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 2成都市成都市“十四五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年年 4 月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十四五”规划基础和背景.2第一节第一节发展基础发展基础.2第二节第二节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4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6第一节第一节指导思想指导思想.6第二节第二节基本原则基本原则.6第三节第三节发展目标发展目标.8第三章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13第一节第一节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 13第二节第二节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26第三节第三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34第四节第四节深
2、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7第五节第五节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41第六节第六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43第七节第七节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44第八节第八节打造西部健康产业高地打造西部健康产业高地. 52第九节第九节促进卫生健康协同发展促进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54第十节第十节夯实卫生健康发展支撑夯实卫生健康发展支撑. 57第四章保障措施.63第一节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63第二节第二节完善发展政策完善发展政策.64第三节第三节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宣传引导.64第四节第四节强化监测评估强化监测评估.64 1
3、 成都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前言前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 ,成都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之后, 将乘势而上全面开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凝聚共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使规划更加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更加符合卫生健康发展规律、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的职责使命和不懈追求。为加快推进健康成都建设, 根据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4、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 “健康成都 2030”规划纲要 ,编制成都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 。本规划明确 2035 年全市卫生健康发展远景目标和 “十四五” 时期全市卫生健康的发展目标、 2 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全面开启卫生健康发展新征程。第一章第一章“十四五十四五”规划基础和背景规划基础和背景第一节第一节发展基础发展基础“十三五” 时期,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遵循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扎实推进健康成都建设,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五年来,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持续增长、改革攻坚克难取得新突破、居民健康
5、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卫生健康发展迈上新台阶。居民健康水平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全市健康状况加速改善,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1.52 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 4.55/10 万,婴儿死亡率降至 2.27,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成都建设初见成效。市委市政府出台 “健康成都 2030”规划纲要 ,市政府印发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健康成都行动的实施意见 ,全面深入推进健康成都建设,连续 27 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获评首届“健康中国” 标志城市,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6.82%,健康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3 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落实“早发现、
6、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成功实现医务人员、 复工复产复学疫情防控、 境外输入疫情防控“零感染” ,是千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形成“成都特色”分级诊疗模式, 有效改变就医格局, 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 90%以上。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级试点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形成“赋权、增能、减压、共治”的成都样板,获全国推广。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居民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 24.57%降到22.71%。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 优质医疗资源显著增加,三级医疗机构 91 家,
7、较 2015 年增加 39 家,除成都东部新区外所有区 (市) 县均有 1 家以上三级医疗机构。2020 年医疗机构床位数 15.37 万张、执业(助理)医师7.24 万人、 注册护士 9.3 万人, 较 2015 年分别增长 34%、44.22%、56.04%。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新 4 增三级甲等中医医疗机构 9 家。成都市及 21 个区(市)县先后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中医馆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 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 5
8、4.6%,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进一步增强。健康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 制定 促进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 , 出台 39 条政策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分工合作, 社会办医进入高速发展期, 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 总诊疗人次数占医疗机构床位总数、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分别达32.25%、34.58%,在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卫生健康支撑能力整体提升。全市 18.49 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 34.30%,高级职称占8.22%;省、市级重点学(专)科分别立项 113 个、161个,较 2015 年增长 1 倍左右; “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入推进,
9、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和 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第二节第二节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面临的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高品质健康服务 5 需求大幅增长, 为我市卫生健康行业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开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持续提升国际都市功能能级, 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 、提升成都都市圈主干功能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深刻转型,
10、 要求卫生健康顺应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加快行业治理变革。面临的挑战。 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 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形势依然严峻,突发传染病疫情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不强,缺乏大型专业应急救治隔离场所。城镇化率达到 78.77%,城镇化进程伴随的环境污染、人口密度、 生活习惯等健康影响因素恶化, 对人民健康产生负面影响。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 17.98%,老龄化程度较高, 但我市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滞后, 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 多样化健康需求。 城市空间开发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有待优化, 重点专科分布不平衡, 市级医疗卫生机构龙头引领作用
11、不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我市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 6 公园城市示范区、 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目标尚不匹配。第二章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第一节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
12、策部署, 以推进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 以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加快健康成都建设, 扎实推进健康成都行动,为全市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大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提供坚实健康保障。第二节第二节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7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全民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办医主体责任, 引领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健康服务,形成全民共建、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坚持人民至上, 健康优先。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
13、战略地位, 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 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始终做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了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坚持战略导向, 服务发展。 主动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大趋势, 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挑战, 推动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转型发展, 提升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力, 持续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坚持追求卓越,改革创新。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进供给侧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提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建设整合型、 智慧化、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坚持全面开放, 协同发展。 秉持人类卫生健康
