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道德与法治青少年网络成瘾ppt课件.pptx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5892271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18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道德与法治青少年网络成瘾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青少年网络成瘾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青少年网络成瘾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青少年网络成瘾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青少年网络成瘾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欢迎进入政治欢迎进入政治 课堂课堂青少年网络成瘾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述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 1.1 青少年的界定 1.2 网络成瘾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表现3.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 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11、12至17、18岁这一发展阶段,历时6年,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 11、12到14、15可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位于初中阶段 14、15到17、18可称为青年早期,位于高中阶段青少年的界定【1】 什么是网络成瘾?PIU Ivan Goldberg 首先提出网络成瘾这一概念,1997 年在一本杂志上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2、 IAD)作了介绍。 后来 Ivan Goldberg & Davis等人采用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来代替网络成瘾一词。是指在没有明显成瘾物质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上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和心理行为功能的损害。怎样界定青少年网络成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判断是否上网成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指标【2】:1.上网时间过长2.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和频率3.出现戒断症状4.严重影响现实生活5.自我不和谐和人际关系不良等介绍一种评判标准并了解一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表现 国内著名的挽救成瘾青少年学者、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结合

3、自己挽救成瘾青少年的丰富实践经验,将青少年网络成瘾临床病症划分为 10 个级别【2】 : 1.偶尔上网,对正常生活与学习基本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2. 时间比第一项稍长,但基本上自己可以控制; 3.自己有些控制不住,但在家长的提醒下可得以控制,对学习己经产生一定; 4. 开始对家长的限制有反感,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 5.有时瞒着家长上网,并且用说谎的方式为自己掩饰,开始厌学; 五级以上五级以上,就可以,就可以说是网络说是网络成瘾成瘾6. 已产生对网络的依恋,一天不上网就不舒服; 7. 与父母有公开的冲突,亲子关系紧张,上网成了生活的主要目的; 8. 对父母强烈厌恶,经常逃学,连续上网,通宵不归。

4、并有其他很不理智的行为,如开始在家里有暴力行为,敲打或毁坏东西等; 9. 不顾一切也要上网,若父母干涉,非骂即打,不但毫无亲情,甚至伤害亲人、逼父母分居或离婚; 10.为了上网,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 八级以上,相当严重八级以上,相当严重危机 2016年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 据调查,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12.6%-13.8%),约3500万人,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带来的危机已经不容忽视网络成瘾的类型1.网络游戏成瘾:沉迷于网络游戏2.网络社交成瘾:沉迷于社交网络3.网络色情成瘾:沉迷于网上色情影片4

5、.网络信息和网络交易成瘾 小组工作要点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2、相应的预防工作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1.网络的特点2.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2.1性成熟对心理的冲击 2.2青少年的情绪发展特点 2.3青少年的思维自我监控特点 2.4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特点3.环境因素1、网络本身特征-心灵避难所 自由度高、匿名性、交互性、复杂性等网络的这些特性综合起来突出表现为“去抑制性”。 Joinson 最早提出用去抑制来解释人们在网络空间与真实生活中行为方式的差异。所谓去抑制性(disinhibition)是指在某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所出现的抑制(特别是社会抑制)作用的减弱,因而行为比现实生活中更不受约束。

6、Young 认为,网络的三大特点导致用户成瘾,并提出 ACE 理论模型【3】 Anonymity(匿名性) Convenience(便利性) Escape(逃避现实性)2、青少年的心理特点2.1性成熟的对心理的冲击 受到性成熟的影响,青少年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一些与性相关的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渴望,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压抑。 不受限制的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这种幻想与渴望,释放压抑,更容易陷入网络色情成瘾。2.2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情绪发展与网络成瘾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心境的变化孤独感 唯有在人际交往里出现; 是主观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感受是不愉快的,令人悲伤的消极情感

7、。孤独感产生原因1、产生了对亲密感的需求,但缺乏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关系2、与父母关系产生裂痕3、环境关系变化(调查发现初一、初二孤独感高于初三)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它能够阻碍孤独感的产生,尤其是网络社交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相互作用 Kraut 等人通过一项追踪研究发现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会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减少,从而引发他们的孤独感 (1998)。 Hamburger 和 Ben-Artzi 等人则认 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工作和休闲等多种功能,因而网络成瘾并不一定会增加个体的孤独感; 相反,孤独感的增加则会引发更多的网络社交行为(2003 )。 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青少年,导致青

8、少年在现实中的孤独感被不断放大,同时青少年又为了满足这种孤独感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网络,这可能是产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国内关于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研究有研究表明【4】: 父子关系不仅可以直接地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孤独感进而间接地负向预测网络成瘾; 而母子关系只是通过影响个体的孤独感而间接地负向预测网络成瘾。这一结果表明孤独感在中学生父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而在母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对母亲来说,她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子女的教养和陪伴上,因而母子关系往往提供着情感上的陪伴和支持( Videon,2005;

