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上传人: 文档编号:5648281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47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吉林大学文学院《632世界史通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详解2014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第二部分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相关科目考研真题2004年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通史考研真题200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上古、中世纪史考研真题200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欧洲通史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唐初八史2一条

2、鞭法3时务学堂4好人政府5巴比伦之囚6神曲7光荣革命8马歇尔计划二、材料分析题1有关于分封制的材料。2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材料。3有关于梭伦改革的材料,提问其失败原因,对雅典的意义。4有关于经济大萧条的材料,提问经济危机对美国人民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问题。三、论述题1论述秦汉至明清中央中枢权利机构的变化。2论述问题与主义之争。更多考研资料 v/q: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顺通考试资料3论述中世纪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国家统一的影响和意义。4分析冷战的起源。2015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商鞅变法2自由大宪章3大陆封锁体系4猛安谋克5三三制原则6尼克松主义

3、二、论述1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3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成就。4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2015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详解一、名词解释1商鞅变法答: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废除贵族的井田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4、。2自由大宪章答:自由大宪章是1215年签订的限制英王权力的宪法性文件。1215年,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自由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自由大宪章后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据之一。3大陆封锁体系答:大陆封锁体系是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拿破仑于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发布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诸岛,大

5、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4猛安谋克答:猛安谋克是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5三三制原则答: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

6、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尼克松主义答: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

7、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二、论述1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制度方面皇权的加强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设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官职。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军机处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分离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后总揽军政大权,成为真正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对地方事务的管理清前期共设置十八省,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每省设提督学政,主管教育、科举等事务。督、抚之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

8、提刑按察使司,前者主管民政、财政、人事,后者主管司法、刑狱和纠察。省之下又设府、县,分级管理,并推行保甲制度,与管理赋役的里甲制互为表里,对人民进行严格的监视和控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中央设置设置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外蒙古设将军。青海和新疆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掌管军政大权。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掌政令、行教化,推行金瓶掣签制度,在卫、藏、喀木、阿里四部各置噶布伦理政,另有僧官专司教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土司制度,雍正后,清政府陆续将土官改设流官。(2)笼络各族上层,加强思想控制通过科举、复职制度、承认贵族特权、联姻、木

9、兰秋猕等方式拉拢各族上层,提倡程朱理学,进行思想诱导,同时利用文字狱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并借修四库全书清洗书籍。著名的有明史案、吕留良案等。(3)平定叛乱清朝前期平定了三藩之乱、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木叛乱、张格尔叛乱等,统一了台湾,并顺势设立行政机构,加强管理,稳定了边疆局势。2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答: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1)背景孙中山虽然曾经想同逃亡到国外的康梁一派合作,但在看出合作不可能的时候,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中山断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

10、之不能易位”,并且说,在他和梁启超之间,“一谈政事,则俨然敌国”。另一方面,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了一趟美国,回到日本后,标榜自己“宗旨顿改,标明保皇,力辟革命,且声言当与异己者宣战”。他明确宣布以反对革命为自己的任务。到了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地宣传革命的主张。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起劲地鼓吹君主立宪的好处。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一场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当时在香港和在国外各地如新加坡、檀香山和美国的旧金山,也都有保皇派的报刊和革命派

11、的报刊相互论争。在国内,主张立宪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2)争论焦点“国体”和“政体”的问题这场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这在实质上涉及到“国体”和“政体”的问题。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中说:“吾人之目的,将以改造现政府,而不欲动摇国家之根本。革命党则因现政府之腐败,并欲变更国家之根本组织。”这所谓“国家之根本”,实际上就是国体。在1907年初,在日本东京有一些中国学生出版了一种名为中国新报的杂志。杨度撰写发刊词宣称,按照中国的事实来看,中国只能实行君主立宪,不能实行民主立宪,由此杨度断言说:“吾人之所问者,不在国体

12、而在政体,不争乎主而争乎宪”。杨度的主张遭到民报的攻击,而梁启超是加以赞扬,引为同调的。杨度和其他立宪派分子不企望国体的改变,而只要求政体有所改变,就是要求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颁布宪法,召开议会,建立所谓责任政府,这样来让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多少能够参与政权。这就是当时立宪派的共同主张。立宪派使自己站到了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革命派的猛烈的攻击。清朝政府已经极端腐朽,并且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工具,已经成为中国前进中必须扫除的障碍。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无可辩驳的事实,声讨清朝统治者的罪状,也就充分暴露了立宪派的立场的反

