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

上传人:九年教育 文档编号:6956606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PDF 页数:118 大小:14.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历史选择性必修 1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LISHIPUTONG GAOZHONG JIAOKESHU选择性必修1定价: 元绿 色 印 刷 产 品 绿 色 印 刷 产 品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封面改书脊.indd 1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封面改书脊.indd 12020/7/24 下午1:282020/7/24 下午1:28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北京选择性必修 1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总 主 编:张海鹏 徐 蓝本册主编:卜宪群 李 帆编写人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卜宪群 刘国新 许 斌 李 帆 李

2、卿 张 帆 陈时龙 晏绍祥责任编辑:马曙慧 冯 良美术编辑:于 艳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育部组织编写 出 版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院 1 号楼 邮编:100081)网 址 http:/重 印 出版社发 行 新华书店印 刷 印刷厂版 次 2020 年 7 月第 1 版 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开 本 890 毫米 1240 毫米 1/16印 张 7.25字 数 160 千字印 数 册书 号 ISBN 978-7-107-34721-4定 价 元定价批号: 号 审图号:GS(2019)3462 号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使用本产

3、品任何部分违者必究如发现内容质量问题,请登录中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 联系调换。电话: - 统编版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8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4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2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9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30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34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38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4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44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49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54目 录统编版第

4、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59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60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67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7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78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85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86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92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97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98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04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109统编版 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

5、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统编版2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 1 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6、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建筑复原图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学习聚焦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思考点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

7、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西周时期,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分封

8、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统编版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晚期,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大盂鼎

9、 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秦朝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学习聚焦“皇帝”名称的由来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不更改过去的王号,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

10、为“泰皇” 。嬴政去“泰”用“皇” ,又采上古“帝”号,取名“皇帝” 。皇帝自称“朕” ,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 ,印称为“玺” ,其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历史纵横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史料阅读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

11、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统编版4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书同文字”木方 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称“九卿” 。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秦统一后设36郡,后又不断调整。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 、县丞、县尉。郡县

12、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献与出土材料均反映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不达到一定的数量“不得休息” 。史料阅读下述史料反映了秦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事请殹(也) ,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 ,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

13、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学习聚焦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学思之窗统编版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5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

14、。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

15、,是为“内阁” 。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思考点养心殿西暖阁 雍正帝之后这里作为清朝皇帝批阅奏折及与军机大臣商议政事之所。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统编版6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16、 政治制度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这两位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

17、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 、县三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

18、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 ,府之下设县(州) ,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唐朝沙州节度使张承奉致都僧统等帖 节度使是唐朝中后期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此帖有“沙州节度使印” ,是沙州节度使给都僧统等的帖。统编版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7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 。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

19、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廷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学习拓展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统编版8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 2 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学习聚焦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是否应当以陶片放逐法放逐一位势力足以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如果公民大会认为有

20、这样的人,过 70 天左右再举行公民大会正式投票。如果当天投票总数达到 6000,得票最多者会被放逐国外 10 年。10 年后,他可以返回;他也可以中途被城邦召回。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

21、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虽然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绘有重装步兵的古希腊陶壶 陶壶出土于意大利半岛,距今约2700年。壶上图案展现了古希腊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古希腊公民既是士兵,也是土地所有者。他们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掌握绝大部分社会财富

22、,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 刻有雅典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统编版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9 (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 ,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史料阅读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

23、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罗马公民登记 正常情况下,罗马每五年对公民进行一次普查,确定公民人数以及每个公民的财产,并据此确定每个公民应承担的义务。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思考点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在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

24、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古罗马塔西佗著,王以铸等译编年史上册与罗马共和国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学思之窗统编版10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公民都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他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25、的雏形。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 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

26、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学习聚焦大宪章规定:(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

27、辑中古部分阅读材料,想一想: 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思之窗 查理大帝(742814)铜雕像统编版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1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其中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最为典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1775年,在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

28、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 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逐渐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但德意志国内封建势力强大,许多诸侯实际成为独立的君主。1125年,一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罗退尔以承认他们的选举权为代价换取支持。

29、此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他们选举的国王再经过罗马教皇加冕,正式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 ,确认由七大封建诸侯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的合法性,这七大诸侯被称为“选帝侯” 。但是,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解散,选帝侯也变成了荣誉称号。历史纵横近代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学习聚焦 英国议会大厦 美国费城州议会大厦东会议厅 1787年,各州代表在这里制定了美国宪法。统编版12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19世纪前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和

30、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但英国议会议员席位仍根据数百年前划分的选区分配。许多老选区已经衰败,个别选区已不存在,但仍旧选举议员进入议会。而新兴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人口众多,却仅有很少的代表或没有代表。不合理的选区划分和选举制度,使土地贵族继续把持议会和政府,政治极其腐败。英国人民多次发起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在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下,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832年改革拉开了议会改革的序幕。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

31、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历史纵横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过程。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探究与拓展英国政府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首相提名各部

32、大臣。如果首相所在的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首相必须下野,由在选举中赢得多数的党重新组阁。美国则以总统为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并提名阁僚,问题探究统编版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3查找资料,了解英国、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学习拓展总统能否连任不会直接受到国会选举胜败的影响。查找资料,比较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统编版14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 3 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国民党成立地点北京湖广会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国民政府坚持“训政” ,实为独裁统治。学习聚焦

33、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1913 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逊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34、法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

35、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民国初期的党派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历史纵横 国务员,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组成。统编版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5海火车站被刺杀。 “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思考点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

36、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但国民党的“训政” ,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

37、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可见,国民党的所谓“训政” ,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训政”开始之时,国民党规定“训政”的期限为六年,后来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直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革命程序”论“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38、。历史纵横 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统编版16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 ,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大反攻前夕的抗日根据地各抗日根据地分界线国界地区界省级

39、界广 东广南京香港澳门上海(北京)北平延安(葡占)(英占)南 海东海黄 海渤黄河长江海大反攻前夕的19个抗日根据地海南岛陕 甘 宁晋晋晋察冀冀热辽冀冀豫豫豫皖皖中苏 南淮 北淮 南浙东苏中苏北鄂河 南鄂赣东琼 崖湘鲁山东绥察 哈 尔热 河河江苏安徽绥山西辽 宁远陕西甘 肃湖 北河 南浙 江宁 夏湖 南江 西北山 东(日占)台湾岛 大反攻前夕的19个抗日根据地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思考点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

40、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

41、三分之一。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聚焦统编版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7 陕甘宁边区人民投票选举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1年5月1日

42、)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学思之窗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43、,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 ,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6月30日) , 毛泽东选集第4卷史料阅读统编版18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

44、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

45、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

46、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料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学习聚焦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统编版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

47、政治制度的演变19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的基

48、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

49、共产党领导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统编版20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系

50、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入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