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景德镇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13426650027 文档编号:905651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景德镇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景德镇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景德镇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景德镇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景德镇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的关键期是景德镇厚积薄发、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提升体育综合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推进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机遇(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市委、市政

2、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举全市之力,加大投入,兴建改建11个体育场馆,出色圆满举办了江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我市代表团成绩优异,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团体总分双双名列全省第二的突破,把体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群众体育成果丰富。通过整合上级扶持、财政和体彩公益金等专项资金,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29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2个,农村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工程24个,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工程9个,县级公共体育场2个,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3平方米,市本级体育社团65个,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750人,国民体质测试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2%。体育人群不断增加,经常参加

3、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4.18%。年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200次左右。2017年我市获得“2013-2016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竞技体育实现突破。在2018年江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青少年组比赛中,获得金牌158.5枚、银牌117枚、铜牌135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列全省第二名,竞技运动水平得到提升;争创了2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6个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创建了1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5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体育俱乐部达到5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6次,省级赛事28次。体育产业起步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

4、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通过承办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打造景德镇国际马拉松赛、瓷茶古道徒步行、窑工体育大赛等精品赛事,实施特色体育品牌战略,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省运会上陶瓷奖杯奖牌大放异彩。体育彩票销售总量11.49亿元。体育管理成果丰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成立了机关党委,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2018年市体育局获得全省文明单位称号。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编制统一行政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图,行政确认事项纳入全市行政服务窗口;事业单位和体育协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4家体育协会与事业单位脱钩。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和足协分层治理

5、结构初步建成。体育文化、体育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平安建设、史志档案、脱贫攻坚、老干部和工青妇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二)“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十四五”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业态结构融合升级将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体育强国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体育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为体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市正在建设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和健康景德

6、镇,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机遇,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社会民生、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更高层次的需求,体育将进一步推动营造崇尚运动、热爱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体育融入生活,培育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效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三)“十三五”期间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体育发展面临诸多新机遇的同时,还存在诸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公共体育设施有效供给仍显不足,全民健身城乡发展不平衡,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强,群众性体育活动有待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不强,项目梯队建设和地域

7、分布不均衡。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小,产品与服务品种不够丰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育消费潜能有待激发,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依旧薄弱。此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体育投入机制不够健全,教体融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仍需培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还不够丰厚。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及体育强国纲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围绕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融合发展、依法治体,增强地方党委政府、教育

8、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同能力,继续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把全民健康关口前移,提升我市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健康景德镇建设,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作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体育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大力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把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

9、育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健康江西行动,构建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的更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开放办体育。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体系,深入推进“体育+”发展模式,促进体育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体旅融合、体教融合、体医融合,开创全社会共建体育事业、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局面。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全市体育一盘棋,统筹体育事业发展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文化强市、健康景德镇和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同步建设,更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10、,实现体育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事业、体育设施建设等各项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突出特色发展。协调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体育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文化需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为改革方向,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大球”改革、体教融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防范重大风险挑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体育发展社会化、市场化。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

11、引领体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提高科学健身水平,科学统筹国际国内优质体育科技资源,建设竞技体育科研保障复合型团队,加快推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三)目标定位到2025年,我市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明显提升,贡献度明显提高,成为我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体育人口)达38.5%以上,体育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达到0.9块,体育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获得感中

12、的比例明显提升;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合理,训练体系更加科学,运动队管理更加规范,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中有景德镇籍运动员参赛,力争获得优异成绩;体教融合取得新进展,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明显提升,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主体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逐步完善;体育改革稳步推进,体育文化较快发展,体育交流日益频繁,体育消费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并形成特色,能较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多元化需求,对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形成一定贡献度;具有影响力和瓷都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基本形成,大型品牌国际国内赛事

13、活动定期开展,为景德镇市带来较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带来一定国际影响力。“十四五”时期累计销售额突破14亿元。(四)远景目标到2035年,我市体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与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等核心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更加优化,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富有瓷都地域特色的品牌赛事等体育

14、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不断增强,成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一张亮丽的名片。三、重点任务及举措(一)实施全民健身设施普惠工程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存量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建立项目库,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推动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注释1)和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村庄)、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以及水上、山地等户外运动健身设施。保障全民健身

15、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小区健身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和规定。主动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计划有效对接,补足既有居住社区健身设施短板。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金角银边”区域建设便民利民的健身休闲设施。加大农村地区健身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强中心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持续改进全民健身设施运营水平。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管理,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委托运营模式,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质。持续推动各类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依据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使用绩效评估办法,加强评估督导,确保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取得实效。大力扶持体育社会组织

16、建设。建立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动各单项体育协会向乡镇、社区延伸。加快推进市本级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综合性评估机制。逐步实现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支持社会组织采取项目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和激励政策,建立多元主体办赛机制,普及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培育面向各行业、各人群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积极组队参加全省运动会群众比赛和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

