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南昌市金融业南昌市金融业“十四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南昌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二二一年二二一年八八月月2目录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发展基础. 1一、 “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1(一)金融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1(二)金融改革不断深化.3(三)资本市场不断壮大.4(四)区域金融风险持续下降.5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6(一)实体经济基础薄弱,金融区域发展不平衡.6(二)信贷结构不平衡有待进一步优化.6(三)金融机构利润高速增长难度较大.7(四)风险延迟和集聚,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7(五)高端金融人才不足,缺乏金融创新.8(六)政府配套政策不足.8三、发展机遇.8(一)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和
2、国家“十四五”金融发展要求有助于明确南昌市金融业发展方向.8(二)江西省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有助于完善南昌市金融业发展体系.9(三)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强化南昌金融业的发展理念.9(四)南昌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扩大南昌市金融业的发展空间.10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发展战略.11一、指导思想.11二、发展原则.12(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原则.12(二)坚持防范金融风险原则.12(三)坚持完善金融结构原则.12(四)坚持创新协调发展原则.13(五)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原则.13三、发展目标.13(一)总体目标.13(二)具体目标.14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发展部署发展部署.15一、重点任务.15(
3、一)普惠金融体系.15(二)绿色金融体系.20(三)产业(链)金融体系.24(四)科技金融体系.263(五)开放(型)金融体系.29(六)文化旅游金融体系.31二、重点工程.35(一)红谷滩金融商务区提升工程.35(二)市级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建设工程.41(三)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建设工程.44(四)优质龙头企业上市工程.48(五) “两山”银行建设工程.50(六)地方金融活力激发工程.54三、重点措施.56(一)加快集聚金融人才.56(二)合理布局金融空间.57(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58(四)加强防控金融风险.59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组织保障组织保障.61一、强化组织协调.61二、扎实有力推进.6
4、2三、完善考核激励.631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一、 “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一)金融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一)金融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十三五”时期,南昌市积极利用省会核心优势,不断推动金融业做大做强做优,主要指标跑出“省会速度” 。全市存贷款、保费收入、证券交易额、直接融资等金融业主要指标均实现快速增长, 增速稳居省会城市 “第一方阵” ,产出水平展现了“省会质量” 。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完善,从商业银行到保险公司、从传统金融机构到新兴金融机构都得到长足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7+4+N”类金融机构规范发展。2016 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指标较“十二五”期末(2015 年)明显提升,其
5、中,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9627.56 和 8707.23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12.81%和 15.22%,金融业增加值达到 354.36 亿元,增速高达18.78%,占 GDP 比重从 2015 年末的 7%提升至 8%,保费收入 152.71 亿元,增速超过 20%,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2017 年,我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大关,贷款增速超过 19%,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金融业增加值同比保持小幅增长,占 GDP 比重略有回落,保费收入实现 191.27 亿元,增速超过 25%。2018 年,我市本外2币存款余额小幅增长,贷款余额达到 12124.64 亿
6、元,保持了接近 17%的较高增速,金融业增加值接近 400 亿元,占GDP 比重维持在 7%的水平,保费收入首次突破 200 亿元。2019 年,我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 1.2 万亿和 1.4万亿元,贷款增速继续保持近 16%的高增长,金融业增加值突破 500 亿元,占 GDP 比重首次跃上 10%的台阶,保费收入保持约 12%的较高增速。当年,全省首家民营银行裕民银行正式开业,渤海银行、中国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等一批机构先后落户我市,红谷滩金融商务区聚集效应增强,入驻金融类企业超过 1040 家。 2020 年是 “十三五” 收官之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 600 亿元,金融业税收保持
7、两位数增长,在全省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 1.6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3.9%,增速继续保持在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存贷比达 117%,连续 38 个月超 100%。全市保费收入 267.89 亿元,占全省总量的 28.87%,同比增长 19.12%;全市完成金融业增加值624.22 亿元, 占全市 GDP 比重 10.86%, 占全省比重 34.51%;全年完成直接融资 1892.34 亿元,占全省比重 46.9%。总体而言,如表 1 所示, “十三五”时期我市金融业发展状况良好。存贷款余额保持了较高增速,其中存款余额平均增速为 9.95%,贷
8、款余额平均增速高达 16.21%,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较“十二五”时期明显加快,平均增速接近317%,占 GDP 比重上升到 9%的较高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 个百分点以上,保费收入平均增速也保持了近 17%的较高水平。表 1: “十三五”时期主要金融指标年份年份本外币存本外币存款 余 额款 余 额(亿元)(亿元)增 速增 速(%)本外币贷款 余 额(亿元)增 速增 速(%)金融业增加值(亿元亿元)增 速增 速(%)金 融业 增加 值/GDP保费收入(亿元)增 速增 速(%)20169627.5612.818707.2315.22354.3618.780.08152.7122.322017101
9、37.345.3010364.5819.03362.422.270.07191.2725.25201810733.085.8812124.6416.98387.596.940.07201.485.34201912096.812.7114047.3215.86535.938.260.10224.911.62202013676.8213.0616005.6213.94624.216.480.11267.8819.11平均11254.329.9512249.8816.21452.8916.550.09207.6516.73(二)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二)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回应群
