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德镇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第一章“十三五”林业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景德镇市林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林业战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主要成就(1)森林资源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4万亩,完成森林抚育60万亩以上,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市有林地面积512.1万亩,比上期新增21.6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927.55万立方米,比上期新增980.46万立方米;乔木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5.85立方米/
2、亩(全国平均水平6.32立方米/亩,全省平均水平4.18立方米/亩 ),比上期增加1.834立方米/亩,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质齐升的喜人局面,林木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65.7%提高67.85%。(2)资源管护扎实有效完善了全市的生态红线,全市各级生态林面积209.7万亩,在满足经济发展用地的客观压力下,保证了公益林面积的稳定,各级公益林全面实施了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补助标准由“十二五”末的20元/亩提高至21元/亩;整合优化了全市自然保护地,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119.56万亩,占林地面积21.8%,其中风景名胜区28.09万亩,森林自然公园54.86万亩,湿地自然公园1.13万亩,自然
3、保护区35.47万亩;森林火灾防控高效,发生率、受害率、控制率分别比“十二五”期间下降了36.37%、66.64%和47.59%。在十三五期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1%以上,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均达到既定指标;高质量完成了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及江西省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按要求对林地一张图进行了年度更新,着手建立天然林管护数据库,保证了森林资源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3)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十三五”末,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5亿、第二产业产值19亿、第三产业产值44亿。全市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由“十
4、二五”期间的5:2:3调整为3:2:5。(4)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深化林业机构改革。市、县林业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环保、住建、水利、农业等部门的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能整合划转林业部门,森林火灾扑救相关职责划转至应急管理部门,职能调整转隶到位,运转基本顺畅。二是“十三五”期间,全市国有林场继续深化改革,减轻了国有林场的负担,注入了活力。三是林业管理模式上有新突破,在林长制上进行大胆的探索,成功地总结了“一长两员”网络化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市实行林长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支撑能力全面增强加强推进依法治林。整合林业执法资源,成立了林业综合执法支队,先后开展了“全国绿
5、卫”、全省护绿提质、春雷行动,绿剑行动2018,利剑行动2018等专项行动,依法依规查处了违法占用林地、违规采伐盗伐林木案件1203起,有力地维护了林区治安的稳定;建立了森林督查常态化机制,先后共核查了4457个变化图斑,对问题图斑进行台账管理,逐一销号清零,通过督查,提高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管理能力。探索新路,组建了市森林资源保护巡查组,2019年开展了首次森林督查。加大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林业社会投入资金超过56.6亿,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8.79亿(中央财政投入2.71亿,地方财政投入6.08亿),造林、林木良种和森林抚育、湿地保护恢复、病虫害防治、生态效益补偿等各类政策性补贴补助,
6、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在市政办证大厅设立了林业面向社会一站式服务平台,平台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十三五”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称号。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标准化建设,全市32个林业工作站全部达标,有55支(1000人)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加强了野生动物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预警、防治减灾、检疫御灾和实施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可以及时精准地满足林业管理需要。(6)生态创建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景德镇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2019年新增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江西洪岩国家森林公园),201
