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0)-2020.9-31页.pdf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5669926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0)-2020.9-31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0)-2020.9-31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0)-2020.9-31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0)-2020.9-31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0)-2020.9-31页.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2020年9月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编写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指导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爱立信 (中国) 有限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三六零城市安全集团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01021.1 发展引领: 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数字化建设新阶段1.2 需求驱动: 以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化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1.3 生态聚合: 智慧城市演进的新范式1.2.1 由政府推

2、动, 提升治理水平1.2.2 以居民为中心, 创造生活新体验1.2.3 以企业为基石, 创新发展数字经济2.1 新技术赋能新城市, 创造新价值2.2 云网深度融合: 贯通城市运转神经2.3 数字能力集聚: 强化城市智慧大脑2.4 安全能力集聚: 保障城市信息安全2.2.1 5G网络2.2.2 物联网2.2.3 物云融合2.2.4 边缘计算2.3.1 人工智能2.3.2 大数据2.3.3 区块链3.1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角色定位: 智慧城市智能信息服务专家3.2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框架的标准范式: 1+2+N3.2.1 “1” : 物联网开放平台3.2.2 “2” : 城市感知平台和城市大数据平台3

3、.2.3 “N” : 聚合生态, 构建智慧城市产品矩阵抗疫社区 - 陕西一码通社区平安社区 - 湖北平安社区老旧小区改造 - 福建军门老旧社区改造社区治理 - 江苏苏州生活社区智慧社区 - 广州荔湾国际城智慧社区智慧校园 - 中央党校智慧后勤项目工业园区- 广东佛山顺德5G智慧园区建设企业园区 - 江苏昆山产业园智慧园区城市生命线 - 安徽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项目城市生命线 - 重庆无人机高速巡检项目智慧工地 - 雄安新区5G智慧工地项目5.15.25.35.45.55.65.75.85.95.105.114.1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特点4.2 智慧社区方案4.2.1 便民惠民服务4

4、.2.2 社区管理服务4.2.3 综合治理服务4.3 智慧园区方案4.3.1 5G+边缘计算4.3.2 5G+智能机器人4.3.3 5G+数字孪生4.4 城市安全方案: 天地空一体化保障4.4.1 智慧管网4.4.2 智慧路网4.4.3 智慧电网4.4.4 智慧空管TRENDS趋势篇TECHNOLOGY技术篇VALUE价值篇SOLUTIONS方案篇CASES案例篇目录CONTENTS0432333334353636373738383939404242444546474850535455060609101415151617181818192024252526282111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

5、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04TRENDS011.1 发展引领: 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数字化建设新阶段1.2 需求驱动: 以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化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1.3 生态聚合: 智慧城市演进的新范式1.2.1 由政府推动, 提升治理水平1.2.2 以居民为中心, 创造生活新体验1.2.3 以企业为基石, 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趋势篇1. 趋势篇1.1 发展引领: 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数字化建设新阶段2012年, 住建部首次发布了 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 标志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启动。 8年来, 伴随着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

6、力。 近年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经过概念普及期之后, 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智慧城市、 信息惠民、 宽带中国等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已超过700个。2020年, 是 “十三五” 规划的收官之年, 也是 “十四五” 规划的启动之年, 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予以引导和支持, 智慧城市也逐步迈向高质量建设发展阶段。 在智慧城市的规划、 建设和运营中, 将充分利用5G、 物联网、 人工智能、 大数据、 云计算、 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来推进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实现城市的智慧运营、 精准治理、 高效集约和人文关怀。 城市数字化建设的举措正在逐步落地实施,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激活巨大的内需潜力

7、和发展动能, 不断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加速, 社会治理、 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 环境改善、 生活幸福等都将进入新的阶段,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 通过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 “聪明” 。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 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 前景广阔。2020年4月3日, 国家发改委印发了 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 提出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 即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 打通社区

8、末端、 织密数据网格, 整合卫生健康、 公共安全、 应急管理、 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 深化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 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 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正式发布, 这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 指出了土地、 劳动力、 资本、 技术、 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2020年)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0506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2020年)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 备受关注。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

9、的市场定位, 将加速数据资源的开发共享。未来通过不断破除数据确权、 自由流动、 隐私安全等方面的瓶颈制约, 完善配套措施, 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加快数据资产化进程, 构建数据治理监管体系, 将促使数据要素充分参与市场配置,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4月20日, 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范畴。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 如以5G、 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以人工智能、 云计算、 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以数据中心、 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