14、共同体理念,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不断拓展卫生健康发展新空间, 推动成都与 8 国际国内在公共卫生、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传统医药、人才培养等领域协同发展。第三节第三节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到 2035 年,全市卫生健康实力大幅跃升,卫生健康发展再上新的大台阶。 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医学教育达到国际一流,中医药实现振兴发展,健康服务业繁荣发展,健康科技创新实力跻身全国前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3 岁以上,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5、 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建成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健康成都。“十四五”期间,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魂” 、以公园城市为“形” ,深入谋划助推创新、开放、宜居、共享、智慧、善治、安全“七个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到 2025 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 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城乡居民享有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健康产业规模和质量跃升, 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 健康环境大幅改善, 9 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基本建成西部医学中
16、心。具体实现以下目标: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显著增强,到 2025 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2.42 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8.5/10 万、2.8、4.25以下。卫生健康体系实现新发展。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依托国家委、省驻蓉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区(市)县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批医疗技术顶尖、医
17、疗质量过硬、医疗服务高效、医院管理精细、满意度较高的公立医院, 建成一批国内高水平的临床重点专科, 市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 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 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新成效。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 10 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 突发重大传染病有效处置率达到 10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医学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 战略性的
18、重大医学科技项目。 集中优质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 医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癌症和心脑血管、 呼吸、代谢性疾病等发病机制基础研究,主动健康干预技术研发,再生医学、微生物组、新型治疗等前沿技术研发,重大传染病、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健康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优质社会办医扩容发展, 健康服务新业态融合发展, 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医疗器械、智慧健康等重点领域,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 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中药研发制造基地, 打造国际医美之都,建成国际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三医联动”改革
19、取得新进展。深化医疗、医保、 医药联动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医疗联合体建设、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药 11 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推进,综合监管制度更加健全。健康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促进卫生健康发展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12 表表 1 主要发展指标主要发展指标领域领域序号序号主要指标主要指标2025 年年指标性质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预期寿命(岁)82.42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步增加预期性3孕产妇死亡率(/
20、10 万)8.5预期性4婴儿死亡率()2.8预期性5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25预期性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0.55预期性健康生活7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1预期性8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5预期性9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90预期性173 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预期性18以镇 (街道) 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约束性19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4.5预期性20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92预期性21肺结核发病率(/10 万)40预期性22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92约束性23接尘工龄不足 5 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
21、比例(%)明显下降预期性24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95预期性25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覆盖率(%)95预期性26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55预期性27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比例(%)60预期性28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天)8预期性 13 29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70预期性健康保障30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2约束性健康产业31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2200预期性第三章第三章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一节第一节强化全民公共卫生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服务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预防为主,优化完善疾病
22、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以市、区(市)县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 医疗机构为依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提升疾控机构装备水平,在市级疾控中心建设 P2+实验室,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装备水平,到 2025年, 新增三级乙等县级疾控中心 5 个以上。 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 加强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 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
23、制, 稳定基层疾控队伍。 支持在蓉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 14 公共卫生学院, 为我市培养能解决疾病监测预警、 风险评估、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室检测、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实际问题的人才。二、强化基层和医院公共卫生责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结合推行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 强化和明晰镇 (街道) 公共卫生管理权责, 村 (居)委会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控、 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 接受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部门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部门与城乡社
24、区联动机制, 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体系。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 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 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要求的人员。 制定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共同体) 公共卫生责任清单, 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强化疾控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综合性 15 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 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 建立完善人员
25、通、信息通、 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 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 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 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参与医联体工作, 推动县级疾控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三、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打通并强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增强对大运会等重大赛事、会展活动健康保障能力。拓展信息报告渠道,打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渠道, 建立实验室检测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系统, 开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疑似传染病和异常
26、健康事件的渠道。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系统,共享检测报告并实时报送异常健康事件。健全风险评估和信息报告制度。 明确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责任, 完善报告规范、 时限和渠道等 16 要求, 依法依规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疫情信息报告责任, 建立相关激励和免责机制。 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提高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提高潜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四、完善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健全领导指挥体系。 完善多部门、 跨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
27、缝对接的体制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升级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建设跨部门紧急事务数据共享调度平台。强化卫生应急预案管理。 完善分层分类、 高效实用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完善物资储备与保障等子预案, 提升预案针对性、 操作性和约束性。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 加强针对管理人员、 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针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 建设专业化、 多场景的演训基地,满足开展全链条、 全要素的应急实战演练需要。 开展不同场景下的应急处置演练, 缩短从
