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L∕T 5807-2020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电力】.pdf

上传人:秋儿 文档编号:5624740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PDF 页数:83 大小:5.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T 5807-2020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电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DL∕T 5807-2020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电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DL∕T 5807-2020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电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DL∕T 5807-2020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电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DL∕T 5807-2020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电力】.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27.140 CCS P5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 DL/T 5807-2020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frockr丑assstability of hydropower project 2020-10-23发布2021-02-01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f rockmass stability of hydropower projec D

2、L/T 5807- 2020 主编机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施行日期2021年2月1中国电力出版社202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岛r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frockmass stabi1ity ofhydropower projects DL/T 5807一-2020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印刷、发行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站西街19号100005 ht甲:lI)2021年8月第一版2021年8月北京第一次印刷850毫米X1168毫米32开本2.625印张67千字统-书号155198 298

3、2 定价40.00元版权专有侵权必究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营销中心负责返换国家能源局公主tI=l 2020年第5号DL/T 5807- 2020 国家能源局批准水电工程生态流量实时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等502项能源行业标准(附件。、(Seri出Parametersfor Horizontal Hydraulic Hoist (Cylinder)等35项能源行业标准英文版(附件2),现予以发布.附件1.行业标准目2.行业标准英文版目录(略国家能源局2020年10月23日附件1: 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来标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标准号. 水电工程岩364. nLffs807一体稳定

4、性微中国电力2020-10-23 2021-02-01 2020 震监测技术出版社规葡., DL/T 5807-2020 前台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5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C国能科技(2015)28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通过调查总结国内外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实例,作了专题研究,吸收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等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经多次讨论、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8章和7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规定、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监测系统设计、监测施工、监测与维护、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本规范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中国电力

5、企业联合会提出并负责日常管理,白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DL/TC 32)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自广路二条一号,10076I)。E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东北大学湖北海震科创技术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雅袭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炳瑞冯夏庭肖亚勋丰光亮李邵军王搏贾国臣刘立鹏江权徐奴文朱新豪郑虹DL厅5807-2020李立民周济芳符启卿刘康和李华方邱士利吴彤李涛王旭魏凡博蔡雄

6、本规范主要审查人:汪毅王玉洁赵花城胡波李端有丁秀丽李元辉赵同彬苗雨严鹏於三大钟冯永祥谭皑炎周春宏陈文华宋胜武王被肖长安池建军韩常领刘绍宝赵杰杨祥国回DL/T 5807-2020 目次l 总则2 术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基本规定. . . . . . 4 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45 监测系统设计.1.55.1 一般规定.55.2 传感器布置.55.3 1监测基站、监测中心站和监控中心布置.75.4 通信方案设计.75.5 设备选型.86 监测施工.106.1 一般规定. .106.2 施工准备.m6.3 安装

7、埋设6.4 调试与验收.137 监测与维护.148 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158.1 一般规定.158.2 微震信号识别8.3 微震事件定位.168.4 微震事件震源参数计算.168.5 岩体稳定性分析与预警.,.,.188.6 微震监测报告编制.t.,.19附录A微震监测设备技术指标.20附录B微震监测基本信息记录表.刀IV DLff 5807一-2020附录C岩体波速计算.22附录D微震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记录表.24附录E监测区域微震参变量信息表.25附录F基于微震监测信息的岩爆预警法.26附录G岩体稳定性微策监测简报.29本规范用词说明.30引用标准名录.31附:条文说明.3

8、3V DL/T 5807-2020 Contents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n丑S.23 B创icrequiremen也.34 Documentation collec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4 5 System design of monitoring.5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5 5.2 Sensor layou七.55.3 Layout ofmonitoring station, monito.ring center and control center .,.7 5.4 Design of

9、communication scheme.7 5.5 Selection of devices.8 6 Construction of monitoring .1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 6.2 Cons位uctionpreparation . 10 6.3 Installation and embedment. .11 6.4 Debugging臼stand acceptance.13 7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14 8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monitoring data . 15 8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5 8.2 Recognition of rnicroseismic signals . 15 8.3 Location of microseisrnic events .16 8.4 Source parameter ca1culation ofmicroseismic events. 16 8.5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and warning.18 8.6 Microseisrnic monitoring report compila世on.19VI DL厅5807-2020Appendix A Te