10、众期盼为方向,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激发金融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投融资改革,实施“优资产、调结构、提评级”工程,协调南昌水投退出银保监会监管名单,助推南昌城投、南昌轨道获得 AAA 信用评级;创新产业融资模式,按照“制(制造业)商(商业)并举、整体打包”的思路,创新市场化项目融资;深化金融服务便民,推动银联、支付宝等多个主流移动支付工具在公交地铁、公共缴费、生活服务等场4景应用。(三)资本市场不断壮大(三)资本市场不断壮大坚持领导挂帅、高位推动,着力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 ,上市公司不断扩容。2019 年取得“新增 4 家、控股 1 家、申报 3 家、备案 2 家”的新突破,实现日月明测控在
11、中国证监会审核,中至科技、力迈教育在境外交易所申报审核,中国瑞林等 7 家企业在江西证监局辅导备案,优樟生物等 32 家企业挂牌新三板,瑞能半导体等 7 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绿滋肴等 83 家企业纳入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1298 家企业在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上市梯队初步形成。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利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开展直接融资,2019 年,全市完成直接融资额为 1639 亿元,同比增长 21%。2020 年, “映山红行动”取得“3 家上市、5 家申报、9 家备案”的新突破,形成了上市企业“省会板块” ,有力支持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优势企业发展。值得指出的是
12、,如表 3 所示, “十三五”期间四板市场挂牌企业家数出现较大增长,从 2016 年不到一千家增加至 2020 年的一千五百余家,为“映山红”行动打下良好发展基础。5表 2: “十三五”时期新三板和四板市场挂牌数量年份新三板挂牌家数四板挂牌家数2016419562017481144201844121820193212982020301578(四)区域金融风险持续下降(四)区域金融风险持续下降“十三五”时期,南昌市全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风险约束和绩效激励制度,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南昌市第一、第二金融法庭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南昌法院开启了金融
13、案件跨行政区划集中审理新模式,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审判提高审执质效,统一裁判标准和尺度,助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促进南昌市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以雷霆之势开展三轮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大宣传、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大执行和保全金融债权力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压降 P2P机构数量、借贷余额、出借人数,组建专班处置风险;加强地方类金融企业管理,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为契机,6对全市地方类金融企业开展全覆盖整治;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分类推进融资类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牢牢守住不发
14、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实体经济基础薄弱,金融区域发展不平衡(一)实体经济基础薄弱,金融区域发展不平衡当前,南昌市实体经济基础不够强大,金融总量与发达省会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各县市区之间经济差异大,金融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二)信贷结构不平衡有待进一步优化(二)信贷结构不平衡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近年来信贷结构有所优化,但银行信贷投放仍然过于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民营企业、制造业、小微企业信贷规模和信贷增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正如表 3 所示,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贷款余额平均增速仅为9.47%, 明显落后于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 1
15、6.21%的增长速度。此外,由于各金融机构风险导向不一,信贷增长仍然较为集中于少数机构。7表 3: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贷款数据年份年份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增速(%)2016739.35-2.862017849.0214.832018973.1914.6320191062.959.2220201185.3311.51平均961.979.47(三)金融机构利润高速增长难度较大(三)金融机构利润高速增长难度较大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利息净收入仍是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疫情下储备项目推进受影响,客户提款进度变缓,后期投放仍存在较大压力,对疫情后银行利润增长将造成较大冲击。净息差持续收窄,很大程度上限制利
16、润增长。随着竞争加剧,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成本逐渐攀升,同时受包商银行事件等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同业授信缩减,负债端中同业负债成本上升,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盈利空间。(四)风险延迟和集聚,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四)风险延迟和集聚,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2020 年以来,尽管南昌市不良贷款呈“双降”态势,金融运行稳健,但不良数据好转的背后存在较大隐忧,导致未来金融维稳难度加大,信贷风险延迟暴露。展期在短期内能缓解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仅是延迟信贷风险暴露的时间。地方类金融机构业务停滞不前。8(五)高端金融人才不足,缺乏金融创新(五)高端金融人才不足,缺乏金融创新长期以来,高素质人才都向东向南流
17、动,导致中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在金融业并不发达的南昌,难以吸引金融高端人才;新金融市场创新不足,满足现代金融发展状态的衍生工具缺乏,金融产品交易服务能力较弱。金融市场的产品品种较少,产品的相似度较高,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较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止发展。(六)政府配套政策不足(六)政府配套政策不足与其他市相比,南昌市相关政府部门对精准扶贫、民营小微、乡村振兴等领域配套政策落实力度相对不足。三、发展机遇(一)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和国家(一)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和国家“十四五十四五”金融发展金融发展要求有助于明确南昌市金融业发展方向要求有助于明确南昌市金融业发展方向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基石,具有
18、高度市场化、高度科技化和高度开放。推动中国金融现代化,需要推进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宽度”改革,以利率市场化和打破行业垄断为主的金融“深度”改革,以及以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为主的金融“长度”改革。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这就要9求南昌市金融业发展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实现金融普惠性和开放性。(二)江西省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有助于完善南昌市金(二)江西省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有助于完善南昌市金融业发展体
