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科二必背词条.pdf

上传人:nanchangxurui 文档编号:7030806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90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科二必背词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学科二必背词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学科二必背词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学科二必背词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学科二必背词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提取(第一知识点提取(第一轮轮) 1212 月月 1 11 1 日日 课程名称:教育与教育学课程名称: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属性是什么?一、教育的属性是什么?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阶级性(3)教育的历史性 二、教育的起源有哪些理论?二、教育的起源有哪些理论? 1.神话起源说 观点: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生物起源论 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 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 观点:教育起源于劳

2、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三、 “六艺”教育包括哪些?三、 “六艺”教育包括哪些? 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射:射技教育; 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 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 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四、四、“七艺”“七艺”教育指的是什么?教育指的是什么? “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五、五、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有哪些特征?有哪些特征? (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 六、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六、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七、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七、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八、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八、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3.学习过程:学思习行; 4.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 5.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 6.师德: “其

4、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九、简述学记地位及教育思想九、简述学记地位及教育思想 地位:是中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 教育思想: 教育与政治关系:化民成俗,其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课内与课外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启发式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相长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十、十、简述古希腊三贤的主要教育思想简述古希腊三贤的主要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法(产婆术) ,是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定义,是西方最早实行

5、启发式教学的人;提出了“美德即知识” 。 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 ,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提出了“灵魂说” ,实施体、德、智三育;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1212 月月 1 12 2 日日 课程名称:教育与教育学(2) 、教育的功能(1) 一一、简述、简述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要点要点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科学教育学的诞生。其主要观点有: (1)建立教

6、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即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4)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二二、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要点、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要点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其主要思想有: (1)认为“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生长” 、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 “学校即社会” 。 (2)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教育的目

7、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主张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4)提出了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三、什么是教育的三、什么是教育的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 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如: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到了照管儿童的功能。 四四、简述简述生产力生产力对

8、对教育教育的作用的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五五、简述简述教育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六六、简述简述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对教育教育的作用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七七、简述简述教育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

9、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八八、简述、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九九、简述简述教育教育的人口功能的人口功能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表现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表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对政治、 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1212 月月 1 13 3 日日 课程名称:教育的功能(2) 、教育目的 一一.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二、 简述学校教育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

11、时和延时的价值; ()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 1.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四四、简述简述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及对教育的启示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 3.身心发展

12、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做到扬长避短,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五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哪些?包括哪些? 1.国家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六六、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联系的区别联系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

13、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七七、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八八、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

14、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九九、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观点及代表人物的观点及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有: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 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孟子等。 十十、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方向,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其它各育的实

15、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 增强他们体质、 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但我们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承

16、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是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1212 月月 1414 日日 课程名称: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 一一、影响学制的因素影响学制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二二、简述、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

17、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三、简述、简述西欧双轨制西欧双轨制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 结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 特点: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四四、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的概念和特征和特征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

18、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免学杂费) 。 五五、福勒和布朗福勒和布朗把把教师的发展分为教师的发展分为哪几阶段?哪几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该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 该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 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大小、时间的压力和核对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的阶段。 该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

19、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六六、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七、七、教师素养教师素养包括哪些?包括哪些? 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旨在养成胜任教师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而进行的自觉、持续的修习涵养过程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包括:道德素养、专业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八、教师八、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的特点有哪些?有哪些?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九、师生关系包括哪几种?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

20、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十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212 月月 1515 日日 课程(1) 一、隐性课程的形式有哪些?一、隐性课程的形式有哪些?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观念性隐性课程,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 (4)心理性隐性课程,如:学校人际关

21、系状况等。 二二、制约课程的主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要因素有哪些?有哪些?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1.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三三、简述、简述知识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的的的代表人物及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1.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教学; 2.按照知识逻辑体系进行编排;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四四、简述、简述学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1.以学生为中

22、心; 2.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3.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代表及主要观点五、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代表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1.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改造社会; 2. 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应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文化。 六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 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

23、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纵向组织侧重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指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 七七、简述、简述泰勒的目标泰勒的目标原理原理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

24、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八八、简述课程计划简述课程计划 概念: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组成部分: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说明(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作用: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九、简述课程标准九、简述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

25、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组成部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术语解释。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作用:第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第二,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第三,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四,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十、简述教科书十、简述教科书 概念: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同时,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 1212 月月 1717 日日 课程名称:课程(课程名称:课程(2 2)

26、一、一、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 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二二、简述简述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1.课程忠实取向课程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持这

27、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 2.2.相互调适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 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3.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三三、简述课程表的安排原则简述课程表的安排原则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四四、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由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

28、出。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CIPP 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CIPP是背景(conten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成果(product)评价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CIPP 课程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一般人掌握。 五五、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 1

29、.理论基础:人本主义思潮、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 2.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 ,即 “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 六六、简述、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

30、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七、七、简述新课改强调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简述新课改强调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从小

31、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八、八、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1.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2.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

32、,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4.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212 月月 1818 日日 课程名称:教学(课程名称:教学(1 1) 一、简述一、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

33、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简述二、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三、简述三、简述备课的要求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四、简述四、简述上课的具体要求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气氛热烈。 五、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五、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

34、殊的认识?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有指导的认识。 六六、简述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七七、简述教学过程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六、简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六、简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

35、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1.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 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 八、简述八、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

36、识的过程, 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无从生长。 2.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 3.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九、简述九、简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的关系 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

37、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得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 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十、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

38、系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 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 自觉性;

39、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1212 月月 1919 日日 课程名称:教学(课程名称:教学(2 2) 、) 、品德品德 一、简述一、简述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定义定义: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实施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

40、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简述二、简述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定义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三、简述三、简述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原则原则 定定义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41、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施要求: (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 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四、简述四、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定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实施要求: (1)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五、五、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原则原则 定义定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

42、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实施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六六、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讲究语言艺术。 七七、简述、简述谈话法的基本要求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八八、简述、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班级

43、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1)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九、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 5-6 岁之前的儿童基本处于无规则阶段。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 6-8 岁的孩子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 9-10 岁儿童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4、。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4.公正阶段 11-12 岁以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十十、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十一、十一、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

45、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与依从相比, 认同更深入一层, 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 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十二、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十二、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2.学校教育;3.社会因素;4.同伴群体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1212 月月 2020 日日 课程名称:德育课程名称:德育 一、一、

46、德育内容德育内容包括哪些?包括哪些? 1.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 2.思想教育。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3.道德教育。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功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二、简述二、简述德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

47、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中学德育原则中学德育原则有哪些?有哪些? 1.导向性(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主义德育原则) 四四、如何贯彻、如何贯彻疏导疏导性的德育性的德育原则:原则: 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

48、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五五、如何贯彻、如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 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的进行。 六、六、如何贯彻长善救失原则?如何贯彻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

49、在德育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 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七七、中学德中学德育的途径育的途径有哪些?有哪些?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作工作 八八、中学德育方法中学德育方法有哪些?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

50、.品德评价法 九九、简述、简述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的贯彻要求的贯彻要求 说服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十十、简述榜样法的贯彻要求、简述榜样法的贯彻要求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 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师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文集 > 人物传记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