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 文档编号:6757218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2《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22《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22年3月目 录一、发展环境. 5(一)发展基础. 5(二)形势要求. 8二、总体要求.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发展目标. 10三、空间布局. 13(一)总体布局. 13(二)三核一极主枢纽. 13(三)六廊六带主通道. 14(四)八园多节点全覆盖. 15四、打造融入新发展格局物流战略支点. 18(一)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18(二)完善多层级物流设施网络体系. 22(三)提升城市物流体系承载能力. 22五、构建支撑大循环双循环物流通道网络. 25(一)畅通国内国际双向物流大通道. 25(二)打造城市群都市圈辐射网络. 28(三)构建城

2、乡一体物流配送网络. 30六、培育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32(一)打造区域供应链组织中心. 32(二)培育枢纽经济发展新范式. 34(三)发展产业联动融合新生态. 35七、挖掘重点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潜能. 38(一)补足航空物流短板. 38(二)培育发展高铁物流. 39(三)构建冷链物流体系. 39(四)推动发展多式联运. 40(五)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40(六)创新发展智慧物流. 41(七)有序发展应急物流. 42(八)全面发展绿色物流. 42八、政策措施. 43(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43(二)优化土地要素投入. 43(三)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44(四)引导市场资源整合. 45(五)

3、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45(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 46(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46(八)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47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高度集成并融合创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产业组织地位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良好“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供应链运行环境,有利于强化区域产业集聚布局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造能力,对促进合肥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与建设规划安徽省“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4、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区位优势突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合肥位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处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衔接的重要节点位置,在南北交流和东引西进中发挥着战略性物流枢纽作用。合肥所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半径500公里范围覆盖5亿多人口,以及全国50%GDP和40%消费市场。截至202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526.2公里,通道连接西安、武汉、南京等九个方向,“时钟型”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公路通车里程达2.07万公里,干支结合的公路骨架和“一环八射多联”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正向“两环十三射多联”升级。以新桥机场为枢纽,通航城市91个,

5、连通全国、对接全球的航空运输体系加快形成。水运航道明显改善,合肥港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内河港口之一,长江支流上规模最大港口。经济产业基础较好,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20年GDP破万亿,达10045.7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城市20强。良好的经济产业基础支撑物流服务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完成货物运输量约4.69亿吨,大宗建材、家电、日用消费品等商品物流市场初具规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16.6亿元,占GDP的5.14%。各类物流企业超过8000户,其中A级以上物流企业60家。全面开放深入推进,国际物流发展取得突破。坚持大开放

6、战略,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2020年进出口总额达374.9亿美元,内陆开放枢纽格局初步形成。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公用保税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成运营,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节点设施支撑和政策保障。中欧班列(合肥)共开行38条线路,直达欧亚11个国家、36个节点城市,2020年开行568列,居长三角第二、全国第八,累计发运突破1470列,去回程满载率始终保持100%。合肥港二类水运开放口岸通过验收,2020年吞吐量达到37.1万标箱。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先后通过验收,2条国际货运航线(合肥美国芝加哥、合肥越南河内)常态化运营。

7、物流产业布局优化,物流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被列为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先后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合肥港物流园、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合肥新桥机场航空物流基地、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等物流枢纽建成运营,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中国南山合肥岗集综合交通物流港等物流节点加快建设,全市共有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宝湾(合肥)国际物流中心2个国家示范物流园,以及合肥中外运物流中心、徽运物流园(合肥公共物流园)等5个省级示范物流园。物流创新发展加快,专业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物流业态升级

8、和模式创新,围绕“互联网+”高效物流催生出一批“互联网+高效运输、智能仓储、便捷配送、智慧物流”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企业,徽运物流、国力物流、迅捷物流等传统运输、仓储、物流地产企业加速向现代物流和供应链转型。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海关“单一窗口”信息服务平台等建成投入运营。大件家电物流、汽车整车及供应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迅速,网络货运、共同配送、众包物流、即时配送、定制服务等物流新业态快速发展,物流业发展活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物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加强物流业发展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持续优化发展思路、聚焦发展重点、创新发展路径,引导物流业健康有序发