7、9-2020年建成5个省级乡村森林公园,林业在这些创建活动中贡献了自己力量。景德镇市人民检察院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盛秋英同志获得2018年度全国绿化劳动模范、黎廷相同志、耿业林同志分别获得2016、2019年度全国绿化奖章;枫树山林场获得2016-2018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最美林场”。刘根寿同志获2016-2018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个人。(二)基本经验(1)高位推动为林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指示江西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8、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部署,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江西最鲜明的底色;市委市政府及时行动,一方面狠抓双创双修,将景德镇的林业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另一方面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发挥林业主力军的作用,扶贫造林2.29万亩,新增和改造茶叶面积5万亩,聘用立卡贫困户护林员271人,为贫困户构建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加快脱贫的过程中也夯实了林业的产业基础。自上而下的高位层层推动,凝聚了各方力量,营造出浓厚氛围,推动林业建设快速高效发展。(2)科学谋划为林业建设明确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十三五”期间,大力谋划发展林业,致力于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提升林业活力。全市
9、营造林实施了天然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1000公顷、大径材培育工程86.7公顷、战略储备林200公顷、珍稀树种营造林工程393.6公顷、经济林工程3000公顷;林木资源保护:2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枫树山省级林木良种基地、乐平市白土峰省级杉木良种基地)、4个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乐平历居山省级丝栗栲种质资源库、绿达林场省级青冈种质资源库、林科所省级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库、枫树山林场省级樟树种质资源库)。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乡村30个,覆盖人口6万人;5个省级乡村森林公园,覆盖人口5万人。对发展势头良好的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进行规划,以瑶里风景区、双龙湾、古窑、三宝瓷谷、花千谷、冷水尖、洪岩仙境、怪石
10、林为基础的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正在兴起。(3)改革创新为林业建设注入了持续的活动力林长制改革是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又一重大举措,以林长负责制为基础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实现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压实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创新了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的目标正一步步得到落实。(三)问题和不足(1)森林资源总量依然不足,质量仍待提高林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森林资源总量仍显不足,林地生产力水平不高和森林生态功能不强,主要表现在:全市平均单位林地生产力偏低,乔木林地仅为87.76立方米/公顷,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市还存在生态薄弱地区,森林生态功能仍需进一
11、步提升;森林结构(树种结构、林龄结构)不够合理有待做出针对性调整;(2)林业经济实力不强,亟待持续提升“十三五”期末,全市林业产业产值98 亿元,占全市比例不高;林业产业的规模、结构、质量、品牌,以及产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等不强;林产品精深加工、林木种苗花卉培育、林业旅游、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特色不明、亮点不足。(3)林业发展空间受限,拓展难度加大受限于生态红线,全市可用于营造林的地块越来越少,林业发展空间拓展困难;经济建设中各类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向林业用地“挤压”,使得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4)林业服务平台有待完善,两山转化需要加强“十三五”期间,
12、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了森林资源有序流转,为林业的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森林资源流转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积极性的发挥,流转的规模不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不畅。第二章“十四五”林业发展总则(一)总体思路景德镇市林业发展“十四五”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积极融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以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着力建设好、保护好、盘活好、利用好绿水青山,奋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继续
13、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业发展活力;提升森林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提升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二)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两山”理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始终把生态放在首要位置统筹林业发展。(2)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立足县市区林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科学研判林业发展方向,合理谋划林业建设布局。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域,分类指导,精整施策,使林业建设既能满足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要,又能满足林业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3)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资源
14、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加快以木质为主的产业体系向非木质产业体系转变,加大构建林业第三产业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的力度,加大产业链条的拼装深度和广度,依靠市场配置,引导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变。(4)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规模,强化部门组织协调,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的机制,拓宽参与渠道,调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推进全民绿化共建共享。(三)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全面推行“