19、系融业发展体系江西在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要以股权投资业和资本市场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助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科创产业发展;以金融科技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和支农服务;以绿色金融制度创新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江西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将为南昌市现代金融发展提供发展契机与借鉴经验。(三)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强化南昌金融业的(三)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强化南昌金融业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江西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
20、展之路。江西以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试点为切入点,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加速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和建设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南昌市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优先发展生态工业、全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增长,打造生态文明样板。以江西省加快将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经验向全省10复制推广契机,将为南昌市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南昌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扩大南昌市金(四)南昌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扩大南昌市金融业的发展空间融业的发展空间根据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南昌市将在全省率先建立现代
21、化经济体系,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智造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和全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该规划提出,重点建设“一廊” (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 、 构建 “三区四园” 新制造格局、 打造 “六区协同”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建成绿色循环低碳城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等,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实施将使南昌市在十四五期间步入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轨道,这将增强南昌市对金融要素的集聚,为南昌市金融发展提供实体经济的支撑。11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
22、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彰显省会担当”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运用南昌市现有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持续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提高金融治理能力。结合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服务于南
23、昌市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智造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的总体目标,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为南昌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12二、发展原则(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原则(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原则金融发展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二)坚持防范金融风险原则(二)坚持防范金融风险原则既服务好经济稳定增长,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4、,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应理顺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提升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三)坚持完善金融结构原则(三)坚持完善金融结构原则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着力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产品体系,抓紧发展以股权投资业和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积极发展中小银行、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机构,大力发展以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
25、金融13为代表的新金融。(四)坚持创新协调发展原则(四)坚持创新协调发展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全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实现“金融+科技”的完美契合,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原则,妥善地处理好创新与监管关系,既要积极引领和扎实推进金融创新,也要注重监管创新风险。(五)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原则(五)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原则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金融业的市场化内生动力,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不能将地方金融机构视为政府可支配的金融资源,干预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造成金融财政
26、化。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一)总体目标服务于南昌市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等发展定位,大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效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重点打造六大金融体系,即,以“两山”转化为核心的创新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金融科技赋能的普惠金融体系、支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服务于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的14产业 (链) 金融体系、 适应内陆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开放 (型)金融体系、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文化旅游金融体系,力争到 2025 年底,初步建成金融产业、金融人才、金融市场高度集聚, “立足江西、对标沪深、面
27、向全国、走向国际”的中部新兴区域金融中心。(二)具体目标(二)具体目标到“十四五”期末(2025 年) ,全市金融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金融业增加值达到 800 亿元,占 GDP 比重保持在10%左右,在全省 11 个地市名列前茅,本外币存贷款增速保持不低于 9%和 13.5%的较高增长速度,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显著提升,制造业贷款、普惠金融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融资结构不断优化,直接融资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映山红行动”深入推进,境内外上市公司质量和数量显著提升。15第三部分 发展部署一、重点任务(一)普惠金融体系(一)普惠金融体系“十四五”期间适应内需驱动和供给