10、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 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比如,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 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比如,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科教基础设施、 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2020年7月9日, 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建设,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 关于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的通知, 要求有序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 保障建设成效、 防范潜在风险, 有效发挥项目数字化、 智慧化赋能效应, 支撑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1、多项发展政策对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 新基建驱动多种新兴技术广泛融合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中, 奠定了智慧城市高质量建设的基础。 一方面, 5G、 物联网等通信技术设施, AI、 云计算、 区块链等技术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本身即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 另一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当中, 所涉及的各类智慧治理、 智慧民生与智慧产业等应用, 是基础设施价值发挥的重要抓手。 新技术的运用, 对城市建设进行了重塑和再造, 倒逼城市创新和发展, 进而加速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释放更多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其次, 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以数据要素为核心, 推动智能化程度提升,

12、顺应高效和集约发展的要求。为此, 一是要重视数据采集设施, 包括5G、 物联网, 以及各类传感终端; 二是重视数据平台, 实现对各类数据汇总; 三是加强数据开放, 以推动数据全方位应用。第三, 加速可实施的标杆项目落地, 切实做优做深智慧城市建设。 这其中包括了智慧社区等微单元的建设, 智慧交通、 城市大脑等纵向领域建设等。围绕着新基建的多项措施, 智慧城市也成为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 建设和运营来说, 要以需求为导向, 全面打造立体化的服务体系, 重点匹配政府、 公众、 企业等三大主体需求, 实现智管理、 惠民生和新增长, 充分发挥补短板、 调结构和促创新的重

13、要作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立城市要素间的万物互联、 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化服务, 可更好地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要求, 并形成有幸福感、 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智慧城市体系。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 城市治理向着集约、 高效、 绿色、 精细、 人文的方向延伸。 城市的规划、 建设和运营就需要更多的嵌入智慧化元素, 更加系统、 更加科学合理的推动城市治理的进步, 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 在这其中, 城市的全景感知、 数据流通、 智能分析、 安全保障、 联合调度、 协同治理的作用非常重要。 而依托 “城市大脑” 的城市运营中心, 就可以在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 实现城市的智能化、 立

14、体化、 精准化治理, 有效的协助政府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首先,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新基建的充分带动下, 以企业为主体承担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 强调5G、 物联网、 数据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千兆到户的规模网络部署, 改造传输网络的超高速宽带技术, 以示范应用带动网络节点的升级。深化5G建设, 推动街道基站、 小微基站, 构建多层次、 立体化的移动通信网络; 推动物联专网建设, 形成技术多样、 应用多层、 生态完善的物联网产业格局; 强化数据中心建设, 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1.2 需求驱动: 以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化服务

15、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1.2.1 由政府推动, 提升治理水平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0708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2020年)放和流通。 着力推进数据资源交换共享能力建设, 借助标识解析、 区块链等新技术, 进一步发挥5G、 物联网、 数据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作用和价值, 有力支撑技术融合、 业务融合、 数据融合, 实现跨层级、 跨地域、 跨系统、 跨部门、 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推动城市各项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 最大限度地激发数据的使用价值, 强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获得感。其次, 高度聚焦 “城市治理” 网格化管理, 通过数字化

16、、 智能化的手段, 实现对城市的精确化治理, 包括对各类微单元管理, 实现实时管理, 实现溯源管理, 实现预测式管理等, 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 提高市民服务的便利性; 通过网格化应用拓展逐步渗透到社区卫生、 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管理等领域, 实现组织结构、 运作机制和服务流程等多方面的协作与创新, 整合和共享各行业、 各系统和各部门的信息, 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 全方位的社会管理服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 城市安全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提高非常态时期的城市安全治理能动性抗逆力, 打造城市快速恢复、 可持续发展的韧力是城市安全体系加固的关键。政府对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自上而下, 注重因城

17、施策的顶层设计, 具体落实时应自下而上分头建设, 由点到面地推进, 聚焦 “智慧城市微单元” 。 城市区域视角上的一个单元, 园区、 社区等都可以视作城市单元, 功能上几乎具备城市所能提供的所有基本要素。社区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是城市管理、 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落地的触点, 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继承、 发展和实施, 打造智慧社区能有效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智慧园区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智慧城市的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 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 是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 国家级园区规模超过500家, 省级园区超过1000家

