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关于做好 ⒛ 1T年 陕西省 t千 人计划∵ .pdf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944629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关于做好 ⒛ 1T年 陕西省 t千 人计划∵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关于做好 ⒛ 1T年 陕西省 t千 人计划∵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关于做好 ⒛ 1T年 陕西省 t千 人计划∵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关于做好 ⒛ 1T年 陕西省 t千 人计划∵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关于做好 ⒛ 1T年 陕西省 t千 人计划∵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332 号部属各高校: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面提升部属高校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制定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 年 10 月 12 日2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导部属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

2、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本规划。一、“十二五”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十二五” 时 期,部属高校以立德 树人为 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办学水平大幅提升,有效地服务了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服务国防建设贡献突出“十二五” 时 期,部属高校加 强国防特色学科建 设,大力培育国防科技领军人才,积极承担重大国防军工项目,为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发展做出新的突出贡献。部属高校进一步优化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事电子等领域国防特色主干学科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

3、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专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到2015年末,部属高校拥有国防科技3重点实验室2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9个,与军工集团成立联合研究院20余个。“十二五” 期间,部属高校 累计为国防系统培养和输送优秀毕业生近6万人,占直接就业人数比例的35%左右,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新增院士12名,“型号总师 ”及重大国防科技项 目带头人264名,“千人计划”入 选者、“ 万人 计划”入选者等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300余名;承担国防“973” 项目40余项, 获国防科学技术奖368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2项;用于武

4、器装备关键技术及型号研制任务等国防科研经费较“十一五” 增长150%,有力地支撑了武器装备发展。(二)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部属高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建设投入,统筹推进学科体系化建设,共设本科专业点476个、硕士一级学科点239个、博士一级学科点133个,涉及工、理、管、文、经、法、史、哲、教、医、农11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以国防特色学科为主干、基础学科为支撑、两化融合学科为拓展的学科体系布局。建设了部重点学科96个、重点专业57个。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共有5个学科位列第一名,10个学科排名前5%,较上一 轮学科评估有大幅提升。部属高校7个学科领域的3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同类

5、学科排名前1%,其中,2个学科进入前1。(三)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部属高校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以4培养国防现代化、工业和信息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稳定办学规模,完善培养质量评价办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校生层次、类别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学位留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稳步提高,截至2015年末,部属高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0.3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2.08万人、硕士研究生5.64万人、博士研究生2.17万人。五年毕业学生累计24.68万名,各校年度就业率均达95%以上;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7篇,本科生获省部级以上

6、学科竞赛奖励17521项;培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7个;建成国家精品公开示范和资源共享课程112门。(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部属高校坚持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国防军工、军民融合和两化融合重点领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末,部属高校建有48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08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18个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 大科学工程 获国家批准立项 。“十二五 ”期间科研经费累计达553亿元,较“十一五”

7、增长 90%;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9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78项,发明专利授权17891项;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联合研5究院30余个,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0余个。(五)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部属高校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加强“ 人文校园、 绿色校园、科技校园、 节约 型校园” 建设,着力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 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累计124亿元。截至2015年末,校园占地面积161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76万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4万元,较2010年末分别增长8%、19%和50%;部属高校教师总数达2.7万余人,其中

8、专任教师1.65万人,两院院士52人,“ 千人计划 ”入选者158名,“万人计 划”入选者55人,长江学者18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8名。(六)党建工作有效加强部属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的工作方针,实施党建创优工程,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末部属高校教职工党员达1.92万名,学生党员达5.37万名。各校坚决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方针,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研究制定重大发展战略,有效维护了稳定发展大局,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

9、强化监督和问责机制,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全面从严治党有效落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 ”专题 教育,创建学习6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力地推进党建工作开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对照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及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部属高校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体现学校特色及发展战略的学科体系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培养和引进一流师资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服务国防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10、尚未完全形成。二、“十三五”部属高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十三五” 时 期是高等教育事 业全面深化改革、 实施创新引领、提升内涵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部属高校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部属高校提出新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正在推动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加速整合,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跨界融合协同为主要特征的高效创新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兴起,催生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国家实施“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发展战略,正在推动网络和信息技

