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001《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上传人:浮梦生 文档编号:5722792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01《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001《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0001《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0001《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0001《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001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概论无疑是核心课程之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它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以其它课程为材料和基础,同时又指导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当注意把文学概论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讲述文学活动、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文学接受过程。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100

2、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题型说明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三: 分析题 每题10分,共2题,总计20分 题型四: 论述题 每题30分,共1题,总计3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二、知识点第一章 文学主要活动(1)文学活动四要素(2)游戏说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的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由此看

3、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也就是说,文学作为游戏,是人的轻松愉快的闲适活动的产物。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较早从理论上阐述了艺术同游戏这一人的自由活动的联系。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强调:只有完整的人才游戏,而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完整的人。在这里,游戏实际上几乎就是审美的代名词了。席勒的游戏说的原型是神话中的希腊人的自由生活(参见丹纳艺术哲学的有关论述)。斯宾塞继席勒之后提出了“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的见解。谷鲁斯把游戏说同摹仿说结合起来,认为艺术是一种“内摹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3)摹仿说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

4、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4)劳动说(5)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6)读者再创造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终于实现其价值,从而文学活动获得完整的形态。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7)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文学活动的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劳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5、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特殊复杂性: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在于,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这正体现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第二章 文学活

6、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文学概念文学概念三义从古至今,文学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一是广义文学。它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二是狭义文学。与广义文学的宽泛含义不同,它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狭义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和电影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三是折中义文学。它是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等。(2)文学话语文学话

7、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本文,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

8、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1)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的作用在于,它既是作家所有文学创造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也是他每一具体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实现的关键。(2)文学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作家的创造活动,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工、改造、变形而成为艺术作品。文学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的,是作家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感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3)

9、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紧张最痛苦最兴奋也是最重要的阶段。(4)灵感与直觉灵感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心理现象。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现实型文学及其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2、逼真性。(2)理想型文学及其特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1、表现性。表现指对

10、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的直接表达。与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不同,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注重表现性。现实型文学要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状况,而理想型文学则是要虚构一个理想的世界,从而主观理想的表现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2、虚幻性。虚幻指运用夸张、变形或虚构的方法,按照情感逻辑,而构想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与现实型文学注重以写实方法精细地描写现实事物而达到逼真性不同,理想型文学则是以夸张、变形或虚构等手段构想出只能存在于理想中的事物。这就决定了理想型文学总是要大胆地发挥想象和幻想的能力,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如理想中的英雄),以便充分地和尽情地表达理想。(3)象征型文

11、学及其特征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之一,它是一种侧重以暗示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1.暗示性。暗示指一种间接的或非直接的表达方式,其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与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理想不同,象征型文学重在以间接的方式寄寓某种意蕴,从而体现暗示性。这样,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往往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的意义则不仅在形象自身,而且越出形象自身之外而体现更深广或普遍的意蕴。2.朦胧性。这是由象征型文学的暗示性决定的。由于总是以间接的或非直接的方式去寄寓超出本义的内涵,象征型文学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朦胧性。象征型文学

12、虽然有时也要描写客观现实事物,但与现实型文学追求细节真实达到逼真性不同,它的目的仅仅在于以此暗示某种更深广而又朦胧的意义。(4)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这一文学思潮在18世纪末兴起于欧洲,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济慈、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等。这一文学思潮突出主观表现性和虚幻性,强调情感、理想、想象和幻想的作用,崇尚自我表现,将理想型文学伸展到极致,从而成为其典范形态。(5)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歌的基本特征有三个: 1.凝练性。所谓凝练性,指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词去创造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由此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的凝练性是最为突出的。2.跳跃性。所谓跳

13、跃性,指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点。它常常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而作大跨度跳跃,如时间跳跃、空间跳跃、时空综合跳跃、由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跳跃、关联动作跳跃、平行式跳跃和对比式跳跃等。选择何种跳跃方式,主要取决于诗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情感。3.音乐性。所谓音乐性,指诗像音乐那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特点。诗的节奏主要指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形成有规律的变化。诗的韵律,也称押韵,主要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诗的音乐性应当服从于思想和情感的表现。诗人起源上看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6)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

