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3.200 C 78 备案号:57476-2017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14812017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评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enterprises to assess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for work place accidents 2017- 12 - 15 发布 2018 - 07 - 01 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1/T 1481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一般要求 . 1 4 评审方法 . 1 5 评
2、审流程 . 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 1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 4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 11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 14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应急预案附件要素评审表 . 17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应急预案评审流程图 . 20 DB11/T 1481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
3、安华邦(北京)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怀冰、关磊、王欣、封光、许学瑞、许铭、史伟静、赵守超。 DB11/T 14812017 1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以下简称评审)的一般要求、评审方法、评审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3
4、一般要求 3.1 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或修订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3.2 应急预案评审包含形式评审、要素评审两个环节,形式评审合格后方可进行要素评审,由同一组评审专家进行。 3.3 应急预案应符合 GB/T 29639 的要求,重点审查应急预案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及编制过程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3.4 应急预案的各要素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各个环节上,全面覆盖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点; b) 责任分工具体明确; c) 科学合理易于操作; d) 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应急能力建设; e) 应急保障措施完备有效,掌握相关应急资源。
5、4 评审方法 4.1 资料分析:针对评审目的和评审内容,查阅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应急预案、风险评估等相关的文件资料,梳理有关规定、要求及证据材料,分析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 4.2 现场审核:通过现场实地查看、操作检验等方式,核实和检查风险评估、应急资源、工艺设备等各方面的问题情况。 4.3 质询讨论:采取抽样访谈或座谈研讨等方式,向有关人员收集信息、了解情况、考核能力、验证问题、沟通交流、听取建议,论证有关问题情况。 5 评审流程 5.1 评审准备 5.1.1 生产经营单位应成立应急预案工作组(简称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并准备以下评审材料: a) 风险评估报告; b)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6、; c) 应急能力评估资料; d) 应急预案编制或修订说明; DB11/T 14812017 2 e) 应急预案文本及附件; f) 其他必要资料,例如往年的应急预案评审报告、事故调查报告中的应急处置评估报告、本单位应急演练的评估报告等。 5.1.2 应组织成立评审专家组,组内评审专家应不少于 5 人,且总人数应为奇数。评审专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与生产经营单位无利害关系; b) 具备相关行业(领域)在安全生产、工艺装备、应急救援、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 5.2 形式评审 5.2.1 形式评审宜采用函审方式和资料分析的方法。 5.2.2 评审专家在接到生产经营单位的评审材料后,
7、按照附录 A 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评审,并及时反馈评审意见至工作组。 5.2.3 评审专家应根据附录 A 对各评审项目进行打分,形式评审结论判定如下: a) 未按照 GB/T 29639 编制,要素未全覆盖所要求的相关内容的,以及未提供独立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的,评审结论为不合格; b) 所有评审专家打分均高于等于70分的评审结论为合格, 有任一专家打分低于70分即为不合格。 5.2.4 不合格的预案应返回工作组重新修改完善,并再次进行形式评审。 5.3 要素评审 5.3.1 要素评审应采用会议评审的方式,宜使用资料分析、现场审核、质询讨论等方法。 5.3.2 要素评审会议由预案编制单位
8、负责组织和主持。 5.3.3 评审专家组内专家共同推选 1 名组长,由专家组长组织听取编制单位的汇报,进行资料分析、质询讨论,如有必要,组织现场审核。 5.3.4 评审专家应根据附录 B、附录 C、附录 D 和附录 E 对各要素评审项目进行打分,取所有打分表得分合计的平均值作为要素评审得分。设要素评审最终得分为 Z,计算后 Z 值取整。计算方法如下: mnzZnjiij51, 1 式中: n专家数; m预案数量; zij第i个专家的第j张要素评分表合计得分。 5.3.5 要素评审结论判定如下: a) 得分低于 70 分的评审结论为不合格; b) 高于或等于 70 分且低于 90 分的评审结论为
9、基本合格; c) 高于或等于 90 分的评审结论为合格。 5.3.6 专家组根据 5.3.5 判定原则形成评审结论,出具专家组书面评审意见,并附专家签名的个人评审表及资质材料,指出存在问题及不足。 5.3.7 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的应再次组织评审。 5.4 持续改进 5.4.1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要素评审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完善。 5.4.2 评审结论为合格的可修改后直接发布;评审结论为基本合格的应由专家组组长对修改情况进行确认,直至确认后方可正式发布。 5.5 评审流程图 评审工作程序框图参见附录。 DB11/T 14812017 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表A.