11、chnical index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devices.20 Appendix B Record form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basic informationn Appendix C Wave velocities calculation of rockmass . . . . . . .22 Appendix D Record fonn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24 Appendix E Table of micro

12、seismic parameters information in monitoring zone万Appendix F Method of rockburst warning based on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information.26 Appendix G Brief report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n rockrnass stability.29 Explanation ofwording in this code.3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1 Addition: Explanati

13、on of provisions.33 vn DL厅5807-20201总则1.0.1 为规范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箴监测,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1.0.3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及时设计监测方案,安装埋设微震监测设备,实施微震监测,分析监测数据,对岩体稳定性进行分析预冒。1.0.4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I DL/T 5807-2020 2术语2.0.1 微震microsesm 岩体破裂产生的微小震动。2.0.2 微震监测microseismic monitorin

14、g 利用微震专用设备对岩体破裂产生的震动数据进行实时采集。2.0.3 微震辐射能radiatedmicroseismic energy 岩体在开裂或滑动过程中,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的能量,也称为微震释放能或微震能。2.0.4 视体积apparent volume 微震源非弹性变形区岩体的体积。2.0.5 纵波到时Pwave arrival time 纵波到达传感器的时刻。2.0.6 横波到时S wave arrival time 横被到达传感器的时刻。2.0.7 微震事件定位microseismic event locating 求解微震发生时刻和微震源空间位置。2.0.8 持续时间durati

15、on tirne 微震信号振帽从超过预先设定触发阑值到低于预先设定的结束阔值所经历的时间。2 DL厅5807-20203基本规定3.0.1 岩爆等级为强烈岩爆、极强岩爆,或岩爆风险等级为高极高的地下工程,应开展微震监测。岩爆等级为中等或岩爆风险等级为中等的地下工程宜开展微震监测。岩爆等级和岩爆风险等级划分按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岩爆风险评估技术规范阳厅10143执行.3.0.2 开挖高度超过200m且具有潜在滑移风险的I级或H级岩质工程边坡,宜开展微震监测。岩质边坡的等级划分按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L/T 5353执行。3.0.3 微震监测设备应进行检验和校准。3.0.4微震监测

16、施工安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DUf 5370的相关规定。3 DLIT 5807- 2020 4 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4.0.1 资料收集宜包括下列内容:1 区域地质成果及工程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围岩类别和现场地质编录资料。2 岩石(体力学试验和地应力测试资料。3 工程设计图、支护设计方案及措施。4 施工方案与实施记录。4.0.2 现场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 微震监测对象及其周围构筑物的空间结构。2 己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位置、类型、等级、特征、规律、发生原因及危害性等。3 监测范围及其附近区域的施工设备工作时段、频率及其作业区间。4 监测

17、范围及其附近区域的高压线路、变电站和其他可能产生强电场、强磁场的电气设备的空间分布。4 DLlT 5807-2020 5监测系统设计5.1一般规定5.1.1 微震监测系统设计应依据工程特点、监测对象、监测目的和监测环境进行总体规划,并应与实际条件相适应,突出重点兼顾全面。5.1.2 微震监测系统设计应遵循动态设计原则,当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方法、地质条件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微震监测系统设计。5.1.3 微震监测应采用自动化监测方案。5.1.4 微震监测系统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传感器布置.2 监测基站、监测中心站和监控中心站布置。3 通信方案设计。4 设备选型。5.2传感器布5.2.1 传感器布