11、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这些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出7了更高的要求。部属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文化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型人才保障和高水平智力支持。国防科技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对部属高校提出新要求。以提升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要求强化国防基础研究,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军工研发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武器装备建设体系化和自主化发展要求以及作战样式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加快解决动力、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等瓶颈短板。

12、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完善,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加快。部属高校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力量,适应武器装备发展及军民融合战略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国防领军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担当起支撑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任。高等教育发展对部属高校提出新要求。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教育形态、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投入机制等方面迎来重大调8整。当前,全国高水平

13、研究型大学都把争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部分高校也积极进入国防军工领域,拓展新的发展方向,竞争日趋激烈。部属高校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抢抓机遇,提出符合实际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加强统筹实施,创新组织模式,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综合判断,高等教育正进入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开放、竞争、创新、转型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环境。部属高校必须准确把握、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坚定不移地强化国防特色,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引领,坚定不移地笃定内涵发展,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三、指导思想、基本

14、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服务国防现代化和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设 与运行 实施方案 ( 2017 年 修订版) 二一 七 年 七 月 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目 录 一、指导思想 . 1 (一)指导思想 . 1 (二)方案策略 . 2 二、目标任务 . 2 (一)战略目标 . 2 (二)主要任务 . 3 三、体系建设 . 6 (一)成立质保体系研究课题组 . 6 (二)建设基础及存在问题 . 6 (三)体系建设理

15、念与思路 . 7 (四)学校层面质保体系设计 . 10 (五)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层面质保子系统 . 11 四、实施与保障 . 15 (一)两链打造,逐项落实“十三五 ”规划建设目标与标准 . 15 (二)条件保障,支持质保体系有效运行 . 16 (三)平台支撑,精准定位与预警质量问题 . 17 (四)监督控制,促进各级质量主体履行职责 . 18 (五)激励问责,发挥考核性诊改作用 . 19 五、常态自诊与复核 . 19 (一)常态自我诊改 . 19 (二)诊改复核与持续提升 . 24 六、诊改工 作进程 . 25 诊改工作进程表 . 25 七、相关附件 . 26 附件一:专业自我诊改报告模

16、板 . 27 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1- 2014年,国务院 印 发 关 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 国发 2014 19号) ;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 2018年) (教职成 2015 9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教职成厅 2015 2号)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教职成司函 2015 168号) 等系 列文件 ,将 高等职业 教育 的 “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 ” 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成效的主要方面 ,并 要 求高等职业院校 全面 建 设内部质量

17、保证体 系 ( 以下简称质 保 体系 ) , 在学校、专业、课程、 师资 、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 、 质量标准、 质 量制度 ,形成教学工 作诊断改进 工 作机制。 为 贯彻落实 上 级 文 件 精神 ,推 进 学校 质保体系 的诊断与 改进, 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 提升 , 特制定 本方案 。 一、 指导思想 ( 一 )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的办学要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 全面 落实 “ 需求导向、自 我

18、保证 、 多元诊断、重在改进 ” 的工作方针,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 ;以学 生成长成才为核心, 以学 习成果 为 目标 导 向 ,在学校、专业、课程、 师资 、学生不同层面构建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 自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2- 我质量保证机制, 不断完善 质保体系 ,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 二 ) 方案 策略 以“三点一线”的策略进行质保 体系的 建设与实施。三点是指“理念、体系、平台”,一线是指“目标导向与 问题 导向” 贯穿于诊改工作全过程 。开展 学习与研究, 建立现 代质 量 管理模型 ,进而着手体系的 设计、更新、