10、1 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封 面(10分) 1 应急预案版本号、应急预案名称、生产经营单位名称、编制单位名称、发布日期等内容。 2 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1 预案封面反映的内容完整,缺一项扣 1 分。(5 分) 2 预案封面反映的内容正确、合理。(5 分) 批准页(5分) 1 对应急预案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2 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或单位盖章。 3 批准时间标注规范。 1 概述应急预案的内容及编制过程,对发布及实施提出具体要求。(2 分) 2 批准页设置预案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签批或发布单位盖章。(2 分) 3 预案签发
11、日期 (年、月、日) 应与预案封面的预设颁布日期一致或更早。 (1 分) 目 录(5 分) 1 目录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编号和标题编排合理。 2 页码标注准确(预案简单时目录可省略)。 1 包含批准页,章的编号和标题、条的编号和标题,附件等内容。(2 分) 2 编号和标题文字及顺序等正确无误。(2 分) 3 目录的页码与实际内容页码对应无误。(1 分) 正 文(30 分) 1 文字通顺、语言精炼、通俗易懂。 2 结构层次清晰,内容格式规范。 3 图表、文字清楚,编排合理 (名称、顺序、大小等) 。 4 无错别字,同类文字的字体、字号统一。 1 预案要素应与导则所要求相关内容一一对应,无重复或跳
12、跃。(5 分) 2 段落结构清晰,层次明显,章节编排合理,可快速、方便地查找有关内容。(6分) 3 用词用语准确,句式语法规范,意思明确。 (5 分) 4 图表标注规范,注释、索引等符号和语言等符合 GB/T 1.1 的规定,排序无误。(6 分) 5 无错别字,文字通常从左至右横写、横排,特殊除外。(4 分) 6 通常采用宋体或仿宋,不采用特殊的艺术字体。同类文字字体、字号大小统一。(4 分) DB11/T 14812017 4 表 A.1 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附 件(30 分) 1 附件项目齐全,编排有序合
13、理。 2 多个附件应标明附件的对应序号。 3 需要时,附件可以独立装订。 1 应包括企业应急人员联系表、企业区位图、重要设施场所平面布置图、 、本单位应急队伍、装备表。 (6 分) 2 企业周边情况图表、 消防等属地或上级相关应急机构联络信息表等相关社会应急资源情况表。 (6 分) 3 附件编排按照先本单位再社会力量,以及重要及相关程度的顺序编排,并标明附件的对应序号,可独立装订。 (6 分) 4 附件附录包括,或独立装订危险性分析、应急资源调查和应急能力评估报告。 (3 分) 5 危险性分析、应急资源调查和应急能力评估报告,内容符合规范要求。 (9 分) 编制过程(20 分) 1 成立应急预
14、案编制工作组。 2 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 3 针对危险源和事故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4 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掌握可利用的社会应急资源情况。 5 制定相关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建立应急预案体系。 6 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并对意见及采纳情况进行记录。 7 必要时与相关专业应急救援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8 应急预案应经过评审。 9 重新修订后评审的,一并注明。 1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应由单位负责人或主管领导负责,安全或应急部门牵头,应急相关所有部门及基层单位代表参加。 (2 分) 2 应用科学方法,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开展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5、,确定事故点或作业过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定性或定量分析事故后果。 (3 分) 3 根据人员、装备、工艺、物料、作业、管理及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在预案中说明,特别应注意利用自动化监控设备实现早期预警、报警以及早期快速处置及时应急响应。 (2 分) 4 通过应急资源调查,掌握本单位的应急队伍、装备和设备设施情况,从事故概率和影响范围的角度分析本单位的应急需求, 并结合相关标准规范, 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给出评估结论。调查登记并分析可利用的社会应急资源情况。 (2 分) 5 根据本单位管理层次和结构,建立应急责任体系,划分各级各部门工作范围,制定相关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建立应急
16、预案体系,专项预案应覆盖所有事故风险。 (2分) 6 在本企业范围内全面征求意见,并对意见及采纳情况进行记录和说明,必要时可向管理部门、上级单位、专业机构、属地政府、专家等征求意见。 (2 分) 7 说明与专业及周边应急救援单位或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情况, 并将协议作为附件提供。 (2 分) 8 在单位内部或聘请专业机构组织评审会,邀请专家评审论证预案,并说明情况。 (2分) 9 说明重新修订后评审的时间、责任人、背景、内容等情况。 (3 分) 得分合计 DB11/T 14812017 5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表A.2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评审日期: 专家签