18、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传感器宜分散布置在监测区域周围,并宜将监测区域在白间上包围。2 传感器不应沿同一直线、双曲线、平面或双曲面布,国.03 传感器宜布置在岩体稳定性和完整性良好的区域。4传感器宜远离高压线路、变电站和可能产生强电场、强磁场的电气设备。5 传感器布置位置应便于监测实施的操作和设备连接。6 围岩失稳高风险区域,传感器布置应加密。5 DL/T 5807一一20205.2.2 地下工程微震监测传感器应布置在掌子面附近围岩里,随掌子面开挖动态移动。微震监测重点区域,应进行专项监测。5.2.3 地下工程微震监测重点区域宜包括下列部位:1 交叉洞口、曲率变化较大部位及其附近围岩。2 开挖断

19、面尺寸变化洞段。3 地质条件变化较大部位。4 发生岩爆的邻近洞段。5 相向开挖临近贯通的洞段。6 主厂房、副厂房和主变压器室的高边墙、顶拱。5.2.4 隧洞传感器布置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 沿隧洞轴线方向宜布置2组-3组传感器,每组传感器数量宜为2个-4个。2 相邻两组传感器组间距宜为20m-50 mo 3 钻爆法施工隧洞中,靠近掌子面的一组传感器距掌子面宜为50m1l0mo敞开式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施工隧洞中,靠近掌子面的一组传感器距掌子面宜为10m-50 m。4 同一组传感器中相邻传感器沿隧洞轴线间距不宜小于1m。5 钻爆法施工隧洞中,同一组传感器宜分散布置在隧洞边墙和顶拱。敞开式全断面隧道掘

20、进机施工隧洞中,传感器宜分散布置在隧洞顶拱1400范围内。5.2.5 地下厂房洞室(群传感器布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传感器与监测区域距离不宜超过150m,相邻传感器问距宜为20m100m。2传感器布置应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排水廊道、探洞、锚圆润和排风排烟洞。3 分层开挖过程中,传感器布置宜利用前期开挖空间进行调整。5.2.6 岩质工程边坡传感器应重点布置在潜在滑移面附近,布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6 DLIT 5807一-20201 传感器宜分散布置在潜在滑移面两侧。2 传感器与潜在滑移面距离不宜超过150m,相邻传感器阳距宜为20ID150 m。3 传感器布置宜充分利用边坡内部已有的交通洞、施

21、工支洞和灌浆帷幕洞.5.3 监测基站、监测中心站和监控中心布5.3.1 监测基站与其所连接的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o5.3.2 监测中心站宣布置于方便其所连锁监测基站数据汇总的位置。5.3.3 监测基站与监测中心站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布置区域应围岩稳固。2 布置区域宜远离高压设备、高压线等强电磁骚扰区。3 布置区域宜远离密集施工区.5.3.4 监控中心宣布置在施工营地办公且。5.4通信方案设计5.4.1 通信方案应根据传感器、监测基站、监测中心站和监控中心之间所处的环境进行设计。5.4.2 传感器与监测基站之间宜采用电缆通信。5.4.3 监测基站和监测中心站位于地下时,通信方案选

22、用宜符合下列要求:1 通信路线经过强电磁骚扰区时,通信方案宜选用光纤通信。2 通信路线不经过强电磁骚扰区,但经过密集施工区时,通信方案直选用电缆通信。5.4.4 监测基站和监测中心站位于地面肘,通信方案选用直符合列要求:1 通信路线经过强电磁骚扰区时,通信方案宜选用光纤通信。7 DL/T 5807-2020 2 通信路线不经过强电磁骚扰区,且通信设备之间无遮挡,通信方案宜选用无线通信。5.4.5监测中心站和监控中心之间通信方案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1 光纤通信不宜在密集施工区使用。2 无线通信不宜在强电磁骚扰区和通信设备之间有遮挡时使用。3 电缆通信不宜在强电磁骚扰区使用。5.5设备选型5.5.

