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doc

上传人:初中学霸 文档编号:6496984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学法指导: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高考展望: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

2、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基础知识(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2)农作物的推广夏商周:五谷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

3、茶叶生产规模大。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土地开发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4)农产品商品化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秦国郑国修郑国渠。秦朝:开通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2、规律探索(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素和基本条件要素:A耕地面积的扩大;B粮食产量的提高;C生产工具的改进;D生产技术的革新;E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基本条件: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B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C重视水利的兴修,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历代中央政府发展农业的举措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战国: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A春秋战国:江南有所开发,经

5、济开始发展;B秦汉:铁器传入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广泛使用牛耕、马耕,江南经济有所发展;C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隋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E五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F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A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B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C南方统治者对生产发展的重视;D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E政治中心的南移,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关于重农抑商问题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工商业的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剧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

6、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工商业的经营不如经营土地保障;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有利于是社会安定;D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二、历代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2、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确立于战国商鞅变法

7、,彻底废除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国有制:以屯田制和均田制为典型。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沿用,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我国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古代的赋税制度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承认土地私有初税亩春秋鲁国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编户制度两汉编户须向国家交纳田租、人头税、更赋,并服兵役和徭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租调制北魏受田农民须交纳租、调,丁男要服兵役

8、、徭役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经济的恢复租庸调制唐朝受田那么除交纳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两税法唐朝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纳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一条鞭法明朝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分摊在田亩上,征收银两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地丁银清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规律探索(1)对古代赋税的分类: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9、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便准的税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征收货币的税制: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2)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四、古代工商业的繁荣1、基础知识(1)手工业时期铸造业陶瓷业

10、纺织业造船业其他夏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出现原始瓷器西周平织和斜纹提花织物漆器制造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于造车春秋战国时期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器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漆器采用夹纻技术;用曲造酒;井盐、池盐、海盐的开发;工艺著作考工记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生产青瓷,北方生产白瓷吴国八倍之蚕、蜀锦造纸技术进步,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建业和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隋唐时期唐三彩、秘色瓷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特点:A产地分布广;B生产规模大;C产量多;D分工细;E技艺水平搞,融入外来风格明清时期A生产工具革新;B生产技术的提高,产品种类增加;C分工日益细密,

11、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D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E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商业、城市的发展时期商品种类市场形成城市兴起货币演变对外贸易商周时期商朝都城商以贝未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土特产交流中原市场形成许多都城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隋时期唐固定的贸易场所市,邸店、柜坊的出现,唐朝晚期出现夜市,农村出现草市长安、洛阳(北方)扬州、成都(南方)隋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允许外商自由贸易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国内市场扩大北京、南京,江浙地区:市镇白银成为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出现(3)交通的发展夏朝:有“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的记载。商周:大道宽广平坦,沿途设有

12、旅舍,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两汉:A丝绸之路:a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b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c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B海上丝绸之路:a时间:汉武帝以后b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c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隋朝:A开通大运河;B修筑北方驰道。唐朝:A陆路:向东:长安朝鲜;向西: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南亚、西亚、欧洲、非洲。B海路:向东:登州、扬州韩国、日本;向西: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13、。2、规律探索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A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B手工业技术不断不进步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手工工场的出现;D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A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B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C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A基础、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B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产生。C概况: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一些部门出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D地位:水平低;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E发展缓慢原因:封建所有制的束缚;封建制度的压制。w.w.w.k.s.5.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