18、,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 园区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 城市安全是保证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是政府保障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关键着力点, 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所以, 在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过程中, 智慧社区、 智慧园区和城市安全成为了三个智慧化建设的重要应用场景。(1) 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 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 智慧社区建设广义上包括新建智慧社区和老旧小区智能化改造。 与新建社区相比, 老旧小区不仅在智能化设施上是一片空白,甚至在基础设施上都有所缺失。 2020年, 国务院加大城镇老

19、旧小区改造力度, 各地计划改造小区数量与涉及居民户数, 是2019年的一倍, 其中智慧社区建设, 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物联网、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 智慧社区逐渐成为新形势下面向未来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通过将社区的家居、 物业、 商务、 医疗等进行信息整合, 实现了居民生活的信息化、 智能化, 为社区居民带来便利、 安全、 舒适、 高效、 幸福的生活体验。 例如通过智慧社区系统中的电梯控制系统与政府安检或质检部门联动起来, 将一个个小区的所有电梯运行数据对接到安检部门, 把先进的梯控系统定成一种可行的运行标准在城市各社区推行, 这将彻底杜绝随着电梯老

20、化带来的安全事故, 做到最有效的安全防范和事后追责监督标准。 再如把小区的对讲和门禁系统以及社区一卡通技术中集成的人脸识别技术、 身份证识别技术采集的数据与政府的公安系统进行对接, 包括小区的监控系统、周界防盗和报警系统进行智能化分析分级上报对接到政务公安系统, 对小区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治安将是一次彻底升级。此外, 智慧社区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地域的差异性、 经济水平的不同、 社区的建设时间、 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及人口结构等, 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建设模式、 社区服务和特色应用。(2) 智慧园区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智慧城市的特色功能区块和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智慧园区被认为是城市政

21、府加强经济管理, 提升对企业服务的重要抓手。 同时,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 从2012年至今, 颁布了多项政策推进智慧园区的建设, 国内更多的各类型园区投身于园区的智慧化建设中。智慧园区建设是利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感知、 监测、 分析、 控制、 整合园区各个关键环节资源, 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种需求做出智慧响应, 使园区整体运行具备自我组织、 自我运行、 自我优化的能力, 为园区企业创造一个绿色、 和谐的发展环境, 提供高效、 便捷、 个性化的发展空间。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0910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

22、2020年)产城融合是智慧园区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随着园区发展的不断迭代, 借助上智慧化解决方案的园区将不再是单一功能的园区, 而是向一个集产业发展、 科学研究、 居民生活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集聚区转变。 智慧园区在逐步地消除人们学习、 工作、 生活之间的边界, 让一切更自然地有机融合。(3) 城市安全安全, 是城市政府为城市当中居民、 企业所提供的基本保障。 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 城市安全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 是城市物理环境的安全。 具体包括了公共安全、 消防、 医疗卫生、 交通、 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在智慧城市中, 相关领域的智慧化建设和运营, 一方面可以进行实时的智能监管, 并通过

23、可视化大屏幕展现,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 可以快速协同调度资源, 以解决问题。第二, 是城市网络空间的安全。 从新型智慧城市需求侧和供给侧安全发展两个视角来看,“隐私保护” 和 “自主可信” 成为关注焦点。 为此, 区块链等技术被引入, 各类法律法规持续完善。“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 智慧城市的建设, 需要聚焦提升居民福祉。 其中, 智慧社区和家庭, 作为与居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单位, 直接促进智慧生活提升。例如将智慧社区的居民健康大数据通过智能家居系统 (可穿戴、 新风与环境检测设施等) 、 社区养老系统与城市医疗系统, 政府医保系统对接, 将咨询、 保健、 就诊、 康复、 检查

24、等医疗保健资源真正与社区对接, 落地到社区里面来, 将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时, 基于智慧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社区便民服务等新态势、 新模式的落地应用在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上也十分重要。 例如 “一网通办” 、 社区邻里互动、 基层民情民意采集和社区停车等便民举措的实施, 将极大的赋能居民日常生活、 事务办理等体验的改善。智慧家庭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小单元, 是让人民群众实现 “美好生活” 的基础路径和 “最后一米” , 通过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家电、 家具等家居环境, 让家庭成员过上数字化美好生活。 智慧家庭是未来家庭的发展方向, 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 文化生活需要

