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 年Intertek 知识中心培训计划 7-12 月(公开 .pdf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943894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 年Intertek 知识中心培训计划 7-12 月(公开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 年Intertek 知识中心培训计划 7-12 月(公开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 年Intertek 知识中心培训计划 7-12 月(公开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 年Intertek 知识中心培训计划 7-12 月(公开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 年Intertek 知识中心培训计划 7-12 月(公开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第 4 期(总第 49 期) 南阳师范学院 发 展 规 划 处高等教育研究所编本 期 要 目高教视点整治学术不端,高校要敢于对自己“开刀” .1高校整治学术不端办法 9月实施 认定 6类不端行为 .2不搞排名的学科评估走向会怎样 .5教师评价,也要分类管理 .8教育部就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答记者问 .9大学建设瞿振元:以新理念引领高等教育新发展 .13大学需要休养生息 .15都上大学了,我还不能“逃课”? .17地方师范院校的困惑和挑战 .20实践探索衢州学院开辟人文沃土:追寻工科大学的人文灵魂 .25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1高教视点整治学术不端

2、,高校要敢于对自己“开刀”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9 月 1 日起在全国各高校正式施行。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足见教育部对学术不端行为整治的决心。办法明确,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作为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的“ 重灾区” ,剽窃、抄袭、伪造等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的社会声誉,成为学术界的一颗毒瘤。因此,让高校作为整治主体切实发挥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近段时间以来暴露于公众视野的学术不端案例,大多数都是被外界揭发出来,相比之下,高校在揭发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往往都是“ 被推动” ,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在处理阶段甚至不了了之。 学术不端屡禁不止

3、的原因,与各高校片面追求数字指标,疏于对学术行为的监督检查不无关系。高校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严肃整治的主动性,除制度层面上不完善之外,更多的还是“护犊 ”心态占了上风。实际上,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些高校不是不能查,而是不想查、不愿查,对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新的规章能否真正发威,关键在于高校是否拿出决心和魄力“敢于对自己开刀”,在于高校是否对学术不端行为敢打、真打。在具体制度和 执行细则设计上,高校应以更为科学、严谨、主 动的姿 态,与外界的监督形成良好互动,承担起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的主体责任。(来源:人民日报 )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2高校整治学术不端

4、办法 9 月实施 认定 6 类不端行为9 月 1 日起,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正式在全国各高校施行。这是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形式对高校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作出规定,受到社会关注。这一“ 亮剑”举措,能否遏制学术造假顽疾,营 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值得期待。预防惩戒并重,认定六类学术不端行为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办法,从教育与预防、受理与调查、认定、处理、复核、 监督等多方面 进行了制度 设计,总体来看具有三大亮点。亮点一:明确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办法中规定,高校应建设集教育、预防、 监督、 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

5、建设工作机制,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亮点二:健全教育与预防体系,首提建立学术诚信记录办法中专门设置了一章“教育与预防” ,要求各高校开展学 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教育、培训,完善知识产权查询制度和学术规范监督机制等,还明确指出高校应“ 遵循学 术研究规律,建立科学的学术水平考核评价标准、 办法,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潜心研究”“ 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诚信记录,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 课题立项 、人才计划、评优奖励中强化学术诚信考核” 。亮点三:认定六类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6、将六类行为认定为学术不端,包括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捏造事实、编造虚假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3研究成果;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等;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等。违反其他根据高校或学术组织、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也属学术不端。处理方式上,规定高校应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处理责任人,包括通报批评、 终止或撤销科研项目、撤销学术奖励或荣誉称号、辞退或解聘等。此外,还专门规定了异议与复核等程序,以确保“ 勿枉勿纵”。造假屡禁不绝,查处困难重重据了解,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近年来出

7、台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系列指导文件。但此次,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却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其背后映射出的是我国学术造假频发的严峻形势。在学术不端行为中,最常见的就是论文抄袭和造假。近几年来,全国多地高校屡爆论文抄袭事件,饱受社会诟病。北大女博士因论文抄袭被撤销博士学位,安徽大学一硕士研究生因论文抄袭被撤销硕士学位,遵义师范学院一副教授因抄袭他人论文被解聘仅去年到现在,就有不少高校师生因不端行为被处理。去年,我国百余篇国际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论文代写” 等问题遭遇国际知名出版社撤稿,震动了整个学术界。而近期,媒体再次曝光了一条论文造假产

