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文化用品博览.pdf

上传人:空登山 文档编号:7061317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1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文化用品博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文化用品博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文化用品博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文化用品博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文化用品博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斋里的小主人纸的由来世界上诸多发明之中,纸这种记事材料大约可算是最伟大的一种了,因为它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播和延续。任何物件的发明,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都是无数发明的交融递变的产物,纸的发明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使用的纸的发明至今不过 2 0 0 0 年,而人类的文明史却更长得多。我们之所以能知道那段遥远的历史,还真得感谢在真正的纸发明之前,人类所发明的其他形形色色的“纸”,感谢我们的先人为之作出的努力。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着一件从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基普”。如果你有幸看到这件稀世之珍的话,可能会大失所望,因为它只是一些打上好些绳结的烂绳子。原来,基普是古代印第安人用来记事的。在世界

2、各民族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有过这种结绳记事方法。我国古籍易系辞中写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的人是靠在绳子上打结来处理问题的,后来的圣人才用在纸上书写来代替它。今人考证,这种用结绳来记事的方法也颇为复杂。人 们约定以各种不同大小、式样、颜色的绳结来表示不同的事情,希望用绳结来帮助记忆,或用来传递信息及用来传示后人。如果要记载的信息较多、较复杂,这绳结也弄得很复杂,有时是一串绳结接二连三地打在一起,有时是一根绳结上派生出许多小绳结。古人用这种绳结记的事,今人根本无法猜度。就拿秘鲁的那件基普来讲吧,如果今天的每个人就那些绳结作出自己的解释的话,恐怕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解释。有意

3、思的是,在纸这种记事材料发明很久以后,在世界上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人们仍在用类似远古人类结绳那样的原始方式来记事,只不过将绳结改成了表达略为明确一些的实物而已。这种实物记事真可以称为是活生生的“出土文物”了。公元前 1 3 1 2 年,埃及人与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发生了战争,一打就是 1 6 年,互有输赢,损失惨重。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讲和了。公元前 1 2 9 6年,在埃及法老的王宫里,赫梯人派来的使团与埃及人达成了双方结束战争的协议,缔结了和约。在没有纸的年代里,想到将文字刻下来的,不仅仅是中东的人。公元 1 8 9 9 年(光绪二十五年),清朝主管教育的高级官员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国家

4、最高学府,相当于国立大学,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王懿荣生了病。医生诊脉后开了处方,家里人取回药,王懿荣在一种叫“龙骨”的药上发现了一些人工留下的花纹。他仔细看了一下,觉得 这些花纹很特别,就叫家人再去药店买些花纹更清楚的“龙骨”来。“龙骨”其实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中医用来医治惊悸、久泻、自汗盗汗等症。在远古时代的东西上,为什么会有人工刻凿留下的痕迹呢?王懿荣素来对考古极有兴趣,他对此好生奇怪。王懿荣收集了不少丝纹清晰的“龙骨”,并打听到这些“龙骨”是从河南安阳地下挖出来的。安阳是商代的都城。经过王懿荣及其他一些学者的考证。果然证明这些花纹就是 3 0 0 0 多年前殷商时的古文字,

5、因为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就被称作为“甲骨文”。在对甲骨文进行考释后,人们才知道,这种龟甲和兽骨,在当时主要是用来占卜的。殷人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听命于上天鬼神,所以凡是祭祀、种植、狩猎、出征、疾病、刮风、下雨、生儿育女等,都要占卜。占卜完了,要把结果记下来。记在哪里呢?最方便的就是记在占卜用的骨上了。殷人用一些坚硬的东西将字刻在甲骨上,大的字超过半寸,小的如同芝麻。甲上的文字,使我们对 3 0 0 0 多年前发生的事,多少有一点了解。后来,占人又把字用刀刻,或用漆、墨等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种竹片、木片大约有一二尺长,每片可以刻上十来个字,多的可以到三四十个字。古时,竹片叫“简”,木片称“牍”,

6、信为“书简”、“尺牍”,因为当时的信是用这种竹、木片“纸”写成的。早先,汉字之所以由上到下竖写,而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多数由左到右横写,也是由 简牍的书写特点而决定的。古时人们写信用不了多少竹片,如要写一本书,就不然了。必须用绳子将竹片连起来才能阅读。现在我们称书的量词为“册”,就是将一片一片的简、牍穿起来的象形字。我们可以想像得出,这种用竹、木片“纸”写成的书必定是笨重而不便携带的。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 “学富五车”的典故即出于此。显然,这种笨重的“纸”,严重地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就在我们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时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轻便的纸莎草纸来记录文字了。纸莎草是一种

7、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点像芦苇,可长到 4 米高。这种植物的故乡在埃及。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迹,而现在它在埃及早已绝迹,在非洲只有苏丹和叙利亚的少数地区还有生长,欧洲的最后一批纸莎草在西西里岛锡安河畔锡腊库扎附近正濒临凋萎干枯。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对纸莎草的衰亡,人们十分痛惜。这不仅因为它是极好的造纸原料,还因为它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代无纸的日子里,人们曾用它记下了人类文明史最初的几页。据考证,大约在 5 0 0 0 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纸莎草来造“纸”了,他们把纸莎草的茎破成细丝晒干,交叉着叠两层,然后再用胶粘合,这样做成的纸莎草纸质量相当不错,成了埃及的主