9、展。省、市两级政府出台一批推动物流发展政策,在设施建设、企业运营、政府管理等方面,形成资金、财税、土地、投融资等一系列政策安排,突出物流通道建设、枢纽建设、口岸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平台建设等关键领域发展,各项政策执行效果显著,有力促进了物流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二)形势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合肥强化物流支撑,在经济循环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面对外需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减弱和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逐步释放,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合肥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扩大物流网络

10、和辐射范围,补足国内国际供应链短板,优化生产与消费上下游流通结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着力打造国民经济循环战略支点。承载国家区域战略要求合肥优化物流组织,提高资源要素整合配置和产业辐射能力。合肥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中被赋予重要使命,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为合肥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合肥应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资源要素的聚集配置和高效整合作用,加快“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高效串接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区域经济规模化发展,引领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为合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提供

11、强大物流服务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要求合肥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新零售、直播电商、共同配送、众包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动生产组织方式与流通方式深刻变革。合肥应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演进方向和产业组织网络化、智能化大趋势,加快现代物流服务创新发展,推动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重构,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流通与现代物流服务深度融合,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参与全球高端产业链竞争和维护国家产业链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强大动力。总体而言,合肥物流业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但与其他物流较

12、为发达的中心城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对承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使命,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产业组织中心的引领支撑能力依然不足,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分布散、规模小、经营弱,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高端设施资源结构性不足,重要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能力不足、功能不完善、集成性不够。二是专业物流服务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缺乏有效支撑,尤其是国际航空货运短板突出,冷链物流等专业化服务亟待加强,通江达海能力不足。三是全球物流资源整合配置能力不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物流企业较少,物流

13、组织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物流业发展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各方对物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认识不统一、不到位,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思路不明确,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保障水平不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把握合肥支撑融入新发展格局战略方向,精准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要求,以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布局建设为引领,构建适配内需体系的国内国际物流通道网络,融入“通道+

14、枢纽+网络”国家物流运行体系,打造面向中西部、融入长三角的双向组织物流枢纽,营造规模化网络化物流发展条件,增强物流与产业要素协同集聚能力,主动嵌入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支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张发展,提升合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服务功能。(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供需适配、智慧高效、绿色韧性的合肥现代物流体系,衔接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物流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发展效果显著,物流业成为城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幅提升。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建成合肥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国际航空货

15、运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顶层设施,就近服务城市生产生活的各类专业物流中心、配送节点设施网络趋于完善,各类设施依托枢纽干支仓配平台实现功能有机对接和一体化运行,形成布局合理、能力强大、功能分层、整体运作的城乡物流设施体系。物流通道网络稳定高效运行。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及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规模化、通道化物流组织水平大幅提升,以铁路班列、铁路多式联运等为核心,初步建成对接国内重要消费市场和资源地的物流通道网络,全面融入“通道+枢纽+网络”国家物流运行体系。中欧班列、海铁国际联运、国际航空物流等服务产品常态化、高质量运行。辐射长三角城市群和合肥都市圈的区域分拨网络和配送末端网络持续加密,基本形成圈层式物流网

16、络体系,确立合肥对接长三角、面向中西部的关键物流枢纽地位。现代供应链组织水平与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现代物流与合肥制造、商贸等产业高度融合,建成若干创新能力强的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平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平台和商贸物流平台,物流网络与产业组织网络互为支撑、扩张发展生态初步形成,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串接和集成能力大幅度提高,物流枢纽经济与通道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培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枢纽经济示范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物流规模加速扩张,物流市场主体规模结构趋于集中,运营质量大幅提升,培育打造3-5家整合国家物流枢纽业务、支撑通道网络运营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鼓励积极申报国家5A级物流企业。物

17、流业务组织集中度提高,通过国家物流枢纽集中组织的铁路干线运输规模占全市总规模80%以上,多式联运比例显著提升,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快速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农村物流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物流企业和物流发展模式。物流成本水平持续下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1.5-2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对促进合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环境营造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表2-1 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名称2020年2025年综合水平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1.5-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国家物流枢纽建成运营数量(个)02-3指定海关监管场所(个)34-5通道