28、质量显著提升的要求,把南昌市建设成为在全国独具特色优势的普惠金融体系,注重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引导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普惠金融质效。1.鼓励引入和设立普惠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深入推进国有银行普惠金融“五专”经营机制,进一步发挥三农金融事业部和普惠金融事业部专业化经营优势,提高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围绕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支持和引导地方农商行、村镇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定位。2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不良资产处置。鼓励社会资本设立
29、专营机构帮助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盘活工作,为各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提供从前期的评估尽调,到中期形成处置方案,再到后期的实施处置清收等全产业链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不良资产处置信息发布、交易撮合、融资服务平台,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16率;探索成立不良资产处置特殊目的公司(SPV) ,以过桥基金、分级基金等形式循环使用,提高不良资产处置能力。3大力发展普惠性转贷基金组织。探索设立政府、银行、企业联手的转贷基金,坚持公益和普惠,聚焦民营和小微企业,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转贷难、成本高”问题,主要为实体经济领域生产经营基本正常、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信用信息记录良好、符合流动资金贷款发
30、放条件、资金周转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及基金出资人单位提供转贷服务,并且普惠性转贷基金成本不得高于同期在同等条件下银行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按期还贷、续贷。4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产业。探索“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发力、配套企业服务、社会力量支持、金融科技助力”的模式发展供应链金融产业,具体举措可包括:政府出资设立供应链金融专项支持基金,奖励对供应链金融带动效果突出的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鼓励已具备供应链金融业务基础的金融机构发力,发挥大企业主办行或大产业链主办行的融资功能,选择产业基础好的重点产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围绕核心企业,地方政府加大对配套企业招引培育力度;支持社会资本设立供应链创新产业投资
31、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整合供应链资源,为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和大型供应链服务企业申请设立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17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依托其主业,发展供应链“自金融” ;鼓励利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术,全面集成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数据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共享。5支持社会资本提供金融外包及金融培训等服务。支持社会资本成立金融信息服务公司等金融外包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第三方尽职调查、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金融外包服务;支持企业独立或与高校、研究机
32、构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训服务,鼓励发展本土金融培训品牌。6.提升普惠金融网点覆盖率。制定推进金融服务进社区、乡镇和园区的具体措施,因地制宜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站或服务中心,推动金融服务 100%全覆盖,实现集金融超市、信用信息采集、惠农支付业务、金融知识宣传等综合功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设或改建社区支行(网点)或小微支行(网点) ,在偏远地区借助电子机具等终端、移动互联技术以及便民服务点、流动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等代理模式。7.引导发展电子支付服务。积极推动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旅游景区、医疗、缴税、公共事业缴费等便民领域重点场景的广泛运用。探索建设整合银行、支付机构、银18联等业务的普惠性
33、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服务的一网通,实现存取款、查询转账、民生缴费、投资理财为一体化服务。8.支持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支持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鼓励发展小微企业在线金融业务,为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增加在线申请、提款、还款、循环用款等功能。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中小微企业以及涉农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逐步提升以数字增信的信贷投放规模,提高数字普惠金融贷款占比。9.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积极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依托大数据共享平台,由地方国有企业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打造市级统一的“区块链+供应
34、链金融”平台、 “区块链+物联网”平台等数字技术应用平台,为重点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以及规模化农作物种植农企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精准融资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动产质押融资”等创新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10.积极提供贴近民生的配套金融服务。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大力发展城市住房租赁、老旧小区改造等配套金融服务,让更多人在城市住得下、住得起、住得久,有效释放其消费潜力。1911.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继续深化四项普惠金融机制,依法合规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和减贫带
35、贫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后普惠金融服务措施;引导推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加大对进城农民工购房、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资金支持。12.打造小微企业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推动市县政务大数据向符合资质的金融机构有序开放与共享,融合人行企业收支流水、企业电力数据等数字资源,打造南昌市市级的基于大数据征信的“一站式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同时,依托该平台积极对接发改委 “信易贷”平台,助力普惠金融向“数字化”转型。13推动涉农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整合涉农政务大数据、农业产业链数据、农业保险数据以及农户信用数据,打造“农村普惠金融