17、活动,利用元旦、元宵、重阳、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广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各行业大力开展行业系统健身联赛。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模式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运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探索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形式,举办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推动网络赛事活动形成新业态。促进重点项目和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响应落实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和“三大球”振兴发展战略的号召,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普及冬奥知识和冰雪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三大球”赛事活动,扩大群众参与面。推动农民、青少年、职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18、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程度和无障碍水平。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更好发挥其在社区体育活动、科学健身等指导方面的作用。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鼓励体育明星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体育宣传活动,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情。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常态化。开发利用大数据,研究制定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体育健身活动指南,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场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体育场地设施智慧化改造。按照体

19、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技术规范要求,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因地制宜配置完善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积极探索运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场地设施开放、体育赛事活动、健身指导服务等数据的互通与共享,打造健身设施电子地图、赛事报名与活动注册平台、科学健身指导数据库,满足人民群众查询、预定、获取身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要。专栏1: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内容支持县域内公共体育场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确保县级“两个一”公共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注释2),持续推动“公园体育化”改造提档升级。加快足球场地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每万人0.9片足球场的标准确定

20、本地区足球场建设数量。推进城市社区足球场地建设,实现新建居住社区内至少配建一片非标准足球场地设施。鼓励各地结合健身步道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健身步道建设,注重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在学校、公园、体育中心、旅游景区、商业综合体等地建设陆地冰球和旱雪运动等设施。鼓励建设配有一定数量商业服务设施的运动船艇码头、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及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二)实施业余训练优苗工程和竞技体育争光计划,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探索体育发展新模式。立足我市实际,坚持“强优扶弱”战略,加强体育部门、当地政府、社会力量之间的三方协作,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训

21、练队多种培养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协办。科学布局竞技体育资源,创建省级转训、国家级集训基地。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和组织工作。争取有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针对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实行“人盯人”措施,完善全方位保障政策,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参加2022年第十六届全省运动会,力争金牌和团体总分排在全省上游。筹备举办第十三届全市运动会。打造科学合理的竞赛体系。协调构建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体育竞赛体系,健全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整合教育体育部门赛事资源,推动教育体育部门赛事的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力量办赛

22、的积极性,不断创新赛事举办和组织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加强“训科医教管一体化”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完善竞技体育训练团队管理办法和“吃好、睡好、练好、教好、管好”五位一体运动队管理体制。增强体系化保障能力,加大体系化建设投入,以智能化、数字化带动训练科学化,实现对训练参赛的科学指导。以足球带动“三大球”发展。细化落实景德镇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中期目标,进一步深化足球改革发展机制,广泛开展足球活动。继续强化足协管理、青训竞赛、人才培养等体系建设。支持建设职业和半职业化足球俱乐部。办好足球、篮球、排球项目的各类赛事、培训,进一步推动“三大球”普及发展

23、。强化青少年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围绕体育“进校园、出校园”做文章。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体系、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建设、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强化青少年体育政策保障,完善青少年体育投入机制,发挥体校、学校和社会体育俱乐部三大竞技体育及青少年体育阵地作用。建立健全各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共建运动队的机制,畅通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升学渠道。深化体校改革,做大做强“吴静钰体育运动学校”,推动各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和体校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校文化

24、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等机制。确保学生的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提升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提高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切实抓好反兴奋剂工作。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积极开展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和风险防控工作,坚持惩防并举、综合治理,构建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坚持“零出现”“零容忍”。建立健全食品、营养品使用风险预警机制。开展针对运动员的反兴奋剂教育进课堂活动。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工作。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探索建立体教融合、学训一体、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专业队伍文化教育新模式,建立促进运动员文化学习激

25、励机制,努力完善运动员升学渠道,对运动员文化学习进行评估检查,提高学习质量。专栏2: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重点项目内容一、重大体育赛事的参赛和保障服务做好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参加2021年西安全运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以及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的保障服务工作。备战参加第十六届江西省运动会,举办景德镇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二、足球项目提升计划建立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订完善全市足球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推动足球改革发展。继续参加全省足球联赛和省足球协会杯两大核心赛事,打造市县两级业余足球联赛和校园三级足球

26、联赛为主体的,赛制稳定、等级分明、衔接有序、广泛参与的足球赛事体系。支持各级社会青训机构建设,积极构建“兴趣普及、提高发展、精英培养”三级青少年培养体系。完善专业足球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设1-2个市级校园足球综合训练(培训、比赛)基地。三、青少年体育发展计划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体育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改革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质提升,加强青少年体育发展。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做强做大吴静钰体育运动学校(市体校),深化体校改革,全面实现

27、“县县有一所新型体校”目标。继续建设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库,大力打造层次合理、输送畅通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创建“江西省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力争再创建省级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3个,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5所。建设评定一批市级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动体育项目进校园,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训练营。配合教育部门重点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体育生活,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探索启动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定和体育素养评价,使每位青少年普遍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力开