8、要出口产品,希腊的大多数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写在纸莎草纸上的。在这种纸莎草“纸”上写字,要比在泥板、银板或龟 4 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这一发明后来传到了欧洲。在中国人造的纸还没有传到欧洲之前,纸莎草是欧洲人最常用的“纸”。古代印度没有纸莎草,人们用来当纸的,是另外一种植物。这是一种叫贝多树的热带大树,胸径常达 1 米左右,树高 2 0 多米,树姿有些像棕榈,又有些像蒲葵。这种树在树顶上簇生出许多掌状分裂叶子,十分巨大,一张连叶柄的叶子长达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来当纸的,正是这种叶子。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许多寺庙。在那些寺庙里,往往都保存着贝多叶写成的经书,人称“贝多经”。作为书写用的贝叶须

9、在树龄 8 年以上的贝多树上采摘。贝多叶子卷为筒状,呈浅棕色,从叶柄割取下来铺开展平,成扇形状。每张叶片上有 3 0条粗硬的叶脉,用刀除去叶脉,便可得到近 3 0张小叶片。这带状小叶片有 2 米多长,一端稍宽,另一端稍窄。这叶片不能用,还必须经过特殊的水沤制作。人们先把叶片卷起放在大锅里用水蒸煮。然后取出晾干。为使叶片变得柔韧,不易折断,还要将晾干的叶片挂在木棒上,两手揿住叶片两端,上下拉磨,使叶片表层磨掉,变得洁白光润。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后,再把每片贝叶根据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烧红的铁棒在贝叶上烫一孔洞,以便用绳穿订。严格说来,贝叶上的经文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们用一种

10、精细的铁笔在叶面上刻字,刻好后用墨 水涂抹叶面,即“上色”。这种墨水用油灯的黑色烟炱与肉桂油混合调制,涂抹后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迹,对贝叶还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于贝叶“纸”有着这种易于长期保存的优势吧,所以当真正的纸发明后很久,仍有人用贝多叶来书写。大约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开始用丝织成的“帛”来写字了。用墨水写字在帛上,要比简牍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轻又软,还可以卷起来。现在有时称一部书为一卷书,即来源于此。可惜的是,这样的“帛纸”虽然很好用,但价格昂贵。在汉代,一匹帛相当于 7 2 0 斤米的代价,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汉代,“帛纸”和简牍还同时被人们应用着。蔡伦是东汉

11、和帝时的太监,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监管制造御用器物。担任这些职务,自然要考虑节省开支。价格昂贵的帛也在蔡伦的考虑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帛的书写材料呢?不仅与帛同样的轻便易写,而且价格还要很便宜。蔡伦经常在休息时到城外活动散步。他不由想起了郊游时看到过的漂絮情景。所谓漂絮,就是人们利用不适于抽丝织造的次等茧来做丝棉时,先将次茧用水煮过,再铺在蔑席上浸到河水里去,用棍子烂成丝棉。从事这项手工劳作的妇女,人们称之为“漂母”。蔡伦发现漂母在漂絮的过程中,有一些残留的丝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晒干后,把残絮剥剔下来就成了一层薄 薄的絮片。有些买不起帛的穷人就利用这种絮片写字;不过在这上面写出的字非常模

12、糊。由于丝制品价格贵,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时还没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制品。人们将麻的皮剥下来,仍用在水中漂洗捣打的方法,制成适合于织造的麻纱。在这过程中,也会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伦发现,也有人利用麻絮片来写字的。“嗯,这倒是个办法,也许可以试试。”于是,蔡伦当起了“漂”。他将那些留在篾席上的丝絮和麻絮收集起来,放在水中继续漂洗捣打,将它们弄得很烂,再用席子把它们捞起来滤掉水分,晒干后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细密的絮片。用它来写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纸就样诞生了。现在“纸”字左边的“”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纸是跟丝有直接的联系的。在试验中,蔡伦还发现,用麻絮捣烂后制成的纸,跟用丝絮做成的纸不相上

13、下,甚至还更结实些。这当然使他十分满意,因为丝是贵重物品,丝絮不如麻絮容易获得。蔡伦还想到,既然要费时费力将麻沤烂、捣烂,而那些没有使用价值的破布、破鱼网、树皮等不是更容易获得,又容易捣烂吗。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蔡伦终于发明了成熟的纸的制作工序:将树皮、破布、旧鱼网等收集起来浸湿、捣碎、泥沙,然后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胶质、油脂、色素等,再进一步捣烂,让它们成为浆糊状。然后,把这种糊状的浆质捞出,薄薄地摊在竹帘上晾干,就成了柔软的纸。东汉元兴元年(公元 1 0 5 年)蔡伦将他的造纸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汉和帝非常赏识并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来,汉安帝因蔡伦发明纸有功,还封他为龙亭侯。

14、我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经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蔡伦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有人统计过,现在世界上大约有 1 2 0 0 0 多种不同用途的纸,它们满足了人类各方面的需要。这些纸,有的是有意识发明的,有的是在无意中诞生的;有的发明申请了专利,留下了发明的名字,有的却不知道发明者是谁,只留下了他的发明。复写纸的发明在 1 9 世纪初,发明人是英国的韦奇伍德。那时,他正在伦敦经营一家文商店。韦奇伍德经常用铅笔给他的固定客户写信,向他介绍商店里新进的几种文具。这些信的内容几乎一样,他机械地写着,有些厌烦。“能不能同时写成