13、动性。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在民族主义口号下反对清朝统治,这是他们立论中的一个弱点。梁启超抓住这个弱点,指责革命派是狭隘的“排满复仇主义”。但是梁启超在向革命派提出这种指责时,丝毫不去指责清朝统治者一贯竭力保持满洲贵族的特权。他还说,现在重要的并不是汉族与满族间冲突的问题,而是汉族、满族和国内其他各族一起来对付外国侵略者的问题,他的这种说法虽然言之有理,但是他在这样说的时候,丝毫也不提到清朝统治者正在天天乞求外国帝国主义保护的事实。因此,立宪派没有能靠这些言论来打乱革命派的阵脚,而只是遭到革命派的加倍的反击。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表达了他们不仅是要推翻清朝统治,而且要从此结束两千年来的君主政治的诉

14、求。他们要求通过推翻清朝统治而实行改变国体的革命,使他们在这一场论战中居于立宪派所无法抗御的优势地位。国民素质问题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为了摆脱给清朝统治辩护的不利地位,又从另一方面来向革命派进攻。他们说,要推翻清朝统治,实现共和,就必须进行暴力的革命(梁启超称为暴动革命),但是这样的革命是行不通的,是很危险的;因为现在的“国民”并没有实行共和的能力,因为革命只能造成“内乱”,而且还会引起外国的干涉,造成中国被瓜分的局面。立宪派企图证明,革命不能救国,只会亡国。梁启超在同民报辩论中明白揭示出他的一个主要论点是:“今日之中国万不能行共和立宪制;而所以下此断案者,曰,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革命派

15、的观点同这种议论相反,他们说:认为中国国民能力差,因而“欧美可以言民权,中国不可以言民权,欧美可以行民主,中国不可以行民主”,这是对于中国国民的侮辱。中国人的能力并不逊于世界上别的民族,只是“被压制于历来之暴君污吏,稍稍失其本来,然其潜势力固在也。此亦如水之伏行地中也。遽从外观之,而即下断语曰:中国之民族,贱民族也,只能受压制,不能与以自由,一若吾民族万古不能有能力,惟宜永世为牛为马为奴为隶者,何其厚诬吾民族也!”革命派又指出,梁启超一方面轻视国民之能力,一方面却认为清朝政府可以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实行立宪政治,这显然是“以为政府之能力优于国民”。但事实上,“所谓皇帝,以世袭得之,不辨菽麦”,

16、“所谓大臣,以蝇营狗苟得之,非廉耻丧尽,安得有今日?”他们其实是“一国之中至不才至无耻者,何足与言能力”?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寄希望于“今日之皇帝”和“今日之大臣”,“而谓全国之人,非顽固之老辈,即一知半解之新进,不足言共和,只宜受专制,何重政府而轻视国民,至于如此也!”革命派指出这两点:中国人民决不比欧美各国人民低劣,应当把希望寄托于人民,而不能寄托于没落腐朽的统治者。他们说得理直气壮,梁启超及其一派人对此无法作出像样的反驳。但梁启超所说的“今日中国国民”,其实并不包括广大劳动人民。他根据什么来论证中国“国民”没有当共和国民的资格呢?他说,第一,中国不可能实行健全的“议院政治”,这是指资产阶级的

17、议会政治;第二,也不会“有发达完备之政党”,这是指资产阶级政党。所以,从实质上看,梁启超是在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实行以自己为主体的民主政治。在这一意义上,他是说对了的。但是梁启超并不能因此而在辩论中占优势。这是因为,他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还很薄弱的事实出发,得出了宁可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体的反动结论,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初生之犊的目光向前眺望,自以为能够打破这种旧的国体而代之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体,这虽是他们所不能做到的,但是他们为此而进行革命斗争,是符合于历史前进的轨道的。造成内乱问题立宪派认为革命只能造成国内巨大的混乱,而不能有什么好结果,在根本上是因为他们最害怕的是革命会把“下