17、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总 则 (5分) 编制目的 (1 分) 目的明确,简明扼要。 1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1 分) 编制依据 (1 分) 1 引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准确有效。 2 明确相衔接的上级预案,不应越级引用应急预案。 1 预案编制依据应为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及规范性文件等。法律法规等文件的名称和文号正确。标准名称及编号正确,且为最新有效版本。标准按照法律效力、相关性和编号顺序排列。 (0.5 分) 2 编制依据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实际,重要依据不应遗漏。 (0.5 分) 适用范围
18、(1 分) 1 范围明确,适用的事故类型和响应级别合理。 1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事故类型以及单位级别和区域范围。 (0.5 分) 2 预案启动的事故级别应与响应分级相协调,体现分级响应的衔接关系。 (0.5分) 应急预案 体系 (1 分) 1 能够清晰表述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应急预案组成和衔接关系。 2 能够覆盖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1 应使用图表说明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0.5 分) 2 专项预案覆盖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故类型。 (0.5 分) 应急工作 原则(1 分) 1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 2 结合本单位应急工作实际。 1 符合相关规定,切合本单
19、位应急需求,体现本单位的应急管理理念。 (0.5 分) 2 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0.5 分) DB11/T 14812017 6 表 A.2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事 故 风 险描述(20)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3 分) 1 企业基本情况。 1 主要包括单位地址及作业地点、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产量、工艺流程或作业方式、设备设施、应急力量、应急资源、安全监控及设施等内容,建议以图表形式提供, 生产作业场所布局应附平面图(注明集合地点、疏散路线等) ,工艺流程附示意图进行说明。
20、(1 分) 2 周边环境、设备设施、场所等及布局情况。 1 说明周边企事业单位、重大危险源、社区;道路、车站、管道等重要基础设施;重要目标、场所;自然环境和周边布局情况等 附周边环境平面布置图,图上标明距离、方位等相关信息。 (0.5 分) 2 重大危险源及其周边情况需做重点说明。 (0.5 分) 3 需要各方应急力量(包括外部应急力量)事先熟悉的有关基本情况和内容。 1 说明其他对各方应急联动及开展救援行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如主要救援道路交通流量及拥堵情况,周边企业区域联动情况等。 (1 分)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17 分) 1 客观全面分析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危险程度。 1 参照相关法规
21、标准,紧密结合本单位生产流程或作业方式、物料、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及自动化程度、人员操作、作业场所、自然环境等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进行分析。 (2 分) 2 涉危企业应说明生产、使用、经营、储存、运输危险化学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矿山企业应说明瓦斯、水文地质条件、巷道、支护、采空区、堆场、边坡及尾矿库等情况;粉尘、特种设备、民爆、易燃品、烟花爆竹、物料输送设备等危险源情况;其他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源。 (8 分) 3 自然及地质灾害(如台风、地震、洪水等)等危险因素应考虑。 (1 分) 4 分析结果应明确表述,分析过程在专项预案或其他文件中的,应在综合预案中指出明确的索引路径。 (1 分) 5 按相
22、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并详细说明情况。 (1 分) 2 根据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准确描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种类、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等。 1 事故风险类型全面,给出各类事故发生的概率分析,并说明后果最严重的事故类型。 (2 分) 2 采用定量方法的应说明所使用的方法并给出计算分析过程。重大危险源应给出事故后果的定量分析。 (2 分) DB11/T 14812017 7 表 A.2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组 织 机 构及 职 责 (7分) 应急组织体系(4 分)
23、1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组织形式及组成单位或人员,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示。 1 依据企业组织形式和事故应急需求,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并以组织机构图的形式表示。 (2 分) 2 应明确组织体系的主要机构及人员构成、联系方式。 (1 分) 3 应急组织体系及功能部门应保证能够准确及时地调动本单位的所有应急资源。 (1 分) 指挥机构及职责(3 分) 1 构成部门的职责明确。 2 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1 应急组织机构的总指挥应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部门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或下设机构负责人。应急组织机构的条理性及上下组织管理的承接关系
