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物
有人说他是中国捞金第一人,曾在90年代”卷走“几十亿;也有人评价他是中国资本运作的第一导师,是带领中国企业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先驱;在资本市场,他又被人誉为“股市金手指”,以精准的投资眼光为大家所了解。
他就是本期《新人物》的主角,黄鸿年。
说起黄鸿年,你或许没听到过这个名字,近些年来,他似乎也有意淡出商业圈子,这也让他更加的神秘。在中国,仅一年多就收购了200多家国有企业,“中策现象”的缔造者;
在黄鸿年出生时,他的父亲黄奕聪就已经是印尼首屈一指的富豪。在富裕环境下长大的黄鸿年,完全是个任性少年,从小就惹是生非。在1960年,望子成龙的父亲黄奕聪一句“我管不住你,让‘伟人’来管你”,就把12岁的黄鸿年送往了中国读书。众所周知,60年代的中国正是最艰难的时期,在中国念书的黄鸿年更是作为特殊人群,学习毛泽东语录,多次下乡插队学习。文革时期更是作为知青下乡,和中国农民一起劳动。这段独特的经历为他缔造“中策现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黄鸿年前往中国发展时,能够很快的和中国的领导人达成一致。
1970年,22岁的黄鸿年被接回印度尼西亚,由于他是父亲黄奕聪的小儿子,所以只继承了父亲的部分生意。参与家族企业的这段时间,黄鸿年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想和父亲黄奕聪一样,做个实业家,而是想要用“寸金”收购别人的“寸光阴”,去做投资业。渐渐的,黄鸿年在参与家族企业之余,开始实行自己的想法。不久之后就从美国房地产中发现商机,收购一栋大厦后的第二年转手,赚了1.6亿新币。80年代的新加坡正值经济腾飞之际,赚取一笔资金后的黄鸿年很快把目标转向新加坡市场,开始收购倒卖新加坡的的房产,很快又进账3亿多新币。1978年,30岁的黄鸿年开始在新加坡大展拳脚,收购了“联合工业”,这个从事洗衣粉制造的价值1700万新元的小公司。黄鸿年通过不断地收购和转让,在1981年到1991年这十年间,将“联合工业”的资本增至10亿新元,公司业务扩展到采矿、种植、贸易、酒店、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十年间,他走完了其他企业可能百年间才能达到的水平,这起新加坡的商业收购传奇一时传为佳话。
身为一名投资商,不断挑战,不断进步几乎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新加坡的巨大收获并没有让他停留,他又把目光瞄向了中国市场。
1991年,43岁的黄鸿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他在香港收购了一家处于亏损状态的“红宝石”公司,并改名为“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简称“中策”。并拉来李嘉诚的和黄集团、美国的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的投资入股。
恰逢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乘着这股东风,黄鸿年的中策集团开始大踏步收购中国企业。
从1992年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开始,中策集团在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间斥资4.52亿美元购入了196家国有企业,总投资超100亿人民币,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大手笔。
在泉州,黄鸿年创下了一晚收购一个城市的全部国有企业的神话!在大连,黄鸿年完成了“一揽子收购计划”:一次性收购大连101家轻工行业国有企业。
黄鸿年的这种大手笔的投资收购国企,打包在海外上市的行为被人们称为“中策现象”。
他是中国资本运作的第一导师,开创了外商大规模收购改造中国国企的先河,也是带领中国企业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先驱。他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具示范效应的民间人物之一,黄鸿年对中国资本家的启迪作用,超过了一百本教科书。
——节选自《世界华人金融家》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损失惨重的黄鸿年开始逐渐出手自己在中策集团的股份,在2000年彻底退出中策集团。在这之后的黄鸿年开始转向新加坡金融投资。2000年,黄鸿年转让得信佳“借壳”给李泽楷上市;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新加坡股市低迷,黄鸿年又一手主导了“大众钢铁争购战”,让大众钢铁起死回生;2005年,他再次出手让盛隆环保起死回生……由于他精准的眼光,高超的手段,在资本市场被人誉为“股市金手指”。但黄鸿年的金融投资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花旗银行进行的外汇和债券交易中,亏损超过46亿人民币。虽然亏损这么多,但黄鸿年的心态依然很稳定,还在第二天开起了聚会,很开心的和朋友聊天。
对此,黄鸿年曾表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遇到大风大浪,多多少少会断手断脚,只要不会断头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起自己的商业传奇,黄鸿年将自己的“商场秘诀”归纳为六个字:识人,用人,诚信。在万事通看来,黄鸿年先生真的是胆子大,敢下手,拿得起,放得下啊!
原件地址:从朗诵毛泽东语录到演绎商业神话,揭秘新加坡金融大亨黄鸿年的传奇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分享本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如有侵权,请邮件告知删除,本站将在收到删除告知信息的情况下,24小时内删除,并给予道歉,谢谢支持!请使用微信客户端打开页面并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直接搜索文库网。
[ 微信公众号ID:WENKUNET ]