8、业链,牵涉 500 多所高校,令人触目惊心。论文造假需求者,除高校学生外,还包括不少大学教授。“论文抄袭”“花钱买论文、发论文”造假何以愈演愈烈,甚至形成黑色产业链?许多高校教师指出,其根源是,发表论文成果是目前我国高校评职称、申 请课题、 报奖项的必备条件, “论文 门槛”由此造就了需求巨大的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4市场。同时,学术造假的查处难度也在加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介绍,与过去“ 赤裸裸地抄袭”相比,现在出现了改变或伪造研究数据、论文重复 发表、侵犯研究生研究成果等新情况,学术造假“ 更隐蔽、更复杂化,查处难 度也比较大”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9、此前坦言,尽管教育部及各高校对学术不端一贯“零容忍” ,但实践中仍存在“ 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不足、工作机制不完善、调查处理程序不规范、不同高校处理标准差别较大”等问题,极大制 约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治理。相关高校专家认为,此次出台的新办法对学术不端的预防和查处都作出相关规定,使高校在实际操作中更有章可循,有据可循。 “原来的政策是规定你要怎么样,现在是明确规定不能做什么,什么行为是属于学术不端,这样高校就可对比哪些方面符合造假或者抄袭,为认定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依据。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昌增益说。加大造假成本,完善治理体系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是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兴旺的基石。高校

10、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新规,必将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之人形成震慑。但同时也要看到,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上抓起,进一步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李立国认为,学术不端问题复杂而隐蔽,如仅凭行政手段来查处,可能很难发现问题。在国外,学术问题一般由同行来解决,依靠学术诚信体系和学术声誉制度,由同行建立学术共同体进行监督和评价,使造假行为较容易被发现。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5他建议,可建立由学术同行组建的全国性学术共同体,其中包括学术监督和学术评价体系,将学术共同体、学术声誉制度及行政力量结合起来处理学术不端问题。 “今后一旦有人违反规

11、则 ,涉及学 术诚信问题,就面临在学术共同体里被驱逐、在高校被解聘的风险,提高造假成本,惩罚效果会比较到位。 ”有专家也指出,尽管此次教育部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统一的处理依据、程序和规范,但从过去查处经历看,某些单位往往出于“ 自我保护”的原因,使得一些查处最终不了了之,无人追责。据了解,2000 年,美国公布“关于学术不端行 为的联邦政府政策”文件,为处理全国范围内学术不端行为提供统一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文件中特别强调,被指控者所在单位为开展调查的主要责任者,但政府部门有权在任何时候启动自己的调查程序。昌增益表示,我国也可借鉴其经验,设立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的监督处理机构, 负责监督

12、当事人所属机构对学术不端的调查和处理是否合理公正。同时,也要加强对师 生的诚信教育,包括设置学术诚信课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他还指出,从根本上还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不能把论文数量作为唯一、 简单化的评价标准,光看谁发的文章数量多” ,而应加强同行评审,真正科学地评价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水平。(来源:新华网)不搞排名的学科评估走向会怎样第四轮学科评估开展至今,引起各方极大关注和响应。然而随之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一些高校内部学科间为争夺资源而“交战开火” ,有的学校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6“大刀阔斧”关停并转那些无望 进入前茅的学科,如此种种,着 实令人担忧。

13、事实上,因学科评估而起的纷争大多源于对评估结果的非理性的“绝对化” 解读。即:参与评估的各方似乎都认为,评 估结果将直接挂钩国家“双一流” 建设,而且学科排名相差一二,国家投入可能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此情形下,学校会否因用力过猛而做出非理性抉择?学科团队会否因过度焦虑而无心苦练内功?如是,那么保证质量、以评促建岂不是句空话?弄不好,还可能会得不偿失。为何不考虑不做过于定量化的评估结果,从而让那些把学科排名“绝对化” 的看法以及把 评估 结果和财政拨款“ 绝对 化”捆绑的做法无从下手,局面又会怎样?笔者认为,至少会有以下四方面的改观:其一,评估活动更彰显内涵价值。学科评估没有精确的量化结果

14、和名次高低,随之的结果使用也会受限,看似把它从“ 神坛”上拉下,其实这正是学科评估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体现。复杂的学科评估本身就不存在精确的量化评判,它更多只是对学科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监控和保障底线,把它作为学科水平、名次之争的工具,表面上抬高了学科评估的身价,实质上这是学科评估本身无法承载的。更何况,本轮学科评估正处于国家“ 双一流”建设方案尚未明朗时期,离开“ 绝对化”表达形式,更能彰显评估活动自身的水准和价值。其二,学科评估回归以评促建本位。学科评估和其他外部评估一样,都是在一定参评对象、评估标准下对学科状态的呈现和评判,它在于帮助参评学科在相互比较中知己知彼,从而能够更迅速、准确找到各自学科