24、应明确。(1 分) 2 明确应急组织成员和各职能部门在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工作职责。 (1 分) 3 应急工作小组通常包括应急处置、通讯联络、医疗救护、疏散与治安、后勤保障、善后处置以及由行业专家组成的应急专家组等,应明确各小组的组成及具体职责和任务。 (1 分) 危险源监控 (3分) 1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 2 明确采取的预防措施。 1 说明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安装的监控设备设施或采取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作业人员对危险源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维护和管理所遵守的操作规程或规章制度,说明工作方法、频次和时限要求等。 (2 分) 2 明确紧急情况下采取哪些预防措施,明确相关责任
25、人。进行处理及报告的人员、措施、流程均应落实到位。 (1 分) DB11/T 14812017 8 表 A.2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预 警 及 信息 报 告 (14分) 预警 (4 分) 1 明确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发布的程序。 1 根据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等,对突发事件进行合理预警分级。 (1 分) 2 明确预警信息收集、发布、解除、更正的工作方式、责任部门等,保证渠道有效、畅通。 (1 分) 3 预警条件和等级与政府或上级单位的相关设置一致。 (1 分) 4 采取
26、的预警措施与预警分级一一对应并科学合理。 (1 分) 信息报告 (7 分) 1 明确 24 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通报程序和责任人。 2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时限和责任人。 3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本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程序和责任人。 1 明确本单位 24 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及负责机构,应确保夜间及节假日应急值守电话接收畅通。 (1 分) 2 明确本单位内部信息报告的方式、要求与处置流程。 (1 分) 3 明确事故信息上报和直报的部门、通信方式和内容、时限,给出事故信息报送样表。 (1 分) 4 明确向政府及有关单位发
27、出请求支援的方式、要求和责任人。 (1 分) 5 明确向事故相关单位(社区)通告、报警的方式、内容和责任人。 (1 分) 6 明确与外界新闻舆论信息沟通的责任人以及具体方式。 (1 分) 7 说明沟通不畅的处理方式。 (1 分) 应急 响应 (30分) 响应分级 (4 分) 1 分级清晰,且与上级应急预案响应分级衔接。 2 能够体现事故紧急和危害程度。 3 明确分级响应的基本原则。 1 响应分级应区分内部响应与扩大响应两类。 (1 分) 2 企业内部响应分级标准应参照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事故影响范围、后果严重程度及企业运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 (1 分) 3 分级条件应切合实际,不可盲目扩大,
28、也不能互相交叉;造成人员死亡应作为企业最高等级响应的判定条件之一。 (1 分) 4 明确扩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接口单位及响应办法。 (1 分) 响应程序 (4 分) 1 立足于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事故损失。 2 明确救援过程中各专项应急功能的实施程序。 3 明确扩大应急的基本条件及原则。 1 响应程序应步骤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人,可操作性强。 (1 分) 2 应辅以图表直观表述应急响应程序。 (1 分) 3 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影响。 (1 分) 4 救援过程中的应急响应程序应与扩大应急的基本条件及原则相
29、结合, 明确指挥权的交接。 (1 分) DB11/T 14812017 9 表 A.2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应急处置 (17 分) 1 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事故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明确了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2 明确处置原则和具体要求。 1 处置首要重在减少人员伤亡,处置措施应利于迅速控制事态,减少事故风险,如分区隔离、紧急停车、转移物料、快速灭火等。 (3 分) 2 应依据企业现有设备设施及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资源,针对事故类型和处置对象确定处置措施。 (3 分) 3 应明确疏散范围、 路线、 方式
30、和责任人, 强化人员搜索与救护, 针对不同伤情,说明现场救治要点及转移救治方式。 (3 分) 4 说明现场人员撤离及应急救援人员处置时的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相关保障措施。 (3 分) 5 加强与周边单位的应急联动,防止次生、衍生灾害,事故对周边产生影响时应明确人员疏散、社会面控制的工作要点、程序和责任人。 (3 分) 6 说明处置时的注意事项。 (2 分) 应急结束 (5 分) 1 明确了应急响应结束的基本条件。 2 明确应急响应结束的要求。 1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等。 (1 分) 2 明确发布应急终止命令的组织机构、责任
