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景德镇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

上传人:13426650027 文档编号:905573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景德镇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景德镇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景德镇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景德镇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景德镇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全力实施“五新”战略行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新征程提供安全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江西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及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

2、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发展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圆满完成“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工作成效明显。地震监测管理不断加强。建成景德镇市地震监测平台,实现与省地震局及周边市县互联互通,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依法保护地震台观测环境,确保监测信息及时、准确,完成“一县一台”烈度速报台项目选址工作。震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切实贯彻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由不设防地区全面调整为全境度设防地区。开展全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实施全省首例建筑减隔震技术项目,为老旧建筑提高抗震能力做了有益探索。应急

3、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及时调整抗震救灾指挥部,认真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挥协调。建成地震应急指挥平台,高效应对2018年“7.2”浮梁县3.6级地震,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科普宣传效果不断增强。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六进”活动,实现宣教常态化和中小学全覆盖,市梨树园小学荣获全省地震安全示范学校;2017年,我市选派科普志愿者代表江西省参加首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2020年再获全国三等奖,展现了我市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丰硕成果。(二)“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4、后,乘势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时期,也是我市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全力实施“五新”战略行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新征程的重要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开启全面建设社

5、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新征程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景德镇,对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期盼更好的地震安全环境,更优的地震安全服务,更高的地震安全保障,地震安全信息服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安全、防震减灾知识储备、自救互救能力提升成为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重要内容。(三)“十四五”时期问题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1)震情形势复杂严峻。我市位于江西

6、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扬子板块范围,地处“宜丰-景德镇”断裂带,并靠近“广丰-婺源”断裂带,及赣、鄂、皖交界地震多发区,是省地震重点防御区之一,未来五年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2)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问题普遍存在,城乡大多老旧建筑及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刚刚起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尚未形成。(3)地震监测预测能力有待提高。地震监测监控能力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地震预警服务能力还未形成。(4)地震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地震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地震救援装备应急储备不足

7、,地震灾情快速获取能力不强,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不足,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5)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支撑能力不足,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市场机制作用等发挥不够充分。高质量科普作品创作与推广不足,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足,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全面把握“两个大局”,主动适

8、应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能力,全面推进新时代景德镇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事业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范。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高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坚持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强化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管理。坚持统筹协

9、调,开放合作。坚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聚焦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共建。增强防震减灾各层级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实现我市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地震应急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风险对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力争到203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备的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

10、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主要量化指标类别指标内容预期值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地震监测能力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地震台站建设完成1个基准站标准化改造,建设与完善2个基本站和2个一般站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市、县两级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成率市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印发,其他各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不低于95%地震应急响应时效震后30分钟启动应急响应,1小时派出应急现场工作队地震公共服务能力服务领域覆盖范围覆盖全市,服务政府决策、社会公众、重大工程、重要设施等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比例20%行业服务满意度80分以上公众服务满意度80分以上1、基本建成

11、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测体系。完成地震台站改造升级,完善地震监测平台,建成“一县一台”地震烈度速报站,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2、基本形成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治理的工作格局。防震减灾规章、标准、规划体系更加健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框架基本建立,完成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和重点隐患排查。3、基本建成地震应急服务保障体系。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具有完善的分级分部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提升,进一步实现专业化;震情灾情紧急快报体系快速有效,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4、全民防震减灾素质显著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科普宣教更为丰

12、富,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自救互救技能进一步提升。三、主要任务(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能力优化监测站网。配合上级地震部门进一步优化地震观测,完成基准站标准化改造,推进基本站和一般站的建设与完善,满足地震灾害风险防范需求。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监测能力,健全监测系统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站网运行维护与保障体系,实现地震数据质量实时跟踪控制,保障业务高质量运行。强化地震监测。建成“一县一台”烈度速报台,实现县区烈度速报能力。加强震情跟踪,完善震情会商机制,不断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调查风险底数。全面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调查工程,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底数。配

13、合省地震部门开展新一代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工程建设。加强抗震设防。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动建立应急部门综合监管、行业部门分类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协同监管机制。联合省地震部门共同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三)提升地震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应急准备。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的定期评估和修订机制,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演练,建设地震应急预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健全地震现场工作队联动机制和现场队伍预置机制。提高地震应急物资保障水平,完善地震应急技术装备储备。推进高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保障应急响应。加强余震监测和震后趋势预测,防范次生衍生灾害。加

14、强地震现场队伍技术装备和能力建设,提高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水平。建立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提升灾情速报、趋势判定和灾情实时动态信息汇集与发布能力。(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开展科普宣传。健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联动机制,强化应急、宣传、教育、科协等部门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创新科普形式,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的科普宣传,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六进”活动,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新时代群策群防工作。推进信息服务。建设市级地震数据资源池,整合全市防震减灾所需行业数据、社会数据等信息数据资源和物理资源,实现防震减灾业务系统集

15、约化、省市级统一云化部署。强化数据挖掘、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监测预测、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提升地震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五)加强防震减灾依法行政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开展法制培训和防震减灾法普法活动,提高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提高执法监督效率。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四、重点项目、台站标准化建设。落实省地震局统一安排部署,配合完成“景德镇数字地震台”标准化改造工作,使景德镇数字地震台的外观形象和观测室内部布设得到全面提档升级;建设与

16、完善2个基本站和2个一般站;配合省地震局推进“一县一台”地震烈度速报台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地震监测水平和能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根据江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江西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方案有关工作部署,全面做好我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并督导各县区如期高质量完成风险普查任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等已有设施,新改扩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设备、物资。完善避难场所基础数据收集和入库,加强运维管理。、公共服务项目。建立覆盖全市的震害防御基础数据库,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纳入数字城市平台。指导县(市、区)开展相应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决策能

17、力,提供地震安全服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移民搬迁等惠民工作,为集中建设农居提供抗震设防服务。、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充实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坚持专业队伍与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原则,建成一支轻型地震灾害救援专业队,加强专业培训和装备配备等;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培养一批地震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骨干,广泛开展宣教活动。、创建地震安全示范项目。积极组织地震安全市级示范社区、示范工程、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积极指导、推荐参与省级示范工程申报,推进全民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

18、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二)健全保障机制。全面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好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工作。(三)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和干事创业活力。开展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应急处置等内容为重点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四)加强监督与评估。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健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价指标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日常监控和跟踪分析。适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健全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评议。各级政府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无意史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