15、两封、三封信呢?”看着后一张纸上留下的上一张纸的字痕,韦奇伍德脑中突然冒出了这个念头。要实现这个念头似乎不很难,韦奇伍德很快就琢磨出了方法:将一张薄纸放在蓝墨水中浸润,然后夹的两张吸墨纸之间使之干燥而成。书写时,可将其衬在一般纸之下,从而获得复制件。1 8 0 6 年,韦奇伍德获得了他的“复制信函文件装置”的专利权。韦奇伍德的发明问世时,英国的商业活动已很发达,复写纸大有用武之地。眼看他的发明大受欢迎,韦奇伍德干 脆办了一家工场,专门生产这种特殊纸张。后来,法国人改用甘油和松烟渗透进纸里的方法制造复写纸。大约到1 8 1 5 年,德国人再进行革新,以热甘油加上煤焦油中提炼的染料,经细磨调研,涂

16、于韧性的薄纸上制成新的复写纸。以后人们又在这种复写纸的涂料中加入蜡料,以降低粘度,这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复写纸了。时至今日,造纸的原料越来越多,造纸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纸的品种更是五花八门了。有一种纸叫电热式传真纸。它的一面涂有金属铝,另一面涂上白色的低压绝缘层。将这种纸装在一定的仪器里,仪器上的记录针就会自动按照各种光、热、静电、生物电流等信号电压,将白色低压绝缘表层击穿,露出黑色基纸,形成所传的文字和图形。有的纸还会“说话”。这种纸叫磁性纸,是在厚纸上涂上一层磁性物质而制成的。它可以像录音磁带那样在录音机上录音,也能放送出声音。如果用这种纸给远方的亲友写信,可不必动笔,只需用它录下你的说话,

17、然后把它装人信封寄出,亲友收到后,将纸放到录音机里,就可以听到你的声音了。纸很脆弱,它怕撕、怕拉、也怕戳。可是,只要用合成纤维掺入普通纸浆中,就能用普通造纸方法制得合成纸。这种纸两面拉毛进行糙化处理后,便可以与普通纸一样印上图样与文字。它特别坚韧,就是几十吨重的坦克压过去,也不会破碎!用这样的纸来印军用地图,自然十分合适。我们知道纸翻动时会发出“哗哗”的响声。电台广播 员在翻阅稿件时,也会将讨厌的纸张声一直播送出去。现在人们发明了一种无声纸,它绸子一样轻软,上面有无数细孔,翻动起来并不发出声音。有一种香味纸,特别受小朋友欢迎。美国有家出版公司曾出版过一本特殊的水果画册,看书的小朋友只要用手触摸

18、画中的香蕉、苹果等水果,就会闻到它们的香味。这是因为书上的水果是用带有不同香味的纸剪贴上去的。当用手摩擦画面上的水果时,这种纸就会因摩擦生热而散发出香味来了。前苏联的一位科学家文丘纳斯,在 8 0 年代发明了一种最为离奇的纸。造纸原料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玄武岩、凝灰岩等石头。文丘纳斯先将玄武岩等石头熔化成液体,再利用一种快速拉丝装置,将岩浆拉成极细的丝束。将这种“石纤维”浸到酚醛树脂里,就成了褐色的薄纸状物,再经过一道工序,加进一些白垩粉后,出来的纸就是雪白的纸了。这种纸强度很高,所以可做得很薄,5张纸合起来,才有我们平常的一张纸那么厚。这种石头纸韧性极好,可以快速抽拉而不断裂,用它来印报纸的话

19、,可使印报机的速度提高好几倍。由于石头纸的着色性能好,用它印成的画报颜色十分艳丽。此外,石头纸还不怕水、火和细菌,用它印刷的书,保管起来要省心多了。石头纸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随着石头纸的大量生产,代替了树木作材料可以使无数森林免遭砍伐,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从蔡伦发明纸起,人们用的造纸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鱼网、树皮、麦草、稻草、芦苇、毛子、木头,都是纤维类材料,石头纸是第一种非纤维类原料制成的纸。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新纸问世呢?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纸的发明也是无穷尽的。新闻纸举世公认,造纸术是中国人发明的。可是,纸的花色品种很多,用途各异。今天,全世界大约有 1 2

20、 0 0 0 多种不同的纸。在这么多纸种中有一个专门用来印刷报纸的纸,叫做新闻纸。它却是 2 0 0 多年前,由欧洲人发明的。可是,新闻纸与一般纸有何差别?它是怎样被发明、生产出的?在新闻纸还没有被发明之前,一般的纸所用的原料是棉花、亚麻或破布。这些原料的成本比较高,制造纸张价钱也较贵。那时候,有的国家政府印刷少量的公报、消息(后来成为向全社会发行的报纸)供官员阅读。流水似牛,时光匆匆。1 7 1 3 年有个法国的生物学家名叫罗蒙尔,偶然在院子里看到了一只马蜂。马蜂又叫黄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喜采花密、捕食小虫。它们飞来飞去,忙什么呢?罗蒙尔想弄个明白。经过仔细的观察,原来是马蜂在屋檐下衔木筑