31、人和程序。 (1 分) 3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结束后后续事宜及负责部门,包括但不限于: 1)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1 分) 2)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1 分) 3)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1 分) 信息公开(4 分) 1 明确向有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事故信息的部门、负责人。 2 明确向有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事故信息的程序。 3 明确向有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事故信息的通报原则。 1 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或新闻发言人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或社会公众通报。涉外或其他特殊情况时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1 分) 2 重大信息的发布应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发布,原则上不应
32、发布未经确认的信息。 (1 分) 3 不应隐瞒、误导或扭曲相关事实。 (1 分) 4 事故信息的通报应利于消除公众恐慌,维持社会稳定,为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创造良好舆论和外部环境,争取多方支持。 (1 分) 后期处置(3 分) 1 明确事故发生后,污染物处理、生产恢复、善后赔偿等内容。 2 明确应急救援评估等内容。 1 明确后期处置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物及废弃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环境恢复、生产秩序恢复、损失评估及核定、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各项工作。 (2 分) 2 明确处置过程及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工作的内容、要求、负责
33、单位或机构。 (1分) DB11/T 14812017 10 表 A.2 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保障措施(7 分) 1 明确相关单位或人员的通信方式,提供备用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2 明确各类应急资源,包括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机构以及联系方式。 3 明确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及其存放位置清单,以及保证其有效性的措施。 4 明确应急工作经费保障方案。 5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 1 应给出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白天和夜间的24小时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应提供备
34、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 (1 分) 2 根据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应急队伍主要包括企业自身专兼职队伍、最近的消防队及与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相关的其他专业队伍、周边企业及社会的各类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等,联系方式应包括夜间通讯方式,并保持有效。 (2 分) 3 明确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清单,以及保证其有效性的措施。 (2 分) 4 说明应急工作经费的额度、使用方式和责任部门。 (1 分) 5 说明其他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的方案和责任部门。 (1 分) 应急预案管理 (10分) 应急预案培训
35、(2分) 1 明确本单位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计划和方式方法。 2 如果应急预案涉及周边社区和居民,应明确相应的应急宣传教育工作。 1 说明培训的对象、内容和频次要求。 (1 分) 2 说明周边公众告知的方式和内容。 (1 分) 应急预案演练(2分) 1 明确不同类型应急预案演练的形式、范围、频次、内容以及演练评估、总结等要求。 1 明确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1 分) 2 演练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形式和频次的要求。 (1 分) 应急预案备案(2分) 1 明确本预案应报备的有关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抄送单位。 2 符合国家关于预案备
36、案的相关要求。 1 按照有关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确定预案报备、抄送部门。 (1 分) 2 符合国家及北京市关于预案备案的相关要求。 (1 分) 应急预案修订(1分) 1 明确应急预案修订的基本要求。 2 明确应急预案定期评审的要求。 1 说明应急预案修订的具体条件或时限。 (0.5 分) 2 说明定期评审的周期、组织形式、标准等,实现可持续改进。 (0.5 分) 应急预案实施(1分) 1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要求。 1 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不应早于发布时间。 (1 分) 制定与解释 (1分) 1 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1 说明负责制定综合、专项等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部门。 (0.