18、等社会”的力量呼唤出来。康有为论述法国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得出一个结论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人乱民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而同毙耳。”梁启超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革命,以为中国历史上有“下等社会之革命”而没有“中等社会之革命”。他说,“起事者为善良之市民,命之曰中等;其为盗贼,命之曰下等”。他认为,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是,只有“用最善良之市民”,而不是靠“下等社会”这些“盗贼”,才能有好的革命。所以他说,他对于革命主义感到无限的恐惧,就因为要搞革命“必赖多数人”,而“吾见夫所欲用之以起革命之多数下等社会,其血管内皆含黄巾闯献之遗传性也”。正是从这样

19、的观点出发,他攻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把“居民中最大多数”的“无恒业无学识之人”煽动起来,“非煽动人民之好乱性,举现在秩序而一切破坏之,则不能达其欲至之目的。”可以看到,这些立宪派是仇恨且害怕农民革命,而农民正是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主要力量。如果资产阶级要把民主革命彻底进行下去,就势必把农民大众的力量发动起来,这正是立宪派所最反对的。革命派用朴素的逻辑,以驳不倒的事实回答了这些说法。首先,他们认为,“内乱”不是革命造成而是清朝的统治造成的。正是腐朽而恶劣的清政府造成了到处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的情势。革命派说,革命固然难免“杀人流血之惨”,但是当权者不能进行“推诚布公之改革”,“则其改革之权,势不得不操之

20、于在下者之手”,而且“时机相迫,非行疾雷不及掩耳之革命,而势殆有所不及也”。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害怕流血惨祸而不敢革命,那“何异见将溃之疽而戒毋施刀圭”。革命派还指出,爱革命与爱和平其实是一致的;“革命者,救人世之圣药也。终古无革命,则终古成长夜矣。”“吾因爱平和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平和,两相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列强干涉问题立宪派还提出外国帝国主义会实行军事干涉来恐吓革命派。在梁启超看来,由于革命将不可能在“中等社会”的控制下面进行,必然弄到“自然的暴动陆续起”,“秩序一破,不可回复”,这样,外国的军事干涉就必然发生,所以他说,“革命军有自取干涉之道”。立宪派认为,革

21、命即便一时得到成功,但在外国的军事干涉下,也必然失败,或者是旧政府复辟,或者是中国被瓜分。因此,还是不革命的好。为反驳这种说法,革命派指出,是清朝的统治使得列强已经成为中国的主人,造成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只有革命才能创立新的社会秩序,使中国避免亡国之祸。民报的一个作者说:“及今之世,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外人之所以敢觊觎中国者,以中国之政府之敝败也。颠覆政府,当以兵力,去其敝败,而瓜分之途塞。”革命派没有能力进一步说清楚在革命中的各社会阶级的关系问题,也说不清楚中国革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问题。他们只是简单地从“泰西革命之所以成功者,在有中等社会主持其事”,推论到中国革命在“中等社会”

22、主持下也就一定能够成功,而且革命将是所谓文明的、有秩序的、建设性的,因而同历来的农民革命不同,他们并没有想到真正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他们以为,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相互牵制,而且由于他们所进行的革命不是义和团式的“排外”运动,因此不会发生列强的武装干涉。虽然他们的有些文章敢于说,即便来了武装干涉,中国也将能够依靠人多地广而进行坚决的抵抗,但他们毕竟把主要的希望摆在列强不来干涉上;而且他们看不到,除了武装干涉外,帝国主义列强还会通过其他途径来破坏中国革命。所有这些,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的表现。但是无论如何,比起那种因为害怕群众、害怕帝国主义而要他们放弃革命的立宪派,他们的主张革命的立论是光采得

23、多的。梁启超在同革命派辩论中又说,他只反对暴力革命,并不反对革命,而且认定“政治革命为救国之唯一手段”,也只有他,才懂得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政治革命。他说:“要求必能达政治革命之目的,且非要求万不能达政治革命之目的,是要求者,实政治革命之唯一手段也。”梁启超还特别说明,向清朝政府提出的要求“必须为彼所能行”,那才是正当的要求。他想使人相信,通过“正当的要求”,就能达到立宪的目的,他把这称为政治革命。这种跪着“革命”,向统治者乞求君主立宪的主张,当然遭到革命派的嘲骂和驳斥。民报的汪精卫指出,向清朝政府要求,是达不到人民的目的的。“彼政府之所以能专擅者,以其权力足以束缚人民也。人民苟不能脱其束缚,则其