23、1 传感器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传感器技术指标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O.l条的规定。2 传感器频带宽度应覆盖监测对象微震信号的主要频率范围。3 在岩体破裂主要频率范围内,传感器的频谱响应误差不应大于10%。4 传感器量程应大于监测对象主要微震信号的最大振帽。5 监测对象微震信号的主频以低频为主时传感器宜选择速度型。监测对象微震信号的主频以高频为主肘,传感器宜选择加速度型。6 选用三分量传感器时,三分量与单分量传感器数量之比不宜低于1:505丘2监测基站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集仪技术指标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且2条的规定。2 设备应具有防浪涌保护。3 配备不间断电源与稳、压设备,在断

24、电后,不间断电源应持续供电不小于4h。5.5.3 监测中心站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1 数据服务器应配备双网卡,旦应具布实时监测、计算与存8 DL厅、5807-2020储的功能。2 具有授时功能。5点4通信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数据传输带宽应满足监测基站数据传输需求。2 数据丢包和错包率不宜大于0.02%。3 防护等级不低于IP550S.S.S 通信线缆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缆通信应采用双层屏蔽的铜芯电缆,电缆单芯截面积应低于0.5mm2,铜丝屏蔽网编织密度不应低于80%。2 光纤通信宜采用单模光缆。5丘6系统控制与数据分析软件的功能应包含下列内容:1 传感器、采集仪、授时服务器等设备工

25、作状态实时查看。2 微震信号自动识别和到时自动拾取。3 微震事件自动定位及人工二次定位。4 微震辐射能、视体积、视应力和矩震级等微震事件震源参数自动计算。5 微震事件随时间和空间演化。6微震事件三维显示。7 微震事件震源参数统计分析。8 软件、硬件及微震信号异常时自动报目。9 DL/T 5807- 2020 6监测施6.1一般规定6.1.1 监测施工应根据工程进度与施工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6.1.2 安全防护与保护设施应与微震监测设备安装埋设同步施工。6.1.3 仪器安装时,坐标及长度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1m,角度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10。6.2施工准备6.2.1 微震监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

26、设计,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 组织机构、现场工作场所布置及主要设备配置。2 微震监测设备的选型及采购计划。3 微震监测设备的检查计划。4 施工程序与进度计划。5 安装埋设方法及保护措施。6 安装调试和验收。7 安全、质量、环保、文明施工和职业健康措施。6.2.2 微震监测设备现场运输应采取防震措施,储藏环境应满足相应技术要求。6.2.3 微震监测设备到货后应进行开箱验收并保存记录与资料,验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技术说明书或使用手册及配件应齐全。2 外观应满足产品标准和说明书的规定。10 DL厅5807-20203 微震监测系统应运行正常、稳定.6.2.4 安装埋设前,监测设

27、备应进行检查、检测和标定,做好标识、编号与记录,相关记录应归档保存。6.3安装埋设6.3.1 安装过程中应检查监测设备状态、安装位置及方向,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重要的隐蔽工程应保留安装埋设时的影像资料。安装埋设后应测量安装埋设位置,并应进行数据记录。安装信息记录格式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6.3.2 监测设备安装时应设置安全标识,并应派人观察交叉作业情况和周围存在的安全隐患。埋设后应设立标识并采取措施保护。6.3.3 监测设备安装埋设后应及时绘制安装埋设图和监测线缆走线图,并应记录存档。6.3.4 有防雷要求的应在安装埋设的同时采取防雷措施。6.3.5 传感器宜采用钻孔式安装,钻孔式安装方式

28、选取宣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区域固定时,传感器宜采用钻孔注浆式安装。2 监测区域经常变化时,传感器宜采用钻孔可回收式安装。6.3.6传感器无法采用钻孔式安装肘,传感器安装方式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1 围岩完整时,传感器宜采用表面式安装。2 围岩完整性较差时,传感器宜采用导波杆式安装。6.3.7 传感器采用钻孔注浆式安装时,注浆液应充满传感器与钻孔壁间的空隙。6.3.8 传感器采用钻孔可回收式安装时,传感器安装回收装置应与钻孔孔壁稿合良好,传感器电缆线宣采用PVC(聚氯乙烯悻进行保护。6.3.9 传感器采用表面式安装时,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 传感器底部应配备底座,且传感器与底座宜采用螺栓连

