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4章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pptx

上传人:晚风1 文档编号:5656194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40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章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14章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14章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14章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14章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技术变迁、制度变迁技术变迁、制度变迁 与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1.1.掌握掌握演化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演化的论述。2.2.掌握掌握经济增长理论中对于“制度作用”的三种态度。3.正确理解制度的经济功能以及经济发展 中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的关系。4.掌握掌握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决定论”及其局 限性。5.理解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联系及互动关系。第一节 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技术决定论”“制度决定论” 如何认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熊彼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

2、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 伊诺斯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的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曼斯菲尔德(E.J.Mansfield)“一项发明当它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弗里曼“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诸步骤。” 缪塞尔“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的事件”。二、技术创新模式 按照技术创新的性质,可分为渐进创新、基本创新、技术体系的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四种类型。 (1)渐进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是指建

3、立在现有技术、生产能力基础之上和满足现有市场和顾客需求的一种改进性创新。 (2)基本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是指企业首次引入的、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 (3)技术体系的变革(change of technology system) 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技术变革,它的成功将会影响到一个或几个经济领域,创造全新的部门。 (4)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Change of techeconomic paradigm),亦称技术革命。 “技术经济范式”用来描述技术经济领域所形成的观念、技术原理、规则和习惯等。 2、按照技术创新的模式,技术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

4、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 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 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 三、技术变迁的演化1、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 莱因与罗森伯格(1986)的技术创新链联接模型(ChainLinked Model): 创新过程包含多重信息反馈机制;创新从设计开始,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从RD开始;科学和技术之间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 图1 技术创新的链环回

5、路模式 2、演化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演化的论述 纳尔逊和温特(1982)经济的演化和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惯例”的学习过程和技术经验的累积过程,且遵循着一个路径依赖、自我维持与调整的过程。 把企业及企业的行为作为真正理解技术进步过程的核心,并将惯例的形成建立在经济演化和技术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上。 纳尔逊和温特(1997)把微观和静态层次上的经济行为与诸如产业增长、技术变化和创新等宏观或动态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多西、西尔弗伯格和奥森尼戈提出了一个技术变迁模型。 四、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丹尼森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改进与资本、劳动数量的增加相比,已成为更

6、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 技术进步是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进步不仅能推动生产的发展,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 2、新古典学派对技术创新模型化的努力 索洛(1951)当现有知识获得应用导致实际的技术安排发生变化时,这样的技术变革被称作“创新”。 索洛(1957)首次给出了测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规范方法。 阿罗(1962)提出了“干中学”模型。 罗默(1986,1990)第一次给出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 卢卡斯(1988)则更为强调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理论中制度内生化的努力1、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制度因素 20世纪70年代前,新古

7、典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保罗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 丹尼森、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强调制度因素的重要性。 2、经济增长理论中对于“制度作用”的三种态度 (1)制度被省略或忽略不计 (2)制度很重要,但被视为外生变量 (3)新制度经济学家视制度为经济领域的一个内生变量,制度在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中至关重要3、制度分析在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中“制度至关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v奥斯特罗姆、D菲尼、批学者利用科斯和诺思等人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以资源、技术和人的偏好来解释经济增

8、长的传统经济思想提出了挑战。 二、制度的经济功能 1、降低交易费用 2、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3、为个人选择提供激励系统 4、外部性内部化 三、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 1、从人类交易的阶段来看,从简单的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过程,也是一个制度作用不断增加的过程 2、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来看,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非制度因素在发展初始阶段的重要性要高于在后期阶段的重要性 3、从一国的体制变迁来看,一国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此时制度绩效可能较高也可能较低 4、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的制度作用比较明显 四、制度差异与经济发展 1、制度差异的衡量经济绩效的量化分

9、析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案例分析; 二是模型分析。 制度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可从两个层面分析: 一是宏观层次; 二是微观层次。 2、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绩效差异 默瑞尔和奥尔森指出,为更准确地衡量一国经济的真实绩效,需要考虑其实际人均国民收人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人增长率的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19501965年、19651980年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绩效如下表所示。 表161 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19501965年经济绩效比较(单位:)实际增长率(1) 潜在增长率(2) 增长率差距(2)(1) 市场经济国家 3.75 549 174 计划经济国家 4.

10、43 605 162 表162 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19651980年经济绩效比较(单位:)实际增长率(1) 潜在增长率(2) 增长率差距(2)(1) 市场经济国家 3.36 513 176 计划经济国家 3.24 571 248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最主要的是制度上的差异。四、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 1、制度创新的动力与经济发展 制度在均衡非均衡均衡的不断循环中推动经济增长。2、路径依赖与经济发展。 路径依赖决定了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方向和强度。3、制度与技术进步 一是制度对技术进步的激励作用。 二是经济组织的变化及完善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三是有效的制度环境对技术进步

11、的作用。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联系及互动一、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力量,制度只是被动地或滞后地调整。两个核心命题: 一是说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是技术内在逻辑的产物;二是说技术变迁决定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 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决定论” 首先,认为在没有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只有制度创新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经济增长。 其次,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 制度决定论的局限性。三、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联系及互动 哈罗德德姆塞茨认为,技术和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决定着制度安排的变迁。 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绩效都可以用成本来分析。 制度对技术产生影响,而技术对制度也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中制度与技术的互补和互动关系的表现: 第一,技术创新有时同时要求制度创新。 第二,制度影响竞争的结果和技术进步的内容与进程。 第三,一些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需要有制度和组织协调的配套。 思考题 1、简述演化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演化的论述。 2、经济增长理论中对于“制度作用”的三种态度是什么? 3、制度的经济功能有哪些? 4、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的关系。 思考题 5、制度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决定论”及其局限性。 7、如何正确理解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联系及互动关系。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