28、常态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 17 间。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 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 规范处置原则和决策主体, 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 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 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 完善首诊负责、 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 加强排放物中粪大肠菌群、 肠道病毒等指标监测,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依托市域内大型综合医院扩展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强化突发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中毒、核辐射事件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 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
29、由单一向综合发展,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 打造可以独立处置突发事件的 “作战单元” ,形成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全市救援力量的整体调动与支援机制,提升“第一时间反应、迅速到达现场、有效开展处置”能力。完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急救能力, 不断提升 120 急救车辆装备配备标准和水平, 全市每 3 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市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援队伍、支持各区(市)县组建快速反应小分队,引导 18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 规范完善成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管理机制建设, 加强卫生应急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建设, 加强紧急医学救援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30、完善急救指挥中心、卫生应急专家和应急队伍队员的激励、保障、考核机制,建成反应快速、装备精良、适应力强、技术精湛、处置高效的卫生应急精锐之师。五、健全重大疫情防治体系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与规律的健康治理新方式, 建立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完善市、区(市)县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分级、分层、分流” 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鼓励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建设平急结合的科技综合楼。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 加强急诊、 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能力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 支持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建设,
31、加快推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建设, 市公卫中心实施提能改造三期工程, 规划建设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防疫应急人员闭环保障大楼, 规划建设多点位健康服务中心, 提高战时状态应急保障效率, “成都市中心医院(暂定名) ”规划建设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预留重大疫情灾备医院用地, 加 19 强区 (市) 县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支持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建设中医疫病防治队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 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 改善现有传染病医院硬件条件,提高区(市)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中心镇卫生院、 有条件的镇卫生院和
3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发热诊室, 一般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 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 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完善储备制度, 科学制定储备目录,合理确定储备种类、规模和储备点,定期开展储备评估,形成动态储备、更换和调用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实现疫情信息成德眉资同城区域共享, 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六、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建立完善新冠肺炎监测体系和救治网络。 强化四方责任,进一步优化流调溯源协同作战机制,实行公安、疾控“双队长制” ,建立疾控、公安、卫健和基层力量联合流调溯源队伍,坚持“人、物、环境”
33、同查,加强公安、卫健、大数据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规划建设成都市临床检 20 验中心项目, 健全以城市核酸检测基地为龙头、 辖区内各医疗机构参与、 签约第三方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核酸检测统筹支援机制, 着力提高核酸检测能力。 根据平急结合原则规划建设方舱医院, 强化救治床位储备, 完善定点救治医院梯次启用机制,优化诊疗方案,实行中西医结合、一人一案诊疗救治。 建立入境人员闭环管控机制, 有序推进大型入境集中隔离场所改扩建。加强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持续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 加强急性传染病防控, 积极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
34、疗的策略与措施。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 以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为重点, 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加强艾滋病源头控制,强化宣传干预、监测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母婴传播,提升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 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 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 加强重点地区、 重点人群肺结核主动发现, 进一步落实精准诊断和治疗管理, 降低耐多药患者经济负担,减少耐多药患者因病致贫、返贫,持续提升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到 2025 年,全市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有效处置率达10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5%,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 40/10 万以下,有效防控手足
35、 21 口病、 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强化疫苗预防接种。 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加强全流程管理,确保接种安全,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到2025 年,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 90%以上,5 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控制在 0.9%以下,维持无脊灰状态。规范非免疫规划疫苗管理,做好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和成人接种指导工作。 加大异常反应监测力度,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七、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治整合并逐步扩展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提高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健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信息发布等制度。 完善慢
36、性病综合防控体系,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所有区(市)县,实施重点危险因素的干预, 开展重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 针对高发地区重点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工作,逐步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重点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 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优势,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推进“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高血压、2 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 65%以上。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 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 22 能, 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 建立口腔卫生防控体系,实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12 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 30%以内。加强慢性病综合
37、防控示范区建设,2025 年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不低于60%,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不低于 75%。八、强化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强化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完善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主体, 域内精神卫生机构为骨干, 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 发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带头作用, 在东部新区建设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院, 将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建成全国一流的国家中心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完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基层心理服务平台等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
38、设。 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 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身)科的比例达到 50%,人口超过 50 万的区(市)县要实现每万人精神科床位数达到5.64 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 6.7/10 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充足专(兼)职精防人员,平均每名精防人员管理患者人数小于 80 人。 23 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 提升精神医学医、 教、研、防各项能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充实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发展心理援助多渠道管理服务, 提高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水平。 加强老人、 儿童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持续强化严重精