25、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叠加溢出效应, 将更好支撑城市创新转型, 引领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和生产方式加速向网络化、 数字化、 智能化演进。为了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重点促进两方面的工作, 即营商环境的完善, 与数字经济监管体系加强。(1) 营商环境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 营商环境的改善, 强调数据驱动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 经济要素、 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的改善。 依托智慧城市的大数据, 充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不断吸引优质企业入驻、 推动入驻企业成长, 并且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经营动力。 例如为了

26、充分为企业进行服务,围绕针对企业的政府审批流程进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造智慧城市体系下的 “服务型政府” , 也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具体而言, 一是制定统一规范的审批服务标准,全面梳理部门政务服务事项以及事项办理过程中自行采集 、 加工处理、 结果输出等方面的信息资源, 调研部门业务系统现状, 同时建立统一的审批服务标准规范 ; 二是通数据, 实现纵、 横向的政务信息共享,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 跨地域、 跨系统、 跨部门、 跨业务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 运用互联网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 打通纵向垂直部门 、 横向职能部门的数据壁垒 , 实现纵

27、向横向数据流通 , 消除信息孤岛。(2) 数字经济监管体系由于数字经济的边界尚未明确, 因此目前, 具体产业形态、 细分领域和统计计算口径尚未纳入国家经济监测和统计指标体系之中。 为了更有效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需要以信息化为抓手, 构建完善的数字经济监管体系, 实现对数字产业与产业数字化进行全方位的管理。1.2.2 以居民为中心, 创造生活新体验1.2.3 以企业为基石, 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11121.3 生态聚合: 智慧城市演进的新范式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2020年)目前,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阶段。 其中, 数字

28、孪生是重要的实现方式, 而生态聚合则是重要的实施途径。 当前, 依托数字孪生构建智慧城市的新型治理方式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数字孪生的全域感知、 精准映射、 虚实交互和全局洞察等特点可以推动城市治理向数字化、 全面化、 精准化、 预见化跃迁, 同时带动各垂直领域的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 数字孪生能够促使产业界联合资源优势、 打通资源壁垒, 打造协同发展、 共融共生的城市级创新平台,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和垂直领域实现共同繁荣, 并将数据的价值充分放大, 实现数据的最大化利用。 为了实现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的建设, 就需要积极发展智慧城市的产业生态, 并将生态资源紧密汇聚, 带动生态伙伴协同发展, 在加

29、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 实现生态伙伴自身的快速进步。智慧城市生态聚合过程中, 在技术层面需要积极关注5G、 人工智能、 大数据、 云计算、 边缘计算、 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进步和具体落地实施将促使智慧城市的规划、 建设和运营彻底升级。 所以, 技术元素是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紧密围绕在以智慧城市为内核的生态体系中, 源源不断的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量。 依托坚实的技术基础, 政策的支撑、 资本的加持、 标准的推动、 模式的创新、 联盟的协调以及安全的保障等核心举措成为加速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的支撑可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和扶持作用, 为产业的发展

30、指明方向。 资本的加持可以促进生态的繁荣和技术的创新。 标准的推动可以使产业更加科学合理、 更加系统、 更加顺畅的发展。 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加灵活的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地, 并加速商业化的推进进程。 联盟的协调可以更加集约、 高效的聚集产业资源, 成为汇聚生态的重要抓手。 安全的保障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越多智慧化技术的应用, 越需要安全保障的大力投入。 在技术基础和核心举措的支撑下, 终端提供方、 网络提供方、 平台提供方、 应用提供方、 场景提供方和方案提供方成为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 是智慧城市生态中的重要角色。总起来说, 在以智慧城市为内核的生态体系中, 技术是紧密围绕在智慧

31、城市周围的重要发展基础, 各类创新型的举措是加速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产品、 方案、 场景的提供方是具体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力量。 而数字孪生是重要的实现方式, 生态聚合则是重要的实施途径。当前, 数据的协同联动、 资源集约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中国电信聚焦于全面的解决方案, 致力于同合作伙伴共建智慧城市生态圈, 携手推进智慧城市的落地实施。基于此, 形成智慧城市生态架构图, 如图1-1所示。图1-1 智慧城市生态架构视图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 边缘计算 5G NB-IoT 云计算 政策安全联盟模式标准资本终端提供方方案提供方场景提供方应用提供方