18、网络运行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开行量(列)14004000机场货邮吞吐量(万吨)8.7530全货机航线(条)42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TEU)37.155铁水联运累计发运集装箱量(万TEU)330快递业务量(亿件)8.8522.5整合国家物流枢纽业务、支撑通道网络运营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数量(个)3-5组织水平铁路运量占全市各方式货运量比重(%)0.561.4国家物流枢纽铁路组织规模比重(%)80三、空间布局(一)总体布局衔接合肥“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国土空间规划安排,结合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和主要产业园区、对外开放平台等布局,充分利用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条件,以陆港型、

19、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布局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强化枢纽整合组织能力,扩大通道辐射能级范围,支撑网络高效经济运行,加强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精准对接合肥经济产业辐射联动关键方向和目标市场,推动合肥物流发展形成“三核一极主枢纽、六廊六带主通道、八园多节点全覆盖”总体布局。(二)三核一极主枢纽三核:依托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合肥国际陆港、中铁四局智慧物流园、中外运供销物流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等城市北部物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区,联动合肥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突出铁路骨干通道作用,以干线运输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组织为核心,推动枢纽

20、片区间功能业务联动和干支仓配业务一体组织,布局建设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有效嵌入全市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创造,打造合肥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供应链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枢纽经济发展引领示范区。依托合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示范物流园区,整合合肥百大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合肥循环经济园专用铁路货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等节点设施,突出物流与商贸联动发展主线,加快增量公共仓储布局建设,强化分散商贸物流资源公共化、组织化、规模化集并整合,推动商贸流通业态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布局建设合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城市东部服务强大国内市场建设、交易形态丰

21、富、集聚辐射能力强大、线上线下融合联动发展的高品质综合商贸物流枢纽。整合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等节点设施,强化港口、铁路及联运设施能力建设和多式联运组织,加快供应链服务嵌入南部、东南部产业集群,推动公共物流、仓储等环节整合组织,布局建设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城市南部产业联动、对接铁水干线运输的大能力综合物流枢纽。一极:依托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加快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合肥新桥机场航空物流基地等枢纽载体建设,优化航空运输组织,丰富国内外航线网络,完善基于航空干线运输的区域辐射联运及航空产业物流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高端化、国际化物流资源要素和高附加值

22、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聚集,推动航空货运、国际物流与临空经济、航空都市等产业联动融合,布局建设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积极申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航空物流枢纽与国际门户。(三)六廊六带主通道六廊:突出合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关键枢纽节点区位优势,统筹推进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经济产业联系的重点区域方向,畅通合肥参与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骨干通道网络,强化与“一带一路”、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发展区域深度对接,打造沿江国际物流大通道、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面向长江中上游物流大通道、面向京津冀物流大通道、面向

23、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大通道和通达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航空物流大通道等物流廊道。六带:服务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对接和同城化发展,联动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等六大经济产业发展带,密切与都市圈城市综合立体物流通道网络联系,强化区域集散物流系统对接和分拨配送网络的有效覆盖,建设区域物流发展主通道。(四)八园多节点全覆盖八园:统筹各县区交通区位、产业发展、物流基础条件,面向周边200-300公里范围,满足大宗物资及主要消费品就近服务需求,聚集干线运输组织、区域分拨配送、集中仓储、大宗物资流通贸易等物流资源,兼顾城市配送功能,布局建设中外运物流华中中心物流园、蜀山物流园、合肥港物流园、合肥东部现代智

24、慧物流园、徽运物流园(合肥公共物流园)、合肥百大肥西农产品物流园、中国南山合肥岗集综合交通物流港、合肥百大周谷堆庐江农产品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多节点:结合各县区本地特色产业和居民生活物流配送就近服务需求,聚焦专业物流发展,重点集聚城市配送和仓配一体物流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合肥中外运物流中心、合肥经开区家电物流中心、江汽配套物流中心、合肥乡润粮食口岸物流园、中国物流合肥基地、京东肥西智能供应链产业园、苏宁云商合肥智慧电商产业园、庐江罗埠综合物流园、韵达智慧物流巢湖产业园等物流节点。图3-1 “三核一极主枢纽+八园”布局示意图图3-2 “六廊六带主通道”布局示意图四、打造融入新发展格局物流战略支点(一