29、接。DL/T5807一一20202 传感器安装处围岩应清除松动部位并抹平。3 传感器底座与抹平后的国岩应搞合良好。6.3.10 传感器采用导波杆式安装时,导波杆应采用注浆方式安装在钻孔内,导波杆尾部出露钻孔孔口长度宜为5cm,-.,lO cm。传感器应与导波杆尾部刚性祸合,且应祸合良好。6.3.11 三分量传感器宜采用钻孔注浆式安装,安装后应准确测量三分量传感器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俯仰角、翻滚角和方位角。6.3.12 敞开式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施工的隧洞中,靠近掌子面的一组传感器宜安装在掘进机刀盘与撑靴之间的围岩内。6.3.13 传感器安装钻孔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岩土工程及岩体测试造孔规程阳IT3

30、5114的有关规定,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钻孔深度宜穿过围岩松动圈不小于O.5mo2 钻孔注浆式安装时,钻孔孔径宜为传感器外径的1.2扣1.5倍。3 钻孔可回收式安装时,钻孔孔径宜为传感器安装回收装置外径的1.2倍1.5倍。4 导波杆式安装时,钻孔孔径宜为导波杆外径的1.2倍1.5倍。6.3.14 监测基站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强电设备宜单独放置。2 监测基站内线路宜平行布设,监测基站外宜张贴反光条等警示标志。3 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Q。6.3.15 无线通信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接收器最佳接收方向应与发射器最佳发射方向一致。2 接收器和发射器应配置稳压器。3 接收器和发射器应做好防水

31、防腐措施。6.3.16 通信电缆不宜和强电线路同侧铺设,同侧铺设时宜远离强电线路。12 DL厅5807-20206.3.17 通信电缆和光缆宜铺设在机械设备、人员难以触及的安区域。通过密集施工区或其他可能损坏线路的高风险区肘,应做好警示标志,宜采取暗敷埋设方式。6.3.18 监测中心站安装位置宜为响室、极房或配电柜。6.4调试与验收6.4.1 微震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参数设置,参数设置宜包括下列内容:1 设置采样频率、触发阂值、时间同步方式与时间同步间隔h采集参数。2 设置传感器类型、灵敏度和空间坐标等传感器参数。3 设置定位算法、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等微震事件定位参数。4 设置岩体密度和剪

32、切棋盘等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6.4.2 微震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后应通过测试试验调试系统灵敏性和定位精度,测试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测试点应位于微震监测的重点关注区域。2 测试点个数不宜少于3个。3 每个测试点的测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4 测试试验信号源直通过非微差小药量爆破、电火花或敲击等人工方式产生。6.4.3 监测系统灵敏性应通过校核传感器的连接、测试传感器棋合状态和改变采集触发阀值进行调认。6.4.4 监测系统定位精度宜通过校正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及选择定位方法进行调试。6.4.5 岩体纵被速度和横波速度的校正计算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相关规定。6.4.6 微震监测系统调试后应能监测到测试试

33、验的激励信号,且无故障运行时间不应低于7天。13 DL/T 5807-2020 7监测与维护7.0.1 监测系统应对监测区域岩体破裂进行实时监测。7.0.2 监测时应记录典型岩体破裂和各种噪声信号,并应建立典型信号数据库。7.0.3 监测区域内工程地质及施工作业信息宜每日记录,监测数据及资料宜每日备份。7.0.4 发现异常微震信号时应及时进行现场踏勘,异常微震信号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应进行分析且记录备案。7.0.5 每天巡视检查监测系统的频次不宜低于1次,发现故障时应及时维修。7.0.6 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应做好记录,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记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7.0.7 监测系统应定期排查影响

34、其正常运行的隐患。7.0.8 监测区域岩体失稳风险低时,可停止该区域微震监测。14 DL厅5807-20208 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8.1一般规定8.1.1 微震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1 微震信号识别。2 微震事件定位。3 微震事件庭源参数计算。4 微震监测分析与预警。5 微震监测报告编制。8.1.2 微震监测数据分析应以微震监测获取的岩体破裂微震信息为基础,根据微震事件特征参数的时空演化规律,结合现场地质岩性、应力、施工、支护及现场巡视等信息,进行监测区域岩体稳定性的综合评价。8.2微震信号识别8.2.1 微震信号识别应包括下列内容:1 分析信号特征。2 选取微震信号识别方法。3