36、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以“微信公众号+(云闪付)小程序”方式搭建数字乡村平台,打造以乡村数字治理为重点,集村务、党务、财务、社交、金融等为一体的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乡村数字治理场景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14.加大产融对接力度。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20银企信息对接和产融合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加大续贷政策落实力度,加强续贷产品开发和推广,简化续贷办理流程,支持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实现融资周转“无缝对接” 。15.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结合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模式,以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为农业企业提供“保险+融资”综合金融服务。积
37、极推进水稻等农产品大灾保险,开发应用价格指数、天气指数及产量指数保险产品,大力发展蔬菜、油茶等特色农业保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针对生猪养殖、养鸡等农业产业,重点推动“保险+期货”的保险服务模式。16.建立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设立普惠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贷款补贴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性担保体系,与金融机构共同分担风险,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二)绿色金融体系(二)绿色金融体系“十四五”期间建设以“两山”转化为目标的创新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推进碳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1.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按照国家
38、“3060”21目标1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等产业行业发展;制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明确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法律责任、健全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将污染严重且屡改不改企业列入黑名单;在法律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积极鼓励参与碳金融交易。研究出台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意见,引导金融资源向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低碳领域倾斜。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鼓励开发碳指数、碳保险、碳期货等交易工具,碳债券、碳基金、碳质押等融资工具,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碳金融市场。3.积极推动设立各类绿色金融机构
39、。要求法人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总部或专营机构,其他银行分支机构要向总部申请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鼓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绿色金融机构; 鼓励金融机构遵循赤道原则 (EP4)和负责任银行原则(PRB) ,全面构建赤道原则项目业务流程,完善应用评估和审核贷款要求机制、环境评估决策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意识,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成效、环境风险管理情况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1国家“3060”目标是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2系。4.大力推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创新新能源、绿色制造、森林碳汇和生态农业等的绿色信贷创新,进一步完善绿色
40、信贷业务产品体系;鼓励保险机构创新生态环境责任类保险产品,探索研发相关指数保险;鼓励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采取绿色债券、绿色专项债、绿色票据、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方式融资方式;支持企业利用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推动金融机构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 ABS) 、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绿色收益支持证券、生态证券化计划,适时推出森林债券、巨灾证券等产品。5.探索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通道,推动简化生态资源产权确权流程,明确生态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归属,适度扩大使用权权能;引导和规范各县区的“两山银行”设立与运作,建立健全
41、“企业+集体+村民”等共建共享机制;规范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合理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配合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市场建设,推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态环保领域的权益交易。6.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推广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碳排放23权、用水用能权、节能减排权等抵质押融资;积极探索河权、水面经营权、采砂权、采矿权、养殖权、林权、公益林、农村土地“两权”和天然林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真正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 GEP 向 GDP 的转化率。7.鼓励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环境信息披露与共享,拓
42、展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应用场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快建设绿色企业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公共环境数据平台、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对接平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等,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评估认证相关制度、流程和标准,依法规范开展绿色项目评估认证工作,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认证和评级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投资项目环境效益评价。8.推广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理念。支持金融机构改进技术手段和业务途径, 坚持责任投资原则 (PRI) ,按照负面筛选策略,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环境风险管理、绿色投资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绿色