15、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树立标杆,有的放矢地建设与发展。这样的评估目的和作用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体现和实现,而现实是有些学科通过后期紧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7急筹措资源和成果以图评估名次效应尽快显现,在这种唯结果论的“烽火硝烟”下,轻则导致高校学科建设精力分散,重 则还会引发“假大空”现象及学科间矛盾升级。为此,淡化评估结果或不推出量化结果,让硝烟散去,引导高教上下把兴奋点转移到学科建设本身上。其三,教育财政政策更趋明朗化。国家教育财政政策自有其价值判断和执行规则。 现阶段,大家普遍寻思:若真如传闻所言,国家将大额资金只集中到学科排名顶尖的学科,其效率效益何在?会否

16、导致好的大学越来越好、弱的大学越来越弱?这样的投资策略是否有助于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有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没有了学科评估定量结果的帮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管理水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同时也把高校和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政策制定的内在逻辑和实际效果上,这种良性互动将促进国家教育财政政策的明晰和完善,同时也提高高校和社会大众对政府决策的评议和监督水平。其四,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政府依法对高校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正逐步形成。理论上说,本轮学科评估,是国家依法治教形势下管办评分离实践的体现,它

17、的宗旨也十分明确,那就是要服务于学校自我质量保障问责制度的开展,所以评估活动的重点更应体现在诊断上。没有了学科评估结果和排名的导向,客观上切断了长官意志、行政权力来左右学科发展的抓手,从机制上保障了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来统筹规划学科的决策权,其中根据学科发展的构成要素、渊源脉络及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等来形成学校内部和谐、有序的学科生态群,这是非常需要学校作为办学主体而深入调研、精心布局的。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8(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教师评价,也要分类管理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出台,其中传递的弱化量化指标,不以数字论英雄、丰富考核手

18、段、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将发展性评价与奖励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理念,令人眼前一亮。说其重要,是因为评价是“标尺”,更是“ 指挥棒” ,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关系到全国 157 万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关系高校能否顺利推进教学改革、能否坚持正确的科研导向、能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及高校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评价的 “尺子”歪了,高校育人、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质量势必不佳。教师评价说来重要,践行不易。这些现象我们都不陌生:有的教师虽教学不错,但因论文数量少而不得不离开高校;不少教师尤其是“青椒” 们,被沉重的科研 压力和密集的考核频率压得喘不过气;还有不少

19、教师迫于考核周期的压力,无奈放弃需要长期深耕的选题, 选择“ 短平快” 。更重要的是,教师考核评价工作长期存在着缺乏整体设计,手段较为单一,标准体系不完善,与绩效、利益挂钩过于紧密等问题。而这些,都折射出以往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够科学和完善,也使得意见的出台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令人欣喜的是, 意见强调了以师德为先、坚持对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专业发展多方位评 价,改变了以往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同时,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与目前很多高校试点推进的高校人事制度“分类管理 ”的方向相吻合。更可贵的是,决策参考 2016 年第 4 期(总第 49 期)9坚持

20、用发展的理念,强化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避免了以往“ 一锤子买卖式评价”的弊端。当教师们不去争当论文“水牛” 、擅 长讲课的教师不会“低人一等” 、更多教师遵照内心兴趣潜心于“冷门” 课题可以想 见,在这样一根新“指挥棒”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更值得期待。(来源:人民日报 )教育部就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答记者问为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研究制定该文件的有关情况回答了中国教育报记者的提问。问: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答:改革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

21、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教师选聘把关不严、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反映,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需要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宏观指导。问:近些年,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答: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全面发展。如浙江大学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定的学习与积累的机会,通过与兄弟学校之间的馆际交流,看到

22、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学习更多示范性图书馆的建设方法。至此,不仅可以让我们这披管理者们开拓视野,也可以加强学校间竞争又互助的学习关系。在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下,风华中学的图书馆管理机构也会变得愈发成熟。 而我们初步的设想,是希望能利用每周二的提早放学时间,组织10名图书馆管理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周围一些高级中学的图书馆进行参观,包括市北高中、新中高级中学、田家炳中学、六十中学等一系列学校。通过在参观和比较中的学习,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使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这篇关于图书馆管理员个人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帮助。 小学图书馆月度工作总结 学校图书馆月工作总结 学校图书馆管理员个人工作总结 2021年图书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中学图书馆工作总结 2021图书馆个人总结范文 图书馆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 图书馆四风问题对照检查材料 学校图书馆年终工作总结 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学习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