - 由专业人员把好技术关,农户只负责后期田间管理,结合多次的培训和指导,让所有的种植户都能独立操作,掌握林下经济实用种植技术。 (五)实施产业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结合示范区建设,打造食用菌观光体验休闲产业,建设森林康养休闲观光中心,配合政府打造乡村文化,做好农(林) 、文、旅有机结合,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竹荪和木耳等食用菌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带动,促进乡村振兴。持续采
35、取入股、投资等方式,与合作社合作发展竹荪、木耳等食用菌种植项目,村集体经济每年可从中增收 5 万元。 三、主要成效 (一)让贫困农民富起来。2019 年,全县林下种植灵芝菌种 350 万棒,林下种植灵芝 5100 亩,年产干灵芝菌 350 吨,产值 1.5 亿元。以该县白云乡小坤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为代表,带动农户 378 户,其中贫困户 286 户,通过发展灵芝,农户每亩年均增收 2.7 万元。 (二)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以融水悦创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林下中草药种植面积 3100 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5 个,带动了融水镇、怀宝镇、大浪镇、汪洞乡、杆洞乡、白云乡、同练乡等乡镇 10
36、 个合作社共 510 户农户参与林下种植中草药 0.8 万亩,林农人均收入 6500 元,户均年收入 2.2 万元。 (三)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和销售难题。以该县永富农业公司为代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种植竹荪、木耳产业,带动了 6 个乡镇 7 家企业、合作社,12- 14 - 个行政村 513 户 1530 人参与林下种植竹荪、木耳产业。依托公司完善的销售网络,农户不用担心产品销售问题,实现户均增收1.5 万元以上。 案例 5:江苏省新曹农场有限公司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一、发展背景 新曹农场位于东台市东北部,隶属于江苏农垦集团。总面积16.6 万亩,其中耕地近 10
37、 万亩,林地 1.4 万亩。总人口 1.7 万人,其中在职职工 3600 人,退休职工 7300 人。2011 年,根据江苏农垦集团农业资源整合要求,农场的耕地资源全部划转流出,农场面临社会稳定、经济转型和职工增收三重压力。面对人口多、资源少、产业弱的场情实际,新曹农场聚焦林地资源,调整林地布局,发展林下经济,深挖林业潜力,走出了一条集体增效、职工增收、农场增美的三赢路子。 二、经验做法 (一)做好统一规划,唤醒林地资源,奠定林下经济基础。农场原本有大量条田林带,7080 米宽的长条形农田两边各有1020 米宽的树木,不利于林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为此,农场通过整体规划,将分散的条田林带全部统
38、一迁移至路边,实现农田规模化、林地成片化。在迁移、更新林带时,根据立地条件,合理配置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提前为发展林下草鸡养殖、林木竞价管护、林地规模套种、林间休闲康养等经济模式创造运作空间。 (二)发展草鸡养殖,唤醒林下资源,带动职工群众致富。- 15 - 为了让农业职工安心转岗,农场大力推广林下草鸡养殖。第一,建设玉谷草鸡选育场,示范引领林下草鸡养殖。每年林下草鸡存出栏 100 万羽,带动 100 多户养殖户创业,近千名职工依托林下草鸡产品运输和销售实现自主就业。第二,发起组建玉谷草鸡专业合作社,对养殖户实行六统一标准化服务,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第三,加强品牌创建, 玉谷牌林
39、下草鸡、草鸡蛋获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农产品、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绿色食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十多项荣誉和认证,年产值近亿元,成为农场的一张金名片。 (三)实行管护分成,唤醒林工资源,提高林业管理质效。农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实行管护分成经营模式。凡是不占耕地资源的职工,均可报名参与林地承租和树木管护竞价活动。竞价成功者负责树木的日常管理,前三年树冠较小时以耕代抚,缴纳一定的套种租金,即可在林间套种农作物获取耕种收益,第四年起地下蝉蛹孵化破土,管护人员可捉幼蝉售卖,每年每亩净收益 400 元。 树木销售后, 管护人员与农场按比例分享收益。 管护分成模式既为树木找到了贴心的管家 ,又使
40、管护人员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实现了林业生产以短养长 。 (四)开展立体经营,唤醒林间资源,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农场利用林地资源和林下空间,进行长中短有机配置、上中下综合开发、林农牧复合经营,推动林地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构建了生物多样、产出多元的森林经营系统。目前,已发展出林粮、林苗、林瓜、林药、林蔬等套种模式和林禽、林畜、林蝉、林蜂等种养模式。以林苗为例,东方杉套种中山杉,短短四年,年均- 16 - 净收益每亩 4275 元。除了利用林下空间进行林下开发外,农场还利用生物习性进行互补组合,如油用牡丹春开花、夏打盹、秋发根、冬休眠 ,而薄壳山核桃春萌芽、夏长枝、秋结果、冬落叶 ,两者套种既合理利用了
41、温光资源,又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再如,多年生灌木大马士革玫瑰 3 月抽枝、5月开花,每年有长达 10 个月的生长空档期,农场将纯种土鸡散养其间,培育纯生态玫瑰香鸡,每只售价 200 元,效益显著。 (五)融入区域战略,唤醒林景资源,助力垦地联动发展。农场北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邻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东靠世界自然遗产黄 (渤) 海候鸟栖息地核心区, 距离长三角 (东台)康养小镇项目建设地点仅 15 公里。农场积极策应区域发展战略,依托林地资源,沿东台河打造了千亩十里花海,成为 344国道线上的最佳观光入口,被市政府纳入旅游一号线。伴随区域发展战略纵深推进, 农场正在加快布局森林景
42、观, 打造森林观光、林下采摘等园区,满足消费者回归自然的多样化需求,让绿荫结出绿色 GDP,推动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活。 三、主要成效 (一)形成了绿色产业。林业天然具有绿色经济的特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场已形成林业+产业形态。纯林业角度看,农场拥有各类可销售苗木 20 万株,活立木蓄积量 3 万立方米,林木总价值 1.3 亿元,年收入近 600 万元。泛林业角度看,林业衍生出林下经济、林下民生,每年关联产业近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片林正成为农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 (二)带动了职工增收。无论是利用林地空间形成的立体种- 17 - 养模式,还是利用林业周期形成的价值互补模式,都有效
43、增加了就业岗位和职工收入。带动失地职工走进林地掘金致富 ,是农场转移富余劳动力、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林业经济效益的成功实践。 一片林撑起了农场人致富增收的半边天 。 (三)美化了农场环境。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农场已形成田在林网中、渠在林带中、路在林荫中、家在林景中的格局。田、林、路、渠、房井井有条、浑然一体。置身其中,大田平如毯、绿树蔽白日、道路直无头、农渠波浪清、住房精而美,职工居民生活其间,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一片林谱写出大美田园、步入森林的田园牧歌。 - 18 - 第二部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案例 6: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发展肉苁蓉产业典型案例 一、发展背景
