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概述.pptx

上传人:晚风1 文档编号:5672590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40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概述.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概述.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概述.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概述.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概述.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八讲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前景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2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演进,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还是一种以否定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现实运动。 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遭遇了重大挫折,但始

2、终保持着勃勃生机,不断发展前进。1.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的概念,其本意是指以合作为基础、以消灭财产不平等和实现大众福利为目标的集体管理制度,它在批判和对抗以资本为本位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产生。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不成熟,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获得现实力量的支持。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且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出发,揭示

3、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仅造就了置其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而且造就了将要使用这种武器的现代工人阶级,从而得出了无产阶级必然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根本的改造,第一次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正确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及走向这一方向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革命,明确了实现这一革命的现实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从而使社会主义有了现实的基础,由空想成为科学。 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先后领导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等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并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为感召,推动了国际工人

4、运动的蓬勃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既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又推动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 列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开始从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各国共产党成为反法西斯斗争中最坚决、最勇敢、最有成效的政治组织。 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抓住战争造成的机遇,建立了人民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并相继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初,只是一

5、个在欧洲大陆游荡的弱小“幽灵”。然而,到20世纪中叶,世界上已有近1/4土地上近1/3的劳动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实践。 社会主义在欧洲、亚洲和美洲一些国家的发展,初步改变了这些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加速了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任何新生的社会制度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无缺的,都要通过改革来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 20世纪下半叶,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度过了大动乱的年代,普遍建立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6、 以苏联为代表的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遭遇到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和斗争中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有其时代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日益僵化,产生了很多弊端,特别是这一模式被当做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以坚持和推广,给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针对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相继开始尝试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但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还发生了许多严重失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推行一条错误的路线,作出

7、一系列错误决策,使社会主义改革走上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歧途,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并陷入低潮。苏东剧变是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存在僵化,推进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错误和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上的错误诱发了国内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放弃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方向。从

8、外部原因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进行“和平演变”和干扰破坏,同时又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进行诱压;从内部原因来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缺乏有效的对策,结果被逐步分化瓦解。深入研究并汲取苏东剧变的教训,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而任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都需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 以历史的年轮来计量,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而且,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

9、会主义制度,要彻底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虽然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追求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其他进步政治力量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坚定地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 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3

10、.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尽管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突破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开创了一条实现工业化的崭新道路。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史作用,改变了资本的发展逻辑,奠定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的广泛影响,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并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帝国主

11、义战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和显示出的强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当代资本主义不得不作出调整,以尽量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创造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汲取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成功开创并不断发展的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实

12、践特色。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就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前进方向;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就能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领导力量。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最终完成上述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13、。在中国革命、建设、改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

14、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辉灿烂的前景。2.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充分展示 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注人强大生机与活力。 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无论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

15、义,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概括起来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

16、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体据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所谓“一脉相承”,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理论基石,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

17、为领导核心,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宗旨,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征,坚持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为根本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谓“与时俱进”,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理

18、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深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深化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社会主义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在经济、政治、文化、社

19、会等各个领域中形成的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一整套制度构成的。这一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经过长期独立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有

20、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21、义 进入21世纪,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一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

22、坚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不懈怠,不断总结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是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必须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前景 从进入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平等、公正等社会理想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奋斗,是人类对美好社会追求在当代的体现。1.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4、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康有为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更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过“乌托邦”、“太阳城”和“新和谐公社”等。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因为受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思想水平的限制,往往具有空想性质。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对资

25、本主义的批判,只是从理性的、人道的原则出发,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战略策略,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设想,未来作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社会主义具体如何发展,共

26、产主义怎样变成现实,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2.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和更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尖锐挑战

27、。资本主义发展至20世纪上半叶时,由于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经济和社会危机频频出现,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几乎造成资本主义的全面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借助于新的科技革命,并通过对自身经济社会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调整,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经济较快发展的时期。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自我调节和改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但并没

28、有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不可能终结其陷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命运。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但总体而言,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将能够包容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共处中竞争,将是长期的态势。 尽管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上依然处于低潮,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和其他左翼政党,通过对理论、政策、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展现出许多积极的变化和宽广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深刻、总结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断迈出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步伐。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也

29、在总结经验、积蓄力量、开拓创新中不断发展,有些已成为国内政坛重要的政治力量。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左翼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势头。在拉丁美洲,随着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左派力量重新崛起并在一些国家执政,他们强调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而重新获得重大影响或新崛起的西方左翼思潮,坚持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从不同侧面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对于深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具有一定价值。 20世纪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马克思主义能这样长盛不衰,是因为人们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指引人类解放的思想向导,是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理论武器,更是探索社会

30、主义的根本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遵循着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要坚持“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既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两个必然”“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此前,社

31、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两个决不会”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

3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思考题 1.请结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分析社会主义在20世纪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2.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国内外理论界众说纷纭。结合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谈谈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的认识。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4.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分析“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