25、)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存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现代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优化干线运输组织,完善干支仓配一体集疏运分拨配送体系,申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强化合肥国际内陆港货运需求集聚整合能力,建设全市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平台,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合肥)、铁海联运班列等,打造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和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密切合肥综合保税区与集中连片发展区联系,推动保税物流与外向型制造、贸易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核心区。依托中铁四局智慧物流园,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钢材供应链服务中心。强化中外运供销物流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等铁路干线接取送达、多式联运及

26、公路货运专线开行等能力,建设区域物流网络辐射中心。表4-1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列表名称服务功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补强补足多式联运、商品车分拨配送、口岸通关、国际物流等设施短板,承担铁路干线物流、多式联运、智慧信息等基础服务功能,延伸商品车分拨配送、供应链集成等服务。合肥国际陆港加快建设连接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专用线,完善多式联运、高标准仓储等基础设施,丰富班列产品,提升班列运行效率,承担铁路干线物流组织、国际多式联运、仓配一体等基础服务功能,延伸拓展大宗物资贸易、国际物流等服务,助力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合肥综合保税区承担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基础服务功能。突出围绕强大国

27、内市场建设需求,加快拓展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展销、高端装备采购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引导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国际贸易等外向型制造、贸易产业布局。其他主要功能区块中铁四局智慧物流园充分利用铁路专用线优势,强化与枢纽铁路干线运输对接,聚焦钢材等大宗物资流通全过程,承担钢贸销售、流通加工、智能仓配等基础服务功能,拓展集装箱运输、工程配送、货运代理等服务。中外运供销物流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等承担枢纽分拨配送、智能物流信息匹配交易等区域网络辐射服务功能,延伸农副产品、家居建材、汽车配件、日用消费品等商贸供应链,拓展供应链物流、金融等服务。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合肥百大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突出围绕国家骨干冷

28、链物流基地建设,聚焦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物流集成服务,联动完善城市及都市圈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引领区域生鲜冷链业态模式升级和农业生产组织变革,打造服务全市、联动全省、辐射东中部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商贸物流供应链组织中心。发挥合肥循环经济园专用铁路货场优势,巩固提升服务大宗物资物流服务能力,创新分散商贸、电商快递资源对接铁路等干线运输组织模式,打造以铁路干线运输、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大能力综合物流枢纽。结合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商贸、仓储、运输等资源集约化整合组织和公共仓配一体设施建设,打造有效集成商贸物流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和区域公共性日用消费品、快递电商等分拨转运中心。表4-2 商贸

29、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列表名称服务功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合肥百大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加快仓配一体冷链设施、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等项目建设,完善生鲜冷链交易及物流信息系统,提升农产品干线物流组织、区域分拨组织、流通加工、电子商务、交易结算、冷链物流等服务能力,发展壮大贸易规模、种类,提升市场辐射能级范围。加强“中央厨房”、分级分拣流通加工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城市及区域市场高品质生鲜冷链需求。依托提升农产品销售渠道优势,开展贯通田间地头至居民消费全产业链组织与服务,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桥头集站物流园合肥循环经济园专用铁路货场加快铁路专业货场、仓储设施等建设,提升服务周边产业的大宗产成品物流服务

30、能力,联动商贸、电商快递等物流资源,拓展服务品类,完善区域分拨配送体系。加快建设韵达快递安徽省区域总部基地项目(肥东)等设施,共同打造集铁路干线运输、多式联运、仓储集散、区域分拨、城市配送、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物流服务体系。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加快商贸、仓储、运输等资源集约化整合改造。扩大永辉、中通等区域分拨配送中心规模,培育引进网络化、规模化分拨企业,完善商贸供应链集成组织功能。加快对接铁路运输资源,打造铁路干线组织、公路货运专线、共同仓储、城市配送等一体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安徽大众冷链制冰及冷链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口、商品车专用码头、铁路专用