14、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诗和散文既可以写人,也可以不写人,而小说则必须写人。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同诗、散文和剧本等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有着远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多方面地、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例如,既有人物言语,也有叙述人言语;既能描写人物容貌,也能表现其心理活动;还可以通过对话、行动及环境气氛的烘托等多种手段,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如鲁迅的阿Q正传。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小说总是要讲故事,而故事则要由完整复杂的情节构成。因而小说总是

15、尤其注重情节叙述,以丰富复杂的情节去刻画人物,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具体充分地描写环境,才能具体而真实地揭示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脉络,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与诗和散文相比,在环境描写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是长于描写的文学样式。如红楼梦中对小说的时代背景及贾府以及大观园的描写。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文学意境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意境有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1. 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

16、表现特征。我们根据诗歌对情与景的重视程度不同。把情景交融分为三种方式: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2.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虚境(情语)和实境(景语)的交互作用。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家文化的主旨,涉江采芙容所体现的虚境和实境的交互出现,也可指登幽州台歌所体现的那种虚境里所体现的实境,正是所谓的“有无相生”;二是指超越于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就像江雪所体现的意境。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美学效果。也就是司空图所谓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回味无穷。像前面的所举的三首诗都有这个特征。这儿就不加多说了。

17、(2)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3)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它包括两种形态:一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第六章 叙事性作品(1)文学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2)叙述内容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它包括四个层面: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了解各个层面的具体含义。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

18、结构。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第七章 抒情性作品(1)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是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的简称,指抒情人在抒情时的基本语言运用及组合方式。比喻是抒情性作品重要的修辞方法。比喻,俗称“打比方”,是借助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被喻体或喻本)的修辞方式。往往有三要素:喻本、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明喻、隐喻(也称暗喻)、和借喻。 明喻。明喻就是喻本、喻体和比喻词都同时出现的比喻方式,其明显的标志就是喻本和喻体之间直接以比喻词如“若”、“如”、“似”和“像”等连接。,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芙蓉”是喻本,“面”是喻体

19、,“如”是比喻词;而“柳”是喻本,“眉”是喻体,“如”是比喻词。隐喻(也称暗喻)。隐喻则在喻本与喻体之间用“是”相联,或用平行句法代替,即喻本和喻体都出现但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方式。比如北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是隐喻,“闲愁”是喻本,“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喻体,二者之间是相合关系,用平行句式代替,不出现比喻词。借喻。借喻是既无喻本也无比喻词而只有喻体的比喻方式。例如:王安石“繰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这里“白雪”喻丝,“黄云”喻麦。再如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的耐寒特点借喻人的高洁与坚韧品格。(2)抒情角色抒情角色是

20、抒情性作品中抒情人抒发情感时的主体位置。 第八章 文学风格(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这个定义包含了风格的三个基本要素: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第九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性质(1)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是指文学消费同时具有一般商品消费和特殊精神享受两种属性。第十章 文学接受过程(1)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读者的一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在一般情况下,读者在准备进入阅读时,总是带有这种期待视野。具体说来,期待视野包含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

21、待。(2)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并不是现实存在的实际读者,而是文学本文中的一个虚拟性存在,是文学本文中设定的能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作家在写作时,无论出于何种不同考虑,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会去预想一种可能的读者,使写作表现为向着这位理想读者的倾诉,其目的当然是要使自己的写作意图获得完满实现。(3)文学接受的填空、对话与兴味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过程。读者以一定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去阅读作品,就出现填空、对话与兴味状况。填空一词,采自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本文结构是作者的意向性的产物,其中充满不确定的“空白点”,需要现实读者通

22、过阅读去“填空”,即使其获得具体化和现实化。所以,填空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于本文空白点的主动填补现象,它使作者意向获得具体实现。对话一词,来自德国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加达默尔。按他的论述,本文只是一种吁请或召唤,它渴求被阅读和理解;而读者则以能动的姿态去应答,回应本文提出的吁请和问题,这就形成了读者与本文之间、并且通过本文而与作者之间的跨越时空距离的对话。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这一次对话就完成的,而取决于无限的对话。读者通过这种无限的对话,跨越茫茫时空距离,而实现与作者、前人和传统等的“视界融合”。正是这种对话才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真正获得实现。这样,对话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前人和传统等