32、平台提供方网络提供方数字孪生生态聚合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14TECHNOLOGY022.1 新技术赋能新城市, 创造新价值2.2 云网深度融合: 贯通城市运转神经2.3 数字能力集聚: 强化城市智慧大脑2.4 安全能力集聚: 保障城市信息安全2.2.1 5G网络2.2.2 物联网2.2.3 物云融合2.2.4 边缘计算2.3.1 人工智能2.3.2 大数据2.3.3 区块链技术篇2. 技术篇2.1 新技术赋能新城市, 创造新价值中国电信契合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 提出 “云网深度融合+数字能力集聚+安全能力集聚” 的中国电信核心新技术能力体系, 为智慧

33、城市夯实基础、 注智赋能、 保驾护航; 并期望通过集成创新,构筑虚实映射协同优化、 多维智能决策支撑的数字孪生城市, 从而驱动物理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2020年)行业赋能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城市安全智慧政务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物理城市数字孪生城市虚拟映射系统交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资源集中化全球化区域化边缘化属地化云网运营系统云网安全4G/5GNB-IoT光纤宽带网卫星数字能力集聚安全能力集聚云网深度融合图2-1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核心新技术能力体系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1516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2020年)云网深

34、度融合: 把握5G时代云网融合的特点, 依托 “云+网” 资源禀赋, 建设简洁、 敏捷、 集约、 开放、 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物云网融合基础设施, 实现智慧城市人与人、 人与物、 物与物的实时连接与交互, 构建“端、 网、 云” 的网络集聚生态。数字能力集聚: 提供人工智能、 大数据、 区块链等共性数字技术能力, 加速数据聚合与开放共享, 结合数字孪生城市, 打造人-机-物-空间数据多维融合、 开放共享的城市信息数据湖, 支撑横向融通、 纵向贯通的立体化智慧城市建设。安全能力集聚: 提供端、 管、 云、 用全方位安全保障, 从数据安全、 终端安全、 网络安全、 平台安全、 安全运维等维度夯实智慧

35、城市安全基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有助于全面提升智慧城市供给能力, 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变化, 创造包容、 开放、 聚智的新生态。 中国电信依托其在云网融合的数据中心、 5G网络等新基建方面的技术优势, 叠加边缘计算、 物联感知等差异化资源优势, 增强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技术能力, 为智慧城市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为用户带来体验升级和价值提升。(2) 面向公众和政企用户分别建设ToC、 ToB核心网络, 采用SA架构, 支持边缘计算、 网络切片等5G新特性。 单独建设5GToB核心网, 采用分布式弹性架构, 保障客户全网业务体验一致性, 低时延传输要求, 可以通过网络切片等技术为客户提供

36、高安全隔离、 差异化QoS策略的定制化网络服务。(3) 智慧城市应用对移动覆盖、 容量、 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 电信在5GToB网络的基础之上,面向智慧城市的不同应用场景和企业差异化需求, 提供定制化、 按需扩展的5G定制网络。 5G定制网络的核心网与面向大网用户的SA网络相对独立, 专网专用; 并根据无线基站和传输资源是否共用, 分为虚拟专网、 混合专网和独立专网等几种模式, 灵活适配企业客户需求。中国电信的5G网络特性充分契合智慧城市汇聚多种行业和城市管理带来的复杂通信需求, 主要体现在: 大容量特性使社区管理更加智慧和精细, 电梯监控信息、 安防监控和报警信息实现高效上传, 高数据

37、速率特性可以利用高清视频实现流动人员快速甄别; 大容量、 高速率传输可以让园区免受传统有线网络束缚。 5G专网用于满足智慧园区建设的高安全性要求, 园区数据不出场; 实现公共安全和安防监控的数据隔离、 专网专用等。 5G物联网引入使得城市安全不仅能覆盖校园、 路网、 管网、 工地、 消防等重点安全场景, 还能覆盖公园、 河流、 山地等相对偏僻的场景, 形成完整、 智能的城市安全体系。5G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 对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设施和应用起核心引领作用。 中国电信积极响应国家 “新基建” 要求, 2020年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 精准支持未来的

38、各种垂直业务应用, 满足智慧城市重点场景需求。(1) 建设一张全国覆盖全景接入的智慧城市接入网络, 和中国联通采用共建共享方式建设35万个5G基站, 将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 (含) 以上城市, 同时和4GLTE、 NB-IoT网络协同, 实现全国覆盖, 满足多场景条件下的人、 物接入需求;2.2 云网深度融合: 贯通城市运转神经2.2.1 5G网络 中国电信已建设完成一张由4G、 5G、 NB-IoT等组成的高质量全业务覆盖的泛在物联网专网。 4G物联专网控制节点2.4亿容量, 拥有40万NB基站, 103个数据中心, 3张骨干网, 4T出口带宽。 基于800M频段的NB-IoT网络, 不仅具有