15、林长制”,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建设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具体指标如下: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67.85%,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220万立方米,净增造林面积4万亩,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达到21.8%,天保林面积达到135.42万亩。森林培育质量持续提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6.5立方米/亩以上,接近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保有量达到188万亩;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119.56万亩,天保林面积135.42万亩。健全1个国家级林木资源保存库、2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4个省级林木资源
16、保存库。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湿地保护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有量达到16378.31公顷。林业产业持续发展:林业年产值达到136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达到3: 2 : 5。表1“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十三五”“十四五”属性1森林覆盖率(%)67.8567.85约束性2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2927.63220约束性3林地保有量(万亩)548.4预期性4重要湿地保护率(%)57.6957.69约束性5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13.9415.12约束性6天然林保有量(万亩)121.6135.42约束性7重点公益林保有量(万亩)189
17、.74188约束性8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8595约束性9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0.0420.5约束性10森林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3.120约束性11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个)1预期性12森林抚育面积(万亩)18.621.6预期性13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万亩)8.027.25预期性14林业产业产值(亿元)102.15112预期性15完成新一轮林地利用保护规划(%)100约束性16完成新一轮湿地利用保护规划(%)98100约束性17完成市本级森林防火规划(%)98100约束性第三章“十四五”林业重点工作内容(一)强化自然资源保护(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动林长制建设,结合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
18、核要求,健全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体系,严格实施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制度,并开始摸索天然林、公益林并轨管理工作。根据新森林法,按照“十四五”采伐限额,科学管理森林采伐工作。结合国土三调,开展国土三调数据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的融合工作,消除数据重叠矛盾,并以此为基准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编制新一轮林地利用保护规划,落实年度使用占用林地指标,为科学开展林地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2)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结合国土三调,开展国土三调数据与湿地二调数据的融合工作,并以此为基准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编制新一轮湿地利用保护规划,明确湿地分级,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对各级重要湿地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相
19、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保护,并研究推进湿地生态补偿工作。重点保护好景德镇市范围内浯溪口水利枢纽、玉田湖、昌南湖、共库等大型且人为活动频繁的重要湿地。(3)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结合各类科研、规划等项目,积极谋划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加强林业种植资源保护,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精准抢救性保护,重点推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修复保护力度,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物盗猎行为的打击。(4)推动资源监测管理智能化以国家森林资源“一张图”动态更新、森林督查等工作为依托,建立健全森林、湿地资源动态监测、管理工作体系和智能化工作平台,推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专栏1重大森林资源
20、保护工作1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内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生态公益林的重要补充。出台景德镇市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对选定的天然林采取近自然的经验法则进行管护,通过物竞天择以及人为适当干预向顶级群落演替。建设规模:135.42万亩空间布局:乐平以洪岩、高家、鸬鹚、十里岗、临岗、名口、涌山等乡镇为重点,浮梁以黄坛、蛟潭、经公桥、西湖、峙滩、兴田、鹅湖、寿安为重点,昌江以荷塘为重点。2重大公益林保护工程建设内容:建设生物隔离带,树立界标和告示牌,做好三防,保持公益林林分健康和稳定,对公益林生态功能进行动态监测。建设规模:全市面积18
21、8万亩。空间布局:已经界定的国家及省级公益林。3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内容:建立健全一批优良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对区域内的列入国家及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结合自然保护地建设工程进行精整保护。建设规模:山桐子、细叶丝栗栲、青冈、高世代高产脂国外松、杉木(赣东北地区)、香樟、南方红豆杉、云豹、黑麂、熊、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空间布局:主要依托全市的自然保护地,(种质资源库以国有林场及林业科研机构为主。市林科所、枫树山林场、绿达林场、白土峰林场、历居山林场)。4市县两级林地、湿地利用保护规划编制建设内容:根据统一部署,编制市县两级林地、湿地利用保护规划。建设规模:林地、湿地利用保护规划是国土空间规