21、巢哩。马蜂先飞到树上,在树枝上咬下一点木屑,然后飞回吐出来涂在巢座上,便成了倒形莲蓬状的马蜂窝。蜂窝分在许多细格子,每个格子呈六角形,格子的壁又匀薄又结实,风吹也不怕,有点像纸。罗蒙尔 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他想:小小的木屑,粘结起来不也能成为一张纸吗?1 7 1 9 年,罗蒙尔根据自己的研究,向法国科学院递交了一篇论文。论文中说:马蜂能够从一般树木中提取些小木屑,而后造出了像我们使用的纸状物来。这似乎在诱发我们:可以不用破布或亚麻造纸,而改用木头去试一试。1 7 3 8 年,德国人希费尔博士沿着罗蒙尔的思路继续对马蜂窝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他把马蜂窝分解,割下一块块的巢壁,用清水泡、热水煮,最后

22、得到了一丝丝长短不一的木材料纤维。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无误,他又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常用的造纸原料在内,如棉花、亚麻、核桃木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虽然他费了好大的劲,刀切斧砍锤子砸,分离出了一些纤维,可是由于加工设备不行,终究也没有弄出结果来。1 8 4 4年,德国人凯勒是个机械设计师,他一直也在琢磨不用化学的办法,而用马蜂咬树的办法,可不可以从木材中把纤维分离出来。开始用刀砍不行;锯锉不行。有一次,他随手捡起了一块表面凸凹不平的石头,来回摩擦木块,这下子居然得到了一丝丝的纤维,顿时使他兴奋极了!于是,凯勒连夜绘出了一种能够沿轴心不停地转动的石器,几经修改,进而发展成一种被称为磨石与活动连

23、杆联合的机器。接着,他请人加工制作,不久一架最早的磨木机由此诞生。当这种机器把一段一段的木头连续地磨碎变成纸浆的时候,凯勒的心像开了花似的,由磨木机生产出来的纸浆叫做磨木浆。这种纸浆的性能松软,只 需稍加筛选、洗涤、浓缩之后,送往造纸机供抄纸之用。由于磨木机的速度快,生产量大,木头的价线比亚麻低得多。所以造纸厂的老板很高兴,乐意生产磨木浆。他们说:磨木浆的成本便宜,制成的纸吸油墨又快,拿来印报纸是很适用的。于是,许多报社纷纷订货,这样人们约定俗成地把用磨木浆为主要成分生产的纸,称为新闻纸。新闻纸的发明是受马蜂窝的启发而来的。它的缺点是纸的耐折叠性不大好,所以包东西用报纸在转折处容易损破;另外,

24、新闻纸的性能是不耐久,时间一长,报纸就地自行发黄变脆。特别是经不起日光照射,变化更快。近年来,新闻纸由单一品种发展成多品种了,出现了胶牌新闻纸、彩色新闻纸、无接头新闻纸(即一卷筒新闻纸中没有一处接头,有利于快印)、微涂布新闻纸等,花样日益增多,不胜枚举。彩色纸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怪,看起来是坏事,或许就能变成好事。关键在于:肯不肯动脑筋,下不下真功夫。下边介绍一个有趣的事例,来说明从出错中会错出一个发明来。1 8 世纪,在英格兰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有一座家庭手工造纸工厂,总共才有 4 个人:威廉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全家以生产白纸度日,天天劳作,赚几个小钱生活。有一天,威廉站在荷兰式打浆机(

25、一种古老的处理纸 浆的机器,样子橡个大澡盆)旁,大声地向大儿子喊道:“老大,浆已打好。今天真不错,快点拿去抄纸!”这时,他的妻子正端着一盆染衣用的蓝色染料水经过,听老伴一叫,想过去看看今天打的纸浆怎么个“真不错”。不幸的是,正巧和跑过来的儿子相撞,哎哟,一盆染料水全倒翻在盛有洁白纸浆的打浆机里,好端端的纸浆被染得乱七八糟。威廉大为生气,他的眼珠儿几乎要跳出来啦!这批白纸看来是肯定要报废了。二儿子闻声赶来,他望着打浆机时的蓝一片、白一片的浆料出神。过了好一会儿,老二拿起一根小木棒,仔细地搅了搅纸浆,然后说道:“我看,干脆再加些蓝色染料,把纸浆统统地染了,咱们就卖一次蓝色纸,行不行?”威廉叹了口气

26、,回答说:“只好这样,试试看吧。”出乎意料的是,这种蓝色纸一运到市场,居然被认为是新产品,大受欢迎,被抢购一空。威廉一家不但没有赔本,反而赚了更多更多的钱。从此以后,威廉一家就潜心钻研生产各种彩色纸的门道。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多项产品的专利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做某件事与原来的预想不一样,甚至相反效果的时候,不要匆忙地以为错了,无法挽回了,而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下步怎么办?有没有法子解决?亦即反向思维。看看到底有无别的门道或出路,切忌一棵树上吊死。彩色纸的出现,不是给了我们更多的启迪吗?宣纸世界上的纸多得很, 大约有 1 2 0 0 0 多种吧。 我们平时见的报纸 (新闻纸) 、书写