35、剔除由施工干扰、电磁骚扰等产生的噪声信号。8.2.2 信号特征分析内容宜包括时域、频域和时频特征分析,信号特征分析参数宜包括信噪比、持续时间、最大振幅、纵波到时、频、最大频率范围和最大即时频率等。8.2.3 微震信号识别直采用多特征参数识别方法。8.2.4 微震信号识别结果宣进行人工复核.15 DL/T 5807-2020 8.3微震事件定位8.3.1 微震事件定位应给出岩体破裂微震源的发震时间与位置,并应符合下列流程:1 拾取波形到时。2 确定岩体波速。3 选择定位方法。4 显示定位结果。8.3.2 波形到时的拾取应准确,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拾取的纵波到时和横波到时个数之和应满足微震事件可

36、定位的基本要求,且不宜少于4个。2 纵波和横波到时拾取个数均不宜少于1个。8.3.3 岩体波速的确定可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相关规定。传感器布置或监测区域等发生变化时,岩体波速应重新确定。8.3.4 定位方法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1 岩体破裂微震源被传感器包围肘,定位算法可选用盖格尔法、共辄梯度法、牛顿法代法或高斯法等。2 岩体破裂微震源未被传感器包围时定位算法可选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或蚁群算法等。8.3.5 微震事件定位结果宜采用三维空间图形进行全方位显示。微震事件可用球体表示,球体大小可表示微震事件的微震辐射能,球体颜色可表示微震事件的发震时间。8.4 微震事件震源参数计算8.4.1 微震事

37、件的震源参数计算宜包括微震事件的微震辐射能、体变势、地震矩、视体积、视应力和矩震级等参变量。8.4.2 微震事件的微震辐射能可按下式计算:E=4p可R2ldoz(t)由(8.4.2)16 DLJT5807一-2020式中E一一微震辐射能(J)j一一岩体密度Ckglm3)j-一岩体波速(m!S)j乓一一均方根辐射图型因子:R一一震源距离(m)jt一一持续时间(8);!n(t)一一根据辐射路径校正后的远场速度谱平方的函数。8.4.3 微震事件的地震矩可按下式计算:M=4叩付手(8.4.3) 式中M一一地震矩(N.m)j p一一岩体密度Ckglm3)j一一岩体波速Cm!s);R一一震源距离(m)jQ

38、。一一微震波低频位移谱幅值(m S)j f飞一一-均方根辐射图型因子。8.4.4 微震事件的体变势可按下式计算:P=fZ.4.4) 孔中p一一体变势(m3)jM一地震矩(N.m)j 一一岩体剪切模量(MPa)。8.4.5 微震事件的视体积可按下式计算:只=旦1.(8.4.5) 2E 式中:凡一一视体和、(m3);M一一地震矩(N.m); 一一岩体剪切模量(MPa);E一一微震辐射能(J)。17 DL/T5807-2020 8.4.6 微震事件的视应力可按下式计算:问=吱(8.4.6) 式中:A一一机应力(MPa);一一岩体剪切模量(MPa);E 一一微震辐射能CJ);M一一地震矩(N.m) 。

39、8.4.7 微震事件的矩震级可按下式计算:m去19M-6创(8.4.7)式中m一一卡巨震级;M一一地震矩(N.m)。8.5 岩体稳定性分析与预警8.5.1 监测区域微震参变量信息整理宜符合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8丘2岩体稳定性应利用微震事件的多个微震参变量进行综合分析与预警。8丘3岩体稳定性分析与预警应动态实施。8丘4岩爆预警宜采用定量预警方法,岩质边坡失稳、高应力塌方、断裂滑移开口错动带滑移等宜采用定性分析方法。8丘5岩爆预警宜采用基于微震监测信息的岩爆预警法,基于微震监测信息的岩爆预警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8丘6岩质边坡失稳、高应力塌方、断裂滑移和错动带滑移等宜根据微震信息特征进行分析