22、划体系下的法定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在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后,必须立即开展这两项专项规划的编制,确定林地、湿地保护等级空间范围,使用林地、湿地限额等。5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内容: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湖岸线生态修复、湿地生态补水、湿地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等措施,实施湿地恢复和综合治理工程,重点保护好景德镇市范围内浯溪口水利枢纽、玉田湖、昌南湖、共库等大型且人为活动频繁的重要湿地。新建小微湿地保护和利用示范点5处,示范湿地自然公园1处以上。(二)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1)科学合理安排国土绿化空间精准落实绿化空间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为主体,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
23、科学确定绿化方式,宜封则封、宜造则造。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选用乡土树,营造混交林,加强退化林修复。落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求,禁止违规占用粮食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等开展绿化工程建设。(2)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统筹城乡绿化持续推动景德镇市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的巩固,全力支持浮梁县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加强森林城市建设科学动态管理,严禁大树进城,力戒奢侈化倾向。推进村庄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协同推进部门绿化。开展铁路、公路、河渠、水库等绿色通道建设。创新“互联网+”等全面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积极开展国家、省、市森林乡村建设、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引导林农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发
24、展适宜景德镇区域自然条件的珍贵树种,优化美化乡村绿化风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林业的作用。(3)高位推动国土生态修复工程以重要生态廊道、退化林、病害林、废弃矿山、取土场、弃渣场、工程临时用地、重要湿地、小微湿地为实施区域,在国土空间规划下,推动国土生态修复工程。按照党中央要求,以植物修复、自然修复为主策略,发挥林业行业优势,推动国土生态修复工作。专栏2重大国土绿化工程1新一轮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实施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工程,加强源头区和河流两岸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和鄱阳湖区抑螺防病林等建设,有效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规模: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复等方式建设7万亩。空间
25、布局:昌江河、乐安河流域。2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在主要高速公路、高铁、长江岸线等通道和生态廊道两侧、重要风景名胜区周围以及重点乡村等区域,通过造林、补植和抚育等措施,完成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建设规模:0.2万亩。空间布局:杭瑞高速、济广高速、昌景黄高铁、景婺黄高铁沿线。3退化林修复(低改)建设内容:对因风、雪、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和偷砍盗伐等人为因素导致林相破坏严重的林分进行人工改造,改造措施包括更新造林、补植补造、抚育改造。建设规模:73000亩(乐平25000亩,浮梁36000亩,昌江4000亩,市本级(枫树山林场)8000亩。空间布局:乐平塔前镇、后港乡、镇桥镇,昌
26、江丽阳镇,浮梁洪源镇、黄坛乡、蛟潭镇、鹅湖镇,珠山竟成镇。4森林抚育工程建设内容:对中幼林(不分林种不分起源不分树种)通过砍杂、除萌、伐除病腐木枯死木和不良木等人工干预措施,达到改善林分生境,加速林分健康生长。建设规模:21.6万亩空间布局:项目优先安排在206国道、乐德线、乐弋线、杭瑞高速、济广高速、九景衢高铁、昌景黄高铁沿线。5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实施大别山-黄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长江防护林工程,营造或提升护岸林、水土保持林。建设规模:1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更新改造2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空间布局:优先安排在昌江河、乐安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第一层山脊范围内
27、。6珍贵树种培育工程建设内容:高标准营造陈山红心杉、南方红豆杉、香榧、闽楠、浙楠、花榈木等珍贵的乡土树种。建设规模:2万亩,其中新造0.5万亩,改培1.5万亩。空间布局:在项目安排上可以与战略储备林统筹。7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工程市本级要按照现有总体规划,持续推动后续建设和效益综合评价工作,为国家局复查做好准备。浮梁县要积极推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森林乡村创建内容:以村庄为核心,按“四化”的标准,在村内及村庄周围营造景观林。并建立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产业。建设规模:全市共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1个,创建20个省级森林乡村、10个省级乡村森林公园。空间布局:在森林乡村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基
