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新教程】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第4单元第10课知能优化演练.doc

上传人:初中学霸 文档编号:6357779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新教程】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第4单元第10课知能优化演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新教程】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第4单元第10课知能优化演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新教程】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第4单元第10课知能优化演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新教程】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第4单元第10课知能优化演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新教程】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1同步练习:第4单元第10课知能优化演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农历十六日B纵一苇之所如 一苇:苇叶C望美人兮天一

2、方 美人:这里指美丽的女子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缕:烟气上升解析:选A。B项“一苇”指小船;C项“美人”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D项“缕”指细丝。2下列各项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邹忌)朝服衣冠,窥镜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解析:选D。例句中的“舞”“泣”均为使动用法,与D项相同。A项“师”意动用法,B、C两项为名词作状语。3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求人可使报秦者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3、解析:选A。例句与B、C、D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4对上面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由于忧郁烦闷而游赤壁,内心充满了哀怨之情。B第一自然段开头一句交待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人物。C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秋夜泛舟赤壁所看到的美景及作者如登仙境般的美妙感受。D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泛舟之乐。第二段则从客的如泣如诉的洞箫声中感到了悲凉,由乐转悲,情感发生了变化。解析:选A。A项不符合文意。二、语言运用5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生活中处处可见竹子,请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

4、法描绘你心目中的竹子。1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小溪畔,那一丛丛的尾竹,像绿色的彩笔,把天涂得瓦蓝瓦蓝的,把水染得碧绿碧绿的;院宅旁,那楚楚动人、身上泪痕斑斑的斑竹,结出一片片浓荫,掩映着座座竹舍;路径上,一簇簇的青竹,细长的竹枝,舞动的竹梢,像母亲慈祥的手,把青青的幼苗搂在怀里;山坡上,青碧如玉的翠竹,向荒山播撒出春意。可以说,行在故乡,亮在眼前的是竹,闪在身旁的是竹,竹乡的人们,祖祖辈辈与翠竹生活在一起。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但是中华民族求安求稳的心理却给古典悲剧续上了一个个“好”结局。于是本欲以悲剧鼓舞生命的反抗与壮伟,却又无奈地落入了世俗的

5、幸福之中。即使明知要失败、要毁灭可见,悲剧精神是通过意志、勇气和自由褒扬一种精神胜利的状态而不是着眼那真切的胜败而不是悲观失望和消极颓废也要满怀希望地去拼争悲剧精神的精髓应是对人生遭际的反抗ABC D答案:D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解析:选D。A.“属”通“嘱”,劝人饮酒;B.“缪”通“燎”,连结、盘绕;C.“籍”通“藉”。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凭虚御风(凌空)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6、)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解析:选B。危坐:端坐。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解析:选C。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C.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介词,跟/连词,和。4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和不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C和相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相同解析:选B

7、。和均为名词用作动词,是名词意动用法,是名词作状语。5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固一世之雄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渺渺兮予怀何为其然也客有吹洞箫者客何为者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今安在哉甚矣,汝之不惠A/B/C/D/解析:选D。为判断句,被动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

8、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B山川相缪

9、,郁乎苍苍 缪:盘绕C知不可乎骤得 骤:突然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受解析:选C。骤:屡次。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苏子愀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B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敢言而敢怒C而卒莫消长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哀吾生之须臾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解析:选A。B.表并列/表转折;C.表陈述/表判断;D.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8下面对两个文段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借客人之口,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抒发了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B第一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10、”运用短句,一气贯注,从音韵节奏上反映了曹操领军征战的豪迈气概。C. 第二段用江水、明月作比较,引出哲理论述,起到了画龙点睛,道明主旨的作用。D选文两段主客问答,表现了作者内心矛盾终又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解析:选C。文中第二段用江水、明月作“比喻”,而不是“比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而耸,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11、“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

12、山子傥见之欤?(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注】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使酒:酗酒任性。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强自克制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解析:选D。D项“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10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使酒好剑,

13、用财如粪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晚乃遁于光、黄间ABC D解析:选C。是描述他的“侠”。11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聘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

14、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解析:选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文:_(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文:_(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_答案:(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5、。(2)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或称自己)是一代豪杰。(3)(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强制自己,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16、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

17、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三、语用创新13. 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填入下面横线处。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_。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

18、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国家馆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地区馆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答案: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个字。根据唐律疏议可知,在中国唐代,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处徒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答:_答案:唐代严格杜绝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版权所有:学优高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技术 > 后端技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