40、。岩体失稳的微震信息前兆特征宜主要包括:1 微震事件、微震辐射能和视体积在空间上前兆特征。2 微震事件数、微震辐射能和视体积在时间上前兆特征。3 单个微震事件的微震辐射能、体变势、地震矩、视体积、视应力或矩震级量值异常大。18 DL/T 5807- 2020 8.6 微震监测报告编制8.6.1 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报告类型宜包括简报、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8.6.2 监测简报的发布周期可为1天,监测阶段性报告发布周期可为1月或1季度。8.6.3 监测区域岩体失稳风险高时,监测报告发布周期宜缩短.8.6.4 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简报的格式可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8.6.5 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阶段性

41、报告应包括该阶段微震监测实施概述、微震监测结果、岩体稳定性分析结果及其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监测计划。8.6.6 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总结报告应包括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监测系统设计、监测施工、监测与维护、监测数据整编与分析、获得的监测结果、岩体稳定性分析与预警、监测效果、结论与建议、参与监测单位及人员等。19 DL/T 5807-2020 附录A微震监测设备技术指标A.O.l 传感器技术指标宜符合表A.O.l的规定。表A.O.l传感器技术指标技术指标速度型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频率班回10日z1000Hz0.5 Hz- 5000 Hz 灵敏度80VI (m SI) lV也分辨率主三0.

42、0005g谐波失真运0.5%防护等级主IP67IP67 A.O.2 采集仪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来样频率不应低于监测对象主要微震信号最高主频的2倍,且不宜低于1000HZo 20 2 模数转换位数不宜低于24位。3 量程范围不宜小于-2.5V, 2.5 V。4 动态响应范围不宜低于1l0dB。5 本底噪声不宜大于20.vo6 不同采集仪之间的时间同步误差不宜大于0.1mso 7 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558 功耗不宜大于10WoDL厅、5807-2020附录B微震监测基本信息记亏表B微震监测基本信息记录表现场出厂编号编号类型安装方式坐标在工程中位置备注传感器现场出厂编号辅号所连接传感器销号

43、在工程中位置L-. 监测基站现场出厂监测编号编号所连接览测基站编号在工理中位置中心站监控中心在工程中位置;主z对于三分量传感器,应记录三分量传感器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俯仰角、翻滚角和方位角.21 DL/T 5807-2020 附录C岩体波速计算C.O.l 纵波速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三(乓_R)2L尺2-nEZp2f=1=t=1(C.O.1-I) 三(乓-R)(t;p-tp) LR/;p -nRtp LR; R=丰_J_. (C.O.l-2) n LttP . (C.0.1-3) n R; = )(Xi -XO)2 + (Yi -YO)2 + (Zj -ZO)2 . (C.O 式中:p一一纵波速度

44、(m/s);n一一传感器数量:i一一传感器编号:R,一一第i个传感器到震源的距离(m):R一一传感器到震源距离的平均值(m):如一一第i个传感器纵波到时(s):乌一一纵波到时平均值(8):Xi、y,、Z,一一第i个传感器的坐标(m);Xo、Yo、z。一一人工震源的坐标(m)。C.O.2 横波速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2 DL厅5807-20202:(乓-R)2L乓2-FZEZVs=间=.lzI.(C.O.2-1) 立的一页)(tvE)汇乓t,S-n瓦式中:s一一横波速度(m!s);II一专感器数量;i一一传感器编号:iS R,一一第i个传感器fJJ震源的距离(m).R一-1专感器到震源距离的平均

45、值(m).k一一第i个传感器横波到时(s):一一横波到时的平均值。. (C.O.2-2) 23 DL/T 5807- 2020 附录D微震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记录表表D微震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记录表系统传感通信i握信采集授时数据数据E、钉,-!工设备线路设备服务服务处理检查作状工作工作工作黯工然工软件其他维护处理时间态状态状态状态作状作状工作情况人情况态态状态j主系统运行检查时间应按照X年月日小时的格式填写,维护频率直至24 少为1次/天2各项目内容的填写,若运行正常,则填写/否则,记录问题情况,3 各项目检查完毕后,应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方法、结果及相关资料编号与存档情况:填写在处狸精况栏.