28、础,另一方面要以景德镇的特色文化(茶文化、瓷文化、戏曲文化)有机结合,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建设集中体现森林景观、森林宣传、和乡村森林相结合乡村森林旅游。(三)构建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1)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目前景德镇市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预案已经提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在等待主管部门正式批复。在“十四五”期间,要根据国家统一时间部署要求,完成自然保护地的勘界立标和最终机构范围整合,并根据整合后的方案,重新编制各保护地总体规划。(2)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优化景德镇市自然保护区布局,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界定范围,优化管控分区。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协同协作。加强保护管理能
29、力建设,对保护物种加强本底调查, 建设近自然扩散廊道。加强野外管护巡护、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应急防灾救灾、疫源疫病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等保护管理设施设备建设。落实自然资源调查和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3)提高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景德镇各类自然公园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态景观资源。结合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各类自然公园定位和范围划定,确保自然公园内的珍贵自然资源,及其所承载的生态、景观、文化、科研价值得到有效保护。同步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升自然教育体验,提供多样化优质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通过总体规划明确管控要求,合理
30、测算游客容量,科学规范推进生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的自然教育体验和生态旅游活动。表2景德镇市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情况表序号名称自然保护地类型级别1江西景德镇瑶里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省级2江西景德镇黄牛信省级森林自然公园自然公园省级3江西景德镇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省级4江西景德镇大岭培白颈长尾雉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省级5江西景德镇茶宝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森林自然公园省级6江西景德镇万寿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自然公园省级7江西景德镇青龙尖省级森林自然公园森林自然公园省级8江西景德镇三贤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湿地自然公园省级9江西玉田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湿地自然公园国家级10
31、江西景德镇郭璞峰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自然公园省级11江西景德镇昌南湖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省级12江西洪岩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国家级13江西景德镇东湖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省级14江西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国家级专栏3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1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完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自然保护地智慧管理平台,加强自然保护地各类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开展自然保护地“一调查三评估”,资源本底调查及文化资源挖掘,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生态损害事件调查评估和生态价值评估。2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十四五”期间,对各个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境进行恢复和改造,有效改善保护动
32、物的栖息、取食、繁育环境,通过退耕还林等方式打通各保护区的连接走廊;有效改善保护植物的生存生长环境,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以科技为引导,加大科技含量,利用高新技术对保护对象进行监测,建立管理信息中心,健全档案管理,为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的保护提供科技支撑。3自然公园服务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对洪岩风景名胜区、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进行基础设施提升,提高生态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争创5A级景区;对万寿寺省级森林自然公园争取升级为国家森林自然公园;重点对玉田湖国家湿地公园、浯溪口水利枢纽进行修复,围绕玉田湖湿地修复,开展湿地科普宣教与科研监测项目,建设景德镇市湿地宣教培训科研监测
33、中心。(四)推动乡村振兴、提升林业产业(1)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林业行业在山区开展乡村振兴、生态脱贫的行业优势。在脱贫地区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开展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森林资源管理巡查等项目建设和管护,让更多的脱贫人口通过林业生态建设获得收入保障。研究天然林、公益林托管模式,支持基层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开发公益就业岗位。推进生态护林员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稳收益不返贫的长效机制。表3景德镇市生态护林员发展规划区县“十三五”人数十四五人数浮梁县250250(2)推动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推进“两茶产业”持续发展,推广高产稳产高抗油茶良种,推进低产油茶林进行补植补造、复壮;继续扩大茶
