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第12讲 【诗歌】诗歌主旨题.pdf

上传人:空登山 文档编号:6806967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9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第12讲 【诗歌】诗歌主旨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第12讲 【诗歌】诗歌主旨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秋高一语文第十二讲诗歌主旨题答案解析1【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渲染环境,紧扣标题中的“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勾勒出一幅冬至枯坐图。借景抒情,充分反映出了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解答此类题时,要把关键句拆分成若干个词和词组,逐一分析其含义和效果,特别是对于主旨表达的效果。概括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答案】诗人主要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达“思家”之情。实写冬至夜里,诗人独自一人在邯郸驿中。虚写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

2、,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的画面,以此来表现思乡之情。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解析】“怎样”问的是手法,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想象“对面写来”,也就是“我想你想我”,再结合诗句指出想象的具体内容即可。至于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是白居易诗歌的一贯风格,这一点可以当作文学常识来记忆。诗歌鉴赏: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

3、之意。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可知。2【答案】模块1:导学学案模块2:精讲精练例题1例题2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女浣”“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却并不悲苦。郦诗、杜诗: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解析】本题考查意象的运用和情感抒发方面的比较分析。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

4、鸣”,猿声凄异哀转,令人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1【答案】虚实相生、对比。越中览古回忆过去勾践破吴、战士凯旋而归的盛大场面,描写今日宫殿凄凉被鹧鸪占领的景象,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出凄凉悲伤的气氛。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进行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苏台览古:吴苑残破、苏台荒凉,遗迹上新柳青青,菱歌轻唱,月色清寒是实写。吴王宫里人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人事变化,兴亡无常。不变的景物和变化的人事相对比,深化了凭吊古迹的感慨和伤感氛围。【解析】首先回答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相生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来看,第一首诗前三句是虚写,是作者对

5、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勾践破吴的胜利的描写,而最后一句是实写,是作者对今日所见之破败、萧瑟之景的描写,以昔日繁盛的虚景和今日凄凉的实景进行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第二首诗前三句是实写,是对所见之景的描写,而最后一句是虚写,是对吴王宫里人的想象。荒台仍然是古代的那个荒台,江月仍然是原来的那个江月,但是杨柳、菱歌、宫人都在变化,以不变的景物和变化的人事相对比,深化了凭吊古迹的感慨和伤感氛围。1【答案】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解析】描述诗中画面,需要点明环境、景物、主体和活动。2【答案】本诗通过刻画人

6、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解析】本题比较容易,已经告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手法谈谈思想感情即可。1例题3例题4模块3:拓展训练例题5【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

7、,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之心。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2【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此题要求鉴赏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由上题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诗歌情与景关系的鉴赏术语为考生熟知。由此即可整合出答案。1【答案】C E【解析】C项,

8、“耻”是“以为耻辱”之意,诗句原意为“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做上宫琴”,“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理解有误。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2【答案】本诗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托物言志,把竹子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的关键是“物”的特征和“志”。此诗的物象是“竹子”,注意抓住“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等词句,概括出竹子不慕奢华

9、、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然后由此分析情感。1【答案】诗句中提到了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并描写征人“朝朝马策与刀环”的戍边生活,所以是一首边塞诗。例题6例题7【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结合边塞诗常出现的意象以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玉关”(玉门关)、“黄河”与“黑山”(木兰辞“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三个属于课内知识,学生可以据此作出判断。2【答案】第一句写士兵年年在金河与玉关之间反复征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持久的怨情;第二句写每天策马舞刀、习武练兵,表达了征人对战争频繁的怨情;第三句通过写春日落雪、气候酷寒表达了征人对边塞严寒的怨情;第四句通过写黄河绕黑山的单调之景,表达了征人对边塞寂寞、景色荒凉的怨情。【解析】赏析诗歌表达的感情,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两者之间以“复”相连;次句出以“马策”“刀环”,说明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内涵,中间用“与”字相连。又有两个时间副词,“岁岁”表达了时间的持久,“朝朝”表达了时间的频繁。所以这两句表达的是战争的持久、频繁,征战生活的单调,以及将士们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第三、四句则是写景,通过描写春日落雪的酷寒气候以及黄河绕黑山的单调之景,表达对塞外景色严酷、荒凉的怨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