27、纸、包装纸、卫生纸、钞票纸等,不足为奇。可是,在所有的纸中,唯有中国安微省泾县生产的宣纸,堪称奇葩。这种专供毛笔作书画用的纸,闻名遐迩,饮誉海内外。宣纸的原料和制作工艺,与一般纸有较大的不同;在外形上却与普通白纸无明显差别。它最重要的特性是:润墨性好,变形性小,耐久性高。能够适应笔锋、泼墨的浸湿,显出“力透纸背”的神效;还不怕搓揉,裱后平展如初,尤其是其“寿命”(保存时间)高达 1 0 5 0 年(下限)损坏,这是其他纸望尘莫及的。然而,宣纸是谁发明的?为何会有如此奇妙的性能呢?很久以前,相传是蔡伦的徒弟,一位名叫孔丹的造纸工匠,一直想造一种精良的白纸,继承师业,为师傅画像。但是,屡次试验都失

28、败了。经过一番筹划,孔丹背起包袱,夹着雨伞,辞别亲人,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周游四方,寻师访友,切磋技艺,以了却心愿。有一天,他来到宣州府(现为安徽省泾县境内),踏着泥泞的小路,在蒙蒙的雨丝中,继续向前行走。突然,孔丹觉得眼睛一亮,在灰色的山雾中发现沟边溪水里似乎有一片雪白的东西!他三步并两步地赶过去,弯腰细看:哦,原来是一些树枝掉进山沟里,被常年不断的潺潺溪水浸,天长日久,腐烂变白了。孔丹迟疑了一会儿,一连串的问号在他的脑海中浮起: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水?这是什么地方孔丹决定留居下来,他上山打柴,搭盖草屋,又向周围的樵夫、乡亲们请教。流水似年,一晃三年过去了。孔丹终于弄清楚了这种四季生长的常绿

29、树,名叫青檀。它是当地的特产,别处极少生长。青檀的纤维柔软、细长,特别适合造纸。这山中的溪水也不同于一般。水质清澈见底,通过怪石鳞峋的山洞,蜿蜒流出,再分成两股而去。一股水适合制浆(后来才知道这股水流含碱);另一股水利于抄纸(后来才了解到那股水流含酸)。这是大自然的巧安排,可谓得天独厚也。孔丹和他的朋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利用青檀树皮为原料,精心加工,先在溪水中分散开纤维;然后在水中捞起纤维,交织于竹帘上(多余的水漏掉),再压榨,烘干,从而制成了质量是上乘的好宣纸。后人赞赏宣纸的 3 2字诀是:纤维纯白、质地柔韧、色泽光洁、纹理细密、润墨清晰、搓折无损、能抗虫害、纸寿千年。在孔丹发明宣纸的年代

30、,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水平,有些问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实践出真知,造出的宣纸,受到用户欢迎,成为名牌产品。由于宣纸是在宣州府生产的,因地得名,故称之为宣纸。宣纸之所以具有优异的性能,还离不开制作工艺的严谨精细,处理条件缓和,胶汁使用得法,捞纸技术娴熟,晒纸手艺高超,从而保证了宣纸的质量。严格地说,宣纸从发明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首创当然伟大,继承未必渺小。所以,只要肯勤奋刻苦,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可以成为居上的后来者。发明毛笔的故事在我国,自有文字后,人们先将文字刻在甲骨上,后又刻在简牍上,这时用的工具是力,后来,才出现了毛笔。相传,毛笔是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公元前

31、2 2 3 年,蒙恬带兵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秦王政要他定期写战况上报。那时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叫“聿”,它是一根约一尺长的竹棍,头部削薄、削尖,再划开一两个小口子,然后蘸取墨汁在简牌或帛上写字,有如后来西方使用的那种蘸水钢笔。送给秦王的战报都要写在帛上,蒙恬用“聿”在帛上写字,感到很吃力,一不小心就会将帛划破,这使他产生了改造聿的念头。一天,蒙恬在荒原上猎获了几只野兔子回营。途中他偶然见。到有只兔子的尾巴拖在沙地上,留下了一道痕迹,顿时来了灵感:何不试试用兔毛来改造聿呢?蒙恬回到营房后,就从兔尾上剪下了一些毛,将它们夹在聿前端的开口上,试着蘸取墨汁来写字。谁料,兔毛上有油脂,根本不吸墨水。

32、蒙恬生气了,一甩手,将那支夹了兔毛的聿毛扔到营帐外面去子。过了几天,蒙恬无意中看见被他扔掉的那支聿,原来丢进了一个积有石灰水的小坑里,此进由于碱性水的浸泡,变得白绵绵的毛吸足了墨汁,用来写字非常流畅,写出的字很漂亮。毛笔就这样发明了。虽然蒙恬发明笔的传说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发明毛笔的历程,但事实上,早在蒙恬之前很久,中国人就已发明了毛笔。1 9 5 4 年,在长沙左家农山一座战国古墓中,曾发掘出一枝毛笔。它是用上好的兔毛制成的,毛杆为圆竹棍,用丝缠绕,外面封漆固定,因属楚国文物,人们称为“楚笔”。这枝楚笔的制造,就是在蒙恬之前数百年的事了。楚笔还不能算是最早的毛笔,人们曾在新疆的一座古墓里,发现了