23、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现象。(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特有的一种状况,是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或不同读者在同一作品中产生相近心灵感应的现象。这表明,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共鸣: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及作者灌注于其中的情感及意义等形成强烈的共鸣,二是指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而产生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共鸣。无论如何,这都表明,共鸣是文学接受高潮阶段的必然现象。如果没有共鸣,文学接受就难以进入高潮阶段,而很可能在其发展阶段就停顿下来了。 三、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期待视野2、文学叙事3、隐含的读者4、抒情角色5、文学本体论6、典型环境7、净化8、叙述内容9、游戏发生说10、共鸣二、简答

24、题1. 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文学话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 一般地说,小说有哪些主要特点?4. 什么是广义文学?什么是狭义文学?它们主要的区分是什么?三、分析题1.恩格斯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2、法国现代作家加缪曾经说:“最难理解的莫过于一部象征的作品。一个象征总超越它的使用者,并使他实际说

25、出的东西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更多。”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3、以下是冯至写的诗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象一只绯红的花朵。”请从抒情方式出发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结合文学意境理论及具体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论述题1. 以下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写的豹:“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

26、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杆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你觉得它更属于哪种文学类型(指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请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指明这种文学类型不同于其它两种文学类型的艺术特点。2.什么是文学意境?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四、练习题参考答案以及答题指导:一、名词解释1. 期待视野答案要点: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2.文学叙事答案要点: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

27、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基本特征: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3. 隐含的读者答案要点: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4.抒情角色答案要点:抒情角色是抒情性作品中抒情人抒发情感时的主体位置。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第二种是作者以代言的第一人称出现;第三种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但最主要的是前两种。 5. 文学本体论答案要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6.典型环境答案要点: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它包括两种形态: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

28、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是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7.净化答案要点: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8.叙述内容答案要点:叙述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9、游戏发生说答案要点: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的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10、共鸣答案要点:是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答题指导:名词解释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术语的掌握程度。大家要根据我们的考试指导首先明确重点概念和术语,对这些概念术语要有准确的把握。和分析题和论述题不同,名词解释题需要准确回答

29、术语的定义,而不必展开论述,同时也不能随便发挥。概念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有较为严格的界定,大家要准确地进行回答。二、简答题(答题要点仅供参考,各点需要展开说明)1. 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要点:第一,凝练性;第二,跳跃性;第三,音乐性。2. 文学话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要点:第一,内指性;第二,心理蕴含性;第三,阻拒性。3.一般地说,小说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案要点: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4. 什么是广义文学?什么是狭义文学?它们主要的区分是什么?答案要点: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

30、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狭义文学是今天通行的所谓文学。区别:揭示出的文学观念的不同。答题指导:简答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一些主要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简答题的考查形式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上位概念所包含的下位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论点进行分析和回答。这种问题的回答要点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一定要围绕着论点进行阐述。简答题的作答要注意条例清楚,做好能够分出几个要点来,标出1、2、3来进行作答,这样要点突出,条例清楚。三、分析题1.这段话主要说明文学的功能和文学接受的净化作用。要求结合理论和这段引文作比较详细的说明。答题要点:净化的内容或作用主要包括四方面:(1)精神调节

31、。(2)情绪排遣。(3)杂念去除。(4)人格提升。2. 这段话说明了象征型文学的特点。答题要点: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和朦胧性。3. 这首诗多处使用了比喻这一抒情方式。应结合理论和诗歌文本有较详细的分析。答题要点:比喻具体分为三种: (1)明喻。(2)隐喻。(3)借喻。4.这段话主要说明情景交融是文学意境的结构方式答案要点:情景交融可以分为多种形式。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指导:分析题是通过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来考查大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它与简答题不同,不是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出现,而是给大家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材料,需要大家在把握风格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作

32、品进行分析。还有一种类型的分析题是给出著名文艺理论家的相关论述来考查同学们对某一论述的理解。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在作答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所给的论述,要把握住论述中的关键词。分析题在作答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所阐述的理论问题与所给的材料相结合,不能只谈理论,不注意分析材料。四、论述题1. 这首诗应属于象征型文学。答案要点:这首诗应属于象征型文学。其特点即是暗示性和朦胧性。与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逼真性,同时也与理想型文学的表现性和虚幻性不同。应结合三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及这首诗作详细的论述。2.什么是文学意境?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答案要点: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个特征。学生应结合具体作品回答。 答题指导:论述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于重大的问题和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整体的阐述能力。和简答题不同,论述题的题目一般是包含多个层次的,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各层次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更为深入的阐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