34、叶种植面积,并积极培养景德镇本地的茶叶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进一步发展林果、林药产业,选择适宜景德镇本地中草药品种,积极开展林下中草药的产业的发展。要创新发展模式,增加林地经营效益,开展生态培育试点,推动产业标准化、多元化绿色发展。积极发挥国有林场的技术优势,进行场外造林,为乡村振兴发挥林业的作用;大力支持与鼓励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职业林农、农村能人、涉林企业,牵头组织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扩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辐射面,实现合作社由单一造林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资金、政策上扶持一批农民林业合作社,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林业增放、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稳定提高苗木花卉产业。在
35、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积极稳定现有重点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强化产品创新和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市场价值的森林康养产业。依托自然公园、旅游景区,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在严守生态红线、遵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的基础上,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稳定和发展林木生产加工产业。淘汰以原材料、半成品为主的木竹加工,鼓励木竹制品走精细化、高附加值之路,加大高档木质家具的生产能力,发展木竹生物质纤维材料、新型材料、仿生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乐平、浮梁、昌江积极培育现代化木竹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规模产能产值。安排林化加工企业有序进入工业园区,对现有的林化加工企业的加工提炼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做好降耗减排,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源建立负面清
36、单,进行无害化处理。专栏4林业产业发展提升1两茶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内容:一是对低产油茶林进行补植补造、复壮,实施面积2万亩;结合项目新造高产油茶林1.5万亩。空间布局:乐平以礼林镇、镇桥镇、双田镇、众埠镇、塔前镇、接渡镇等为主,浮梁以寿安镇、湘湖镇、王港乡、庄湾、鹅湖镇、蛟潭镇为主,昌江以鱼山镇、丽阳镇为主。二是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茶叶种植总量达到20万亩。空间布局:乐平以白茶品种为主,布局上以高家、洪岩、名口、鸬鹚等乡镇为主;浮梁以绿茶、红茶为主,布局上以瑶里、鹅湖、西湖、江村、勒功、经公桥、峙滩等乡镇为主。2林果、林药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内容:营造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高品质的果木林、高价值
37、的中药材。建设规模:全市各类林果种植面积0.2万 亩,各类中药材基地面积0.8万亩。空间布局:以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一村一品项目结合起来,统筹布局,形势上宜大则大,小片林亦可。3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内容:建设城市、乡村绿化美化需求前景广阔的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规模:2万亩空间布局:积极依托现有的苗木基地,鼓励做大做强。如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苗木基地、乐平十里岗、鸬鹚的苗木基地;浮梁王港、湘湖的苗木基地;昌江区的昌江林场苗木基地。4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内容:建设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构建森林康养产业架构。具体包括: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森林康养接待中心、重点打造瑶里景区、古窑、三宝、花千谷景区、双龙
38、湾生态园、洪岩景区,并围绕重点景区建造精品森林旅游线路,做好与景德镇市周边森林旅游线路的区域对接。将景德镇的森林旅游融入到国家森林步道(天目山国家森林步道)及驿站体系中进行规划建设。建设规模: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日接待能力1.2万人,景区精品森林旅游线路200千米。空间布局:景瑶线、蛟潭镇、洪岩镇、众埠镇。5林化原料林大力推进林化原料林建设。建设规模:林化原料林0.7万亩。空间布局:依托国有林场进行布局6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内容:以大径材(杉木类)为培育方向的储备林、以工业原料林(湿地松)为培育方向的储备林、以珍贵乡土阔叶树种(栲槠类、楠木类、花榈木等)为
39、培育方向的储备林。建设规模:30万亩。空间布局:在全市天然林、公益林区域外实施。7场外造林工程建设内容:以联营的方式在林场经营范围外造林,扩大国有林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建设规模:营造示范林1.5万亩。空间布局:依托国有林场完成。(五)生态文明宣传(1)建设生态文化载体依托全市森林、湿地资源,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丰富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推进全市生态文化载体建设:至“十四五”期末,全市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总数达到7处, 各级湿地公园4处,各种形式的科普植物园2处,森林乡村50处,乡村森林公园15处,紧密围绕打造陶瓷传承创新试验区,新建一批凸显森林生态文化的基础设施项目。(2)整
40、合生态文化,讲好生态故事一方面景德镇因精美的陶瓷在水陆两条丝绸之路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文化底蕴深厚;另一方面我们在林业建设上类似塞罕坝的感人故事也很多,“十四五”期间要重点挖掘,编辑成书,将陶瓷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揉合,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展示景德镇。利用植树节、环境日、水资源保护日等节日,走上街头,进入校园进入社区,对市民、对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并应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广泛传播生态文化。(3)保护古树名木完善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建立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根据古树名木生长情况,采取设置保护性栅栏、支架支撑、填堵树洞、设
