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6562685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测试阅读提升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

2、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

3、。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

4、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

5、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征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

6、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

7、: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

8、“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

9、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材料二中作者以

10、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

11、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_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参考答案】1 A【B项,曲解文意,“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说法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C项,“全面论证”错,只能从正面论证。D项,“理想性”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不相同的。理想性,即“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君子”品格,意为“高尚品格”,“磊磊落落”的高尚人格。二者的含义范围是不同的。】2 B【逻辑有误。据原文“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

12、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只要就”过于绝对。】3 A【B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忧国忧民”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材料二的第三段是为了论证忧国忧民的诗词中也含有家国情怀,忧国,列举了曹植、辛弃疾、文天祥、陆游诗词中体现出的忧国而忘我的情怀;忧民,重点举了杜甫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以及在诗词中体现出的爱民之情,进而论证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而不是赞美李广的英勇气概。D项,文意倒置,根据文意,应是

13、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文本所体现的观点是: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4【答案】以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最后一段总结照应。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例证法、引证法,等等。5【答案】欲醇诗品,先正人品。继承“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优良传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成为品格高尚的“君子”,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继承诗歌书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点亮时代精神,辉映未来。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