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763935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初探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下,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这就使得历史的学习与复习,尤其是高三历史复习,学会建构符合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方法众多,笔者专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建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作一初步阐述,若有欠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知识体系 中国近代史众所周知,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学生记忆历史事件向来觉得零乱而艰难。历史知识之繁渺,浩如烟海,而历史知识之教学,犹如教海拾贝。对此,在高中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只有建立完善

2、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线索,才能在学海拾贝中窜出美丽的挂饰,而免于陷入历史知识的繁杂之中不能自拔。一、表格法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历史事件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横向纵向联系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构建历史知识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中外历史。而这也正是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学生在学习中会习惯性把世界史与中国史分开,容易造成历史的割裂。利用表格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大大缓解这种情况,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中外横向纵向联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如下表:中国近代史知识网络:阶段相关文件政 治经 济思想文化西方与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社会矛

3、盾与革命任务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商品输出为主,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半殖半封社会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洋务运动与洋务经济发展;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地主阶级洋务派(曾、李、张)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科技;早期维新派(王、郑),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与掠夺原料;与中国勾结,“中外友好”中日甲午战争后

4、马关条约半殖半封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失败;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意识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变法图存;革命派主张振兴中华,排满革命;实业派主张实业救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革命派的抗清斗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提出扶植清政府为在华代理人,“以华制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清政府与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5、,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后迁往北京建立北洋政府(1912-1928)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袁世凯为称帝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扶植袁世凯,后来扶植北洋军阀为新的在华代理人,以华制华一战后新青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萌芽帝国主义国家干涉阻挠中国革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的经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对全国的形式的

6、统一(1928年);国共十年对峙;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官僚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英美帝国主义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毛泽东思想成熟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地位提高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内战时期官僚资本主义恶性膨胀毛泽东思想新发展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编写是以专题形式进行,对中外历史分章节进行处理,这就要加

7、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中外的联系,文综形式下的考试以专题的形式为主,但中外历史知识混合,又使得学生在考试中倍感吃力,所以建立表格知识网络,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就显得尤其必要。二、时间轴线图示法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包含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阶段。在旧民主主义阶段,又包含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一条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程,或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阶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民族独立的过程,包括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中国近现代史这一历史时期,学生容易陷入历史知识的

8、繁杂之中,零乱不堪。以时间轴线图示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就显得更为清晰而有条理。如下图所示:表一:表二:以时间为轴,展示了从18401949年这100多年的历史事件,并且通过分层的形式揭示了各种历史要素之间的时间关系,也体现了部分逻辑关系,这样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知识体系就十分清楚明了。对于时间线索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在拙文时间线索与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探微有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但是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以时间轴进行展示,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也有其内在的弱点,其中,无法全面展示各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以因果关系建构这一时期历史知识体系就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三、因果关系线

9、索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繁乱复杂,但是却也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在分析这一时期历史事件原因与影响时,一般还是历史常用的三维分析法,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但有时又有所侧重,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去分析,还要重点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导火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时,一般需要以一分为二的方法从积极与不足两个方面去分析,当然,也有的例外需要从国际国内影响,或者是从对当时与对后世的影响,不过主要的还是一分为二地分析。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尤其要重点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因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其原因也是会对另一历史事件造成影响的,这就是因果关系建构

10、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国近代史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任务的变化)而言,所以近代史是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一部民主革命的历史,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包括其爆发的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原因,而爆发的原因又须从国际国内战争双方去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也须从中英两国双方去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中,直接打破了知识分子天朝上国的迷梦,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学习先进的军事科技。其中经济方面的影响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涌入,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特别是传统手工业的破产,再加上沉重的赔

11、款使清政府加重税收,这就进一步激化了本来就已经是尖锐的阶级矛盾,于是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洋务运动,开始从实践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是洋务派并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只是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不学习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主张中体西用,但洋务运动毕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在本来已有的外国资本主义与洋务运动的双重刺激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也随之产生,而因为民族资本主义是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洋务经济的夹缝中产生的,这就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既有革命

12、性又具有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初期离不开外国资本主义,所以民族资产阶级早期和洋务派一样也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中法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得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地主阶级洋务派分离,因为经过二十几年的洋务运动中国依然失败,使得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是不够的,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学习西体西用,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也没有付诸实践。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清政府对偿还巨额账款,增加税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再加上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使得

13、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这在客观上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度),变法图存;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驱除鞑虏,振兴中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张謇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实业派主张实业救国。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戊戌变法很快归于失败。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认识到,必须通过改革以挽救自身的统治,开始清末新政,但清末新政又具有很大的虚伪性与欺骗性,资产阶级

14、革命派成立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主张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终于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次年成立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加紧专制独裁,宋教仁希望通过组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被袁世凯刺杀,引发“二次革命”,但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称帝,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其称帝作思想舆论准备,这又引发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不满,发动了新文化运动。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分化,一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

15、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与理论基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级。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工人运动,但遭到镇压,于是开始考虑与国民党的合作,而国民党的民主运动也屡遭失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开始正式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但是由于共产党与国民党本身的阶级立场差别,最后国共分裂,进入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随着日本的全面侵华,民族矛盾激化并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为了一致抗日,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并最后取得抗战的胜利。但是两党内在的阶级矛盾又引发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因果关系线索分析历史

16、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并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其原因与影响,但难免显得啰嗦而又繁杂,所以,因果关系线索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如用具体的图示表示就会更加清晰,其思路也就显得更加明了,如下图所示:表一:表二:表三:历史事件总是由背景原因、内容过程、影响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尤其是原因与影响两个部分,又是历史考试中常考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于中国近代这一历史时期,中外历史事件数不胜数,而且这些中外历史事件又是相互影响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知识的网络,所以,以因果关系线索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历史事件。高中历史学习

17、与复习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平时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实效性。而知识体系则比较好地处理了知识和能力的矛盾关系,通过恰当地系统处理知识,在处理中增长能力,使知识和能力较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记忆、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积累性的,互相融合为一体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是多样性,如上文所述,可以通过表格法、时间轴线图示法、因果关系线索等方法建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当然,无论是知识体系的内化还是能力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讲解示范是远远不够的,

18、还需要辅之以必要的专题训练。只有这样,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参考文献:1、 董洪涛:轴线图示与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学政史地2008年第11期。2、 周美资:历史复习中应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综合版2009 年第4 期。3、 穆维永:浅谈高考复习过程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总第72 期4、 朱永贤:探索构建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年第8期。5、 张雷: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建立,中外教学研究2007年第10期。6、 赵建辉: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 年第07 期总第233 期。9 / 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