33、比它年代更早的毛笔。这枝笔的笔杆是木制的,以三瓣合成一个圆管,下端有一圆孔,用来安插笔头。因为我国北方不产竹,只能取木代竹,也有人认为毛笔的发明可上溯到 5 0 0 0 年之前,因为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来看,上面的图案相当精细,没有毛笔是很难画出来的。古代之所以流传着“蒙恬造笔”之说,可能是因为蒙恬对毛笔做过改进。蒙恬之前的毛笔都用兔毛制成,很软,对蒙恬这样的武官在戎马倥偬中快速书写战报不很合用。是蒙居想到改用两种硬度不同的毛,如鹿毛和兔毛,两种毛软硬结合,就更便于书写了。早先的毛笔多用兔毛制成的,到了晋代,有人用鼠须或者鼠尾毛制笔。唐朝时,宣城地方开始用野兔背上较硬的紫毛来制笔,效果奇佳

34、,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宣笔”。自宋代起,人们开始用羊毛来制笔。至今,羊毛还是制毛笔的首选材料。后来人们制毛笔常用的材料还有黄鼠 狼毛。这就是狼毫笔。羊毫笔较软,狼毫笔较硬,用两种毛混制成的兼毫笔软硬适中,这些笔想来我们的读者都曾使用过。毛笔是一种绝妙的书写工具,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书写中,之所以唯有汉字书法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作品,应归功于毛笔。西方人尽管也使用动物毛制成的笔,如水彩笔、油画笔等,但这们的应用都比中国的毛笔晚得多,应用范围也窄得多。所以,有的西方学者感叹地说:“毛笔的发明可看出东方人的巧思。这种笔表现力的丰富,是现在任何笔也比不上的。”铅笔古代,世界各国都有用铅写字、作标记的记载,

35、因此就有了“铅笔”这一名称。我国汉明帝创修的东观汉记这部书内,有着“曹褒寝则怀铅笔,行则诵读书”的记述。看来,由于“铅笔”比毛笔用起来方便,所以曹褒晚上在床上看书时是以铅笔来作书写材料的。大约是对“铅笔”的感情深吧,晚上就同衾合寝了。在欧洲,从希腊、罗马时代起,人们就手握铅棒或把铅条夹在木棍里写字。罗马贵族使用的这种铅笔,铅条外面还套有华贵的皮套。近代人们曾在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发现过一些圆形的铅块,考证认为那就是古代埃及人使用的“铅笔”了。这大约是古代铅笔中形状最为奇特的一种 了。用铅当笔并不合适,除了它有毒这一点外,它坚硬难写,颜色也很淡,写出来的字笔画很细,而且模糊不清。现在,我们仅在一些

36、博物馆里,还能见到这种古老的笔。1 6 世纪时,英格兰人发现了“黑铅”一种条状石墨。最初用它来给货物做记号,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打印石”。相传,“打印石”是一位牧羊人最先发现的。1 9 6 4 年,一场猛烈的飓风袭击了英国昆布兰郡的平原,在凯斯威克镇附近,有一棵大树被刮倒了。风暴停息之后,一位牧羊人赶着羊群路过这里,看见大树掀起的树坑里露出一大片黑黝黝的石头。他好奇地下到坑里,用手一摸,沾了满手黑,用指甲一划,软得能刻出印记来。这使他感到新奇,像这样黑的、软的“石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聪明的牧羊人马上想到了它的用途:用它在绵羊身上画记号,自家的羊群就不会认错了,欢喜的牧羊人采撷了不少这样的石头

37、,随身带走。因为这种石头手一摸就黑,有点像铅,牧羊人就把它叫做了“黑铅”。后来,一位商人看见了这种“黑铅”,马上想到它可以派上比在羊身上打印记更大的用处。他挖掘出这种黑石头,然后,切成一条一条的,用线缠绕起来制成笔状。他给这东西起了个名字叫“打印石”,贴上商标,卖给其他商人在货物包上标号码、写字。这种黑铅实际就是石墨。石墨质软、色黑、滑腻,划出的印痕粗黑清晰,比那种用铅条制成的“铅笔”不知好到哪里去了。所以,商人的这桩买卖居然生意兴隆,整船整船的打印石渡过英吉利海峡,运到欧洲大陆,几乎成为各国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昆布兰的石墨矿质量很好,含碳量在 9 0 以上,开采出来的石墨块也很大。后来,当

38、真正的铅笔发明后,用昆布兰的石墨制成的铅笔成了人们追求的最好的文化用品,身价很高。因此,到 1 8 世纪时,英王乔治二世就将这里的石墨矿占为己有,定为王室专利品,不仅派重兵把守,还制定法律:凡在昆布兰偷采石墨者,一律处以绞刑。当昆布兰的石墨开采完了以后, “昆布兰铅笔”就成了身价百倍的古董,一枝的铅笔的价值竟与同样重量的黄金等价,富有的收藏家都以收藏有昆布兰铅笔而自夸。现在,在凯斯威克镇上有一个“铅笔博物馆”,那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铅笔。有最早用布裹的铅条,有古埃及的圆铅块,有罗马贵族的皮套铅棒,有切成细条裹以纱线的石墨。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述说着人类发明真正的铅笔之前,铅笔所

