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推进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docx

上传人:泓域咨询 文档编号:6428466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进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进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推进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推进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关于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要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广州要补齐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推动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一、 推进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新建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场,集中处置(焚烧、热解气化)皮革、废弃纺织材料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新增处置能力30万吨/年。推进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二期、广

2、州东部工业固废处置项目等建设,加快实施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填埋场三期项目、南沙区工业危废焚烧处置项目、花都区危废处置项目、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升级改造等项目。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5%以上,危险废物安全贮存、处置、综合利用率达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二、 加快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动形成“固定式为主、移动式为辅”的产业模式。建设临时消纳场,依托现有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在南沙区、增城区、白云区等地建设资源化利用基地和装修垃圾分拣中心等设施,新增消纳容量1000万立方米,资源化利用基地处理能力90

3、0万立方米/年。积极推广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研究出台相应技术标准。完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全流程设计,探索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监管机制,规范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管理,确保建筑废弃物高效、有序、安全处置。构建以大中型转运站为核心的现代化收运体系,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加快推进我市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建设,切实解决中心城区生活垃圾转运能力不足问题。结合各区用地规划情况和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特点及要求,按照集约用地原则,新建一批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推进现状小型垃圾转运站提升改造,促进垃圾转运系统现代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三、 主要问题(一)综合交通布局尚存短板白云国际机场航站设施年设计吞吐能力仅8

4、000万人次,趋于饱和。港口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缺口,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较少,出海航道等级仅为10万15万吨级,难以适应港口生产与船舶超大型化发展要求。现状高铁站远离市中心,主要铁路客站间互联互通不足。四通八达铁路通道格局尚未形成,北行通道能力接近饱和,东西向通道标准偏低、能力不足。大湾区城际铁路尚未成网,直联功能较弱。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偏大,线网结构仍需优化。进出城区高快速局部路段出现常发性拥堵,市域骨架路网建设滞后于城市拓展速度,外围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联系及外围区之间的直接联系通道有待完善。(二)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作为能源输入型城市,本地骨干电源装机规模需要进一步提高,电网供电设施空间分

5、布需进一步优化;本地大型储气设施处于建设阶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可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5G基站建设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衔接不足,站址资源储备仍待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精细化不足,“拉链路”现象仍然存在。再生水利用方式相对单一,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不高;避险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有待提速。(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仍需完善生活垃圾产生增速较高,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有待加快。兴丰、火烧岗、狮岭等垃圾填埋场容量不足,需进一步提高应急填埋能力。焚烧类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等处置能力不足,部分危险废物如铅酸蓄电池、冷轧污泥等需要送外市处理处置。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0%)

6、低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90%),公园绿地建设均衡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黑臭水体整体治理效果还不够稳固,尤其是雨季容易出现水质反复。(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有待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仍有薄弱环节,存在部分河道有卡口、行洪能力不强的问题;部分堤防防洪设施离防洪达标还有差距,建设标准有待进一步提升。片区内涝积水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仍存在自然调蓄空间不足、部分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内涝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内涝防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区域的消防站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消防站布局与新时期应急救援需求还有差距,公共消防响应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局部布局不均衡,部分应急避护场所设置不规范、标准不高、功能不全,需进

7、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四、 发展原则(一)坚持系统谋划贯彻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和项目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部门分割和行业限制,适度超前规划建设,科学把握规模、速度、标准,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发展的先行引导作用。(二)坚持优化提升坚持人民至上,以提质增效、优化提升作为实现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以方便适用为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从“规模扩张”向“精益求精”内涵式发展,协同高效推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使人民群众共享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成果。(三)坚持融合共享精准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和融合共

8、享的时代特点,着力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思路,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突破既有产业技术边界,促进基础设施与新技术和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实现空间共用、设施共建、功能互补。(四)坚持绿色安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发展前提,节约资源、提升效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营全周期低碳管理,助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和应急防护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抵御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五)坚持改革创新正确处理基础设施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

9、化改革,探索有利于长期发挥基础设施网络效益的长效机制,增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五、 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对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既带来新发展机遇,又提出更高发展要求。(一)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求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关于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要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广州要补齐交

10、通、能源、水利、信息、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推动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二)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要求推动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以广州等城市为核心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更高水平的全球竞争。“十四五”期间,广州须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着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以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绿色、融合发展,支撑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三)建设国际大都市,要求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落实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须遵循超大城市发展规律,适度超前安排城市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高质量永续发展,支撑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新水平。参考资料: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计划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