28、展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推广,建立健全大众教练员培养体系,壮大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队伍,为青少年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公益开放,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幼儿体育、亲子体育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三)实施体育产业提质增量工程和品牌赛事提升计划,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响应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以筹办国内外各项品牌体育赛事为辅助,以体育产业“一县一品”为支撑,以“体育+”模式为主导,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29、支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持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消费向参与型、体验型方式转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培育一批体育龙头企业,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细分领域中小微企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体育产品供给。重点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服务业,突出“产城融合”,抓好“城际联动”,继续打造景德镇国际马拉松赛、景德镇国际陶瓷工艺健身大赛、瓷茶古道徒步行等品牌赛事,不断扩大优质体育赛事供给,优化观赛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山

30、地户外、水上、航空、冰雪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体育项目;大力培育体育中介、体育培训和场馆运营等服务业态,积极引导体育传媒、体育科技、体育会展等衍生新兴业态发展。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挖掘开发瓷茶特色体育休闲项目,借助生态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绿色体育活动。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挖掘体育消费潜力。实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体旅融合发展,鼓励体医融合发展,加快体教融合发展。大力支持运动休闲特色项目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通过全民健身公共

31、积分、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支持和引导群众体育消费。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引导广大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积极开发体育保险产品。推动体彩稳定发展。以“重公益、强体育、保安全”为根本遵循,深入完善责任彩票管理机制、健全风险防控工作体系、扩大渠道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夯实各项工作基础,着力推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筹集使用和宣传管理效益提升。依法合规、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体育彩票销售工作,力争体育彩票年均销量稳定在2.8亿元以上。专栏3:体育产业重点项目内容利用我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广泛开展森林探秘体验、射箭、

32、赤足溯溪、定向越野、漂流、农耕等绿色体育运动。力争到2025年,规划建设2个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2条山地户外运动精品路线、2个山地户外运动精品项目和2项山地户外运动精品赛事。争创省级体育产业基地2个,扶持建设市级体育产业基地3-5个。持续打造景德镇国际马拉松赛、景德镇国际陶瓷工艺健身大赛、瓷茶古道徒步行等体育赛事品牌,吸引更多行业资源落地,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借鉴外地经验,积极培育体育“一县一品”。积极推进航空飞行营地和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鼓励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体育综合体。发展“体育陶瓷”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体育陶瓷的研发力量和现有瓷业的发展水平,与高校等陶瓷

33、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体育陶瓷”设计、研发基地,鼓励陶瓷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体育陶瓷,做大做强我市体育陶瓷产业。完善市体校运动康复中心建设,与高岭中国村和部分医院等合作开发体育康养业,建设1-2个运动康复、体育康养示范点。(四)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中国女排精神,大力崇尚苏区体育精神,学习贯彻红色和苏区体育史,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景德镇的体育故事。打造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和体育文化品牌活动,鼓励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等各类体育文化作品创作。推动体育文化“走出去”,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加强体育宣传力度。统筹用好传

34、统媒体和新媒体,创新推广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开辟体育宣传新阵地,健全体育宣传工作机制。做好体育对外宣传工作,增强在国内外体坛的影响力。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协作,强化体育新闻管理和舆论引导工作,提高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和报道水平,积极宣传体育工作中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为体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扩大体育交流合作。积极发挥我市建设国家试验区的功能和“一带一路”重要货源地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的体育平台,助力建设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利用“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和“全国中等城市体育协作城市圈”等平台,深化与长江经济带省份、长三角城市群和港澳台地区的

35、体育交流合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省域市域范围内的体育交流合作,强化体育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促进城乡、区域体育协同发展,提升我市体育发展整体效能。(五)提高党建质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加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拓展和转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基

36、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不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全市体育发展改革各项目标任务,强化政治监督,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大对重大赛事活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重要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力度,有效管控廉政风险。坚持正风肃纪,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持续整治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持“零出现、零容忍”态度,加大对兴奋剂问题的预防、监督和查处力度,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坚持管党治党“严”的主基调,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和各项要求,立足加

37、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统筹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教育、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积极推动建立跨部门的长效协调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资源共享,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其规范、合法、高效运作。(二)加大政策保障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国建

38、设。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支持各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加大体育投融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并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三)夯实人才支撑开展全市体育人才情况调研,着手研制全市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聚焦引进“高精尖缺”体

39、育事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鼓励高层次体育人才来景创业工作。加强对高素质、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盘活现有体育人才资源,加快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竞技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人才及体育场馆运营人才,拓宽人才供给渠道,形成全产业链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加强与人事管理部门的沟通,探索建立健全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建立体育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四)确保规划实施各级体育部门要制定本地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与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对重点项目要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要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制度,实施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要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的跟踪分析和评估,为调整目标任务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无意史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