37、5 分) 2 说明负责解释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部门。 (0.5 分) 术语和定义 (1分) 1 对应急预案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定义。 1 常用术语不重复引用定义。 (0.5 分) 2 专有术语的定义用词用语规范,文字简练,意思清晰。 (0.5 分) 得分合计 注:“”代表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 DB11/T 14812017 11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表A.3 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事故风险分析 (35 分) 1 针对可能的事故风险,明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1 客
38、观分析本单位的事故风险。(共15分) 1)对危险源及危险程度的分析应符合企业特点,结合企业在物料、工艺、装备、工况、人员、管理、周边环境、分布和存量等方面的安全特性,选择合适方法有针对性进行定性或定量风险分析。(8分) 2)对事故风险的分析应全面,不应漏项,包括本条(1)中人、机、物、环等环节可能存在的事故风险。(7分) 2 科学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共20分) 1)对事故可能性的分析应全面。(8分) 2)在已进行的事故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存在的危险源要应用计算模型进行定量计算分析,重点确定其事故后果及波及范围。(6分) 3)涉及到影响公共安全的,结合周边情况对事故后果、
39、个人风险进行分析评估。(6分) 应急指挥机构及 职责(20 分) 1 清晰表述本单位应急指挥体系。 2 应急指挥部门职责明确。 3 各应急救援小组设置合理,职责明确。 1 组织体系应与综合预案衔接一致,无变化者不必重复,只需指出明确的综合预案索引路径。(3分) 2 应急组织体系及机构组成与综合预案不同的,清晰表述其应急指挥体系,说明职能部门和工作小组在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工作职责。(5分) 3说明应急指挥机构及下设机构的负责人。 应急组织机构的条理性及上下组织管理的承接关系应明确。(6分) 4确保能够准确及时地调动本单位的所有应急资源。(6分) 处置程序 (20 分) 1 明确事故及事故险情信息
40、报告程序和内容, 报告方式和责任人等内容。 2 根据事故响应级别, 具体描述了事故接警报告和记录、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指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应急响应程序。 1 事故及险情逐级报告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明确、有效,确保事故状态下及时、可靠传递信息和指令。(3分) 2 明确事故及险情逐级报告的内容及格式要求,明确上报及接收反馈纪录的内容及格式要求。(5分) 3 明确紧急情况下应急响应决策的原则。(4分) 4 明确各专项应急功能的实施程序。(3分) 5 辅以图表直观表述处置程序(5分) DB11/T 14812017 12 表 A.3 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41、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处置措施 (共 25 分) 1 针对事故种类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2 符合实际,科学合理。 3 程序清晰,简单易行。 1 充分发挥企业在事故处置,尤其是初期处置的重要作用,明确如何快速控制险情。(1分) 2 说明如何研判事故发展态势。(2分) 3 说明企业应急与消防等专业及社会救援力量协作的方式和机制,明确指挥权交接的程序和方式等。(2分) 4 说明不同伤情的处置方法,必要时给出医疗器材和药品的用法和用量。 (4分) 5 说明人员撤离、分区隔离、疏散的条件、程序和途径。(4分) 6 说明现场相关人员防护要求。(4分) 7 说明与政府
42、及周边单位等社会应急力量联动的责任人、程序和工作机制。(4分) 8 说明处置时的注意事项。(4分) 得分合计 注:“”代表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如果专项应急预案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综合应急预案已经明确的要素,专项应急预案可省略。 DB11/T 14812017 13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表D.1 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事故风险分析(30分) 1 明确了事故类型。 2 明确了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3 明确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4 明确
43、了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5 明确了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 1 事故类型和名称清楚无混淆。(5分) 2 潜在事发对象明确具体。(4分) 3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表述清楚准确,宜有定量或半定量数据。(9分) 4 说明事故征兆的表示物和特征。(6分) 5 说明可能引发的其他事故的对象、事故类型和后果。(6分) 应急工作职责(20分) 1 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应急工作分工和职责。 1 岗位与职责一一对应,若有交叉不应影响应急救援。(8分) 2 说明各岗位工作范围、界限和程序。(8分) 3 岗位职责简明、实用、有效。(4分) 应急处置 (30 分) 1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及
44、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2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人员救护、工艺操作、事故控制,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3 明确报警负责人以及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基本要求和内容。 1 分步骤说明应急处置程序,形势研判、处置和救护等各步骤表述明确,衔接连贯。(9分) 2 各类事故处置措施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结合现场物料理化特性、设备设施、工艺、环境和人员操作,对扩大应急的情况有后续应对措施。