46、DL厅、5807-2020附录E监测区域微震参变量信息表表E监测区域微震参变量信息表日期开拮微震参变量监测备区域(勾L月进尺事件微震辅视体积是大体最大视最大地t在大注.日(m) 数.能变势应力震矩矩震个)I 71(; I (m1) I tm; I (附a)I (N m)级25 DL厅5807-2020附录F基于微震监测信息的岩爆预警法F.O.l 岩爆等级和发生概率应按下式计算:巧=2;wf巧Jr.,.(F.0.1) 式中m一一施工方法,包括钻爆法和隧道掘进机(TBM)法:r一一岩爆类型,包括应变型岩爆、断裂型岩爆等:i一一岩爆等级,包括无岩爆、轻微岩爆、中等岩爆、强烈岩爆和极强岩爆;j一一预警

47、区域微震监测信息:wyr一-m施工方法条件下r岩爆类型的岩爆预警肘,预警区域微震监测信息的权系数;f34r一一基于预警区域微震监测信息获取的m施工方法条件下r岩爆类型i岩爆等级的岩爆发生概率。F.O.2 钻爆法施工肘,预警区域微震监测信息室为累积微震事件数、累积微震辐射能、累积微震视体积、微震事件率、微震辐射能速率和微震视体积率。TBM法施工肘,预警区域微震监测信息宜为累积微震事件数、累积微震辐射能、累积微震视体积、即时微震事件数、即时微震辐射能和即时微震视体积。F.O.3 骂mr应通过岩爆与微震监测信息的定量关系(图卫0.3)获取。丑。.41应按下列公式计算:0运JMlIlr时,F尘:=10

48、0%, 骂二0%,号;=0%,骂,t=O%,号=O%26 DL厅5807-2020MZJMP才,Almt _J . J-M: p:; = . xlOO%.月俨=川x1 00%. P : = 0%, J M; -M; J Mn; -M;川jS . jN ;t =0%,巧;=0%MXJ M;时,M-J J-M= P: =0%,月.-)lVI x 100%. pu; =x100%, 川PAdz-Mg川M;-M;f苦r=0%,PE=O% MZJMY肘,M-J J-M士p.:-= 0%, p.: = 0%, p: =x 100%, P:r _.-)M 尸JJPI M :r _ M JL M: -M:.

49、)1 n jM .L.L fl r jM xlOO%,巧;=0%MTJ:运MZ肘,% AU AU Jd一叫w用一-M一吨-wq % AU WM PJ % AU -m % AU -啡J-M!.r p: )1 xl00% 川MZ-MYJMZ时,m二0%,月r= 0%, P ; = 0%, r =0%, ; =100% jN U7 4 jS州P式中J一-一微震监测信息j的实测值;坡、f芳、FZ、与v和f骂:一一分别为m施工方法条件下r岩爆类型时,基于微震监测信息j获取的无岩爆、轻微岩爆、中等岩爆、强烈岩爆和极强岩爆的发生概率。27 (P.o .一一飞 八A / 飞、ifVV 人人/ /V VV MJ

50、 MJs M;监MJ!Mfi吕微震监测信息j囚F.O.3岩爆与微震监测信息的定量关系注圈中横坐标为微展监测信息j的实测值,纵坐标为不同等级岩爆发生概率.2 圈中的MZ、Mg、MZ、MT和M;百分别为111施工方法条件下一-一无岩姆轻微岩爆_.-中等岩爆一-强烈岩爆一一极强岩爆DL/T 5807- 2020 nu nu (法)恃羁制制蜒响聪盼EV陀80 60 40 20 。r岩爆类型所有典型案例中,无岩爆、轻微岩爆、中等岩爆、强烈岩爆和极强岩爆发生前做震监测信息j的平均值。wjr宜通过专家经验和岩爆案例分析确定。F.O.6 岩爆监测与预警初期或岩爆案例不充分情况下,可采用相近地质条件下其他工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