39、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到 2025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4%,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和抑郁症患病率的上升趋势减缓, 焦虑障碍、 抑郁症治疗率显著提升。 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规律服药率分别达到 92%和 72%。九、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贯彻落实“最严谨的标准” ,加强标准培训和宣传,加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 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并主动公开承诺。 按计划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开展跟踪评价。 根据国家风险监测计划, 结合地方食品安全形势、 产业规模和监管需要等, 制定市级风险监测方案, 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水平。落
40、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要求,探索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激励机制。到 2025年, 所有县级医院和符合网络直报条件的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实现网络直报。 持续开展重点食源性疾病 24 的主动监测,提升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汇聚各方力量,加快实施“国民营养计划” 。十、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新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方式,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制度化。实施国家、 省和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以高血压、2 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基层医防融合, 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能力提
41、升工程。 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指导, 丰富和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相适应的财政补助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持续巩固和扩大服务面、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十一、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 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开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专门性安全防范宣传,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管控, 严防针对婴幼儿、 未成年人、老年人的极端案事件。 25 专栏 1公共卫生服务重点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
42、目: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区域中心实验室、改扩建市县两级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建设公共卫生风险智能监测点;市疾控中心和三级以上县级疾控中心纳入细菌识别网建设,开展病原学检测;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检测能力提升项目、市疾控中心建立规范化培训基地;疾控信息化建设。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建设与升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县级卫生应急队伍;传染病与卫生应急监测预警信息化支撑;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科、发热门诊、急诊和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检验等专科建设;医疗机构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以市为单位,每 3 万人口配置
43、 1 辆救护车,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合理配置救护车类型。重大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开展流感、艾滋病、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学生常见病等重大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青少年、成人、高校大学生烟草流行监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伤害监测。慢性病综合防控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癌症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口腔疾病综合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与糖尿病患者台并症早期防治试点;城乡社区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能力提升。重点传染病防控项目: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区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设;各级精神卫生
44、中心建设;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 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心理治疗师培训;心理救援应急队伍建设;心理援助热线建设。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项目: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网络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网络与溯源平台建设,食源性疾病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血站标准化建设项目:完善血站服务体系;血站工作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具体项目:市级项目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三期项目、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防疫应急人员闭环保障大楼项目,成都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项目、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项目(
45、东部院区) 、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建设项目,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科技综合楼建设项目。区(市)县级项目东部新区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成都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 26 中心新建项目、成都高新区妇幼保健院新建项目、四川天府新区公共卫生中心新建项目、成华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迁建项目;金牛区妇幼保健院二期项目、简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住院大楼扩建项目、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扩、建(二期)项目、郫都区妇幼保健院迁址改建项目、郫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都江堰市妇保院二期项目、都江堰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都江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工
46、程、温江区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温江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金堂县疾控中心迁建项目、金堂县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彭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住院综合楼扩建项目、崇州市妇幼保健院第二住院大楼建设项目、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综合楼迁建项目、青白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青白江区精神病医院(迁建)项目、邛崃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综合楼及辅助用房建设项目、新津县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项目、蒲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第二节第二节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一、建设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遵循四大结构调整要求,编制全域成都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 优
47、化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形成国家级、省级医学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市级医院为骨干,县级医院为支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 在疑难疾病、 重大疾病、 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多中心研究、 大数据集成、 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带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到 2025年, 新增 8 家县级以上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和 6 家社会办三级甲等医院,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支持建设国家医学高峰。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围 27 绕重大疾病、 医学前沿、 平台专科积极推进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学中心建设,努力争取综合类
48、、高原病国家医学中心和呼吸、创伤、精神、神经、心血管、肿瘤、传染病、妇产、骨科、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等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成都。支持省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积极支持市域内中西部专科排名靠前的医院, 统筹规划建设综合、 癌症、心血管、骨科、儿科、口腔、呼吸、创伤、神经等专业类别的省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支持成都医学院等医学院校高水平建设附属医院。加强市级医院的引领作用。 强化市级公立医院在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地位。 鼓励市级公立医院牵头建设医疗集团,培育一批高水平医疗集团和专科联盟,加强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精神和心理、儿科、麻醉、影像、病理
49、、检验、老年医学、护理、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 全力构建以市级医院为引领的区域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市级公立医院实行多院区发展, 推动区域间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 服务水平均质化, 力争绝大部分疑难危重病在市域内得到解决。加强区(市)县级医院建设。全面加强县级医院(含 28 县级妇幼保健院)人才、技术、临床专科等能力建设,提升县级医院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 多发病诊疗, 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 使县级医院真正成为县域医疗中心, 发挥区 (市)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带动域内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到2025 年,全市所有区(市)县至
50、少有一家医疗机构达到三级水平。加强专科医疗体系建设。坚持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构建“门类齐全、功能互补”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儿童、妇产、老年、传染、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建设。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完善以区(市)县医院为龙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为骨干, 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 。 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下延,充分发挥城市三级医院牵头作用, 持续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快补齐县域、基层医疗卫生能力短板,促进分级诊疗落实,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打造 50 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充分发挥县域医疗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