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屈原列传》《苏武传》:探讨文中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docx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6562092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苏武传》:探讨文中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屈原列传》《苏武传》:探讨文中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屈原列传》《苏武传》:探讨文中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屈原列传》《苏武传》:探讨文中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屈原列传》《苏武传》:探讨文中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探讨文中的价值取向 选必中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史传文文本,分析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品评人物形象,分析评价人物精神对当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分析品评人物形象、精神。教学难点探讨文中人物的价值取向。学习过程【布置课前任务】一、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史传文内容都叙述了人物各自的生平经历,回顾复习活动二中对人物经历的概括内容,为探讨其价值取向打好基础。二、拓展阅读李陵传离骚,以便对人物精神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三、回顾活动二中,结合文本主要事件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物性格、精神的分析结果。【课中教学环节】一、导入以两位人物的对联导入:志洁行廉,爱国

2、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赴匈奴,求和平,遭连累,只身一人北海中,忠肝义胆坐卧不忘汉天子,愚忠否?思汉土,盼家园,忧故都,孤苦伶仃十九载,淡名泊利宁死不屈暴单于,气节真!苏武二、课堂阅读探究1.你赞同屈原的选择还是渔父的选择?你赞同屈原抱石投江,还是赞同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人物是否只有一种选择,有没有其它选择的可能性?人物的选择是否存在必然性?)示例一:我赞同屈原的选择。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最终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示例二:我赞同渔父的选择。渔父的态度是:“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采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顺应历史自然发展的潮流,以自然变化为法则,与世界同步。 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这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道法自然,顺天应人的道理。渔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处事生活方式。“无为而自。然也。”示例三:我赞同屈原以死明志。如果他没有跳汨罗江来以死明志,而是去“游诸侯”,这就无法体现屈原对君王的忠心,也将无法表现出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

4、高尚品德。宁死不屈的英雄能流芳百世,而贪生怕死的小人却会遗臭万年。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著成史记,固然值得我们敬佩。可屈原的自投汨罗江,大有种“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态势。这一跳,跳出了千百年来怀才不遇的悲哀,跳出了国破家亡的绝望,也跳出了后人对他的敬仰与热爱。示例四:我赞同司马迁忍辱负重。君子于学,岂可谓笃志而不牵于众好者矣。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述,这在众人唯唯诺诺的西汉,无疑是对他人目光的无畏相迎。司马迁能忍受孤独,忍受来自群体的不解与流言。成为这样的人,意味着要选择一条与孤独为伴的漫漫长途。这种逆流而上的勇气,是对自己信仰的坚持,更是对现代人承受他人的目光、不随波逐流的

5、勉励。2.展示交流探究成果:如何看待卫律主动投降,李陵被迫投降,苏武拒不投降?展示与点拨人物 言 行观点卫律主动投降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卫律是凶残、强横、无耻的叛徒。卫律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信念,背叛汉朝,只为求得个人富贵,自私自利、气节低廉。李陵被迫投降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作为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的降将,李陵认为忠诚于贤明之君才是常理,如今武帝糊涂昏庸,滥杀无辜,已无可忠之处。苏武拒不投降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武不

6、应;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他不惧威胁,不屑利诱,不齿投降,他拒绝李陵字字带血、句句含泪、语语真诚的劝降,忍受孤独,战胜困难,夜半听风啸,明月伴他眠。他选择高贵,选择坚守,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他身上体现的是坚贞的气节,是“顾恩义”的道德情操,是无愧的内心和屹立的人格。这是他永远的信仰,坚不可摧!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

7、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千古流芳!3.有人这样质疑:如果把各国看作一个整体,屈原只是爱他的家乡,这算是爱国吗?家国情怀的实质是什么?示例一:屈原爱楚国,苏武爱汉朝同样是爱国。古人主张:食君俸禄,忠君之事。屈原贵为楚国王族,又是三闾大夫,世受楚国王恩,理当为国效力,粉身碎骨,万死不辞。这就是忠君,在封建王朝忠君几乎是爱国的代名词。如上文观点,文天祥之时,南宋已是日薄西山,文状元也知道南宋大势已去,但仍毁家纾难,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励炎黄子孙爱国的诗句,自己也成了一座永久的丰碑

8、。因此,虽然屈原热爱楚国、苏武忠于大汉有其当时时代、观念的局限,但今天看来,他们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自有其现实意义。示例二:屈原爱楚国,苏武忠于大汉同样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家”是生命的接力,突破的是生命纵向的限度。“国”是生命的互助,突破的是生命横向的限度,从古至今,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从石牌保卫战的战士,到抗日英雄杨靖宇,再到汶川地震中英勇牺牲的张米亚老师、邱光华机组。并进一步延伸到共产主义信仰。中华文化传统自带了“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家国情怀,自带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终极理想,共产主义信仰是

9、家国情怀的自然进化,是天下大同的当代表达。小结:“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利国利民又利人利己。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亦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 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

10、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4.人物命运与国家关系探究交流记录/人物对不同环境的不同选择记录屈原列传:价值取向:担当责任 信念气节 以死报国 忠贞不二苏武传:价值取向:担当责任 信念气节 以死报国 忠贞不二5. 屈原、苏武精神的当代意义的讨论示例一:苏武不仅是汉朝有爱国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不朽的丰碑。他的节操,他的不屈,他的忠贞,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我们的民族涌现出许多苏武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共同构筑了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我们民族的一片蓝天:为自己的祖国奋斗。示例二:屈原故事是悲惨的,但“屈原精神”永远

11、是伟大的。二十一世纪初,中华民族迎来了复兴的重要时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屈原精神”无疑是一面不朽的旗帜。高擎“屈原精神”这面旗帜,就可以向崇洋媚外者开火,向随波逐流者开火,向同流合污者开火,焕发爱国报国的热忱,焕发刚正不阿的正气,焕发求索创新的壮志。 只要中国人民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步调一致,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三、拓展阅读,体会人物选择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

12、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四、小结课后任务选一个你喜欢的历史人物,结合其生平事迹,写一段述评,在组内交流分享,推选最优述评,分享在班级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