43、项目融资便捷机制,提升市场对绿色项目的融资功能,鼓励资本市场创造可持续金融资产,发展可持续 PE/VC。9.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工具箱。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绿色信贷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将绿色贷款纳24入信贷资产质押创新范围; 建立绿色项目审批 “绿色通道” ,推动各县区开展绿色金融规范发展,完善市、县(区)协同机制,加快推动绿色项目或企业在县(区)布局。10.积极推动跨境跨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鼓励省际省内绿色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支持周边地区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建立健全省际间金融对话与交流机制,支持以区块链为基础的跨
44、境绿色资产标准化、认证、仓储和交易平台的建设,探索构建跨境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社会信用环境营造、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11.引导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鼓励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与外部机构和当地政府合作,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提高绿色识别能力,降低绿色认证和绿色资产交易成本,加强小微企业的绿色评级和征信,促进小微企业的绿色可持续融资。(三)产业(链)金融体系(三)产业(链)金融体系“十四五”期间建设服务于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的产业(链)金融体系,立足产业链供应链系统化,强化金融支持“铸链、补链、强链、延链”的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综合性金融
45、服务。1.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相关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各金融25机构结合产业链特点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融资需求创新开发保链强链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各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资产支持票据、永续债、可转换债券以及并购票据、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产品,鼓励提升企业存量资产利用效率,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把资产转化为资本,构建覆盖产业链全类型企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有效激励供应链核心企业。出台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财政扶持等激励政策,引入供应链金融头部企业或大力发展本土供应链金融企业,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上链,鼓励核心企业向上游供应商提供应收帐款确权等服务,采取订单贷、应收账款抵押、商业保理、保函、虚拟
46、资产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3.支持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赋能供应链金融。探索建设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在线共享、产品在线服务、政策发布及非现场监管等公共服务功能。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托区块链供应金融平台开发“应收帐款质押” 、 “仓单质押” 、 “存货质押”等新型融资工具,打造多条供应链交织和信息共享、互信的新型网状结构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降低配套企业融资成本。4.大力发展物联网金融。金融机构从物联网思维出发,把物联网思维和技术植入到自身的模式、业务、风控、管26理中,实现数字化感知、网络化传输、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应用,从而为金融业务开展和风险防控提供便利。
47、5.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平台银企对接。推动银行、保险及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上实现全方位对接,通过平台采信,将各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有效传递到一级、二级乃至 N 级中小供应商,满足这些中小企业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需求,为其提供更充分、更低成本的信贷融资服务。6.引入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鼓励金融租赁机构开展大型成套设备等固定资产融资租赁业务,引导信托金融机构采用资金信托、慈善信托或者服务信托的模式,通过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可转债投资等形式,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融资业务。引导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信托等金融机构与租赁服务跨界合作。7.构建供应链金融分
48、险机制。进一步提升保险业服务重点产业链建设的参与度,积极探索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设立产业链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对发放的重点产业链企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风险补偿;构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AMC”的多元化风险分担机制,加快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为企业获取大额银行贷款增信。(四)科技金融体系(四)科技金融体系“十四五”期间围绕打造全球 VR 新技术、新产品首发27地和 VR 示范应用“第一城” ,构建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科技金融体系,以国有资本为主力,联合社会资本,建立高新技术项目从创业孵化、加速直至上市的全生命周期股权融资体系。1.打造科创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金融孵化器与加速器,可
49、以采取飞地模式(比如深圳、北京)建立孵化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引导基金,把孵化器与加速器建成“空间+系统+生态+投资+后台(IT) ”等五位一体的孵化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机构兴办包括众创空间在内的各类创新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2.发挥科技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充分发挥现有南昌市科技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力争设立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发展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社会资本放大的方式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投资,吸引国内外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落户;鼓励金融机构在孵化期创新信贷产品,推出“孵化贷” ,对接孵化中心、服务初创期科技企业。3.打造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及分险机制。建立
50、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建立专门高科技担保公司;完善“政府+银行+担保”的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模式,由地方财政出资设立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合作银行提供风险补偿基金 10 倍以上的贷款授信额28度。考虑设立“政府+银行+担保+AMC”模式,引入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以收购不良债权形式分担部分信贷风险,银行贷款的坏帐损失由政府、银行和担保公司三家按约定比例共同分担。4.鼓励科技金融创新。支持辖内银行业机构加强科技金融的专业化经营、特色化发展、体系化运作,探索设立各类科技支行;积极创新和夯实科贷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股东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