24、发言悬于政府之听否,无丝毫自主之权也。不汲汲养成民力,而惟望其要求,各国政治革命之成例恐无此儿戏也。”但是汪精卫不是从清朝政府的阶级性质来说明革命的必要性,而是说,因为这是个“满洲政府”,所以采取劝告要求的方法是无益而有害的。他又说:“使今日之政府,非异族政府,则劝告要求,亦未始非一种之方法。”这里又表现了汪精卫这样的革命党人的动摇性。土地制度问题这场论战还涉及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立宪派特别仇恨革命派提出的社会革命和平均地权的主张。梁启超说,革命派以为土地国有就是实行社会主义,这是“未识社会主义之为何物也”,因为“必举一切之生产机关而悉为国有,然后可称为圆满之社会革命。”他认为,中国

25、现在还要“奖励资本家”,所以谈不到社会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不真是要实行社会主义,而梁启超其实是在反对社会革命的旗帜下为维护封建土地制度而斗争,是害怕反封建的斗争会把农民群众动员起来。梁启超指斥革命派讲平均地权是“利用此以博一般下等社会之同情”,而且他以特别加重的语气说:“虽以匕首揕吾胸,吾犹必大声疾呼曰:敢有言以社会革命(即土地国有制),与他种革命同时并行者,其人即黄帝之逆子、中国之罪人也,虽与四万万人共诛之可也。”和他相反,资产阶级革命派按照自己的理解,论述了社会革命与平均地权之必要性。有的说:“土地者,一国之所共有也,一国之地当散之一国之民。今同为一国之民,乃所得之田有多寡之殊,兼有无田

26、有田之别,是为地权之失平。”有的说:“社会革命宜与政治革命并行”,“今后革命,固不纯恃会党,顾其力亦必不出于豪右,而出于细民,可预言者也”。他所说的细民是指包括农民在内的劳动者。立宪派虽然对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封建主义的思想进行过战斗,但从来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他们听到讲社会革命就害怕的原故。在这点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言论,显然是站在更先进的地位。(3)结果与评价对于这场在革命派与立宪派进行的论战,究竟谁胜谁败,立宪派的新民丛报在1907年自己做了结论:“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今则得法理论、政治论以为之羽翼,其旗帜益鲜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益磅礴而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

27、谈革命,而身行破坏。”“革命党指政府为集权,詈立宪为卖国,而人士之怀疑不决者,不敢党于立宪。遂致革命党者,公然为事实上之进行。立宪党者,不过为名义上之鼓吹。气为所慑,而口为所箝。”革命派之所以有如此压倒之声势,并不在于他们的法理论、政治论多么高深。立宪派方面像梁启超这样的人,比起革命派来,还更善于谈资产阶级的政法理论。阶级斗争的实际形势越来越紧张,用资产阶级思想来论证革命的必要性,虽然流露出许多弱点,但却能对广大群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必然的。3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成就。答: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其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

28、,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1)文艺复兴的背景经济因素文艺复兴诞生于意大利,意大利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大多始于10世纪后期,特别是11世纪,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尤其是和东西方贸易有联系的城市,早在8世纪就已经兴起。到14世纪,欧洲虽然仍然是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的小岛,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是一个资本主义新经济、新政治比较发达的城市,而文艺复兴最早就是出现在这个城市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以手工工场的产生为

29、标志的。十四世纪初,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共和国的商业和手工业都非常发达。手工工场和商业的发展,也促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形成。资产阶级的天性就是追求利润,可是基督教的核心是“原罪”和“灵魂救赎”,主张实行禁欲,过贫穷和单身的生活,资产阶级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束缚,急切地要求打碎封建神学的枷锁,自然就会支持具有革新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了。人文主义者正是在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不断地创造出具有革新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作品。政治因素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等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

30、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其实施制裁,甚至处以死刑。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的形成以及不断地发展,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封建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文化因素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对欧洲进行精神的控制教皇对人们思想进行禁锢,但在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后来,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希腊学院”,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

31、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2)成就文艺复兴时期在数学、天文、地理、美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文学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在其中提出了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不同的日心说体系。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对其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的世界的谐和提

32、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而且这样的运动是不等速的。数学代数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重要发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发现。意大利人卡尔达诺在他的著作大术中发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次方程的解法由卡尔达诺的学生费拉里发现。符号代数学由法国数学家韦达确立。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门,对代数学加以系统的整理,第一次自觉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已知数。韦达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中,改进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还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现代称之为韦达定理。三角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论各种三角形是