41、置避雷针、防治病虫害、灌水施肥等复壮管护措施,确保其健康生长。第四章林业支撑体系(一)林业体制改革创新建设继续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创新,拓宽服务范围,根据重点生态区位非国有商品林分布情况、群众意愿和管护能力,因地制宜采取直接赎买、置换、租赁等方式,将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位内个人所有、合作投资造林等限制采伐的非国有商品林逐步调整为公益林,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利益、林业得发展”;积极打造低门槛高效率的林业专项融资平台,通畅“两山”转化渠道;灵活解决好制约林业项目实施的“细片化”问题;创新湿地“占补平衡”机制,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成效。(二)森林综合监测与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对现有
42、的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野生动物监测进行整合优化,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创新监测方法,大力提升森林综合监测的能力与效率。完善林业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加快林业基础资源信息整合,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将林业各要素进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打造智慧林业,至“十四五”期末,形成全覆盖、一体化、智慧化的林业管理体系。(三)林业科技体系建设一是狠抓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林业技术人员,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解决好人才流失及人才结构不稳定等问题;二是抓科研设备改造和提升,建设现代化林业科研生化实验室、组培室、人工气候
43、室、智能温室大棚,荫棚。瞄准产业化需求,“十四五”期间有迫切需求的林业课题进行研究、试验,力争产出一批高水平的林业科研成果;三是加强科研协作,大力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应用与产出。四是加强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建设,建设一批油茶、森林四化、杉木大径材、苗木培育、森林药材、毛竹等市级示范基地。建设林业科技培训中心,通过培训和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将林业科技送到林区、送到林农手中。打通科研与生产环节联通渠道,提高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四)减灾防灾体系建设以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防控为核心任务,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灾防控能力,遏制重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降低灾害损失,促进
44、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1)持续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行动对景德镇市松林分布区域实行分区分级管控,特别要加强黄山山系等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控,建立健全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力争到2025年,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和乡(镇)疫点数量实现双下降。加强监测管控推进疫情监测常态化、网格化管理,建立疫情发现、疫木清理、无害化处置全流程监管机制。利用森林抚育、珍贵树种更新等项目,启动疫区松林抚育改造。对自然公园、景区的大规格松木、古树名松和重要地标性景观保护和抢救性治疗。严格检疫执法加强防治检疫机构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疫木源头管理、疫点疫木除治、疫情传播阻击、违法违规加工利用疫木行为查处。建设黄山周边地区(江西省景
45、德镇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工程基础设施项目,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检验检疫设施,建设市级应急调度中心,加强区域性防控药械储备库建设,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建设野生动物健康管理中心,对野生动物目录中本地区可人工繁育和不可人工繁育的种类健康状况均纳入到监管范围内,对种群内种群间的疫情严密掌控、科学防治。(2)建设森林防灭火一体化体系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建设和完善森林防火机构。建设景德镇市的森林火警火灾监控中心,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应对火情,把森林火灾的危害降到最低。加强与应急、气象部门协作,实施火险预警管理平台林草升级融合,提高森林火警火灾监控中心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在重点林区、森林火灾高发区、自然公园、
46、森林旅游区、公墓、寺庙周围,部署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必要的森林消防水箱、林火隔离网、森林消防通道等基础性设施。加强野外火源管控力度,重点强化野外施工用火、林区农区生产用火、祭扫用火的管控。在交通要道等敏感地段配置宣教、管控等设施设备,全力推广“防火码”,加大巡护和检查力度。协调公安机关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野外用火行为。明确早期火情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加强防扑火力量培训教育,在基层半专业防火队普及专业防火设备和器材,并定期开展森林方灭火训练和演习。各级单位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实行报扑同步。根据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摸清区域内森林火灾可燃物分布,历史高危火灾分布范围,现有森林防火监控、水源、阻隔网、物资储备库、通道等防火资源的信息,进行数字化,为森林火警火灾监控中心提供基础信息。(五)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一是提升林木良种基地,林木资源库建设,为林木良种培育、资源保护、科普教育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加强省级保障性苗圃建设,各县市区都要建设一个保障性苗圃,提供充足的良种壮苗直接为林业生产、林业项目服务;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能力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的交通、饮水、通讯、供电、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林区的管护房设备由“宜居”向“舒适”升级。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生态定位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巡护站点及监测设施设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