45、(9分) 3 明确信息传递的双方责任人,联系方式可靠,报告内容全面具体有示例。(9分) 4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现场处置简明、实用、有效。(3分) DB11/T 14812017 14 表D.1 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注意事项(20 分) 1 佩带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2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3 有关救援措施实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4 现场自救与互救方面的注意事项。 5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方面和人员安全防护的注意事项。 6 应急救援结束后续处置方面的注意事项。 7 其他需
46、要特别警示方面的注意事项。 1 有注意事项,且明确提示。(2分) 2 正反两方面的注意事项都应明确,表述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有错误。(2分) 3 器具、器材注意事项应重点说明使用条件、要点以及严禁事项,避免误操作。(4分) 4 救援措施注意事项应针对物料、工艺、设备、环境等说明使用条件和严禁事项,避免施救不当扩大事故。(4分) 5 防护、救护及现场处置能力确认等相关事项应坚持以人为本,重在保障现场人员安全。(4分) 6 后续处置应考虑事故后的现场安全条件,避免发生二次伤害。(3分) 7 全面分析事故救援中的风险和禁忌事项,确保无遗漏。(1分) 得分合计 注:“”代表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现场处置
47、方案落实到岗位每个人,可以只保留应急处置。 DB11/T 14812017 15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应急预案附件要素评审表 表E.1 应急预案附件要素评审表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有关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22分) 1 列出应急工作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并保证准确有效。 2 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 1 表格说明所有参与应急指挥、协调人员的姓名、所在部门、职务和联系方式,并保证准确有效。(8分) 2 列出应急相关政府部门如应急、安监、消防、公安、医疗、环保、气象等,以及周边属地政府、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交
48、通设施、各类场所等的联系方式,并保证准确有效。(8分) 3 给出部门、机构的日间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联系方式,明确相关人员的24h联系方式,并保证准确有效。(6分) 应急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24分) 1 列出主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性能、数量、存放地点、运输和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等。 1 以表格形式列出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清单,清单应当包括种类、名称、型号、数量以及存放位置、规格、性能、用途、用法和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8分) 2 除企业自身储备外,还应包括可能用到的政府及相关企业的应急物资装备信息。(8分) 3 重大危险源或可能发生严重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应调查统计消防、医疗等
49、相关专业应急机构的应急物资装备信息,说明其应急救援能力。(8分) 规范化格式文本 (15分) 1给出信息接报、处理、上报等规范化格式文本,要求规范、清晰、简洁。 1 以表格形式给出的,要求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与预案文本中的内容要求一致。(5分) 2 以例文形式给出的,要求句式规范、用词用语准确、简洁明确。(5分) 3 覆盖预案中的各类规范化格式文本需求,无遗漏。(5分) DB11/T 14812017 16 表E.1 应急预案附件要素评审表(续) 评审日期: 专家签名: 评审项目 评审内容及要求 评审细则 得分情况 评审意见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30分) 1 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 2
50、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分布图。 3 应急救援指挥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4 疏散路线、重要地点等标识。 5 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力量分布图等。 6 物料及工艺相关图表。 7 其他必要的图表。 1 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标识清楚,有图例说明,并与现场情况一致。(4分) 2 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给出名称、所属部门、地点、性质或性能等信息、分布图标明各类目标的名称、位置、距离和方位等。(6分) 3 应急救援指挥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标明名称、位置、方位和方向等。 (5分) 4 疏散路线标明道路名称、路由、方向、标志性建构筑物等,疏散路线原则上按两用一备标注。重要地点等标识名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