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pdf

上传人:九年教育 文档编号:6956549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PDF 页数:102 大小:9.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历史选择性必修 2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经济与社会生活LISHIPUTONG GAOZHONG JIAOKESHU定价: 元绿 色 印 刷 产 品 绿 色 印 刷 产 品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封面改书脊.indd 1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封面改书脊.indd 12020/7/24 下午1:222020/7/24 下午1:22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北京选择性必修 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统编版总 主 编:张海鹏 徐 蓝本册主编:杨共乐 叶小兵 编写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叶小兵 李 凯 杨共乐 郑 林 姚百慧责任编辑:黄

2、云龙 赵万东美术编辑:于 艳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 2 经济与社会生活教育部组织编写出 版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院 1 号楼 邮编:100081)网 址 http:/重 印 出版社发 行 新华书店印 刷 印刷厂版 次 2020 年 7 月第 1 版 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开 本 890 毫米 1240 毫米 1/16印 张 6.25字 数 134 千字印 数 册书 号 ISBN978-7-107-34880-8定 价 元定价批号: 号 审图号:GS(2019)3383 号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使用本产品任何部分违者必究如发现内容质量问题,请登录中

3、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 联系调换。电话: - 统编版目 录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8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18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9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24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29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34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35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41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46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5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54第11课 近代以

4、来的城市化进程 61统编版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66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67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7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79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80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86活动课 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91统编版 1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在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约1万年前,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人类有条件从事各种物质文化创造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亚洲、非洲

5、、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统编版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

6、 1 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他们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那时的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他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

7、,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聚焦统编版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3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世界不同地区

8、的居民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距今约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

9、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这些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点

10、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学习聚焦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标本统编版4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这是1

1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墓室画像石拓片。画面最下一层为牛耕图,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 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 (局部) 此图截取自乌尔王陵中出土的乌尔王家军旗,表现的是苏美尔人提着鱼参加宴会的场景。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 这幅古埃及墓葬壁画,反映了古埃及人放牛的场景。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历史纵横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

12、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史料阅读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崔寔政论统编版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5 古希腊陶瓶 这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

13、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这幅大理石浮雕,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一位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

14、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印第安人农耕图 这幅16世纪法国人画的速写,描绘了印第安人劳作的场景。统编版6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

15、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学思之窗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

16、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学习聚焦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bS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qiQ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淮南子修务训问题探究探究与拓展统编版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7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班固白虎通义号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汉朝在蔬菜栽培方

17、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总结了多种蔬菜栽培技术, 汉书召信臣传还有温室栽培的记载。查找资料,了解汉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学习拓展统编版8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 2 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学习聚焦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 6000 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美洲物种的外传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18、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 本草纲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图 英国人于16世纪绘制的马铃薯图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

19、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统编版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9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

20、,因名“番薯”云。凤冈陈氏族谱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学思之窗 16世纪中叶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史料阅读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

21、故名。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统编版10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新航路开辟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学习聚焦咖啡与咖啡馆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 。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

22、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历史纵横玉米亚麻小麦苹果桃水稻水稻水稻波士顿纽约亥俄河阿大洋西休伦湖安大略湖湖伊利俄巴拉契亚山脉查尔斯顿1763年英国禁止向西垦殖界线农作物小麦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由欧洲移民

23、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史料阅读番 椒: 丛 生, 白 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高濂 遵生八笺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统编版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1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

24、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学习聚焦 荷兰画家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思考点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

25、发展。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统编版1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

26、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查找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美洲的菠萝在中国引种和传播的情况。史料阅读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袁景晖建始县志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学习拓展问题探究探究与拓

27、展统编版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3第 3 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温室种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温室能够做到在寒冷的冬季透光保温,在炎热的夏季遮阳降温。与露地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时间、收益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可以在不同季节为人们提供更多种类的蔬果。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

28、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用大功率 蔬菜温室大棚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学习聚焦 铧式犁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设施农业,是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动植物全天候生长的农业生产

29、方式。典型设施有环境安全型温室、禽畜舍、菇房等。统编版14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学习聚焦人工智能在农业机器中的应用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果。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饲料分配自动化。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历史纵横20世纪以来,玉米、小

30、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千克。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31、。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万到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头猪;大型肉牛场、奶牛场规模也在万头以上。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2、。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现代化养鸡场统编版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5 运输船冷库 浙江舟山渔民准备将运输船冷库中的金枪鱼运输上岸。 现代粮仓 这是位于辽宁沈阳的国家储备粮粮仓。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由百吨发展到千吨、万吨。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思考点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

33、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如今,人们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各类生鲜食品,且能将其在家中保存较长时间,方便食用。 冷链物流, 泛指水果、 蔬菜、 肉类等食品在生产、 贮藏、 运输、 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但是,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

34、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学习聚焦统编版16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大饥荒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波及36个国家1.87亿人口,整个地区至少缺粮1840万吨。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000多万。历史纵横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

35、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 (2009 年11月16日)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学思之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36、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 476.5万吨,2020年达到66 949万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徽标与粮食安全相关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现代化大大地丰富了食品供应,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

37、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统编版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7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为遏制这种趋势,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思考点史料阅读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

38、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正)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

39、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19世纪初,法国人制造出罐头食品,成为现代食品保藏技术的开端。从此,各种现代食品保藏技术不断问世。选择一种你熟悉的食品保藏技术,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学习拓展问题探究探究与拓展统编版18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的技

40、术发展,给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大量劳动实践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统编版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9第 4 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锐利而耐用的铁农具的普及,使得人们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图为出土于河南辉县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农业工具的变化

41、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石器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对早期人类来说,石器的制作并不简单,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这些工序需要专人完成。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学习聚焦 战

42、国铁犁铧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 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铲统编版20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历史纵横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距今约1万年前,刀耕在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产生。人们先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已经产生,开始出现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犁耕出现。此后犁耕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

43、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筒车 翻车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思考点世界许多文明地区都发明了灌溉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

44、广泛使用。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史料阅读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陈廷章水轮赋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学习聚焦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最先出现的手工业之一是纺织工具的制作。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统编版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1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

45、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史料阅读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

46、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王逸 机妇赋 工匠使用坯车制坯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匣钵 南宋支钉垫饼汉朝提花机模型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这四件提花机模型是随葬用品,其形制前所未见,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它们的出现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历史纵横 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蜀锦提花机模型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金属冶炼的工具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准。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

47、磨平金属的锉等。除了锻打金属之外,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统编版2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学习聚焦劳作方式的发展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

48、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水排历史纵横南阳自战国时就以冶铁业著称,汉武帝曾在此设铁官。考古资料表明,汉朝时南阳郡内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 “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水排复原模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思之窗男耕女织中国古代谚语说: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 织, 或

49、受 之 寒。 ” 男 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历史纵横历史上也存在过农业庄园式劳作。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史料阅读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50、统编版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3 河南安阳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约32吨,其中绝大多数经过加工,反映出商朝制骨作坊的规模之大。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yWo)(jP)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战国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用铁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情况。渔业也是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出一种古代渔业工具并加以说明。古代还有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