19、 完善,确定 质保体系 的架构与运行逻辑 ,并辅以平台支撑, 在诊改工作中 通过 动态 纠 偏 与 循环 改进 实现质量螺旋提升。 二、目标任务 (一)战略目标 学校 坚持 “严谨治学、崇尚实践、校企合作”的办学传统, 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特色鲜明”的高职名校为战略发展目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以构建 学校综合信息平台为载体,以全过程 采集人才培养工作 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与管控为手段,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机制 ,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等 五个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 体系 , 建立健全“全 员、全程 、 全方位 ”的 质量管理机制 ,坚持 以人

20、为本, 培 育学校各层 级 管理 者 及全体师生 对诊改工 作的 获得 感 , 为 建立可持 续、 常态化的诊改机制 营造 良好的 “ 生态环境 ” ,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诊 断 、自主改进,从而最终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3- ( 二 )主要任务 1 进一步完善学校 质保体系 的组织架构 在 全校 范围 内建立健全 “全 员、全程 、 全方位 ”的 质量管理机制 ,充分 发挥师生群体的 质 量主体作用 。 健全 以专业为主的 各教学 部门二级 质量管理机构 ,明 确 工 作职责 、 规范工作程序 , 保证质量 生 成过程的

21、有效性 ; 教 务处 、人 事处、 学 生处、质量监督与控制 部 等 相关 部门 , 协调 做 好 “ 专 业、课程 、师资、学生 ” 等层面 的 规划制定 、 组织实施 、支持服务 、 监督 与 控 制 工 作 ; 明 确 全 校 各 部门 在 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细 化 工 作 职责 、 岗 位 职责, 以 重点工作 为 抓手, 为学校 质量 保证体系 建设提供资源 保障 、 支持 服务 。 2.构建 立体化 质 量 诊断指 标 体系 , 全面实现 自我诊改 常态 化 以学 校、师资、专业、课程、学生 五个层面为 质量 项目,按照 “决策指挥 、 资源建设 、 支持 服务 、质量

22、 生成、 监督 控制 ”的 工 作 主线,系统寻找各层面 的 质控点、诊断 指标 ,使“诊改”项目清晰化、明朗化,真正落实到各责任主体。通过校 内 、 校 外调研,结合我校的 办学定位、发 展目标 , 制 定符 合 实际的 质量标准、 质量 管 理制度 ,以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并加 强 质 量 标准 的 宣传推广 工作 ,使 质量 标准 深入人心 , 做 到质 量 生成 过程 有标 准可 参照 、有制度 作 保障 , 最终实现 诊改工作的常态化 。 3.分步 实施 ,建设“ 校情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 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下, 以 质量诊断 指标 体系 为依据, 研究 形 成信息 化平台需

23、求 报告 , 为 “ 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 支 持 平台 ” 提供建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4- 设依据 , 数据平 台的建设 根据 学校信息化 实施 的程度 , 分步实施: 第一 步, 建设 健全业务应用系统 、 状态数据 采集 与管理系统 。 业务应用系统 与 状态数据采集系统 是 质量 分析 数据的主要 来源 地 , 业务应用系统 日常 运行 中 积累 的 数据 ,为 信息化应用、大数据查询与分析提供最 基 本的数据支撑。 第 二步, 统一 数据标准 , 建设“ 校情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 平台 ”。统 一 数据 标准 、消除 信息孤岛 、建立 学校 数据 平台,为 数据

24、 挖掘 、大数 据 分 析 提供 了可能 , “ 校情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 平台 ” 是为 学校 综合 管理 以及 质 量 保证体系的 运行 提供技术 支持 , 健全 统 计 分析和 预警功能 , 真正 实现 质量 诊断 的实时性 与 科学性 。 4.强化 责任意识 ,推进学校创新发 展 , 培育 现 代 校园质量文化 校园质量文化是学校 质保体系 建设 工作的愿景目标,也是学校 质保体系 建设的 基础。通 过 培育分 层次的校园质量文化,保证教育 质量的一致性与必然性: 一是质 量 知晓,即知晓 质量 的概念、质量标准( 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学生发展标准);二 是 质 量 认同,