31、线、作业场站及仓储等设施建设,承接合肥港物流园集装箱业务转移,强化与宁波港、上海港等世界级港口群以及产业辐射目标市场联系,提升铁水干线运输组织、制造业供应链集成功能,打造江淮联运中心和多式联运运输组织平台。发挥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优势,拓展国际物流及贸易功能。表4-3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列表名称服务功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创新水运集装箱航线、铁路班列、多式联运等组织模式,提升水铁干线运输组织、仓储集散、货物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功能一体服务能力,强化制造业供应链集成组织,促进区域产业依托通道网络服务高质量规模扩张发展。加快中派临港综合产业园港口物流设

32、施等谋划建设。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突出围绕电子信息等产业国际化发展物流需求,强化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功能,拓展国际贸易展销、跨境电商等业务,对接和融入枢纽水铁干线运输组织平台,联动建设区域分拨网络,打造区域国际产业集群。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以合肥新桥机场航空物流基地为核心,集中布局建设“轴辐式”组织、中转型服务的区域航空货运设施,加快航空物流平台建设,规模化培育和拓展全货机航线,形成区域有影响力的航空货运组织中枢。重点加快新桥机场改扩建工程、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等项目建设,推进国际货站、顺丰快件转运中心、唯品会安徽物流园等项目高质量运营,深化与航空物流龙头企业、大型网络型电商

33、快递企业等战略合作,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布局,支持培育发展壮大。依托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合肥空港进境指定监管场地,联动区域消费网点,推动与市内免税店等合作,做大航空口岸物流进出口规模,满足区域强大内需市场与进口商品高品质国际物流组织需求。表4-4 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功能列表名称服务功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合肥新桥机场航空物流基地立足安徽省及合肥市优势产业航空物流需求,统筹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科技研发等临空产业发展物流需要,集成航空运输为主的全供应链服务,拓展航空物流引领临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航空运输联动文旅休闲、跨境贸易等一体服务的“航旅购”新

34、模式,加速跨境电商、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及中高端制造和消费品流通产业集聚发展。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挥航空口岸和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物、肉类等指定监管场地优势,开展航空保税物流、集成电路仓储保税物流、高端生鲜产品进口等业务,加快申建种苗、药品等指定监管场地。(二)完善多层级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加快专业物流设施建设。围绕“八园多节点”基本格局,加快推进各类专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为相关县区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等产业聚集区提供就近专业化物流服务,完善覆盖县区、多层级的服务设施网络。合肥经开区、新站高新区、长丰县、包河区、庐阳区等区域服务周边制造业为主的专业物流设施,依据产业

35、组织特征需要,密切生产组织供应链环节对接,着力完善相关铁路、公路场站、港口等设施条件,提升大宗工业原材料、工业品仓配设施等能力。合肥高新区、肥东县、肥西县、瑶海区、蜀山区等侧重商贸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设施,强化区域性农产品、生活用品等商贸流通仓配设施及深加工处理能力,加快布局电商、快递城市二级网络服务节点,兼顾区域应急物资储备补充能力建设等。庐江县、巢湖市等侧重农产品服务的专业物流设施,重点提升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等能力建设。推进专业设施对接国家物流枢纽。加快专业设施与业务相关国家物流枢纽开展能力、功能、运作的系统对接。以制造、商贸等产业供应链的全链条有机协同为导向,统筹国家物流枢纽顶层供应链仓

36、配设施能力与各物流园区、中心的区域性就近产业物流服务能力关系,完善枢纽干线集成功能与专业设施间的区域支线网络运输功能关系,强化与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并与其他设施关联运行的城市物流设施和运行网络整体系统。(三)提升城市物流体系承载能力提高要素分类集聚水平。加快依托主枢纽集聚并整合全市、区域物流资源进程。突出不同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特色,紧扣国际对接、干线集成、辐射区域等顶层服务功能要求,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城市和区域内干线服务、支线服务、仓储服务、配送服务、顶层供应链服务等资源向枢纽规模集聚。针对就近服务产业的其他物流设施,积极引导周边分散的企业物流资源集中运作