39、走过的历程。在它们之后陈列的,就是漂漂亮亮亮的现代铅笔了。人们在用了一段时间的“打印石”之后,最初的狂喜就被不满意所代替了。你瞧,用它划的记号颜色太深,划上去的印痕也容易脱落,要弄脏手和物品;它还很脆弱,稍一用力就要折断;而且,如果石墨里混有其他杂质,就会影响书写质量,而天然石墨矿石纯净的很少。能不能使“打印石”变得更好用一些呢?1 8世纪中叶,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位化学家法贝尔开始 了这方面的努力。他在卡斯塔尔煤矿附近采集了一些石墨矿石,将它们研成粉末,用水冲洗去掉杂质,获得了较纯净的石墨粉。他设想将石墨和某种东西粘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改良石墨,使它硬一些,结实一些。法贝尔经过了种种试验之后,终于

40、发现在石墨粉中加入硫磺、锑和松香,加热凝固后硬度合适,书写流畅,也不容易弄脏手。法贝尔在 1 7 6 0 年建立起了铅笔工厂,将石墨与硫磺、锑、松香混合熔化后,再压制成条,就成了一根根的“铅笔”。在这种铅笔外面裹上纸卷后,就可拿到商店里去出售了。法贝尔的铅笔很快就出了名,并开始源源不断地向法国、英国出口。1 7 8 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英国、德国等邻国对法国进行了封锁,铅笔也运不进法国了。铅笔没有了来源,影响可不小,特别对画家来说影响更大。当时一位名叫康蒂的法国画家,下决心自己解决这个难题。康蒂手头只有数量不多的一些石墨,他琢磨来琢磨去,在想怎样才能利用这点石墨制出尽可能多的笔来。想来想

41、去,他终于有了一个主意:在石磨粉中掺和一些粘土试试看,一试下来效果出乎意上地好。他发现了在石墨中加进不同数量的粘土或烧制时采用不同的温度,就能得到不同性能的铅笔。康蒂的铅笔比法贝尔的好用多了。据说,拿破仑特别喜欢用康蒂的铅笔。法贝尔听到人们对康蒂铅笔的赞扬后,决心制作更好的铅笔,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苦心钻研,终于发明了性能更好的铅笔。由于有这样的发明竞争,使铅笔 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有了飞跃的进步。不过,无论是康蒂还是法贝尔的铅笔,都仅仅只有一根细条,太容易折断。1 8 1 2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位木匠威廉门罗,想到为铅笔锦上添花,让铅笔穿上木头外衣。门罗造出一台机器,能在一块木板上平行开出 8

42、 条凹槽,在往凹槽里装入铅笔芯后,再复上另一块同样开有凹槽的木板,用胶水粘紧。然后,再将这块嵌有 8 根铅笔芯的木板切割成 8 根木条,每根中都有一根铅笔芯。这就是真正的铅笔了。门罗的铅笔诞生 1 0 0 年后,又有人感到不满足了,认为它浪费木头,削铅笔也要花费时间,使人感到麻烦。这种不满足导致日本早川德次在 1 9 1 5年发明了一种能够把铅笔芯反复推出的铅笔。这是一种只要旋转笔杆上的旋纽就可使中间的笔芯伸出和收回到新型书写用具。它就是现在使用的自动铅笔的原型。今天,铅笔的品种十分丰富,可供人们各种需求。仅活动铅笔一类的就有旋转式、坠芯式、动脉式、手推式、自动出芯式、组合式等,令人眼花缭乱。

43、早川德次为他的“活芯铅笔”申请了专利,并创建了一家公司进行批量生产。现在,这家公司已发展为颇有知名度的夏普公司。它继承了早川的不满足精神,不断地在开发着新技术。芦苇笔和鹅毛笔5 0 0 0 多年前,古代埃及人用尼罗河畔生长的纸莎草当纸来使用时,书写工具有的是用纸莎草的茎。他们将草茎斜着切断当笔,蘸上用矿物颜料和水调成的“墨水”写字。但纸莎草名为草,实则是种高大的草本植物,它的茎也很粗,像竹管一样。这种“笔”握起来当然不会使人感到舒服,所以,后来埃及人就改用芦苇管作笔了。埃及人在芦苇丛中采集出芦苇管,然后把这些芦苇管埋在畜烘堆里边,几个月后,他们再把芦苇管控出来。这时的芦苇管已经变得异常光滑,而

44、且颜色呈现为黄黑相间,有如中国的“湘妃竹”,很漂亮的。随后,埃及人把这些漂亮的芦苇管烘干,使它们变硬,再将一端削尖,便成为一枝蘸水笔了。在古埃及,开罗和亚历山大港都有出售这种芦苇笔的著名市场。就是这种今天看起来并不理想的笔,后来还传至希腊,又传至欧洲以至一些东方国家,在这广大的地区内,使用的时间长达数千年之久,是人类使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笔。芦苇笔不仅有易磨损的缺点,还太脆、太硬,容易划破用来书写的纸莎草或羊皮纸,而且,它还显得粗笨、不雅观,尤其当风姿绰约的贵夫人和小姐手持这种粪堆里沤制过的粗物时,更使人感到不协调。据说,公元6 世纪的一天,这种不协调的感觉便强烈 地刺激了荷兰的米诺莎小姐。这位小