25、即认同 质量的重要性、质量标准的正确性,从 而自觉 参与质量维护及提高;三是质 量 建构,即 建 构 创造质量 、 维护质量的 能力, 达到 人 人主动参与质量的创造 、 维护、提升,从 而 建构与 贯彻 质量标准,并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 、 全过程 、 全方位育人 ;四 是质量提升 ,通过 建立质量 信息 采集 与反馈机制 , 建立 诊断与改进机制, 倒 逼 质 量提升 。 落实 营造 校园质 量文化的 各项举措,通过各种宣传 渠道向全体师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5- 生发布质量内涵,进行质量文化的普及;通过定向宣讲质量意识、培训质量行为,针对不同责任主体,针对不同

26、工作内容,开展本岗位质量内涵研讨及培训,将质量文化从操作层面深入具体工作及个人 , 建立全员参与质量生成、维护的途径。 通过梳理目标链与标准链,细化工作职责,确定各质量 主体的 重点工作任务 ,使全员清楚自己在质量生成中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正确的质量文化指引 质量生成 ,培养全员质量生成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通过开展课 堂 教学质量年等主题活动,普及和强化质 量文化,引导全员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自 觉履行正确的行为规范,切实发挥 质量文化 的指引作用 。 5.完善 教育 教学管理制度 , 建立质量诊断与改进 工 作机制 学校 质保体系 建立后,就需要 建立常态化 的 诊改

27、制度 , 定期进行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 行专业 质 量 自 诊、课程 质 量 自 诊 、 师资质 量自 诊 、学生全面发 展 自诊 工作 , 对照目标与标准 ,结合主要工作任务,深入查找教育 质量存在的问题,不 断 创新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实现 教育 质 量 的螺旋 式 提升。 加强 质 量监督考评。按 照 学校 “十 三五 ” 事业发展 总 体 规划 的要求 ,将 在期初、期中和期末三 个 阶段 由专门部门 组织 专家进行 质保体系 执行情况 的 检查 , 获得 的 信息和数据 将 与 学校质 量 目标 与标准 进行 对比, 进而进行 偏差分析, 查 找原因,提出 相应的 对策 和 建

28、议 ,最终形 成 学 校、 专 业、课程、师资、学生 等五 个层面的 自 我诊改报告 和各部门的自我诊改报告, 以此 督促 各 层面、各部门 的 质 量 改进工作,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6- 学校各层面、 各部门 根据质量规划的 实际 执行 情况 可以对质量 标准 进行适当的 调整, 以此来 确保 质量目标 的实现 。 三、 体系 建设 ( 一 ) 成立 质 保 体系 研究 课题组 根据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推进工作总体战略部署,由质控部牵头,组织由学校各部门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等具备部门管理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的教师代表共同组建学校 内部保 证体系 研究团队,以课题形式开展调研与

29、研究工作,探索构建满足现代职教同时具有学校特色 、 并能体现传承意义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质保体系 的前瞻性 、 科学性、严谨性。 ( 二 ) 建设基础 及 存 在问题 1 建设基础 2003 年 , 面对 办学 规模 迅速扩张所带来的 办学 质量问题, 学校成立 了 质 量管理 职能 部门 (质量监督与控制部) ; 2004年,借鉴 ISO9000企业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建立 以过程 管理 为基础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体系( V1.0); 2009 年, 总结 示范 院校的建设经 验 , 融入 管 理学通用 理论 ( PDCA 戴 明循环) , 学 校 质 量 监督 与管 理 体系全面升 级 (

30、V2.0) 。多年来, 通 过 建立 教学 检查制度、 质量 信息员制度、 教学 督 导制度 、评教评学制度 、 质量 考核制度等 举措 , 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培育 质量文化 与 氛围 ,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形成了 较好的基础 。 2 存 在问题 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7- 质 量主体责任意识 体现 不够 明显 。 对质 量内生动 力 的 分析 不 够 ,各 层级质量主 体 责任意识 体现 不 够 明显, 学 校质量管理体系中 存 在 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质 量 激励 与问责机制 没 有完全建立。 对 学生成长成才关注不够。 培养 过程中 对学生 的 “学”

