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5单元 书 愤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doc

上传人:淘淘 文档编号:6753618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5单元 书 愤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5单元 书 愤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愤陆 游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进犯,中原沦陷在即,而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这是一首七律诗,共8句,这首诗的节奏、押韵情况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

2、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全诗紧扣住一个“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古文今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

3、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文本深读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愤”字的理解。_答案“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下、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_答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

4、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_答案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这首诗一共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 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钦佩,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的慨叹和讽刺。情境默写1陆游书愤中运用白描手法回顾两次抗金之胜表明收复之志的两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陆游书愤中运用典故和比喻的手法表明诗人年华已老但收复之志不移的两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陆游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诗人爱国热情、暗讽南宋无为的两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