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屈原列传》公开教学教后反思.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49479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公开教学教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屈原列传》公开教学教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屈原列传》公开教学教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屈原列传公开教学教后反思兼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 翻遍历史,还找不出一个像屈原这样,如此执着,如此固拗,如此专一,如此不为任何所动的文人。他永远是孤高的,是超迈的,是幽独的。他不能像庄子那样,抛舍下这一切,在绝对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他也不能像孔子那样,退而求其次,设杏坛传教。他若获得自我,将失去世界;他若去适应世界,又要失去自我。他背负着使命也背负着枷锁,他选择了战斗也选择了孤独,他在生命的两极之间艰苦的跋涉着,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与时世不合,但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人格,他以

2、脆弱的生命个体与污浊不堪的社会作出激烈的抗争,最终以毁灭生命的方式向生命存在的意义做了一次沉重的叩问!有人说屈原是社会的弃儿,但另一方面,他又何尝不是历史的宠儿。他在湘江上那悲壮一跳,跳出了两千年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问!他寂寞的死去,却引发了历史长河汹涌澎湃的回响!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在文学发展史上,文学家司马迁的地位,应和大诗人屈原比肩并列。屈原和司马迁两人,不仅身世

3、道遇有共同之处,而且作品都努力反映现实生活,直面惨淡人生,鞭笞腐朽和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具有强烈的人民性。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和司马迁被一句话永远地联系在一起。相似的命运但不同的人生胜利让他们的传奇得以延续,让他们的精神得以发扬。在汨罗江畔,司马迁追随着屈原的精神足迹,“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骨子里是一个诗人。他在屈原投江的地方,久久徘徊,脑海里浮现屈原的刚直和纯洁。司马迁是追问屈原自杀意义的第一人。司马迁对屈原的人生选择具有“同情之了解”,它是屈原的知音。

4、“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一“悲”字,让人心颤。志向高远的屈原难以避免悲剧结局,正是因为他的志向在昏暗的是道里格格不入。如果放弃高洁超远的追求,随波逐流,苟且偷生,屈原就不会成为万古流芳的伟大诗人。在司马迁因为李陵鸣不平而遭宫刑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司马迁想到了屈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没有贬谪流放,就没有如此绮丽悲壮的诗篇。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如此广阔终极的关怀,创造了后来怀念屈原的人所难以达到的精神高度。文辞可以效仿,但屈子之志却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精神魅力。屈子之志既是一种政治

5、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涕泪满襟的司马迁在江边沉思,他仿佛遇见了披发行吟、身心憔悴、面容枯槁的屈大夫。这是一段神秘的心灵对话。这为执著追问的诗人一定会感到面前这位年轻的史官是一位气度不凡的精神同道。而司马迁与屈原的心灵相通也正是从这次长沙之旅开始的。为这位民族诗人立传的念头也萌生与此。在黑眼中孤独绝望的诗人,追随他心中的香草美人而去。他的心思,渔夫猜不透,奔流的江水读不懂,唯独司马迁心领神会。一篇屈原列传遂成为一块不朽的诗碑。今天我们读屈原列传就是为了读屈原的行,读屈原的心,读屈原的思想情感体系;进而吸取养分,构建我们的正确的思想情感体系。所以,学习本文,就不

6、能只把文本视为一篇普普通通的文言文,仅仅停留在疏通字词的浅层次的教学上。司马迁所写人物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屈原列传是一部饱含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它是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在作品中,司马迁寓含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现实抗争,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冤屈。因而,本次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角度来关注屈原的人生及其命运,从司马迁的包含血泪的字词中,去感悟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情感与目的;引领学生传承屈原及司马迁身上的高尚人格,

7、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以上是本次教学的构想及其目的,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基本任务应该是完成了。语文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怎样让荟萃名篇佳作、具有时代感和生命活力的新教材这个“例子”放射出的迷人的光辉,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写作能力,成了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通过实践,笔者以为,在不违背“写作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这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文,提升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最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8、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的内容,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具体而言,可以把握课文中的人格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对人格的思考、塑造,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探究状态。讲课时,可适时拓展、介绍体现作者人格方面的事例,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尤其要

9、重视文章中的人格因素,让学生在动情中悟理,在启智中育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的人格教育。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胡锦涛同志则在建党八十六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通过传递古文明,张扬屈原的伟大的人格,让社会群体可以增加一点高贵的因素;搭建一座使中华民族文化通向世界之桥,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宣传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思想

10、境界,造成一种世界性的感动,使世界通过屈原了解中国,树立我们中华民族的高贵形象和尊严。这些,必须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思考。读书、读人、读文化是阅读的三种境界,当孜孜以求之。 语文教学与整个学校教育一样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更好、更全面、更快地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语文课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师要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多采用课外阅读、写阅读随笔、指导观赏等方式对学生予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倡导个性阅读、整体感悟的阅读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感悟有深浅和多寡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把健康人格的养成有机地融合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在学生观察、感受、内化生活的能力培养中,养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