31、 关注 不够 ,教 与学缺乏良好的互动 与 融合, 教学 质量 保 证主体单一 ; 同时 , 在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 下,面对不同 生源 地、不同 文 化基础 的 生 源 ,质量标准 刚性有余、 柔性 不足, 对 学生 的 个性需求 、 多元发展 考虑不够 。 信息化 对质 量 监控 的支持不 够 。 质 量监控 中信息 化工具运用不够 , 特 别是 质 量 信息实时采集、实时分析、实时反馈与改进 尚未完全实现 ,质量 分析 中 缺乏数据 支撑 。 质 量 分析对学校管 理机制 改 革创新的 指 导 力度不强 。 学 校 的 质量管理长 期以 来 将 工作重心 放 在 日常 的 质量监控,对

32、教育教学 质量 改 进的跟踪与分析 力度 不够,质 量 问题 的分析停留 在 “ 头痛医头、 脚 痛医脚 ” 的浅 显 层面, 缺乏对 深 层次原因 的查摆 ,对 学校治理及 决策的影响 程度 有限,导致 许 多 质量 问题有反复 现象 。 ( 三 ) 体系建设 理念 与 思路 1.建设理念 根据“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诊改理念与框架要求, 在学校、 专 业 、课程、师资、学生 等 五个层面 ,完善 质保体系及各相关子系统,研究制定符合诊改要求的制度体系 ;体现“多元质量观” , 针对学校内部四个层面(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强诊改工作的 针对 性 和可 操作性 , 质量标准

33、及相关指标的制定要 体现多元质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 实施方案 -8- 量观,质 量指标 采用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问题 ; 坚持“目标 导向 与问题导向” 的统一 , 通过 目标链与标准链的打造 ,建立 专业 、课程 、师资、学 生 等 层面 的 质量改进螺旋 ,从 实际出 发 , 查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 学校内部治理 中存 在的 “透明管理”等 突出问题 。 2 体系 基本组成 要素 正确 把握 质保体系 的 “ 结构 框架 、 质量 循环运行单元、动力机制、信息 化 平台 ” 等 基本 组成要素 。 体系 结构 采 用“ 五纵五 横” 的

34、 架 构 , 即 在学校、专业、课程、师资 、学生 等 五个层面 质量主体 ,按照 “ 决策指挥 、 资源建设 、 服务支持、质量 生成、 监督 控制 ” 的工 作 主线 , 对每 个层面的 建设 规划、质量制度 与 标 准、 质控点 、 诊断指标、过程 监 控等进行系统性的建设 ,进而形成全要素、网络化 覆盖 联 动 的体系 框架 , 五纵 五横 的 质 保 体系是 建立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运行 ( 见 图 1) ; 质量 单元 按照 “ 8 字 型 ”螺旋 运行 , 即 在 PDCA 戴明循环的基础上,融入“ 知识管理理论 、 大数据思维 ”,形 成 质量 循环 改进螺旋 , 理顺五个层面

35、之 间 的责任任务、内在关系,突破以往教学 质量由 教学单位 及 教学 管理部门 孤立运行的状态,制定相关指导运行制度、工作规范,进而保障 学校 质保体系 顺利有序运行 ; 信息 平台 建设 以 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 、 质 量生成 过 程实时 动态 数据 采集 为 基础, 通 过建 设“ 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平台 ”,进行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 与反馈, 为 诊改提供 数据 与 技术 支撑, 从而形 成 网络化 、立体化 、 可操作 化 ,具有较(匀蘀%!讀缁缀蛿%喻節貔%頀h倀椀輂脃豎潏玐蹑灎庐奨讀啓搀漀挀瀀椀挀最椀昀豎潏玐蹑灎庐奨讀啓搀漀挀尀尀昀昀搀搀搀戀戀昀戀昀愀戀儀礀攀匀搀一焀欀猀昀唀瘀