44、 阿拉善盟是肉苁蓉的道地产区和传统产区, 出产的肉苁蓉以油亮、体重、肥厚、质柔润、味甘而闻名。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支持人工造林、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打造地域公共品牌、培育龙头企业等方式大力推进梭梭肉苁蓉产业发展, 提升了广大农牧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真正实现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验做法 (一)摸清家底,系统规划,科学布局。2013 年,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制定了 阿拉善盟沙生植物资源研发与产业化规划,对全盟各类沙生植物进行了本底调查和产业规划。一方面明确了梭梭人工造林的区域范围,主要布局在立地条件合适的三大沙漠周边和握手之处,既能有
45、效地改善生态,又能推动产业发展,从而极大地提高造林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先后次序, 有的放矢地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能作用,为企业和农牧民提供发展方向和指导。 (二)统筹利用各项政策,大力扶持非公主体参与造林。通过统筹三北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四大工程及造林补贴项目, 制定了阿拉善盟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明确了谁造林- 19 - 谁受益的原则,极大调动了非公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由要我造林转变为我要造林。目前,非公主体人工造林面积占全盟人工造林面积的 90%以上,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其中,又以扶持广大农
46、牧民造林为重点,占比高达 90%,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升了农牧民的收入,并为其后续发展肉苁蓉产业,实现可持续收入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首先,阿拉善盟与中国科学院签订院地合作协议, 依托当地苁蓉龙头企业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科研平台, 成立了阿拉善沙产业研究院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其次,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内蒙古干旱荒漠区沙化土地治理与沙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及政策研究项目中药肉苁蓉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项目 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通过各项科研项目的实施,在梭梭规范化种植,及肉苁蓉休眠打破、良种选育、高效接
47、种、分级提取、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2019 年,成功推动肉苁蓉列入药食同源名录,为肉苁蓉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首先,通过肉苁蓉标准化项目,建立健全了肉苁蓉基础通用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种植生产技术标准、加工技术标准、质量检测和分级标准,以及产品包装、标识、贮运标准,推进标准之间相互衔接配套,形成了完善的肉苁蓉质量标准体系。其次,加强产品认证工作, 阿拉善肉苁蓉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20 -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道地药材认证、7S 道地保真管理体系认
48、证、 中国森林认证。 最后, 组织盟内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展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品牌流通渠道,增强品牌知名度。目前,阿拉善肉苁蓉品牌已经成为大众购买肉苁蓉的首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主要成效 (一)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成效。十三五期间,阿拉善全盟新增人工梭梭林面积 450 万亩,在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了带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阻挡了沙漠蔓延扩展,遏制了三大沙漠进一步握手,保护了当地生产生活安全,对改善沙区生态环境、抵御并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促进了牧民增收和牧区产业转型。首先,牧民通过承担梭梭人工造林项目,依据立地
49、条件不同,每亩收益可达 4080 元;其次,梭梭成活后接种肉苁蓉,肉苁蓉的收益每亩可达200 元。阿拉善地广人稀,户均草场面积过万亩,牧户种植肉苁蓉的收入普遍超过每年10万元, 部分种植大户可达每年50万元。在大面积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和草原生态奖补的政策背景下, 整体压缩了阿拉善的载畜量,但当地牧民通过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反而增加了收入,有效地保障了国家重大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 (三)实现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方面,有了肉苁蓉的收入保障,阿拉善盟人工营造梭梭林的积极性高涨,近年来每年新增造林面积均超过百万亩,并且为了提- 21 - 高肉苁蓉的接种成功率,林区的后续管理也有
50、了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造林易、护林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 极大地改善了阿拉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和盐碱化工的依赖性,在当前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绿色发展。此外,在荒漠区营造梭梭林,发展肉苁蓉产业,除了荒漠化治理的功效外,未来还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中大有可为,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更可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案例 7:天津市静海区忠涛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一、发展背景 天津市静海区毗邻渤海湾,西部和南部与河北相接,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近年来,天津市静海区大力发展林下蚯蚓养殖, 忠涛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