33、欧洲第一部独立於天文学的三角学著作。书中对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还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数表。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在重新定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制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数表。物理学在物理学方面,伽利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经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压力,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尔发现液体和气体中压力的传播定律。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气体压力定律。生理学和医学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结构一书,对盖伦的“三位一体”学说提出挑战。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血液的小循环系统,证明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通过曲折路线到达左心室。英国解剖学

34、家哈维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系统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脏是血液运动的中心和动力的来源。这一重大发现使他成为近代生理学的鼻祖。地理学航海技术产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飞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险家们开始了一系列远程航海活动。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

35、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美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前半期,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鼎盛,出现了“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达芬奇以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驰名于世。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的代表作大卫雕像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体的健美和力量。拉斐尔是画家和建筑家,他笔下的众多圣母没有神圣的宗教色彩,而是人间温柔、典雅,充满人情和母爱的女性。此外还有乔托迪邦多纳、马萨乔、保罗乌切洛、多米尼哥基兰达奥、桑德罗波提切利、提香维切利等一大批优秀的画家、雕塑家。文学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

36、、散文、民谣和戏剧等。a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b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

37、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d在西班牙,

38、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3)意义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

39、财富。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著名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尼德兰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茁壮发展,资本也开始源源涌入新兴资产阶级的囊中,为同时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人作为一个新的具体存在,不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

40、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4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答: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1)内容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1

4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社会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的人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财政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颁布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工商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

42、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土地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交通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司法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文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

43、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教育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宗教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

44、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军事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2)历史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

45、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2014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八座2户调式3皇族内阁4两广事变5巴比

46、伦之囚6查理马特军事改革7光荣革命8杜鲁门主义二、材料分析1出自史记货殖列传(1)翻译两段话。(2)分析三人经商致富的秘诀。(3)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状。2出自海国图志点出材料出自哪部著作,作者,背景,影响。3出自编年史(1)阐述罗马政治体制沿革。(3)点出一个词的意思,这个词是“元首”的意思,说明元首制的实质。(3)分析材料中人们对人物生前与死后的不同看法说明了什么问题。4出自两个材料,是关于美国冷战时期遏制政策的(1)说明材料中的实质。(3)分析第二个材料的历史地位。三、简答论述1魏晋时期九品官人法的产生、运行及影响。2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历史经验。3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47、和影响。4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及产生的历史根源。201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左传2猛安谋克制3轮船招商局4万隆会议5图腾崇拜6巴比伦之囚7凯末尔主义8舒曼计划二、材料1秦初封建和郡县之争。2科举制利弊、清末新政教育改革。3伯罗奔尼撒战争。4联合国家宣言的节选,大西洋宪章。三、论述1张居正。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之争。3文艺复兴背景和代表人物。419世纪德意志统一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第二部分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相关科目考研真题2004年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通史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计40分)1希罗多德2凡尔

48、登条约3自由大宪章4神圣罗马帝国5尼德兰革命6福泽谕吉7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8甘地与甘地主义9马恩河战役10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计80分)1简述文艺复兴及其重要历史意义。2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与后果是什么?3简述俄国1905年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意义。4简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三、论述题(30分)请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全面论述与评价二战时期(包括战争爆发前)英美法等国对意大利、日本、德国三国的绥靖政策。200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上古、中世纪史考研真题一、何谓荷马时代?荷马时代的社会管理制度如何?(简答题,20分)二、简述罗马早

49、期共和时代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经过与后果。(简答题,20分)三、简论埃及古王国时期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论述题,35分)【要求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四、奈良和平安时期日本土地制度变迁的意义。(简答题,20分)五、早期海外殖民活动对西欧经济发展的影响。(简答题,20分)六、试比较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政治体制特征。(论述题,35分)2003年吉林大学文学院欧洲通史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白里安2莫内3马歇尔计划4欧洲集体防御协定5欧洲经济共同体6欧洲共同农业政策7欧洲煤钢联营8欧盟东扩9法德轴心10世界体系论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试析欧洲中世纪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2试析基督教对欧洲历史发展的作用和意义。3试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历史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4谈谈你对欧洲联盟发展的认识和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