39、低功耗、 低成本、 广覆盖的特点, 其基于授权频谱组建网络,与其他的LPWA技术相比, 抗干扰能力、 数据安全性、 技术服务等方面均有高安全性保障。 中国电信还长期致力于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标准终端研发, 定制了多款NB-IoT/4G/5G通信模组、 物联网终端, 形成中国电信的 “模组和终端货架” , 打造中国电信物联网终端生态, 有力推动物联网终端标准化、 规模化发展。中国电信通过自主研发的跨物联网终端操作系统、 边缘节点引擎、 云平台一体化的分布式物联网操作系统, 提供终端入云SDK、 终端多协议转换SDK、 安全接入SDK, 屏蔽物联网端边云的硬件差异, 为物联网应用提供简易便捷的开发、

40、 加载、 运维运行环境, 将极大简化和加速物联网终端接入电信网络和平台的过程。2.2.2 物联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1718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2020年)物联网作为整个智慧城市服务应用的数据基础和城市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 遍布于城市的海量传感器通过行业物联网终端接入泛在物联网网络, 实现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安全、 城市管理、 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多方应用数据的信息汇聚。 物联网标准化推动泛在物联网基础设施集约运营、 能力原子化和快速封装、 产品与平台的开放, 构建覆盖芯片、 模组、 终端、 应用等产业联盟, 助力智慧城市实现智慧化和精细化运营, 并

41、在智慧城市管理类场景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 智能交通类设备, 包括智能汽车、智能摄像头、 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停车系统; 智能安防类设备, 包括楼宇监测系统、 智能门禁系统、智能显示设备、 智能报警系统; 公共事业类设备, 包括智能仪表、 智能路灯、 智能数传终端、 智能水务参数监测设备等。2.3 数字能力集聚: 强化城市智慧大脑物云融合是一种融合技术理念, 是一种产品形态, 更是中国电信 “云网融合” 战略在物联网智慧城市领域的最佳实践。 中国电信依托物云网融合能力为城市打造轻盈高效的智慧物联云, 融合化的物云网设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石, 为万物互联互通、 融智处理提供了坚实的

42、感知和算力网络基础。 作为运营商重点建设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它不仅是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 更是抢占未来制高点, 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2016年中国电信发布 中国电信CTNet2025网络架构白皮书 , 全面启动网络智能化重构。 云网融合是实现CTNet2025网络架构, 形成新一代全云化全光化智能网络的基础, 同时也是5G网络云化部署、 5G差异化能力打造的基础。 中国电信作为国内首先践行 “云网融合” 战略的运营商, 积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 场景驱动, 高效、 敏捷、 安全的云网一体新架构, 中国电信正在推进 “天翼云” 向 “2+4+31+X+O” 的层次化布局演进。“2

43、” 是两个服务全球的中央数据中心;“4” 分别是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 陕川渝等4个重点区域节点;“31” 是指每一个省份都有一个数据中心;“X” 指广泛分布的边缘节点, 部署在离用户最近的层面;“O” 是指海外节点。 电信正加快云边协同, 构建云网边缘节点, 实现网络随客户、 业务和应用而动; 同时, 打造新一代云网运营系统, 实现云网业务一体化快速开通和高质量保障; 打造数字化平台, 支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实现生态赋能和运营赋能。 基于天翼云优势, 中国电信进一步融通物云网能力,构建物联网使能平台, 可为物联网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云主机、 对象存储、 规则引擎等物云融合产品。物

44、云融合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万物互联将社区、 园区和城市各类物体连接入网络, 信息数据快速入云; 云专线把智慧社区物业、 园区和城市安全各类管理系统、 信息服务系统与安防系统高速互联,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业务协同; 应用系统迁移上云后, 利用云计算的弹性扩展从容应对业务峰值,节约成本; 基于云原生开发的应用可更灵活的进行智慧社区、 园区等应用创新, 构建智慧、 生态、 品质、 便捷的全场景未来社区智慧生活。2.2.3 物云融合中国电信致力于技术创新, 提出面向固移融合的集约、 开放、 协同、 安全的MEC架构, 自主研发MEC平台, 打造MEC开放试验环境, 加速行业创新合作, 提供

