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ONGYU.MACRO养殖池溏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我国渔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四五”时期是渔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为兴农富民、乡村振兴作出渔业领域的贡献。一、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渔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拓展渔业多种功能,丰富渔业产业形态,提升现代化水平,打造全产业链,创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间。(一)提升水产品加工流通发展水产品初加工。优化加工布局,聚焦主产区,引导加快塘头、港口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紧密联系服务一产。提升加工比例,聚焦重点品种,通过低温暂养、保鲜冷冻、清洗分割、分拣包装等加工处理,实现生产减损增效。促进结构调整,
2、聚焦国内市场需求,发展鲜活、冷冻、调理、预制、鱼糜、干制等产品生产,满足不同消费口味、品质、场景等多样化需求。提升水产平加工综合水平。鼓励生物工程等技术集成应用,发展生物制药、功能食品和生物化工等精深加工。推进鱼头、鱼骨、内脏、外壳等副产物集中收集存储和循环利用,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水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设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加快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网络,合理布局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提升流通组织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加强产地仓储保鲜和集配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冷却、冷储、冷运、冷销的水产品全程冷链体系,提高产品上行能力。
3、(二)培育壮大多种业态发展休闲渔业。依托池塘、河流、湖库、海域等资源,对传统渔业生产场所进行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发展观光渔业、渔事体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加强对休闲垂钓行为等监管,促进相关产业规范发展。加大渔业民俗节庆、渔事活动、遗迹遗产等推介力度,满足市场休闲消费需求。化保护传承渔文化。加强稻渔共生、桑基鱼塘等重要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有序开展渔业历史、渔具渔法、工程技术、村落建筑、风俗信仰、民间艺术、饮食服饰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搜集、整理和保存。做好长江渔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博物馆、主题公园、渔民驿站、科普教育基地等载体建设,提高长江渔文化保护意识。(三)加强
4、水产品市场拓展接促进产销对接。鼓励开展各种综合性、区域性、专业性渔业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推介活动等,促进水产品销售。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营销形式,拓展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依托行业协会、商超市场、大型电商等主体,逐步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对接机制。支持脱贫地区持续开展产品展示展销,促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设强化品牌建设。鼓励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塑强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的企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将产品价值、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消费观念等注入品牌,讲好渔业品牌故事。推进产品可追溯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实现品牌价值。费促进水
5、产品消费。实施国民水产品消费促进行动,宣传普及水产品健康营养知识,提高国民水产品消费意识。推进产地市场与超市、社区、学校、餐饮企业等消费端对接,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开展多种形式水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优势设区域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创建水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等。加强渔港经济区、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园区建设,打造产加销贯通、农工贸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支持政策、资金、要素等向园区等集中,打造稳产高效、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渔业产业优势区域。打造全产链业链。推进渔业研发、生产、
6、加工、流通、消费、服务等各环节有效链接、协同发展。聚焦重点品种,加快补齐链条短板,做强产业链条各环节。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聚力推进品种培优,抓好品质提升,创响知名品牌,健全标准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按标生产。支持超百亿水产全产业链典型县和超千亿重点链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 养殖池溏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程重点开展集中连片的内陆养殖池溏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达标治理,推动集中连片养殖池塘尾水集中排放,配备智能水质监测与环境调控系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0个以上。三、 面临的挑战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我国渔业
7、发展面临一些制约和挑战。强刚性约束越来越强。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突出,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退化态势尚未根本扭转。传统养殖空间日益受限,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渔业比较效益优势不断下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涉外渔业纠纷多发,美西方极力打压限制我国远洋渔业,外向型渔业发展难度加大。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品质水产品供给比重偏低,符合国民消费习惯的预制加工水产品开发不足,不能很好满足水产品消费多样性需求。水产品贸易顺差大幅收窄甚至可能变为逆差,部分水产苗种需要进口。休闲渔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二三产业比例偏低,渔业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和设高施装备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水产养殖标
8、准化、机械化、设施化程度低,老旧、木质渔船数量仍然较多,水产品冷藏保鲜和加工流通设施建设滞后,渔船避风率、渔港覆盖率和配套服务水平低。养殖尾水处理、渔船环保、渔港清洁等环保设施装备建设不足,渔业生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低。全渔业治理体系不健全。渔业法律政策保障体系仍不健全,重要养殖水域保护、限额捕捞、渔船渔港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基层渔政执法监管能力薄弱,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足。渔业从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不高,规范有效管理难度大。四、 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间,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持续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明显
9、提升,渔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6500万吨左右,养捕比例由“十二五”末的7426提高到8020,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基本建立,新兴养殖空间持续拓展,累计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61个、示范场5778个。渔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渔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0%。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依然保持了水产品稳定供应,为“菜篮子”产品稳价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资源养护取得破历史性突破。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完成长江流域禁捕水域111万艘渔船、231万名渔民退捕任务,成为全球
10、水域生态治理史上的创举。全面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首次实现内陆七大流域、四大海域休禁渔制度全覆盖。压减海洋捕捞渔船超过4万艘、150万千瓦,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6个,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超过1500亿单位。科技装备支撑强显著增强。实施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南极磷虾捕捞船、渔业资源调查船、渔港锚地、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等渔业重大项目,为11万余艘渔船配备了安全和通导装备。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8%提升到6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培育新品种61个,制定渔业国家和行业标准268项。展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开展中菲南海渔业合作、周边国家联合增殖放流、澜湄水生生物保护及渔业合
11、作。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亚非拉美有关国家签署了20多个双边渔业合作协议,正式加入南印度洋渔业协定。推动远洋渔业转型升级,首次实施公海自主休渔。远洋渔业规范管理不断加强。升执法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修订,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长江禁捕、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等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连续4年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执法行动,累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超过10万艘、“绝户网”358万张(顶),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县96个、文明渔港59个。五、 基本原则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第一要务,稳住水产品
12、安全有效供给基本盘,推进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融合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到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健全科研体系,强化技术服务,以创新引领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激发人才和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增添渔业发展新动能。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渔业在生态系统治理中的特有功能,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挖掘渔业减排增汇潜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渔业贡献。坚持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培育消费新理念新模式新市场,提升水产品供给体系适配性,更好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水产品消费需求。坚持开赢放共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优势水产品出口,增加优质水产品进口,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加强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渔业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渔船渔港本质安全水平,强化渔业行政执法和安全应急处置,坚决守好安全底线,切实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资料整理来源:“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