36、欀甀栀夀樀猀渀昀吀刀瘀倀嘀嘀栀洀瘀樀儀攀潏猀蹑瀀庐夀讀啓挀攀搀搀攀搀戀戀栀)罢昀恛騀蘀D阀HE胔-鑻棙i缀$广东工业大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 .docpic1.gif广东工业大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doc2019-1014052b1cc3-629c-4423-99bc-4ebb07fa17cdTizXHTri3ysGyBv1/zVZA1mRY1vV9HqpLpWCbTluCm/kwyDABsp8xw=广东工业大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cd8818dc8f2e0393c198520d5e73447c1广东工业大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20142018 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37、0102020 年) 和广东省“强师工程” 实施方案(粤教师 201210 号)的建设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根据广东工业大学“强师工程”实 施方案(2014 2018 年),特制定本计划。一、目标和要求(一)提升目标:通过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学位层次和业务素质,到 2018 年,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65%以上。对于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75%以上。(二)实施要求:原则上要求 1970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均应制定攻读博

38、士学位计划,并尽早取得博士学位。对于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的专任教师,要求在 5 年内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外语、体育、艺术类教师可根据学科和学位点设置情况,由学院(部、中心)分批安排作出攻读计划。二、实施原则(一)统筹规划,按需培养。各学院(部、中心)根据本单位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结合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需要,统筹制定本单位教师队伍学历提升目标和计划,坚持按需培养、学用一致的原则,确保学校总体目标的完成。(二)支持引导,确保质量。2学校将运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学费补贴等人事管理杠杆引导和激励专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各学院(中心、部)要统筹处理好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和教师学

39、历提升工作的关系,既要确保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正常运转,又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提升学历。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师从著名专家学者攻读博士学位,确保培养质量。三、申请程序(一)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不论学校资助与否,本人须向所在部门申请并填写广东工业大学教职工继续教育审批表,由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报人事处审批,人事处审核批准后方可报考。(二)申请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被录取后,须在入学前持录取通知书及审批好的广东工业大学教职工继续教育审批表到人事处登记备案,同时签订广东工业大学教职工培训进修协议书。入学前未备案者,学校将不予以资助。(三)取得学位后,须将攻读

40、博士期间学籍档案交人事处验收并存入本人档案。四、支持措施(一)培养经费。专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费按以下规定执行:1.学校有授权点的专业,学校按 50%的标准收费,待获得学位后,学校再资助 4000 元。2.如我校没有相关学位授权点,经学校批准,可在外校攻读,其所需学费由学校、学院(单位)、个人按比例分担,其中学校资助50%,但资 助总额不超过 15000 元。3取得学历学位人员须凭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原件和正式缴费发票,由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经人事处签批后,方可报销规定部分的培养经费。(二)学校提供一年脱产学习时间(可连续一年使用,也可分开两个学期使用),脱产学习时间教学工作量不作考

41、核要求。五、管理(一)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采取合同管理的办法,学校与招生学校签订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协议,教师与学校签订在职培养协议。(二)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在职学习期间应承担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完成学院安排的教学等相关工作。(三)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在职学习期间有严重违纪行为,或对学校、单位和本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按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处理,并取消培养经费的资助。(四)在职攻读学位人员因进修学习拒绝承担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按有关劳动纪律处理。(五)教师在职取得学位后,必须履行为学校服务的义务。在职获得博士学位人员,毕业后服务期为五年;如违约,应返还学校承担的培养费用,并按协议交纳违约金:1.违约金=(规定年限 已服务年限) 1 万元。2.在职学习期间调离学校的(含辞职等),按实际培养年限每年 1 万元的标准收取违约金。六、附则本计划由人事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广东工业大学关于实施全面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工程的意见(广工大人字200614 号 )同时废 止。瓦拉西瓦0002000003学习计划20191014222157723384G怡萀甀鈀鴀2瘀O萀罣屝翿敭娀杓尀鱏鹾屝葏敒鸀遒噑獣压匀鵎湏癸戀潏獓S遒噑猀魣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