45、姐要给她的白马王子写情书,拿起芦苇笔却迟疑了:难道就用这粗物来抒写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小姐正躇着,窗下踱来了一只鹅,昂起高傲的头颈“嘎嘎”叫着,一高兴,扑腾起翅膀,落下一管羽毛,又昂然而去。“鹅毛管,洁白的、象征着纯洁的鹅毛管!”小姐冲动地奔了出去,拾起了那管鹅毛。米诺莎小姐的冲动,使人类有了一种新的书写工具鹅毛笔。以后,这种漂亮的笔传了开去,走入了千家万户,在欧洲及世界上许多地区风行了 1 0 0 0 多年。人们用这种笔写下了无数的世界语文学名著、科学典籍、历史巨篇。鹅毛管柔韧有弹性,如果用力书写,笔尖的缝隙会张开,写出的字线条粗;轻轻书写,也可写出秀气的字。这种笔不仅可用来写字,还可用来绘画

46、,用它绘成的画轻重有度,疾缓有致,线条流畅,变化多端,很耐看。这样的笔,比起芦苇笔来自然是进步了不少。但是,削好一枝鹅毛笔要费好半天功夫。先是在羽管末端斜着切断,把它削尖、磨光,然后开割一条缝。它又容易损坏,要经常更换,因此当时有专门“削羽管的人”。在俄语里,“钢笔尖”跟“羽毛”是同一个词,“小折刀”的意思是“削羽毛刀”;在英语里,钢笔“P e n ”这个词也是从拉丁语的羽毛“p e n n a ”演变而来的。现在,我们的读者自然很清楚这些词产生的背景了。金属蘸水笔在鹅毛笔流行的年代,制作鹅毛笔成为一种颇有规模的制作业。在当时鹅毛制作最发达的荷兰、俄国、德国、波兰等国,为了大量生产鹅毛笔,每年

47、都要饲养几百万只鹅。鹅毛笔在使用过程中,笔的尖端磨损较快,必须经常削切,这使人感到不方便。这种不方便,触动了英国人哈里斯的发明神经:能不能用更结实耐用些的材料来替代鹅毛制笔呢?哈里斯所在的伯明翰是当时英国的工业中心,钢铁的冶炼和加工十分发达。哈里斯毫不迟疑地选中用金属来制作笔。1 7 8 0 年,哈里斯制出了第一枚笔尖,他将这种笔尖绑在木杆上使用。人们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蘸水笔。可惜的是,哈里斯的铁笔尖太硬,纸容易划破,所以,他的这一发明未能推广。其实,哈里斯并不是最早用金属来制作笔尖的。现在尼泊尔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枝从意大利古城宠贝废虚中发掘出来的蘸水笔。它的笔尖是一块小铜片,尖

48、端部分开一条小缝。这枝笔已有 2 0 0 0 多年的历史了。这种铜质蘸水笔发明者是谁,无人知晓。由于近代的金属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哈里斯的发明并未像庞贝的铜笔一样,被埋藏起来。一位叫詹姆士斐利的英国人对哈里斯的发明进行了改造。他在笔尖的制造材料和制作方式上都下了功夫,使这既具有一定的硬 度又有一定的弹性。笔尖做得略略弯一点,这样不会划破纸又容易书写。1 8 0 3 年,斐利的蘸水钢笔在市场上问世,可由于制作比较麻烦,造价高,所以买来使用的人并不多。1 8 5 2 年,模锻压力机在英国诞生,这为钢笔尖制作的机械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 8 2 9 年,一位文具制造商米奇尔,利用这种机器制造出了

49、一批蘸水钢笔尖,由于价格低,一天之内销售一空。米奇尔的成功使人类彻底告别了鹅毛笔。继铅笔之后,人类又有了一种理想的书写工具。后来被人用作制笔尖的材料还有黄金,黄金笔尖不仅金光灿灿,很漂亮,而且书写比钢笔尖更流利。一时间,金笔成了贵族们的必备文化用品。1 8 5 2 年,英国人荷尔斯为解决钢笔尖耐磨的问题,在笔尖上焊了一小粒耐磨合金。这种合金材料来自在澳大利亚的塔斯玛尼亚发现的天然铱锇矿石。这种笔尖书写起来与金笔一样流利,所以被人称为“铱金笔”。铱金笔的价格比黄金便宜多了,被大量生产。可这种矿石太少,已满足不了钢笔生产的需要,于是人们逐渐采用以钨、钼、铼等难熔金属再加上钴、镍等韧性高的金属为主的

50、配方。虽然有些配方中完全没有了铱,但人们仍习惯沿用铱金笔这一称谓。由于哈里斯、斐利、米奇尔、荷尔斯四位英国人的努力,使英国成为世界上老牌的制笔国家。1 8 5 8 年,美国人埃斯塔布鲁克在凯姆登创办了钢笔公司,不久,一批钢笔公司在美国问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的制笔业便 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制笔大国。现在,人们使用的蘸水钢笔尖通常是用不锈钢或镀镍的钢片制成的。它很坚实,也不会生绣,一只笔尖能用上好长时间。自来水钢笔当米奇尔的蘸水钢笔尖在 1 8 2 9 年大量投放市场后, 就有人在考虑能否在钢笔杆里灌进墨水,不必在书写时总去蘸水。当时的蘸水笔杆都是木质的。这使上述设想的实现遇到一定困难,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