45、低时延高带宽真实的网络实验环境、 开放网络能力及计算能力, 加速新型业务创新。中国电信的边缘计算平台和天翼云充分协同, 能够为智慧城市无线接入网提供边缘算力资源, 使得传统无线接入网具备业务本地化、 近距离部署的条件, 有力支撑物联网各类终端设备的数据采集、 智能互联、 数据处理及应用, 满足低时延、 高带宽、 强算力的技术要求, 在智慧城市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 边缘计算作为5G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之一, 能够把网络能力、 业务能力平台化, 使整个边缘计算成为网络智能化的优化平台, 从而催生更多创新性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 智慧社区“梯联网” 应用边缘计算技术, 可以协助进

46、行电梯状态感知、 边缘侧预处理、 云端预测性维护分析; 面向智慧园区提供多网络融合与网络定制化, 园区可以利用运营商的4G/5G网络来进行办公或生产, 运营商网络也可以延伸到园区, 为边缘计算业务提供优质的网络连接和最近的边缘节点服务; 安防系统可以在边缘采集视频流, 解析视频图像, 处理海量人脸数据、 人群分析、 生物识别等数据, 并定期与云端同步等。2.2.4 边缘计算中国电信聚焦人工智能细分技术领域开展研发创新。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打造交互智能化处理组件, 嵌入应用平台赋能公安、 医疗等行业客户解决方案; 自主研发图数据库引擎, 实现多种实时查询需求和复杂算法, 满足亿级的超大规模

47、复杂关系网络在智慧城市的具体应用场景; 打造自研基础视觉能力, 形成电信自有视觉结构化能力平台, 已经在全国规模部署, 推进基于自主研发核心能力的视觉解决方案的行业落地。2.3.1 人工智能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更多资料请访问 平台官网:中国电信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 (2020年)中国电信在人工智能细分技术领域的研发攻关, 已经形成自主掌控的技术体系架构和差异化优势。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实体识别能力、 图数据库的承载能力和图计算算法、 计算机视觉的基础视觉能力等方面形成了较高的研究水平和性能指标, 结合中国电信强大的行业解决方案能力, 将实现更多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打的应用赋能。人工智能将促进传统

48、智慧应用生态升级, 推动智慧城市各领域从网络化、 数字化向智慧化加速提升, 有效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推动城市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在智慧社区, 人工智能可应用于物业管理、 智慧家居、 社区服务等多个方面, 例如人工智能视觉能力应用在小区监控、 车牌识别等场景; 语音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于操控家居、 门禁系统等。 在智慧园区, 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提升园区的日常管理、 安全管控和园区服务能力, 例如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结合摄像头, 可实现人员管理、 轨迹查询、 异常告警等应用。 在城市安全领域, 图计算技术可以将数据升维计算, 展开特定警种的专业、 多角度分析, 为公安进行聚众涉毒、 涉黄

49、、 嫌疑人追踪、 案件线索发现等提供有力的算法支撑。中国电信采用数据一体化存储、 平台 “逻辑统一、 物理分散、 统一部署” 的方式建设中国电信集团级大数据平台, 已在城市治理、 金融风控、 市场预测、 客户服务、 网络规划等领域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 利用网络大数据分析, 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精准的用户轨迹分析, 成为智慧城市风险人群防控的重要工具。 中国电信在CIM、 数字孪生领域开展积极探索, 在北京世园会中, 构建了包括世园会在内的多个数字孪生园区, 利用5G云VR技术, 进行 “身在园外游园内” 的创新体验。中国电信拥有丰富的、 准确的、 持续的、 合法的、 庞大的

50、数据资源, 同时集团和省都具备云资源池, 可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丰富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构建全集团统一的大数据湖, 将实现数据统一管理, 数据充分共享和开发应用, 节约资源, 构建实时和非实时大数据分析应用。在智慧社区领域, 基于大数据技术对社区相关信息 (如: 门禁、 可视对讲、 停车场、 安防报警、 梯控等)进行挖掘分析, 创新智慧社区相关应用, 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模型, 为社区居民提供智慧、 品质、 便捷、 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智慧园区可整合园区内各类数据资源, 进行联动分析、 挖掘, 实现高效便捷的集中式管理、 监控、 预警。 在城市安全领域, 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智能防控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