9、徐安琪,张亮,2008) 。焦虑与抑郁1.学习压力2.环境适应3.人际关系在网络中逃避现实以减少焦虑及抑郁2.3思维自我监控的特点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在接触网络的条件相同时,哪类群体更容易网络成瘾?思维的自我监控 在初一到高一期间,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速度比小学生快很多,在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思维监控: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过程中将思维个体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注定的定向、控制、调节的能力。(并非自我控制力) 章建跃,林崇德对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岁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具有年龄的

10、阶段性特征,符合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自动化、迁移性逐渐提高、敏感性逐渐增强、从局部到整体等基本规律【1】 。 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的人更可能从青少年阶段主要的学习任务转向其他事物(如网络),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思维监控能力较弱,是否认为同等条件下初中生更容易网络成瘾? 由于找不到相关资料,这只是一种理论预测。2.4自我意识的影响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尊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自我意识的加强

11、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再一次飞跃,青年早期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西方:个体主义,独立自我 (与外界社会群体联系少) 东方:集体主义,依存自我(与外界社会群体联系紧密)中西方自我概念差异从有关“自我”的理论来分析自我意识的加强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本我:类似于无意识,原始的,本能的,包括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并通过消除紧张获得快乐。 自我:与现实相联系,通过现实调节本我,以消除紧张状态。 超我:自我理想部分。 网络与本我、自我、超我的联系 本我是能量,自我提供方向。本我的压抑需要释放,网络则是自我选择的释放场所,网络能够帮助人们淡忘烦恼,积极

12、投身于虚拟世界,以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 eg:色情直播,网络游戏,网络暴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超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自我理想可以在网络中得以实现。 eg:个人英雄主义 罗杰斯 的“自我和谐”理论 自我概念不单指一个人对自己目前状况的知觉,即真实自我或自我,还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将来应当怎样的知觉,即理想的自我( ideal self)。 罗杰斯认为, 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越接近,人就越感到幸福和满足, 心理就越健康;差距大, 就会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心理就不健康。 一个人的目的是追求真实自我。 【5】 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

13、致性, 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功能, 如果各种自我知觉之间出现冲突或者自我与经验之间出现矛盾,个体就会体验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 相信大家可以知道,青少年自我得到再一次飞跃,而网络会给成瘾者留下一个虚假的印象: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得到统一(尤其是理想自我不切实际,与真实自我差距过大的人 ),这是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 eg:在网络游戏中扮演自己理想中的角色,重新开始一段自主控制的人生;网络交流中人格面具的削弱,较少受社会约束。自我同一性的再理解 埃里克森的发展观第五阶段(12-18)提出的一个概念。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

14、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简单来说,就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生活目标的意识。如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未来想做什么?想承担什么责任?类似于罗杰斯提出的理想自我。 埃里克森认为,作为儿童, 他们在童年期里已通过自居作用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到了青春期,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所必须作出的选择和决断了, 这就使儿童对原来形成的自我同一性发生怀疑, 这就是同一性危机。青春期的个体在面对心理和身体所经历的急剧的变化时, 会有一种找不到自我的感觉。 另一方面, 面对社会所需的新的要求、新的思考,同伴群体的变化,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15、【6】 人生观、世界观在确立中风雨飘摇,还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结果困扰的尝试。一时之间, 他们把自己弄丢了,太多的冲突和困扰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到迷茫、慌乱。 而网络却在此时恰到好处地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港湾。 网络成瘾更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成瘾者多将自身寄托于虚幻的世界,而对现实中个人的品质、目标以及价值观等不多加思考。 同一性危机: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虑个人的品质、目标、需扮演的角色及价值观等问题自我评价的影响 自我评价: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 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的初中生的在学习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地差异,而在体貌

16、自我评价上未表现出差异。说明初中学生在学习上评价越积极,对人际关系评价越自信,能有效地抵制网络对其的负面影响,而不易沉迷于网络。而在体貌自我评价上不存在差异,可能由于网络上的网聊、网恋等形式的交流并不影响网络成瘾者在体貌上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力的影响自我控制力低的人更容易网络成瘾自我控制力高的人能够有效抵制网络的诱惑自我效能感 有研究显示,个体自我效能感越低, 网络成瘾倾向越强 。在。网络成瘾从症状来判定是一种行为冲动控制障碍,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 自信心更强, 对行为更有控制感, 更能控制对网络的冲动;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 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缺乏自信心, 易产生逃避和依赖心理,行为控制力减弱

17、, 容易沉迷网络。 【7】3.环境因素生态学理论【8】 生态: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四个系统1、微系统:直接的生活环境2、中间系统: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3、外层系统: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有影响4、宏观系统: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后来增加了第5个系统:历史年代系统几个系统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发展父母、老师、同伴以及社会文化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青少年网络成瘾1、父母对网络的使用频率2、老师的教育管理3、同伴间的相互影响4、社会趋势总结 青少年网络成瘾来源于很多方面:网络本身、性成熟、情绪、思维、自我意识、环境因素参考资料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2.胡义青(2008),青少年同伴关系、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3.高志旭(2014)网络成瘾的成因理论模型述评(J)4.张锦涛,刘勤学 ,邓林园等(2011).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5.王春娟, 冯海英(2009)从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6.李翠云(2006)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J)7. 叶艳晖(2015)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J)8.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