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研报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问题,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重点领域。近几年,连续对农村集体“三资”开展了专项治理和回头看工作,结合几年的村级财务审计和调查发现,由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有的乡村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管理无序等问题。一、当前“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农村“三资”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产,又有不动产;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
2、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二)“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登记的台账不完善,没有做到村级集体的资金、资产账款、帐物相符,对村集体资源,尤其是土地、“四荒”等登记不全、不细,从而造成资源底子不清、管理不规范。(三)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有的村资产收益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有的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有钱就用,用完为止。(四)村级集体收入管理不够规范。比如:为了用钱方便,将经手收取的资金不及时缴入收入专户,坐收坐支,报账时只有一堆发票。不管开支是否合规,成了既成事实,会计服务中心只能被动记账。(五)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村级财务账务处理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票据不合规等问题普遍存在,会计账务
3、不全,有的乡村级财务几年未做账。(六)民主管理不规范。有的村没有定期召开民主理财小组例会,财务公开随意性大,公开的内容不具体,没有按照一个季度或半年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的规定进行村级财务公开,跨度最长的一次9个月才公开。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七)资产资源管理不完善。有的村无资产账,村级财产底数不清;有的村集体资源发包期限过长,租费偏低,合同期限最长的有70年,短的也是30年,寅吃卯粮,集体资产资源收益减少,损害了村集体利益。二、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几点建议(一)进一步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对管理好农村“三资”的思想认识。把“三资”管理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谋发展、抓稳定
4、的重要内容,克服极少数乡镇党委不够重视“三资”管理的倾向。(二)加大对村级基层干部的培训管理力度。乡镇每年定期对村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法纪观念,同时把“三资”管理纳入岗位目标考核和廉政考核内容之一,从机制上建立一套“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的有效管理模式。(三)健全制度,加强“三资”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体资产监管制度和审计制度等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行为。(四)进一步清理核查,摸清家底,健全台账。首先要在农村“三资”清理的基础上,再摸底,再公示。建立健全“三资”台账,加强档案管理。(五)以“三资”管理中心为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监管机制等措施,扎实做好“双代管”工作。同时,加强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六)加强农村经管队伍建设。配强县、乡农经部门“三资”业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农经部门农村集体“三资”审计的职能作用,定期开展审计,加强“三资”监管。(七)进一步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纪检、监察、财政、农经等职能部门要联合制发关于违反农村“三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和查处的力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