37、。强化国家物流枢纽与其他设施的资源错位集聚,形成相互间能力匹配、统一调度运作关系。建立合肥市国家物流枢纽间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各枢纽运营主体融合互动发展路径,促进枢纽间空间、功能、运作等深度对接,在干线开行组织、供应链运行协同等重点领域,创新枢纽间业务互为支撑的平台化组织模式,提高合肥物流运行组织的整体性水平,增强城市集聚要素、服务区域的承载能力,打造物流战略支点。增强战略支点辐射组织能力。依托国家枢纽的要素集聚条件,强化市场主体利益整合,培育统一的枢纽运营主体,着力完善铁路、水运、航空等干线运输开行机制,集成全市干线运输需求,创新平台化运输供给模式,提升规模化运作水平,提高干线运输生成能力和组

38、织效率。围绕国家骨干物流网络空间布局,突出合肥具有关键供应链产业链关系的长三角、长江中游等通道方向,加强与沿线国家物流枢纽间对接协同,积极参与和利用好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平台,着力推进枢纽运营主体对接,建立企业层面沟通机制,深化业务操作规范、平台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合作,共商开行枢纽间班列业务,加快形成骨干物流通道网络,支持合肥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夯实互联共享信息平台基础。推动各国家物流枢纽平台信息和业务联通,加强功能的差异发展与有机对接,突出铁路运输、网络货运、航空物流、航运物流、仓储及物流资源、多式联运等专业化信息功能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完善枢纽间市场化协作分配机制,以陆上、空中等干线运输集成效

39、率,区域网络资源共用效能,各类产业供应链集成价值等为动力,打通枢纽间业务组织关系,实现资源全面、有效配置,提高关键业务发展水平,培育统一业务品牌,逐步形成公共性的全市物流组织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政府关联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服务并对接各类枢纽平台的交通、公安、海关、市场监管、气象等政府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创造平台物流服务基本条件。集成物流交易运作大数据,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信息连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手段,建立完善的物流市场主体信用评级机制,构建物流交易信用体系,优化物流服务市场环境。积极与金融服务企业或具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物流供应链企业协作,拓展物流交易环节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打造物流

40、交易结算服务中心和投融资平台,为创新物流业态、提升产业价值提供平台支撑。专栏4-1 物流枢纽设施发展重点工程1. 物流枢纽设施及集疏运配套建设工程加快“三核一极主枢纽、八园多节点”等物流枢纽节点设施建设,同步启动枢纽、园区等周边集疏运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至主要干线出入口、交通场站及产业园区等连接网络,为枢纽及园区干支衔接、仓配集疏提供支撑。2. 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引进并举,明确“三核一极”等国家物流枢纽运营牵头主体,统筹各枢纽整体功能设计和一体化业务安排,以企业协作、业务对接为重点,以平台整合为手段,通过组建联盟、战略合作、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培育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利用国家

41、枢纽的规模化运作、多环节协同环境,鼓励和支持枢纽运营企业、通道化业务开展企业等率先做大做强,积极申报国家5A级物流企业。3. 物流设施要素保障工程加强国家物流枢纽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衔接,明确枢纽四至范围,保障土地供给,确保枢纽用地规模、土地性质和空间位置长期稳定。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精准谋划出台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鼓励枢纽发展支持政策。五、构建支撑大循环双循环物流通道网络(一)畅通国内国际双向物流大通道提升沿江国际物流大通道组织效能。密切与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动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联系,畅通合肥至长三角城市群的国内大循环,对接联通经港口、机场至东亚、东盟、北美、欧洲等的国际大循环,形成内联合肥经济产业核心联动圈层,外通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大能力国际物流廊道。强化枢纽场站与集疏运体系设施完善和功能完备,重点围绕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所需农资化肥、工业原材料、煤炭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公务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